『壹』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25課<<世說新語>>兩則課後習題
幫您找一些,希望有幫助:
這篇<世說新語>兩則的中心思想?
得說出兩則的中心思想和表達作者什麼?
1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主旨是什麼?
○2本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
○3在《世說新語》中《詠雪》列入「言語」,《陳太丘與友期》列入「方正」,這是為什麼?
1. 為下列句中加點字注音。
①撒鹽空中差可擬( chā )( nǐ )
②太丘捨去( shě ) ③尊君在不(fǒu)
④無奕(yì ) ⑤友人慚(cán )
⑥雪驟( zhòu ) ⑦非人哉 (zāi )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撒鹽空中差可擬( 大致,差不多 )(相比 )
○2未若柳絮因風起(乘著,趁著 )
○3過中不至(到 ) ○4相委而去( 丟下 )
○5講論文義(講解 )(討論 )
○6去而乃至( 才 )( 到 )
○7俄而雪驟( 不久,一會兒 )(急速,大 )
○8太丘捨去(放棄,即不再等候)(離開,就走了)
○9與友期行(約定)(同行)
○10與兒女講論文義(這兒當「子侄輩」講)
○11下車引之(牽,拉) ○12入門不顧(回頭看)
3.翻譯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風起 翻譯:不如(比作)柳絮乘著大風飄起。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譯:(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都沒到,(他)已經走了。
○3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譯:真不叫人哪!和別人約
好一起走,卻把別人丟下,獨自走了。
○4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父親的朋友感到慚
愧,便從車上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己的
家門。
5 .填空。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 南朝宋 (朝代)人 劉義慶 (姓名)組織編寫的。
○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練地交待了時間「 寒雪日 」、地點「 內集 」、人物「 謝太傅」「與兒女 」、事件「 講論文義 」等要素。
6.課外自讀理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貳』 sp.七年級語文[上]水平測試十五[人教版]期末復習卷[三]答案
一)《童趣》
1、 詞語積累
(1) 常規詞語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 [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 [果]果真。 [唳(lì)]鳥鳴。 [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溝。 [神遊]游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 [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 [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2)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2、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3、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
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4、 閱讀探究
1. 從第一段來看,2. 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3.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麼?
物外之趣.
4.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 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5.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
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6.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7.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麼?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8.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9.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1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5、 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2. 你得到什麼啟示?
1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2 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3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4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5 懷有一顆童心,6 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3.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4. 寫下來,5. 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築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後打開塘壩,把它想像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6. 生活中,7. 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有一點兒「阿Q精神」等。
8. 閱讀下列古詩,9. 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兒童善於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二)《〈論語〉十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 [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里指學習。 [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里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 [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 [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
[不亦樂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
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
1. 第一則:
(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為人態度(個人修養)?
①學習方法:學後要時常復習。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③為人態度:對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學後復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麼說是愉快呢?
在復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獲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為什麼會感到快樂?
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
(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
胸懷寬廣,為人大度。
2. 第二則:
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3. 第三則:
(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並列關系?作者強調了什麼?為什麼?
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復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 「可以為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
(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通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則:
(1)這一則闡述了怎樣的內容?你從中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
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
(2)為什麼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
5.第六則: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
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2)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
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6. 第六則、第七則:
(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
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
(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
取長補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則:
(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
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為什麼要強調「弘毅」?
「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斗。
8. 第九則:
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則:
(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
(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
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也可談其消極成分,略。)
四、總結遷移
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十則語錄歸類。
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級了,請在本文中選擇幾條格言,書寫成條幅,掛在班級牆壁上。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5. 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一、詞語積累
[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 [兒女]指子侄輩,這里指家中年輕一代人。 [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於。
二、文學常識
1. 《世說新語》:六朝志(記)人小說代表作。全書8卷,分德行、言語、方正、政事、文學、雅量等36門。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2.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箋(jiān)疏》中的「言語」一門。
三、內容點擊
《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少女謝道韞表現了以柳絮詠雪的才能。
四、閱讀探究
1. 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氣氛?
輕松、溫馨的家庭氣氛。
2. 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文中「兒女」即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天的「兒女」專指子女。
3. 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
4. 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
第一種意見:「撒鹽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與鹽比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與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
第二種意見:「柳絮因風起」一句好。好的詩句應有深刻的意蘊,「柳絮」句將物象與意蘊統一起來,形成了詩句的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五、遷移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寫飛雪的古詩佳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陳太丘與友期》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期行]約定同行。期,約定。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期,約定的時間。日中,正午時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乃]才。 [時年]當時的年齡。 [戲]嬉戲,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委]丟下、舍棄。 [君]有禮貌地稱呼對方。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無信]不講信用。 [引]拉。 [顧]回頭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學常識
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中「方正」一門。
三、內容點擊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的懂得為人的道理。
四、閱讀探究
1. 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
不講信用,粗野無禮。
2. 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粗野語言,針鋒相對地指出他的「無信」「無禮」,這說明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
3. 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第一種意見]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並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
[第二種意見]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
4. 有人認為,陳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你同意這個看法嗎?
