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班科學活動《身體怎麼動》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的目標有兩個:1、能積極探索自己身體的運動機能。2、感知自己身體內的很多容地方都能動。主要是想讓幼兒能夠積極的去探索自己的身體很多的地方都會運動,感知自己身體里很多的地方都在動。但在活動結束後,我自己也發現對於機能兩個字的具體含義我自己也說不明白何況是小朋友。過於空泛了,可以改的小一點。比如,能積極的探索發現自己身體可以動的地方。整個活動實施下來幼兒對於探索自己身體外部能動的地方目標已達到,但在感知身體里能動的部位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一說身體內部會動的地方,幼兒知道心臟會跳動,但由於冬天幼兒衣服穿得厚,用手摸心臟的位置,很多幼兒感受不到跳動,摸手腕處和頸部也有好多幼兒也找不到准確切的位置,只有我在講身體內部有哪些可以動的地方,引不起幼兒的共鳴。所以在用記錄表記錄時,讓小朋友把會動的地方畫下來時,記錄的都是身體外部可以動的地方,內部可以動的地方少數幼兒畫了一顆心。可利用飯前、飯後的時間豐富一下幼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❷ 科學中班《猜猜他是誰》教案和活動反思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如果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❸ 中班科學人的呼吸教案及反思
空氣是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離開食物人類的生存極限是7—15天,離開水人類的生存極限是5—7天,離開空氣人類的生存極限是3—6分鍾,足見人類三大生存條件下,空氣對於我們人類的重要性。人生活在空氣的海洋里,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空氣。
活動目的:
1、探索生活中空氣壓力的各種現象的興趣。
2、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活動重點:
在實驗操作中,感受空氣的壓力。
活動難點:
能夠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活動准備:
玻璃瓶、紙片、玻璃彈珠、水。
活動流程:
直接導入——實驗操作——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空氣在哪裡?
空氣有力量嗎?從小實驗中找答案。
二、實驗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氣能形成壓力
1、材料介紹
猜一猜紙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嗎?
2、驗證
(1)教師演示
重點步驟講解:水倒滿玻璃杯、用手輕壓紙片、慢慢翻轉。
(2)幼兒操作
兩人一組完成實驗。
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
3、實驗結果
(1)幼兒交流
杯子倒過來水沒有流出來,是誰在幫忙?
(2)為個別實驗失敗幼兒糾錯
為什麼水不加滿,杯子倒過來水會落下來。
小結:杯子里的空氣和外面大氣壓相互抵消。
(3)小結: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能形成一股力量,我們叫它空氣壓力,幫助紙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結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氣壓力大
1、設疑
裝滿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彈珠,紙片會掉下來嗎?
2、幼兒操作
數一數,放幾顆彈珠。
提醒幼兒注意實驗要點。
3、實驗結果
幼兒交流
放了玻璃彈珠後,紙片掉下來了嗎?
你放了幾顆?
小結:原來空氣的壓力能夠托起玻璃杯里那麼多、那麼重的彈珠,空氣的壓力很大。
活動延伸:
生活中的空氣壓力
實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氣壓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動反思:
通過這一活動,幼兒都能很好地認識空氣並知道空氣的重要性,活動中主要通過多次實驗,探索利用小紙片使杯子里的水倒過來而不流出來的方法,來感知空氣的壓力。環節中粘鉤的運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動效果很好。本次活動圍繞目標進行,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幼兒保護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❹ 中班科學教案反思各種各樣的種子反思
中班科學《有趣的種子》教案與反思
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種植角又要開始種植了,為了讓中班的小朋友能認識更多的植物,認識種子,我收集了很多種子,都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一些植物,但又不知道的一些植物種子,從而萌發幼兒對植物的興趣,對勞動果實的愛惜,設置這次有趣的活動。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植物的名稱,顏色、形狀。
2、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種子的果實。
重點難點
讓幼兒能按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來進行分類,並掌握一些種植的方法。
活動准備
1.植物實物圖片、視頻。 2. 一次性塑料杯。 3. 各種種子,如:蠶豆、黃豆、綠豆、紅豆、玉米、南瓜、大豆、豌豆等等。
活動過程
一、播放視頻錄象讓幼兒認識實物,並能說出實物的名稱
1.幼兒觀看視頻自由討論,並小聲說出實物的名稱。
2.教師提問,讓部分幼兒說出看到了哪些實物。
3.說出這些實物的種子。
二、引導幼兒認識各種種子,並講出種子的名稱
1.提問,你看到了哪些種子寶寶?
2.讓幼兒挑自己喜歡的種子,並告訴同伴你喜歡的種子寶寶叫什麼名字?
3.幼兒挑種子,要求每樣挑兩粒。
4.教師小結:原來種子有大有的、有小的、有穿著各種顏色的衣服、有各種樣子的、有的還可以吃呢,好玩嗎?
