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22課答案
一、馨 牘 於 蔓 褻 濯
二、有名氣 這 大 立 應當 多
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版簾青
淤泥權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五、(1)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2)對於牡丹花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六、愛蓮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七、用菊的隱逸和牡丹的富貴突出蓮的美德,表達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美好的情感
八、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九、(1)聽說 (2)回頭看
十、(1)空了就傾斜著,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滿後就翻到了
(2)哪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十一、驗證宥坐之器進而啟發弟子
十二我們不應該驕傲 應該虛心求進
最後的那道題目我就不寫了,這最後一道題是考驗你的想像能力是否豐富。
⑵ 原創新課堂八年級上冊語文第21,22課答案大全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14.html
這是復答案的網制址喲
希望我的回答能滿足您
⑶ 人教版語文22課課後題答案
22 荒島餘生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對於《魯濱孫漂流記》這部世界名著,在一段時間里,受「左」的思想影響,權威的解讀往往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把魯濱孫看作是當時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殖民者的典型,而對於魯濱孫身上所擁有的人類優秀品質的精華(如堅忍不拔、勤勉實干、創造進取等)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實際上,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動無數的讀者,乃在於這部被稱為「生活的教科書」的作品,啟發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正因如此,在歐美的許多國家,這部作品一直被當做兒童的必讀書。由此看來,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這部作品,這里則可把重點放在代表人類創造、進取典型的「魯濱孫精神」這一點上。
這篇課文,既沒有節選魯濱孫海上遇難、生死系於一發的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節選魯濱孫在荒島上如何歷盡艱辛謀生的傳奇故事,這里節選的部分,並沒有多少故事,大都圍繞魯濱孫落難荒島之初的心理活動展開敘述。課文呈現給我們的是魯濱孫在一段時間內的心態變化歷程。
學習這篇課文,關鍵要理清魯濱孫的思路。課文中他的思考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側重點是什麼?這幾個階段的前後聯系是什麼?等等。而把這些聯貫起來,則可以看出魯濱孫的荒島創業所折射出來的人類理性思維之光。
綜觀全文,魯濱孫在短時間里遇到了生存問題、物質問題和精神問題,我們則正好可以用這三方面來概括課文三部分的內容。而這三個方面似乎有著深長的意味:這幾乎可以看成是人類進化史的縮影。
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第1~3段寫魯濱孫及時調整悲觀絕望的心態,決定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去。
第1段中,「我認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獨凄涼的情況下度過我的餘生」「不幸」「孤立無援」「沮喪無聊」,這些詞句充分表達了初上荒島的魯濱孫那種傷心絕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2段,「每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就有另外一種力量出來阻止我的這種想法,責備我」,表明魯濱孫傷心絕望的同時,內心又在積極尋求一種精神的支柱。如果說在第1段中魯濱孫是憑感情用事的話,那麼在這里,他開始用理性的頭腦來思考問題了。面對無法改變的險惡環境,他知道只有冷靜地面對它,而無法繞開它、迴避它。我們發現,魯濱孫能夠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了:一方面自己固然可憐,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個人保住了性命,其餘10個人都已葬身大海,對自己來說這當然是一種幸運。這樣,魯濱孫得出結論說:「當我們遇到壞事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時也應當考慮到更壞的情況。」這說明,此時的魯濱孫已經很好地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是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解決了。第3段,魯濱孫進一步論證自己的優勢:有維持生活的充足的東西,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製造或獲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這就更值得慶幸。