同意。面對元方的反駁,有人很慚愧,想與元方握手道歉,這說明他有知錯能改的精神。
5. 友人為什麼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
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第一,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後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五、遷移拓展
1. 面對他人的無禮,你該如何處理?
[意見一]抓住對方失禮之處,針鋒相對,維護個人名譽不受侵害。
[意見二]針對對方失禮之處,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過錯,既維護個人名譽,又不傷害對方。自己不能向對方一樣失禮。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來了客人,你該如何接待?
在能確定對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禮相待;如果不明對方身份,要機智地探詢對方情況,提高安全意識。
3. 你還知道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如「王戎識李」。
4.有不少成語出自《世說新語》,請寫出幾個。
望梅止渴、難兄難弟、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謝道韞、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
一 王冕四歲作畫;
二 曹植七歲作詩;
三 甘羅十二歲做宰相;
四 司馬光砸缸。
【附】課內古時詞名句積累與賞析
l 日月之行,l 若出其中;星漢燦爛,l 若出其里。--漢•曹操《觀滄海》
[簡析]藉助奇特想像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體現了作者的博大胸懷。
l 海日生殘夜,l 江春如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簡析]新舊事物交替,表明時間匆匆過,抒寫出淡淡的鄉愁,同時也給人以希望。蘊含的哲理:舊事物是蘊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沖破重重阻礙,發展壯大起來。
l 幾處早鶯爭暖樹,l 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簡析]選取具有初春特徵的典型事物,在動態中將春的活力,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描繪出來。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想像。
l 稻花香里說豐年,l 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
[簡析]調動嗅覺、聽覺,抒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並將客觀事物與人的活動統一起來,表達了閑適的心情,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
l 古藤老樹昏鴉,l 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簡析]選取六種代表性景物,自然組合,天衣無縫。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無生氣;後句景色明麗,清閑、恬淡。兩句一正一反勾起遊子無盡的愁思。
l 夕陽西下,l 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簡析]旅途未盡,夕陽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綿綿愁情,不禁使人斷腸。
五、略
山市
①表明「山市」可遇不可求的句子是
②文中以虛代實、以略代詳,粗略勾勒了一個龐大城市的規模和輪廓的句子是
③寫「山市」樓上各人的活動,細膩地點出了樓中人物的風姿和神態的句子是
④印證奐山確有「山市」景觀的句子是
⑤「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這一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⑥文中對山市的景觀作了十分細致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最佳答案
①然數年恆不一見
②未幾,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③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④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⑤誇張,生動形象。
⑥作者為了讓我們相信真的有山市這個景象。
『叄』 《少年王冕》語文補充習題答案
《少年王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王冕的勤奮刻苦的好學精神,以及孝順母親的美好品德。
2、技能: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力:在對語言文字的揣摩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課堂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情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奮刻苦的好學精神和孝順母親美好品德的影響,進而使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凈化與升華。
教學重難點:
通過重點語句的品析,感受王冕勤奮好學、孝敬長輩的優秀品質。
教學過程:
一、回顧前課,談談對王冕的初步認識。
齊讀課題——少年王冕。
通過上堂課的學習,誰來說說少年王冕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勤奮好學,孝敬母親)
二、品悟言行,感受王冕的孝心和好學之心。
1.中國有句古話,說人生有三大痛,意思就是人生有三種事讓人最痛苦。王冕小小年紀,就經歷了其中的一大痛——幼年喪父,只剩下孤兒寡母倆相依為命。請同學們打開書,輕聲讀讀課文2—4小節,把描寫王冕和母親語言、行為的句子劃下來,想想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母親,怎樣的王冕?
(學生輕聲讀文,品詞析句)
2.交流感受。
出示: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1)指名讀這段話,其他同學思考:從母親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2)母親在說這話的時候是什麼心情?哪些詞特別能表達這種心情的?
(只靠 這點 實在 只好……)
(3)完成填空,入情朗讀。
出示:「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 )說:……」
(難過,無奈,愧疚……)
(4)文章還有什麼地方也可以看出母親的這種心情的?
出示:母親謝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說道:「你在這里處處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歸,免得讓我牽掛。」王冕一一答應,母親含著眼淚回去了。
導:母親「含著眼淚」,這是無奈之下流出的無奈的淚水。除了無奈,你認為這還是一種怎樣的淚水?(心疼,捨不得……)
捨不得,又不得不去,這就更無奈了,都是生活所迫啊。誰來讀好這段話?
過渡:面對母親無奈的心情,王冕又是怎麼說的呢?
出示: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裡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
(1)你能讀懂王冕說這話的用意嗎?(導:他是真的不想在學堂里讀書了嗎)
請你們再好好讀讀這段話,用心體會你讀懂了一個怎樣的王冕?
(2)交流,相機點撥。
(體諒母親,孝敬母親,又不忘勤奮學習的王冕。)
(3)如果請你們來當一回王冕,你會用什麼樣的語氣跟母親說?
