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圍繞屈原《漁夫》談談你對屈原和漁夫二人的世界觀的看法。
漁夫是一個隱士,看淡一切,超然物外,這固然令深陷濁泥俗世的人們敬佩不已。然屈原卻是舉大旗,來吾導夫先路的先驅者,這樣的勇氣當更加讓人心鄉往之。
『貳』 屈原的《漁夫》拼音版本。
屈原既放,qū yuán jì fàng ,游於江潭,yóu yú jiāng tán ,行吟澤畔,háng yín zé pàn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xíng róng kū gǎo 。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yú fù jiàn ér wèn zhī yuē :「zǐ fēi sān lǘ dà fū yǔ !hé gù zhì yú sī ?」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qū yuán yuē :「jǔ shì jiē zhuó wǒ dú qī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wǒ dú xǐng ,shì yǐ jiàn fàng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yú fù yuē :「shèng rén bú níng zhì yú wù ,ér néng yǔ shì tuī yí 。shì rén jiē zhuó ,hé bú gǔ qí ní ér yáng qí bō ?zhòng rén jiē zuì ,hé bú bǔ qí zāo ér chuò qí shāi ?hé gù shēn sī gāo jǔ ,zì lìng fàng wéi ?」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qū yuán yuē :「wú wén zhī ,xīn mù zhě bì dàn guàn ,xīn yù zhě bì zhèn yī ;ān néng yǐ shēn zhī chá chá ,shòu wù zhī wèn wèn zhě hū ?níng fù xiāng liú ,zàng yú jiāng yú zhī fù zhōng 。ān néng yǐ hào hào zhī bái ,ér méng shì sú zhī chén āi hū !」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yú fù wǎn ěr ér xiào ,gǔ yì ér qù ,nǎi gē yuē :「cāng làng zhī shuǐ qīng xī ,kě yǐ zhuó wú yīng ;cāng làng zhī shuǐ zhuó xī ,kě yǐ zhuó wú zú 。」suí qù ,bú fù yǔ yán 。
『叄』 屈原列傳中寫了屈原與漁夫的對話 意在揭示什麼這一段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屈原列傳》中屈原與漁夫的第一次對話揭示出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第二次對話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寧願葬身魚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蘊含著作者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史記》。史書名。西漢司馬遷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時代,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本文以強烈的感情歌頌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華和他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雖然事跡簡略,但文筆沉鬱頓挫,詠嘆反復,夾敘夾議,是一篇有特色的評傳式散文。
全文(節選)如下: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譯文如下: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
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
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約前340~前278)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偉大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黃老道家。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肆』 漁夫與屈原的觀點的辯論,各自有什麼論點
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
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白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
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摘自網路)
『伍』 《屈原》的《楚辭.漁夫》中有一個與屈原本人相對應的"漁夫"的形象,請你分析一下,漁夫是怎樣的一個
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內。」(《老容子》)莊子說:「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後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裡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庄一類人物。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陸』 屈原的漁夫的拼音版本
《漁父》出自《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
屈原既放(qūyuánjìfàng),游於江潭(youyújiāngtán),行吟澤畔(xíngyínzépàn),顏色憔悴(yánsèqiáocuì),形容枯槁(xíngróngkūgǎo)。
漁父見而問之曰(yúfùjiànérwènzhīyuē):「子非三閭大夫與(zǐfēisānlǘdàifuyǔ)?何故至於斯(hégùzhìyúsī)?」
屈原曰(qūyuányuē):「舉世皆濁我獨清(jǔshìjiēzhuówǒdúqīng),眾人皆醉我獨醒(zhòngrénjiēzuìwǒdúxǐng),是以見放(shìyǐjiànfàng)。」
漁父曰(yúfùyuē):「聖人不凝滯於物(shèngrénbùníngzhìyúwù),而能與世推移(érnéngyǔshìtuīyí)。
世人皆濁(shìrénjiēzhuó),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hébùhùqíníéryángqíbō)?
眾人皆醉(zhòngrénjiēzuì),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hébùbǔqízāoérchuòqílí)?何故深思高舉(hégùshēnsīgāojǔ),自令放為(zìlìngfàngwéi)?」
屈原曰(qūyuányuē):「吾聞之(wúwénzhī),新沐者必彈冠(xīnmùzhěbìdànguàn),新浴者必振衣(xīnyùzhěbìzhènyī);
安能以身之察察(ānnéngyǐshēnzhīcháchá),受物之汶汶者乎(shòuwùzhīwènwènzhěhū)?寧赴湘流(níngfùxiāngliú),葬於江魚之腹中(zàngyújiāngyúzhīfùzhōng)。
安能以皓皓之白(ānnéngyǐhàohàozhībái),而蒙世俗之塵埃乎(érméngshìsúzhīchénāihū)?」
漁父莞爾而笑(yúfùwǎněrérxiào),鼓枻而去(gǔyìérqù)。
乃歌曰(nǎigēyuē):「滄浪之水清兮(cānglàngzhīshuǐqīngxī),可以濯吾纓(kěyǐzhuówúyīng);滄浪之水濁兮(cānglàngzhīshuǐzhuóxī),可以濯吾足(kěyǐzhuówúzú)。」
遂去(suìqù),不復與言(búfùyǔyán)。
翻譯: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盪。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
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6)屈原漁夫教案課後反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及鑒賞: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柒』 屈原漁夫 鑒賞
屈原的思想是理想主義式的,對人生的態度則是積極向上的,有著偉大的理想專和抱負:救國救民,屬力挽狂瀾。當理想被現實所打碎後,寧願身死也不苟活於世隨波逐流,有著崇高的人格。
漁夫的認識態度則是消極的,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只求自身的利益。
『捌』 屈原《漁夫》古文翻譯
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
行吟澤畔,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滿腹愁容說道:"整個世道都是污濁的,切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眾人都喝醉了,卻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漁夫勸告道:"凡聰明的人都不受外界的拘束,他能夠隨著世俗的變化而變化,整個社會都是污濁的,為什麼不隨波逐流而助波推瀾呢?眾人都喝醉了,為什麼不一起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為什麼要保持美玉般的高尚才德,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面對漁夫的話,屈原苦笑著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新者比浴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作為人,誰又能讓自己潔白的身體蒙受塵垢的污染呢?寧願跳進那長流的江水,葬身在江魚腹之中又怎能讓春節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塵垢的污染呢?"
最後,屈原懷石沉江!
屈原投江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撐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
漁夫的思想是大眾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處事。
而屈原則是英雄式的,理想主義式的,他想要力挽狂瀾,救國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節操,永不隨波逐流。
『玖』 怎樣理解屈原與漁夫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版世推移,隨遇權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屈原是作為漁父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感受形象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拾』 分析屈原和漁夫的形象
《楚辭·漁父》中塑造了兩個形象,一個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版屈原,另一個是權「不凝滯於物,與世推移」的漁父。
從漁父勸屈原的話「舉世皆濁何不汨其泥揚其波」,可以看出漁父推崇一種圓滑處世的態度,但是從他離去時所唱的《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可知,這種圓滑體現的是一種君子處世的人生態度,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但是這種態度未免過於圓滑,有隨波逐流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