至此,魯濱孫思考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他盡管落難荒島,生活環境極端困難,然而他以人類特有的理智和辯證的思維,成功地調整了自己,堅定了活下去的勇氣。
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才能進行……
第4~9段敘述魯濱孫為了生存所依賴的具體物質條件。
第4~5段,魯濱孫既然決定活下去,則要清楚地跟上時間的腳步,即主動把握年、月、日,而不至於過得渾渾噩噩。這兩段詳細敘述魯濱孫計算時間的方式。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寫魯濱孫計算時間這件事,我們由此可以引發一些聯想。人之所以為人,不僅知道自己是活著的,而且知道是怎樣活著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時間、駕馭時間,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樣活著的一種標志。魯濱孫來自文明社會,他必然要千方百計利用他已有的知識,主動掌握時間,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於時間之中。丟失了時間,在某種程度上是丟失了自我,生存的意義也應該打一個問號了。總之,魯濱孫記錄時間,是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麼活著的,可能活多長時間。記錄時間,也表明了魯濱孫對生存下去充滿信心。第6段,詳寫魯濱孫在船上獲得的許多「價值不大」的東西。其實,這部名著中尚未入選課文的前面部分,已經寫到了魯濱孫從失事的船上搬運物品的情節。但那些都是所謂的「價值大」的東西——「財產」,如食物、彈葯、槍械等。這里再提那些小東西,表明魯濱孫決定「細細地」活下去。因為在這種地方,文明社會創造的任何東西都可能對他極為有用。第7段寫魯濱孫還缺乏的東西;第8段寫魯濱孫艱難地打造木柵欄圍牆,證明「住」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第9段寫他每天覓食。
以上給我們展現了魯濱孫日常生活的一角。證明魯濱孫活得實實在在,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人類艱難創造生活的歷程。作者對於魯濱孫的實干精神是持一種贊頌的態度的。
人沒有精神寄託,靈魂就無所依附,到處漂盪。
第10~12段,作者拋開物質條件,詳談魯濱孫的「精神」世界。主人公進一步調整自己生存的心態。
第10段,寫魯濱孫記日記,深入思考當前的處境。但他聲明記日記並不是為了留給後來的人看(他似乎不相信以後會有人到這荒島上來了),而是為了精神有所寄託,減輕心中的苦悶。而日記中的「壞處」和「好處」,最集中地證明,魯濱孫身上所閃現的理性之光,證明人類的辯證思維的勝利。假如在課文開頭魯濱孫是匆忙中給自己隨便找了幾條活下去的理由,那麼,在荒島上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他到這時是徹底的心平氣和,對自己的想法來一番系統的梳理,極其冷靜客觀地列出了那些「好處」和「壞處」。這無疑為他的生存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第11段,得出經驗教訓,希望世人能夠理解。第12段,魯濱孫安心於荒島生活。
綜觀全文,沒有生動的故事,主要寫的是魯濱孫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通過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
二、問題研究
1.從課文中看出魯濱孫是一個怎樣的人?
魯濱孫不是一個隨遇而安、消極待命的人,而是一個意志品質極為堅強,生存信念十分執著的人,並且務實肯干,勤於創造。他的一切行為,特別是他的思考過程,全是積極、主動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機會,創造物質條件,調整生活心態。
要避免學生誤以為魯濱孫是運氣好,隻身落難荒島又得到許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應該充分注意到,魯濱孫並不是在旅遊,也不是在模擬生存挑戰,他遭遇的是真實的海難,他打定主意一個人在島上苦度餘生。他是在克服了極端的孤獨、恐懼、艱苦,經過反復動搖之後,才終於理智地鼓起勇氣,孤身創業的。正因為這樣,魯濱孫才讓人敬佩,值得學習。
2.魯濱孫為什麼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這樣活著?
如果換一個人,在這樣的絕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為想到自己一個人在孤島上,遲早都是死,與其餓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殺而死——當然這是一種因為精神完全崩潰後導致的自殺行為。魯濱孫卻沒有這樣做,他說服自己頑強地活著,並打定主意在島上獨自生活一輩子。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從這里可以看出魯濱孫是一個非常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他活著,也許並非為了什麼,而僅僅因為自己是一條生命,既然是生命就應該善待它。況且他活得積極,活得主動,活得像個人,活出了人的尊嚴。像他這樣的人值得活著。
3.如何理解魯濱孫的記日記和閱讀《聖經》及其他祈禱書的行為?