(通過換位想像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王冕安慰、體諒、理解母親的一片孝心,並且孝心之中還有好學之心。)
過渡:小小年紀,就這樣懂事,真不簡單,再來看看他的舉動、行為,那就更不簡單了。請大家讀讀這段話,抓住重點詞語,談談自己的體會。
出示:從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遇上秦家……他總捨不得吃……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捨不得花……
交流點撥。
(1)抓住兩個「捨不得」,體會王冕的一片孝心和好學之心,感情朗讀。
(2)每天的點心錢,雖然微不足道,但今天積攢一點,明天積攢一點,後天積攢一點,一兩個月下來,就多了。用成語來形容就是——(積少成多,日積月累,聚沙成塔……)
(3)捨不得吃好東西,都留給母親;捨不得花一點錢,都是為學習。這兩個捨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來,讓我們齊聲贊美王冕的這一片苦心。
(板書:孝敬母親,勤奮學習)
3.小結學法:解讀人物的精神品質,我們就要像這樣透過人物的言行,讀到人物的心裡去。
三、潛心涵詠,體會王冕細心觀察、刻苦學畫的品質。
過渡:王冕後來成為元代有名的畫家和詩人。可是你們知道嗎?王冕能學畫也是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請大家靜下心來默讀課文5、6兩小節,想想這兩小節主要寫了什麼?
(通過王冕的所見、所想、所為,寫了王冕刻苦學畫的經過)
1.我們先來看看王冕在湖邊看到一幅怎樣的美景:
出示:一陣大雨過後,天空中黑雲邊上鑲著白雲。陽光透出來了……
讀了這段文字,你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嗎?
(美不勝收,心曠神怡,絢麗多彩,生機勃勃,賞心悅目……)
有人說: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相信同學們都有一雙雪亮的眼睛,請你們好好讀讀,想想你看到了怎樣的美?
(提示:角度是多樣的,可以從色彩、形態、動態寫作特色等角度思考問題)
2.如此美景,也須像王冕和同學們這樣懂得欣賞的人才能一飽眼福。由此,我們又發現了王冕的什麼品質呢?(板書:細心觀察或留心觀察)
沉醉於美景中的王冕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王冕)心裡想道——隨後轉念又想——
出示: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動手畫幾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換個說法?(改成陳述的語氣)
3.「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心動不如行動」,王冕又是怎麼做的呢?請你們讀讀第6小節,想想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冕?
交流:略 (板書:刻苦學畫)
4.質疑:通過努力,王冕成為了一個畫荷花的高手,改變了貧窮的命運。這看似偶然的奇跡般的經歷,真的是一種偶然,一種巧合嗎?談談你的看法。
四、配樂朗讀,融入情境想像寫話。
1.師配樂朗讀:就這樣,到了十七八歲,王冕離開了秦家。他每天……
2.母親的心裡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發揮想像,寫一段話。
3.交流評議。
五、總結全文,布置課後作業和指導課後閱讀。
少年王冕就這樣有滋有味地生活著,一邊侍奉母親,一邊勤奮作畫、讀書。他獨有的人格魅力使我們傾心,那麼成年後的王冕呢?還會有哪些有意思的事發生呢?課後收集一下王冕的故事,你肯定會有所發現。
作業:
1、背熟第5小節。
2、搜尋有關王冕的故事。
3、摹仿第5小節寫一處景物。
板書設計:
孝敬母親
勤奮好學
少年王冕 細心觀察
刻苦學畫
『肆』 人教版初一語文全部文言文練習題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鼷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題目:
1、給下列的字注音
輒( ) 琅( ) 恬( ) 儒( )
2、選擇解釋下列詞語正確的一項
1)竊入學舍( )
A偷竊 B偷偷的 C聲音細小
2)聽已( )
A完畢 B已經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為 B於是 C憑借
4)錄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寫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牽牛來責鼷田者,父怒,撻之。
4、閱讀本文後,你獲得什麼啟示?
『伍』 初一語文題
《竹林深處人家》
主旨:本文憶述作者過往在江南鄉下作客,看到茂密竹林的壯觀,
體驗到竹林深處人家樸素、勤勞的生活,抒發作者對竹鄉的
懷念。
段落大意:
第一段:因在朋友家中吃到扁尖筍做的家常菜,引起在江南鄉下作
客的回憶。
第二段:記敘在江南竹鄉吃筍的往事。
第三段:描寫遠眺竹鄉所見的景色。
第四段:描寫深入竹海所見的景色。
第五段:描寫登上較高的竹塢所見的景色。
第六段:描述從竹林上的炊煙,發現竹林深處有人家。
第七段:描述從竹林走到山村的經過及所見的景色。
第八段:描述山村的特色和竹鄉人家的生活。
第九段:指出竹和竹筍豐收,是竹農辛勤勞動的成果。
第十段:由回憶到現在,抒發作者對江南竹鄉的懷念。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段。文章一開始,即指出事情的
緣起,然後引出下文。
1.事情的緣起:
因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常菜,令作者回憶起過
往在江南鄉下作客的情形,於是引起了下文。
2.回憶竹鄉吃筍:
某年春天,作者在江南竹鄉吃到當地人當作零食的鹽扁
尖筍,喝到碧螺春茶,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鹽扁
尖筍新鮮,吃來咸中略帶甜味,有一股鮮嫩的新筍氣味。
他認為這種風味是江南竹鄉所獨有的,所以這次偶然在
朋友家吃到扁尖筍,便不期然回憶起在江南鄉下作客的
情形。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段。作者在江南鄉下作客,