5.教師出示自己挑的兩種種了,讓幼兒觀察,並說出它們是誰?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
三、讓幼兒按一種特徵去選種子。
1.幼兒自由選取。
2.互相說出自己選取種子的特徵。
3.說出自己選出的種子長大後什麼樣子的?
4.再放視頻讓幼兒加深印象。
四、你們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什麼嗎?
1.簡單介紹植物的生長需要泥土,水,和光。
2.介紹種子種植的簡單過程。
五、為了讓我們班的種植園更漂亮,我們把這些有趣的種子寶寶種到地里好不好?
六、帶幼兒到種植園進行操作。
七、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在這一活動課中,我的取材來源於幼兒身邊的事物,平時幼兒能容易接觸到的材料,讓幼兒感受知科學就在身邊。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特別是在看視頻教材的時候,看到了很多都是身邊的植物,讓幼兒有很大的興趣。在操作過程中,有些亂,有的幼兒沒能按照老師的指令挑選種子,由於太興奮了,選了很多的種子混合在一起。在說出種子名字的時候,有的孩子選出了自己喜歡的種子,但是說不出它的名字,在我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能夠認識了它們的名字。在按種子的特徵來選取種子的時候,個別孩子沒能按照特徵來選取,還是選取了自己喜歡的種子,可能是教師引導的不夠,總之整個活動層次清楚,層層遞進,從易到難,逐步解決教學重點,讓幼兒在與種子寶寶交朋友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❺ 中班科學教案 什麼東西會滾附反思
活動目標:
1.按試驗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對物體進行預測、試驗和驗證。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會滾物體與不會滾物體的各自特點,
2.願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見,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准備:
1.記錄表3張,打鉤標記若干,打叉標記若干。
2.幼兒操作材料:皮球、捲筒、易拉罐及牛奶盒和各種形狀的積木等。
3.斜坡3個。
活動過程:
一、 指認材料,引導幼兒說一說哪些物體會滾動。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東西,看看有哪些呀?(教師帶領逐一指認)
幼1:有皮球、易拉罐
幼2:牛奶盒、積木
師:你們猜一猜這些東西會滾嗎?(幼兒猜測)
幼:我覺得皮球和易拉罐會滾。
師:老師為每組小朋友都准備了一張記錄表。(出示記錄表)
你覺得會滾,就貼上打鉤的標記,覺得不會滾,就貼上打岔標記。誰來猜一下?
(評析:這是活動的開始部分,直接出示各種材料,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猜一猜並記錄的方式,萌發幼兒的想像力,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
師:我們來看一看,你們覺得皮球能滾動的,給它貼上打鉤的標記,其他小朋友有沒有不同意見?依次檢查。
二、做滾動的試驗,驗證預先的猜測。
師:是不是像小朋友猜的那樣子,我們可要來試試看,請你們分別把每樣東西放在斜坡上試一試,看看這些東西會不會自己滾下來。如果是滾動的就貼上打鉤標記。不會滾動的就貼上打叉標記。
師:誰願意先來試一下?(請個別幼兒試好並做記錄)
幼:老師你看,皮球滾下來了。皮球會滾我選打鉤標記。
師:我們每一組都有一塊斜坡,那怎樣玩才能玩的開心呢?(要像滑滑梯那樣,排好隊試好再做記錄)
*師:那讓我們來試一試吧。(幼兒實踐操作)
(評析:這個環節讓幼兒帶著問題自由操作,教師從旁觀察,並適時給予指導幼兒試驗好一個,做好一個標記記錄。)
*師:我們來看一看,猜出來的和試出來的一樣嗎?集體驗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提供了斜坡,讓幼兒把每樣材料都放在斜坡上實踐操作,看看會不會自己滾下來,這里用游戲的形式操作,即為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充分體現,還知道「滾」的含義,實踐中出真知。)
三、發現滾動與不會滾動物體的差別。
師:你們看看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它們為什麼會滾呢?
幼1:它們是圓的。
幼2:它們沒有角,所以會滾。
師:看看不會滾的物體,它們為什麼不會滾呢?
幼:它們不是圓的,有角。
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沒有角、有圓面的東西會滾動。
師:剛才我們通過親手試驗,找到了會滾的東西,請小朋友把會滾的東西放在這個打鉤的箱子里,不會滾的東西放在打叉的箱子里。幼兒根據標記分類滾動的物體與不會滾動的物體。
(評析:這一環節是對前二個環節預測、試驗,而得出的驗證結果,通過對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出沒有角、又圓面的東西能滾動。)
四、根據有無圓形面推測生活中的其他物體是否會滾動。
師:我們除了看到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會滾動的?
師:小朋友說的真好,滾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五、延伸活動:把物體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比一比快、慢。
師:小朋友你們說把會滾的東西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會有什麼有趣現象?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說一說?