人們記日記往往是為了記錄生活,撫慰心靈。日記總是面對自我而非他人。魯濱孫記日記的行為,表明他作為一個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證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時間的長河裡沒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臨的一個精神問題是人與上帝的關系。在這種荒島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在這部名著里多次提到《聖經》及魯濱孫對上帝的祈禱)。有了這個前提,魯濱孫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其實誰都需要有精神支柱,才活得有理由,活得有意義。
4.魯濱孫的自我安慰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什麼區別?這是不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
魯濱孫在那樣的環境中,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處的困境,是一種冷靜的表現,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勝利。他成功地調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態平衡地生活下去。這與阿Q的那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不是逃避現實,恰恰正是敢於正視現實的表現。(分析時可以簡單給學生講講阿Q的故事。)
5.作品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有什麼好處?
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寫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現「我」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具真實感。閱讀時,好像不僅作者就是「我」,連讀者也變成了小說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稱的好處是小說情境顯得更為真切,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縮小了。作者寫魯濱孫的遭遇用第一人稱來寫,通篇都是寫「我」遇難荒島後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而讀者有時簡直覺得變成了魯濱孫本人,在荒島上生活;或者是魯濱孫在孤島上生活的惟一目擊證人。用第一人稱敘述,可以十分詳盡地描寫魯濱孫的心理活動。這就大大加強了小說的真實效果,讀來興味盎然。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簡要概括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絕境的魯濱孫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如何看待魯濱孫的這種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設題意圖:把握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對課文中魯濱孫這個人物形象有一點自己的評價。
參考答案:
1.既可以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中的原話:「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話概括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2.魯濱孫雖然身陷絕境,但他還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難中,同船的11個人中,死了10個,就他一人活著,這是上帝對他的特別關照;從船上獲得了維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這是上帝對自己的格外恩賜;而他的日記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處」,最集中地體現了魯濱孫要頑強地活下去的理由。
3.不能把魯濱孫的這種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在那樣的絕境中,任何人都必須首先解決心理問題,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動。魯濱孫短時間內成功完成了心理調整,為他在荒島上順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礎。他的這種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二、回憶在你學習或生活中曾經遇到或正在面臨的一兩件不幸或挫折,試仿照課文中「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好處和壞處排列出來。
設題意圖:從課文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正確、辯證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從而培養一種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假如你像魯濱孫一樣被棄荒島,你會怎樣想?你將怎樣做?發揮想像,寫一篇短文。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設身處地理解課文中的人物魯濱孫,培養想像力,練習書面表達。