除了扁尖筍外,令他印象深刻的還有竹林。在這部分,
作者從以下幾方面描寫江南的竹林。
1.遠望竹林:
從遠處望去,竹子之多,給人的印象是除了竹子,其它的植物都彷佛不存在。因為那裡一連幾座山頭,從平地開始至山頂,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完全分不出竹枝、竹乾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也看不到,簡直就是一個竹的海洋。而且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涌著暗浪,一浪堆一浪,一直涌到很遠的地方。
2.深入竹海:
他們沿著石子路深入竹海,看到兩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見底,把路的土空蓋著,擋著猛烈的陽光,彷佛是杜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過一樣。而且竹的茂密,使人不能辨別方向,要不是有當地的朋友帶路,恐怕很快就會迷途了。
3.從高處竹塢所見:
他們穿過竹海,來到一處較高的竹塢,這里可越過先前路上的竹樹頂,看到更遠更高的地方。但舉目四顧,全是竹子。盡管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但不可能看到山勢的綿延和一點泥土,甚至連竹塢深處那裡有通到山背後的缺口也看不到,因為這全給竹子遮蓋了。
4.作者利用畫家和護林員不同的反應,寫竹林的茂盛:
a. 畫家的反應:畫家認為竹長得太密,完全找不出一點
層次,彷佛整個大自然就是竹林構成
的,所以如果要畫它,實在束手無策。
畫家最善於找出景物的層次,但面對著
竹海,也顯得束手無策,可見竹樹茂密
的程度了。
b. 護林員的反應:護林員對竹林的茂密則極感滿意,因
為竹樹的茂密正意味著竹材和竹筍的豐收。護林員是專管栽種竹樹和保護竹林的,面對著自己辛勞的成果,自然滿心喜悅。作者在這里除了寫竹的茂盛外,還對他們辛勤予以衷心的贊頌。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段。這部分主要寫作者
深入竹林,找尋竹林深處的人家,體味出村人家的生活。
這一部分的重點如下:
1.從竹林走到山村的經過:
a. 當作者心裡想著:「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時,
卻發現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縷縷的輕煙。那些像霧又像山嵐的輕煙,就是竹林人家的炊煙。
b. 他們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進發。先前看到的炊
煙輕繞竹林,彷佛就在不遠處,但他們越山澗,過
竹橋,爬石路,比想像的要遠得多。
c. 後來他們逐漸聽到雞鴨一類家畜的叫聲,知道山村迎
了。
d. 再後來又看見孩子們趕著山羊回來,他們發覺已經
踏在村莊的街道上了。
2.山村的特色:
a. 在路邊、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門口,幾乎全晾著新鮮
的筍干,和曬著黃色帶著斑點的竹箬。
b.竹鄉的房子,盡可能利用本地出產的竹材,棟梁、天
棚、板壁、地板、門窗都是竹製的。
c. 家中的用具和器皿,包括凳子、椅子、檯子、涼床、碗櫥、衣櫃、茶幾、搖籃、雞籠、兔籠、斗笠也是竹製的,甚至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穿的鞋子也是竹箬所制的。
3.山村人家的生活:
山村人家除了善於利用竹製成各種器具外,還懂得享受生活。他們善於用泉水沏碧螺春茶,也流行用泉水和竹葉煎鍋巴湯,使竹香混和飯焦的香味,他們還會煮新鮮的蠶豆鮮筍飯。對這種樸素的生活,作者非常欣羨,呼吸到濃郁的鄉土氣息。
4.山村人家的熱情:
山村人家會熱情地款待外地的朋友,而作者也受到這樣熱情的招待。主人從門外把晾在匾簞里的鹽筍干抓一大把來招待他們。用竹管從山澗接下來的自來水,煮滾後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氣息。這里獨特的風味,加上主人家的熱情款待,令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山村人家的勤勞:
作者從朋友的口中得知,那年的竹和竹筍豐收,因為在去年黃梅天他們就加以栽培,拔去野草,落肥多,加上雨水好,嫩筍芽得到充足的陽光和最好的養料,所以竹便長多了,而剝落下來的竹箬也多了,拾竹箬的姑娘就加倍忙碌。那片浩瀚的竹海,正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而女孩子們的歡笑聲不就是他們對自己辛勤的成果的歡欣嗎?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十段。
作者到過竹林深處人家探訪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以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當他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聞到竹子散發出來的芳香,彷佛感覺到四國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技巧分析:1.倒敘法的運用:
文章一開始,即指出作者因為到明友家吃飯,有扁尖筍 做的菜式,引起他在江南鄉下作客的回憶。作者隨即憶述他在竹鄉作客的情形,並詳細描繪了竹鄉美麗的景色和竹鄉人家的生活情形。文章末段,作者又將思憶綰回到現在,抒發他對這段回憶的感受。他感到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聞到竹子的芳香,彷佛四周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文章首尾兩段是寫現在,中間八段是回憶,前呼後應,結構嚴謹。
2.步移法的運用:
「步移法」是結合描寫和敘述兩種表達方式的一種寫作手法,即邊走邊看,依次描寫看到的景物。文中描寫竹鄉,也是按照作者行走的次序而描寫。文章先寫從竹林外遠望竹林的總體印象,次寫深入竹海的情景,再寫站在高處竹塢上所見的景色。後來又因為看見竹林上的炊煙而向竹林里的山村進發,再寫沿途所見,最後寫竹林深處的人家。景物按照作者行蹤的次序出現,使文章顯得層次分明。
3.於敘事中寄情:
作者在文中往往通過敘事寄託自己的情懷。
例:a.面對著茂密的竹林,他的朋友卻滿意地笑了,因
為「這不正是意味著這里的竹材和竹筍的豐收么?