估計不少學生並不能真正理解魯濱孫身處絕境的心理,相反,甚至認為這很好玩,有意思。這種情緒可能會在他們所寫的短文中流露出來。荒島生存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不是開玩笑。這個問題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理念中「學會生存」,其含義是豐富的,這一題的題意也不妨包括進去。
教學建議
一、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最好布置學生先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可參看本冊書後的「名著導讀」),使學生對這部世界名著中的思想內容和人物性格有個大體的了解。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可著重兩點: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勤勉實干愛勞動的良好作風。
三、課文主要用心理描寫的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這是小說家常用的描寫手法。教學時可適當向學生點明這一點,但不必說得過多過細。因為這個階段我們不突出文體教學。只是為以後的文體學習打基礎。
四、可引導學生了解一下課文中涉及的科學知識和生存常識。如荒島生存需要哪些基本常識,課文中提及的那些東西究竟有什麼用處,怎麼使用;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探究一下魯濱孫觀察太陽、計算日期的方法。
五、若有條件,組織學生觀摩這部名著的電影、光碟或其他錄像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出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歐洲大陸各國經商。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 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四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幹部傳記,幾部國內外游記,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據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系,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
笛福的「魯濱孫小說」,以第一部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五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阻,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嚴格說來都是道德說教。
……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摘自《中國大網路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
二、笛福的思想(楊耀民)
笛福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他屬於資產階級,他是中下層資產階級的代言人。
他一生最關心的是發展資本主義,他極力稱贊的是資產階級,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發展貿易。「給我們貿易就是給我們一切」「貿易是世界繁榮的生命」,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張。因為他以為貿易使製造業和航海業發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飯吃,物資也因此能保持高價,並且可以維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層社會也得到好處。只要有勤勞的人來發展貿易,任何地方都會繁榮起來。他的一切經濟論著與部分政治論著都發揮這個主張,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笛福關於發展經濟的主張是有利於英國社會發展的,但是,他熱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奪取、經營殖民地的辦法,提出與落後民族擴大貿易的辦法,並且擁護黑奴買賣。這一切都表現了他的階級局限性。
笛福對於那些因門第而驕傲的貴族、紳士抱有很大的反感,他盡力頌揚並非上層階級出身的資產階級,抨擊了那些看不起「平民」的「紳士」。他說人的始祖就是做工的。他強調商人是有用的人,而紳士變商人,商人變紳士則又是合理的事,等等。對自己階級的稱贊,他在《羅克薩娜》里有一段話說得最明顯:
羅伯特男爵和我對商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羅伯特男爵說——我覺得他說的完全正確—— 一個地道的商人是全國最好的紳士,無論在知識上、在儀態上還是在判斷能力上,商人都比許多貴族強。他們一旦控制了世界,雖然沒有地產,也比有地產的紳士富有。
笛福對待勞動人民的態度有兩面性。他認為犯罪的根源是貧窮,富有的人是不會犯罪的。摩爾·弗蘭德斯和羅克薩娜之所以走上不光榮的道路,就是因為貧窮,所以他對這兩個人物也是抱有同情心的。他主張發展工商業使人民有工作。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把當時工人工作時間長、工資低、未成年的孩子就要工作等殘酷剝削現象視為固然。這是僱主的觀點。
笛福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對專制,主張民權。當時英國的議會是上層社會的政客明爭暗鬥的場所,賄賂和種種骯臟手段公行。工人、農民和中小資產階級根本沒有代表。笛福主張人的基本權利是任何人,包括國王、內閣與國會,都是不能夠侵犯的,「英國人既不是國王的,也不會是國會的奴隸」。笛福是主張宗教信仰自由的,當時英國雖然沒有像法國、西班牙那樣在宗教信仰問題上極端專制,但是對國教以外的新教教派和天主教信徒也是有種種限制的。他是非國教的新教教徒,這種人多是中小資產階級,他們要求合乎「革命原則」的政治體制,要求信仰自由。笛福是這派的代言人。他主張人民應受到較開明的教育,主張給婦女受教育的機會。