當然是好事情。他是以竹林為家的護林員,是專
管栽種竹樹和保護竹林的」,雖是寫護林員的心
情,卻寄託了作者對他們辛勤勞動的贊頌。
b. 當他在竹林深處人家看到各種用竹製成的物品後,「在這樣的人家裡,我呼吸到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派和青春氣息」,寄託了他對勤勞智慧的歌頌。
c. 他在竹林深處人家得到熱情的款待,「就是在這家人家,主人從門外把晾在匾簞里的鹽筍干抓一大把來招待我們的」,寄託了他們對竹鄉人家的熱情好客、和善樸素的贊揚。
d. 那次到江南作客,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當我回憶起竹林深處,好像立刻就聞到了竹子散發出來的芳香,彷佛感到周圍都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寄託了他對竹鄉的樸素和寧靜。
4.描寫手法靈活:
a. 多角度描寫:
遠望:「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
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不但
分不出竹枝、竹乾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
橋流水都看不到,彷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涌著暗浪,一浪
推著一浪,一直涌到很遠,你很難知道那一片
嫩綠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
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
的。」
近望:i.「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
蓋著,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里走過絲毫
不感覺到,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
過。」
ii.「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
路,心裡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得前面,
那一叢忽然像機關布景似的移開,我們的視
線已經發現另一條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
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登高瞭望:「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前面是
一座接著一座山,但你不可能看到山勢的
綿延和一點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塢深處
那裡有缺口通到山背後去,」
b. 靜態、動態描寫:
i.靜態描寫:「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
不但分不出竹枝、竹乾和竹葉,連房子、
小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
ii.動態描寫:「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涌著暗
浪,一浪推著一浪,一直涌到很遠……」
c. 直接、間接描寫:
i.直接描寫:作者運用直接描寫手法,直接描寫竹林
的茂密。
~「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不,
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不但分
不出竹枝、竹乾和竹葉,連房子、小徑和小橋流
水都看不到……」
~「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
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里走過絲毫不感覺
到……」
ii.間接描寫:作者運用間接描寫手法,從人物的感受、
想像、態度等側面反映竹林的茂密。
~「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路,心
里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叢竹忽
然像機關布景似的移開,我們的視線已經發現另
一條山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味道。」借作者深入竹海,感受竹路的迂迴曲折,
間接寫出竹海的茂密。
~「要不是當地的朋友帶路,恐怕很快就會迷途,間
接寫出竹林的旺盛。」
~「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畫家,他說,在竹海面前,
如果要我畫它,實在束手無策。你看,那樣密的
竹林,簡直找不出一點層次,彷佛整個大自然就
是竹林所構成。」借畫家的感覺、反應,間接描寫竹林的旺盛。
d. 感官描寫法:
i.視覺:1)竹林的廣闊:
「遠望去一連幾座山頭,從山麓一直到山頂,
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的,
不但分不出竹枝、竹乾和竹葉,連房子、小
徑和小橋流水都看不到,彷佛全被竹的海洋
淹沒了。」
2)竹林的深沉
「當一陣風吹過的時候,竹海上涌著暗浪,
一浪推著一浪,一直涌到很遠,你很難知道
那一片嫩綠青色和墨綠色的竹海有多深,只
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著它
是非常深沉的。」
3)竹林的茂密:
「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
空蓋著,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里走過絲
毫不感覺到,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
過。」
4)竹林是個綠色世界:
「舉目四顧,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在竹塢裡面對著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
個世界都是綠色……」
ii.聽覺:「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
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音。」
iii.嗅覺:1)「用竹管從山澗接下來的自來水,從山上
的竹林里一直流到人家灶頭的鍋里……沏
一杯碧螺春,茶裡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
氣息----事實上這里連空氣也是充滿了竹
的清香。」
2)「這里的人家流行用泉水和竹葉煎鍋巴
湯。那種竹香加上飯焦香的氣味實在是你
無法想像的美好。」
3)「新鮮的蠶豆鮮筍飯那種清香,那種鄉土
氣息,同樣是你無法想像的。」
『陸』 古文《王冕好學》的翻譯
《王冕好學》的翻譯: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有人牽著牛來責罵他們家的牛踐踏田地,踩壞了莊稼。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
事情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借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以後對此感到很驚訝,收他做弟子,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韓性死後,他的門人像侍奉韓性一樣的侍奉王冕。
那時王冕的父親已死,王冕便將母親帶入越城供養。時間久了,母親想念故鄉,王冕就買了頭白牛駕著母親,自己穿戴著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隨在車子後面,鄉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也笑。
《王冕好學》的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 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後。鄉里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此文出自明朝·宋濂所寫的《元史·王冕傳》
寫作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宮東)正式開局編寫,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褘為總裁,征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趙塤等十六人參加纂修。
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學家宋濂是主要負責人。這次編寫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結束,僅用了188 天的時間,便修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37卷,志53卷,表6卷,傳63卷,共159卷。這次修史,以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經世大典》為基礎。
作者簡介: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柒』 初一語文常考文言文
(一)《童趣》
一、 詞語積累
(一) 常規詞語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 [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 [果]果真. [唳(lì)]鳥鳴.[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溝.[神遊]游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 [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 [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閱讀探究 1. 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麼?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麼?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五、 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①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②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築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後打開塘壩,把它想像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兒童善於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翻譯: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二)《〈論語〉十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 [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里指學習. [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里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 [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 [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不亦樂乎] 願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1. 第一則:(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為人態度(個人修養)?①學習方法:學後要時常復習.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③為人態度:對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學後復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麼說是愉快呢?在復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獲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胸懷寬廣,為人大度.2. 第二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3. 