總的看起來,笛福的思想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的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大。資產階級在當時還是進步的階級,還在進行反對封建勢力的斗爭。保守的貴族、地主不事生產,坐享巨額地租收入,資產階級組織著規模日大的工商業推動了社會發展。中小資產階級一方面與大資產階級有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又與統治階級大資產階級和貴族有矛盾,要求更開明的政治。所以笛福種種發展資本主義的意見,反對封建勢力,反對政治不民主,反對壟斷等主張,都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受到時代和階級偏見的限制而擁護殖民制度和種族歧視,這卻是與大資產階級一致,是反動的。對勞動人民,他所關心的只是使他們有工作,能生產財富,這又與資本主義的要求相吻合。笛福思想上這種兩重性,鮮明地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
(選自《〈魯濱孫漂流記〉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三、魯濱孫的形象(楊耀民)
魯濱孫是個新人,是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他不是有教養的貴族中間的人物,而是一個平民。……魯濱孫就是獨自一個人生活在荒島上,也盡可能地保持了資產階級的體面,也使他能用這種當代文明的產物征服可能危及他本人和他的「領土」的土人。除了衣服和一些小用品外,他幾乎享有一切當代文明的產物。這樣他始終維持了「文明人」的生活而沒有變成野人。他在島上一方面等待離開荒島的機會,一方面積極開發這個小島。荒島上一旦出現了第二個人,他就儼然以島的「總督」自居了。魯濱孫離開人群達28年之久,但是無論物質方面還是精神狀態方面,他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是資產階級的一分子。這與「返回自然」或「知足常樂」是沒有絲毫共同之處的。魯濱孫受盡千辛萬苦之後,終於得到了大量的產業和財富,這就是這個階層英雄人物嚮往的歸宿。
魯濱孫是喜愛勞動的人。這樣階層的人物沒有什麼遺產可以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維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層去。魯濱孫父親的觀點也許只能代表舊時代,代表保守力量,而不能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對魯濱孫來說,「一個人只是獃獃地坐著,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這就是「絕對真理」。他憑一個人的力氣,又沒有小船,把破船上的東西往島上搬,是有困難的。但是他的哲學是行動的哲學,是不怕困難的哲學。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搬東西,把兩手搬得動的東西通通搬了下來,而且「倘使天氣繼續這樣良好,我一定可以把全船一塊一塊地搬到岸上來」。他沒有坐失時機,所以當破船終於為風暴摧散時,他可以覺得坦然,因為他沒有偷懶。他說:「我平生沒有使用過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運用我的勞動、勤勉和發明才能,我漸漸發現我什麼東西都可以做得出來,只要我有工具。話雖如此,即使沒有工具,我也做了許許多多的東西……」這樣,魯濱孫用自己的雙手,憑著開辟新天地的熱情,創造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的「王國」。
魯濱孫是堅毅的人。他說:「我的脾氣是只要決心做一樣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費很大的力氣,費好長的時間,比如做一塊木板就要42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了勞力,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他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他對任何事情都不灰心,因此也就不厭煩勞動。他就是這樣與自然進行斗爭,改變了自己的處境。我們可以說他的作為說明了勞動在他的小范圍內能做出什麼樣的事業來。
魯濱孫又是一個殖民主義者。他到荒島上來以前就是個殖民者,而且是因為要到非洲買黑奴才離開巴西的。荒島上還沒有別人出現的時候,魯濱孫躊躇滿志地說:「這一切都是我的。」而且如果可能,他還要把它傳諸子孫。他後來把「星期五」變成了他的奴隸。
魯濱孫在荒島上做了許許多多的具體的事,荒島的自然面貌就有了改變,他的生活也有了改變。他做每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多困難,有些甚至看來是不可克服的,但他經得起失敗的考驗,他有堅強的毅力,最後他成功了。他要吃飯、要穿衣就必須勞動,他的一切建樹都是憑自己勞動完成的。
作品以生動的、吸引人的故事說明,人只要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業來。
(選自《〈魯濱孫漂流記〉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四、作品評價(楊耀民)
笛福的見解是通過生動的形象來表達的。魯濱孫的堅毅性格,我們不是從笛福的直接說明看到的,而是通過具體的行動,如他怎樣費42天工夫做一塊木板,怎樣費了許多時間和勞力做了一隻獨木舟,不能使用,又頑強地開始造第二隻等等。笛福就是通過許許多多真實的細節把人物性格突現出來。他用的細節是非常具體的,怎樣做一件東西,拿了或用了多少物件,甚至吃了什麼東西,吃了多少等等,都一一寫下。他所列舉的細節,以至於整個事件,都是讓人覺得是可能發生的,是真實的。
笛福認為語言的美主要在於用易解、明顯和慣用的文字,使每個聽眾或讀者都能正確地理解原意。《魯濱孫漂流記》用的正是這種語言。我們讀這部作品時似乎在聽人講故事,自然而流暢,看不到雕琢的痕跡
想了解更多,請參考資料
⑷ 八上語文《導學新作業》的答案
自己做的才是最真實的,不是嗎?有了答案,又有什麼用呢?只會使自己的能力下降而已...
所以,自己做最好,最有幫助...
⑸ 求八年級上語文配套練習冊22課答案
第1課答案 一、關於課文,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理解,討論一下,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尊重學生自己的解讀,宜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以下意見僅供參考。
1.第一,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鮮明和最精練的概括。這篇散文敘述的焦點應該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應該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的,不應是以描寫藤野先生為主,表現的卻是「我」的某種思想,文章在結尾處點明主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第二,從整篇文章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台,是寫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台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到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是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的難能可貴。後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應是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蹤的變化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諷刺的筆調,刻畫了在日本東京的清國留學生渾渾噩噩的生活丑態,表現了青年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憶了自己在仙台醫專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著重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魯迅熱愛祖國、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第三部分,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主要寫藤野先生給魯迅影響,使他「良心發現」,「增加勇氣」,繼續戰斗。第二,《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地點在廈門大學。魯迅原來准備在廈門工作兩年,結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堅持斗爭,一方面寫了《藤野先生》這樣的回憶散文,清理自己從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來思想感情變化的軌跡,回顧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發展,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同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後,又寫道:「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後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3.這是從另一角度看問題,視野更寬廣一些,是對上面兩種觀點的折衷。
編者的觀點傾向於第1種。除上述理由外,補充如下:第一,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這篇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您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您譯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來到上海,魯迅又向他打聽藤野的近況,當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此時藤野先生還健在),魯迅慨嘆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可見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三,本文確實飽含著愛國主義感情,正是這種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主義感情是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說「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錯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把聚焦對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讀課文第一段和倒數第二段,重點體味下面幾句話,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怎樣的情感與態度?從句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個普通人,作者為什麼說他「偉大」,請結合具體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設置本題是要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嘲諷。這幫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以示是大清國的臣民,而且「盤得平」,「油光可鑒」,表明他們精心打扮,「扭幾扭」寫出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實在標致極了」,作者用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
2.他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能以公正之心對待來自弱國的學生,而且給予了極大的關心、鼓勵和真誠的幫助,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這些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他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三、棄醫從文是魯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憶性散文中曾經談到過這段經歷。讀了這篇課文以後,你知道魯迅為什麼要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後來為什麼又棄醫從文嗎?從魯迅的人生選擇中你想到了什麼?
設置本題旨在幫助學生進行課內外學習的貫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並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從本文看,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學醫,其直接原因是他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煩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在後來寫的《〈吶喊〉自序》中作過解釋:「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如課文描述的那樣——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這使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於是促使魯迅萌發「棄醫從文」的思想。他「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又從仙台棄醫從文,這一過程無不深深浸透著魯迅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實踐著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四、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2.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道拓展題,第1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題旨在擴大學生的視野,並學會比較。
21課答案一、背誦課文。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通過背誦,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增加對文言文的語感。本文語言優美,而且多用駢偶句式,應該比較容易成誦。
二、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裡,「異」在哪裡?