第三則:(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並列關系?作者強調了什麼?為什麼?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復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 「可以為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啟發?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通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4. 第四則:(1)這一則闡述了怎樣的內容?你從中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2)為什麼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5.第六則:(!)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2)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6. 第六則、第七則:(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取長補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第八則:(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為什麼要強調「弘毅」?「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斗.8. 第九則: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9. 第十則:(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四、總結遷移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十則語錄歸類.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3. 《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級了,請在本文中選擇幾條格言,書寫成條幅,掛在班級牆壁上.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5. 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品德高尚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三)《世說新語》兩則《詠雪》
一、詞語積累[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 [兒女]指子侄輩,這里指家中年輕一代人. [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於.
二、文學常識1. 《世說新語》:六朝志(記)人小說代表作.全書8卷,分德行、言語、方正、政事、文學、雅量等36門.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2.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箋(jiān)疏》中的「言語」一門.
三、內容點擊《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少女謝道韞表現了以柳絮詠雪的才能.
四、閱讀探究1. 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氣氛?輕松、愉快、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2. 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文中「兒女」即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天的「兒女」專指子女.3. 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4. 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第一種意見:「撒鹽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與鹽比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與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第二種意見:「柳絮因風起」一句好.好的詩句應有深刻的意蘊,「柳絮」句將物象與意蘊統一起來,形成了詩句的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五、遷移拓展你還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寫飛雪的古詩佳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陳太丘與友期》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期行]約定同行.期,約定.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期,約定的時間.日中,正午時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乃]才. [時年]當時的年齡. [戲]嬉戲,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委]丟下、舍棄. [君]有禮貌地稱呼對方.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無信]不講信用. [引]拉. [顧]回頭看.
(二)通假字[不]同「否」.
二、文學常識 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中「方正」一門.
三、內容點擊《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的懂得為人的道理.
四、閱讀探究1. 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不講信用,粗野無禮.2. 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粗野語言,針鋒相對地指出他的「無信」「無禮」,這說明元方是個怎樣的人?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3. 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第一種意見]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並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第二種意見]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4. 有人認為,陳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同意.面對元方的反駁,有人很慚愧,想與元方握手道歉,這說明他有知錯能改的精神.5. 友人為什麼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第一,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後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五、遷移拓展1. 面對他人的無禮,你該如何處理?[意見一]抓住對方失禮之處,針鋒相對,維護個人名譽不受侵害.[意見二]針對對方失禮之處,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過錯,既維護個人名譽,又不傷害對方.自己不能向對方一樣失禮.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來了客人,你該如何接待?在能確定對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禮相待;如果不明對方身份,要機智地探詢對方情況,提高安全意識.3. 你還知道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如「王戎識李」.4.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望梅止渴、難兄難弟、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一往情深5. 古代像謝道韞、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一 王冕四歲作畫; 二 曹植七歲作詩;三甘羅十二歲做宰相;四 司馬光砸缸.
翻譯:
《詠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父親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捌』 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習題解
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復習題解
&《童趣》
一、 詞語積累
(一) 常規詞語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果]果真。[唳(lì)]鳥鳴。[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溝。 [神遊]游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 閱讀探究
1. 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麼?
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 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
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麼?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五、 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①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②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築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後打開塘壩,把它想像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有一點兒「阿Q精神」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兒童善於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論語〉六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里指學習。[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里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
[不亦樂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
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
1. 第一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2. 第三則:
(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
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2)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
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3. 第三則:
(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
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
(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 取長補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第四則:
(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
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為什麼要強調「弘毅」?