設計此題,意在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體會作者寫景的妙處。同時,這也是一道口頭表達的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內容。學生只要能抓住重點,說出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和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夠大致領悟這篇寫景美文的魅力了。
三、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動手改寫,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的語言特點,與上一題口頭表達的練習相得益彰。改寫時不必局限於課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可以加入一些有關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歷代關於富春江的詩文,最好能將風物介紹和風景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22課答案
一、背誦課文,畫出文中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說說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通過背誦,增加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文中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等等。「說說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是開放性練習,沒有統一答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二、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語。
1.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指書中的旨意。)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輒,就。期,期望。)
3.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冷清的樣子。)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
5.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三、△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拓展性練習,意在溝通課內外的聯系,溝通本課與學生以前讀過的陶淵明詩作的聯系。此題沒有統一答案,重在引導學生課外查找有關資料,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有利於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有關陶淵明資料的能力。談自己的看法,同時又是一種口語表達的練習。
四、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這是一道要求學生動手寫的練習。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翻譯的過程,事實上也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的過程。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動手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同時也能認識到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的語言特點,從而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23課答案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說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說,還有相互啟發、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譯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劃線的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解關鍵語句。譯文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加點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處的含義即可,至於語法意義,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
三、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准答案,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個別同學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24課答案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麼能夠這么做。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要求學生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做的原因,既為學生鍛煉口語表達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說的機會,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也能引導學生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最後一問「他為什麼能夠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3.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4.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5.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特別是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詞語,從而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許。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傾慕。
4.患:憂慮,擔心。嘗:曾經。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練習題。意在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讓學生就這一話題開展討論,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見。討論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緊,通過討論甚至辯論,更有利於碰撞出學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學就此談到尊師重教與師道尊嚴的關系,甚至引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句,顯然有助於將討論引向深入,應該大力表揚。
25課答案
一、背誦並默寫這五首詩詞曲。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古詩詞背誦的要求。在背誦的基礎上增加「默寫」的要求,更是強化記憶、積累名句名篇的需要。「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意在引導學生整體感悟這五首詩詞曲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過零丁洋》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詩人憂國之痛和願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水調歌頭》表達了詞人由心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山坡羊潼關懷古》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下列詩句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分別說說你的理解。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幾句詩詞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句,影響廣泛。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涵詠這些名句,以增加對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積累。至於分別說說自己對這些名句的理解,可以不拘一格,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品味。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兩句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麼,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兩句詩是說,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
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兩句是說,惟願(兄弟)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兩句詩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