「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斗。
5. 第五則: 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則:
(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
(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
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也可談其消極成分,略。)
四、總結遷移
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六則語錄歸類。
①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4. 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15《古代詩歌五首》
&《山行留客》張旭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全唐詩》
②作者: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現在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既是擅長七絕的詩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精通楷書,以草書最為知名。其草書逸勢奇險,連綿回繞,具有狂逸爽朗的新風格。懷素就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法。張旭之書與當時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號稱為「三絕」。常醉後作書,時人稱之為「張顛」。
③解題:山行留客,意在「留」字,是將客人留在春意盎然的山中。
④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2.詩歌賞析
①誦讀全詩
②詩的第一句便以山中美景來打動客人。詩人並不著眼於山中的具體景色,而以總體的山光物態盡顯春色的面貌去感染客人,一個「弄」字使呈被動欣賞的景色變為能主動創造的主體,將山中的滿目生機和春光無限恰切地烘托出來,同時也留給了客人想像的空間:爭奇斗妍的山花、歡唱不已的溪水,千回百囀的鳥啼、飄移不定的雲霧⋯⋯一切均在可以想像的山光物態之中,並使人依戀起那生機盎然的春暉來。
③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否定了客人的想法,詩人善意的規勸客人不要因為山中偶然飄起一片陰雲就打算歸去。
④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游興濃起來才行。詩人還得給客人們講一點更深微的道理,故後兩句就將詩的意義推向了更深的一層:客人啊,您只耽心天陰而雨會淋濕了衣裳,但是天晴時分又會怎樣呢?您既然要來游山觀景,就要登山臨谷、探幽尋勝,要獲得真正的尋訪收獲和審美享受,也得進入雲之深處,而在那雲之深處美色無窮的雲霧不也是會使您的衣服被水氣沾濕嗎?
3.拓展詩歌意境:從「沾衣」我們聯想到陶潛,他立下返耕園畝的願望後,就著手去做,並且樂於去做,「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早出晚歸,沐風浴露,衣裳恐怕被打濕了幾十回,可志向並不因此改變,故他在詩中表示道:「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我們的許多人恐怕缺少的就是這種志向。其實,做人做事,立志高遠是最重要的。人生道路上,「入雲深處」的景色同樣也會令人嚮往,激起人進取的慾望。宋人陸游曾有詩寫游山所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路人的「入雲深處」不也是充滿諸多的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嗎?但只要我們有不怕「沾衣」和不輕易放棄的追求,就會勇往直前,直至「雲之深處」。古人道「追至春深處,採得百花歸」,正是一分艱辛一份收獲,淺嘗輒止則會萬事無成的。(在這里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認識做一些探討)
4.寫作技巧: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岑參集校注》
②作者: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世稱「岑嘉州」。
③解題:這是一首五絕。寫作者行軍途中在重陽節時思念故土。
2.詩歌賞析
①讀詩,注意「強」讀「qiǎng」
②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第一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一個「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
③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象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
④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
⑤最後一句「應傍戰場開」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像之辭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3.小結: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漢江臨眺》王維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王右丞集箋注》
②作者:王維(701-761),自摩詰,蒲州(現在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以寫田園詩著名。
③解題: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共四聯八句,中間兩聯是對偶句。漢江臨眺,即來到漢江登臨眺望
2.詩歌賞析
①開頭第一、二句總寫漢江形勢。漢江處於古代楚國境內,既與三湘之水匯合,又與來自荊門的眾多河流連接,所以水勢浩瀚。
②中間兩聯寫臨眺之所見。第三、四句寫漢江水流洶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遠山由於被江面蒸騰的水氣所籠罩,所以若有若無,時隱時現。五、六句寫襄陽一帶的城郭樓閣,遠遠望去似乎飄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滾起伏的波瀾好像撼動得遠處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這兩聯突出地描繪了漢江水勢的雄偉壯觀。詩人緊緊扣住臨眺之所見,即總是在寫自己的視覺感受。他運用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又通過人的錯覺來寫水勢之大,流速之快。從江流到山色,從郡邑到遠空,視野極其開闊,境界極其廣遠。王維不只是詩人,還是一名畫家。蘇軾曾評議他的詩和畫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古人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說法,這里可引導學生依據詩句想像並描述詩中所展現的富有動感的畫面。)
③結尾兩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晉朝人山簡。山簡是「竹林七賢」中山濤的兒子,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此詩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誰,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襄陽地方長官。王維說:襄陽風景極好,自己願意留下來與地方官同飲;一是詩人自指。是說襄陽這樣好的風景,正是留給自己來飲酒賞景的。解作詩人自喻較能貼切地表達詩人對漢江風景的贊美。(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味兩種解釋,提出自己的看法。)
3.小結:作為律詩,《漢江臨眺》不但每一聯的對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詩人還非常重視煉字,像「接」與「通」,「外」與「中」,「浮」與「動」,都對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春日》汪藻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宋詩選注》
②作者:汪藻(1079-1154)字彥章,德興人,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有《浮溪集》。
③解題:這是一首七言律詩
2.字詞解釋
①第一聯寫出了當地春天的情形,雨水很多,隨處可見烏雲攜雨而行,點明春之特點。
②第二聯寫山間田野,春水澄澈得比鏡子還青碧,水鳥嬉戲看到人來了也不會驚飛。那種閑適自然之景讓人流連忘返。
③第三聯作者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春日桃花的絢爛多姿。也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美景的喜愛之情。
④最後一聯,作者寫茅屋四周雲霧迷漫,弄濕了客人的衣裳,一聲雞鳴,驚醒了午睡的主人。
3.小結:全詩運用了描寫、議論的表達方式和欲揚先抑的手法,詩意清新自然,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及嚮往自然閑適生活的那種情懷。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全元散曲》
②作者: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③天凈沙,曲牌名
2.元曲賞析
①前三句作者用了九種景物的疊加營造了一種特殊典型的氛圍:凄涼、蕭索、寂寥。流浪在外的遊子,在一個黃昏時刻,牽著一匹瘦馬,來到了西風勁掃的荒涼古道上,看到的是枯萎的藤,蒼老的樹,黃昏的烏鴉。不知不覺到了小橋流水的地方,這里有幾戶人家,炊煙裊裊,怎能不湧起滿腔的鄉愁?又是一年將近,何日是歸期?
②最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點明時間,也表明了主旨:這是一首遊子思鄉之曲。
3.寫作手法: ①意象疊加,渲染氣氛 ②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一、詞語積累
[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兒女]指子侄輩,這里指家中年輕一代人。[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俄而]不久,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於。
二、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六朝志(記)人小說代表作。全書8卷,分德行、言語、方正、政事、文學、雅量等36門。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2.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箋(jiān)疏》中的「言語」一門。
三、內容點擊
《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少女謝道韞表現了以柳絮詠雪的才能。
四、閱讀探究
1. 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氣氛?
輕松、溫馨的家庭氣氛。
2. 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文中「兒女」即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天的「兒女」專指子女。
3. 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
4. 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
第一種意見:「撒鹽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與鹽比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與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
第二種意見:「柳絮因風起」一句好。好的詩句應有深刻的意蘊,「柳絮」句將物象與意蘊統一起來,形成了詩句的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五、遷移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寫飛雪的古詩佳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陳太丘與友期》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期行]約定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期,約定的時間。日中,正午時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乃]才。 [時年]當時的年齡。[戲]嬉戲,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委]丟下、舍棄。 [君]有禮貌地稱呼對方。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無信]不講信用。 [引]拉。 [顧]回頭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學常識
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中「方正」一門。
三、內容點擊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的懂得為人的道理。
四、閱讀探究
1. 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
不講信用,粗野無禮。
2. 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粗野語言,針鋒相對地指出他的「無信」「無禮」,這說明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
3.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第一種意見]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並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
[第二種意見]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
4. 有人認為,陳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你同意這個看法嗎?
同意。面對元方的反駁,有人很慚愧,想與元方握手道歉,這說明他有知錯能改的精神。
5. 友人為什麼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
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第一,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後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五、遷移拓展
1. 面對他人的無禮,你該如何處理?
[意見一]抓住對方失禮之處,針鋒相對,維護個人名譽不受侵害。
[意見二]針對對方失禮之處,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過錯,既維護個人名譽,又不傷害對方。自己不能向對方一樣失禮。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來了客人,你該如何接待?
在能確定對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禮相待;如果不明對方身份,要機智地探詢對方情況,提高安全意識。
3. 你還知道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如「王戎識李」。
4.有不少成語出自《世說新語》,請寫出幾個。
望梅止渴、難兄難弟、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謝道韞、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
一 王冕四歲作畫; 二 曹植七歲作詩; 三 甘羅十二歲做宰相;
四 司馬光砸缸。
&20. 山市
(一)作家介紹。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本文《山市》選自《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蒲家號稱「累代書香」,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補幸雲曲》等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志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於農業、醫葯的通俗讀物《農桑經》、《葯書》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編的《蒲松齡集》。
(二)題目解說。
這篇文章選自《聊齋志異》,描寫了作家家鄉淄川縣奐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樓變幻莫測,是世間奇景,人鮮領略。作者以變幻之筆寫變幻之景。窮形盡相,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三)背景資料。
《淄川縣志》記載:奐山「有山市,邑人多見之者,城郭、樓、官室、樹木、人物之狀,類海市雲」。海市是海市蜃樓的簡稱。作者34歲游嶗山時,曾有幸親眼見過海市蜃樓的奇幻景色,在《嶗山觀海市作歌》一詩里,十分驚異所看見的奇景:在海天之間,忽然出現了樓閣、山水、人物一霎時又「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這種變幻莫測的景象,與《山市》中描寫的山市幻景的變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個時代,還不能理解海市蜃樓是一種光線折射形成的現象,故在文中有稱此現象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記載。唐人鄭熊《番禺雜記•鬼市》寫道:「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寫道:「又東十字大街,日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作者與前人一樣不了解這種幻象產生的原因,便認為是鬼怪作崇。
(四)全篇譯
『玖』 孩子上初一了,可是語文閱讀能力差,內容理解不了,找不了、出問題的答案,怎麼辦網上有課文解讀參考書
多閱讀,多積累,買一些課外名著(當然要用課余時間讀),多練習
初中級大文體回:記敘文,說明答文,議論文(考試經常考)
多積累答題方法,很多情況下都用套話,把這些記住,答題時如果見到一個類型題,就往裡套
建議考試時再大閱讀分析題多答一些內容,總會有對的幾點,分數容易高一些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上課認真聽講!!課上不聽,課外怎怎麼不也沒有什麼效果!
這是我的經驗,我就是這樣做,所以每次考試都能答90分左右(滿分100)
千萬不要著急,多積累,多努力,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