三、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學中開個故事會。
這是一道拓展性的練習題。要求學生由課文中《過零丁洋》中的一句詩「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發開去,搜集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然後開故事會。這樣的練習事實上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搜集這方面的資料,然後互相交流。既可以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可滲透說和寫的練習。
====================================================================================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短文兩篇》配套練習冊答案 一、(1) xīn (2) tái (3) rú(4) dú (5) fán (6) yū (7) zhuó (8) xiè 2.1有名 2靈異 3這 4香氣 5形體、身體 6應當 7隱居的人 8親近而不莊重 3略 4. D 5. C 6.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3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4周敦頤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二、 一1.1這。 2香氣這里只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 4博學的人 2. A 3.何陋之有 4.龍、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二1.宋 周敦頤 2.1多 2洗滌 3立 4少
3.1我唯獨喜愛蓮從淤泥中生長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對於牡丹的愛自然就有很多人了。 4.表達作者對知己甚少的感慨和對追名逐利的世風的鄙棄與嘲諷深化主題。 5.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不追求名利的君子之風的贊賞與追慕也表達了作者對貪慕榮華富貴的世俗風氣的鄙視。 6.托物言志。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核舟記》配套練習冊答案 一、1.mǐn shǔ wǎng yí sǎn xuān rán zhě yǐ jí jì zhuàn 2.(1)因順著就著 象模仿文中指雕刻。 2贈 3代詞它指代‚中軒敞者‛。 4語氣助詞 3.‚甫‛同‚父‛男子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4.1做雕刻。 是。有刻有。 2叫 3東西的頭。端正。 4與‚無‛相對表示存在。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5.只 個 扇 個 支 個 幀 串 個 6.一般來講文言文有數詞而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都很多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後現代文的數詞習慣於放在名詞前
7.D 8.1說明 總——分——總 空間 正面 背面 中間 船頭 船尾 2大蘇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赤壁賦》 《後赤壁賦》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技亦靈怪矣哉 9.C 二、一1.1拿 2說話 3極4相類似 2.《核舟記》描述了‚核舟‛這一雕刻品的形象說明雕刻家的構思巧妙贊美其高超的技藝顯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雕刻品主題大蘇泛赤壁。 3.說明核舟體積小突出雕刻技藝精湛。 4.對聯是東坡的詩句與作品主題相符合暗示了核舟的背景、主題增添了藝術情趣。 5.‚各具情態‛。 6.總計核舟的人、物、文字數目贊嘆雕刻者的技藝高超。 二1.1職業 2適逢恰逢、正趕上 3離開 2.C 3.暫且拿些你所製作的扇子來我會替你開張起來的。 4.父親去世或‚父適死‛扇子賣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寫字作畫或‚就判筆作行書草聖及枯木竹石‛。
⑹ 八年級上冊語文22課練習題
一、背誦並默寫這兩篇短文。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能牢牢地記住這兩篇名文。這道題要在課上完成,據以往的實踐經驗,熟讀成誦約需35分鍾,默寫約需10分鍾。要讓學生養成當堂記誦的習慣。
二、反復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討下列問題。
1.《陋室銘》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試聯系全文內容作具體分析。
2.《愛蓮說》中稱蓮是「花之君子」,試根據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
3.下面幾句話都有言外之意,試做分析。
①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所謂「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負,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須抓住這個核心,才能達到整體感知;此外,也包括對文中某些重要語句的理解。本題中前兩小題是依據整體感知的需要設計的,應作為討論的重點。下面分別說明:
1.《陋室銘》的全篇旨意是從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生發而來,作者以此結住全文,顯得立意高遠,無懈可擊。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後半句,是因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經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後才有餘味。在討論前最好先告訴學生這句話的出處,說說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參考答案見「整體把握」。
2.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種種美德,我們無法盡知,而只能通過蓮的形象來探求。因此,在討論前應當指出,這是一種藝術概括方式,要善於運用聯想把蓮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為一體,不要搞機械的「對號入座」。本題切忌搞統一答案,重在培養學生的聯想力。
3.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注意揣摩語言。
①可以先問學生:作者是否不喜歡聽音樂?(從「調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調素琴」跟「絲竹之亂耳」有什麼區別?由此逐步引導到作者對官僚們尋歡作樂生活的批判態度上來。
②作者這種寫法頗似「一字褒貶」,文中只說牡丹是「花之富貴者」,此外別無貶辭,但從「宜乎」一語卻可以看出他對世風的鄙視。為了引起學生討論的興趣,無妨先讀讀白居易的《買花》詩(見「有關資料」),此詩淺顯易懂,費時不多。
本題也不要求統一答案。
三、「之」有時相當於「他(她、它)」「這(那)」,有時相當於「的」,有時卻只有表示語氣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這後一種用法往往憑語感就可以察覺到。試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屬於這種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④孔子雲:何陋之有?
⑤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種最常見的用法。切忌講語法,非講不可也只能講到詞性為止。文言虛詞的用法實質上是個習慣問題,讀得多了,養成了習慣,就不會覺得它難解。所述三種用法中的最後一種跟誦讀的關系尤為密切,例如「無絲竹之亂耳」,去掉「之」字後,句意並未變化,但讀起來就不如原句順口且有韻味;「有何陋」讀起來語氣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樣強烈。讓學生在誦讀中反復品味,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
參考答案:①的。②表示舒緩語氣。③同上。④表示強烈反問。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⑺ 八上語文作業本22課答案,急!!!
一、馨 牘 於 蔓 褻 濯
二、有名氣 這 大 立 應當 多
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內青
淤泥而不容染,濯清漣而不妖
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五、(1)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2)對於牡丹花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六、愛蓮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七、用菊的隱逸和牡丹的富貴突出蓮的美德,表達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美好的情感
八、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九、(1)聽說 (2)回頭看
十、(1)空了就傾斜著,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滿後就翻到了
(2)哪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十一、驗證宥坐之器進而啟發弟子
十二、古人說 謙受益 滿招損, 我們不應該驕傲 應該虛心求進
十三、略
⑻ 《導學新作業》答案
這個導學新作業是教育部門最新下發的作業。除了語文是沒有答案的。老師也都是自己做的。
所以,只能自己做了。找不到答案。可能難度有點大。
⑼ 語文八上導學新作業26課(三峽)中我挑戰12題答案(巴東三峽巫峽長)那一句
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