請幼兒實踐操作。並相互交流講述。
(反思:此活動也可作為課後的延伸活動,幼兒對比賽性質的活動非常有興趣,他們對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積極參與。在剛開始操作比賽時,操作比較混亂,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引導幼兒探索麵和速度之間的關系,當幼兒發現,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異時非常興奮,這是他們發現的新問題,並在探索中得到了解決。)
❻ 中班科學溶解反思教案怎麼寫
一、設計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納入到學前教育幼兒園的課程中,往往看似常見、簡單的小事,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教育價值。「糖不見了」這種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但是幼兒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這種現象後的科學道理。這次活動的目的在於給孩子提供一次實踐操作的機會。既滿足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的慾望,又能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本次活動中,先通過游戲法激起幼兒探究的慾望,緊著,由教師示範溶解這一科學活動的操作過程,讓幼兒掌握攪一攪的方法,並在攪一攪的過程中去觀察物體的溶解;最後,讓每個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觀察溶解這一科學現象。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對溶解的現象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能用攪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些東西可以在水裡溶解,有些不可以
教學重點、難點
重難點:觀察溶解
活動准備
透明的塑料杯100個、勺子40個
方糖、果珍、鹽、砂糖、奶粉
黃豆、大米、綠豆
塑料框16個、溫水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今天,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秘禮物,來看看,是什麼吧!(一遍說一遍揭開罩布)
對,是一杯水!不過,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喲!(故弄玄虛)那是什麼水呢?(稍作停頓,讓幼兒猜想片刻)我請一個乖寶寶來嘗嘗吧。
(請幼兒嘗一嘗)
某某小朋友,你來嘗一嘗吧!好喝嗎?(幼:好喝)是什麼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麼會是甜的呢?(幼:裡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裡呢?吳老師怎麼沒有看見呢?小朋友們看見了嗎?(沒有)那糖在哪裡呢?(幼:在水裡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剛才有小朋友說,是糖化了,和水寶寶做朋友了,所以我們看不見它。真的是這樣的嗎?(做疑問狀)要不,我們把糖寶寶和水寶寶請出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師示範
1.教師示範,幼兒觀看
(教師坐下,從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邊端一邊說,這是水寶寶,這是糖寶寶。不過這個糖寶寶可有點不一樣喲!(用勺子舀起方糖),這個糖寶寶是什麼形狀的啊?(幼:正方形的)對,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麼呀?(幼:方糖)對,它叫方糖。
小朋友們看好了喲,吳老師要開始變魔術了!一邊說,一邊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後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進水裡,再拿一個魔法棒。對,把我們的勺子這樣子用就變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進杯子,攪一攪,攪一攪。小朋友,注意看,有什麼變化呀?(方糖變大還是變小了呀?)(幼:變小了)再攪一攪,攪一攪,攪一攪......(攪到方糖不見了為止)咦?方糖呢?(幼:不見了)對,方糖不見了,去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這種現象叫什麼嗎?(幼:......)其實呀,這種想像叫做溶解。叫什麼呀?(幼:溶解)對,方糖在水裡不見了,和水寶寶做朋友去了,我們就說方糖寶寶怎麼了(師幼同說:溶解了)。
❼ 中班科學教案反思各種各樣的管子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各種各樣的管子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各種管子,由於幼兒天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對各種事物都充滿了探究的慾望,因此,我先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與孩子們一起探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事物,讓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認識到管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與快捷,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應用,能根據管子的特點進行簡單的分類,知道一些不能向帶管子的通道中亂扔東西等常識。並且能通過自己的想像和創造,用管子進行簡單的造型,創造性地玩各種管子游戲,感受管子游戲的樂趣。
整個過程我分為三個階段:
1、設疑激趣,巧妙導入。
我選擇了在開始部分用課件的形式向幼兒展示各種用管子製成的藝術品,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2、師幼參與,探索認知。
本階段是整節課的重點。在活動中,我堅持以幼兒為本,啟發引導幼兒大膽想像,讓他們盡情發揮,積極發言。通過認一認、分一分、說一說、做一做等活動,認識各種各樣的管子,學習對管子進行簡單分類,了解管子的重要性,能愛惜管子,不向管子形狀的通道中亂扔東西。
3、活動延伸,培養能力。
在活動即將結束時,我准備讓幼兒大膽地想像,親自動手製作一件管子作品,創造性的玩管子,以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目標】
1、了解各種各樣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根據管子的特點對管子進行簡單的分類。
2、知道管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不向管道中亂扔東西。
3、會用管子進行簡單的造型,會玩各種管子游戲,感受管子游戲的樂趣。
【活動准備】
各種各樣的管子(軟管、硬管、可伸縮的、粗細不同的管、電線管、水管等)、管子造型、紙、抹布、管子藝術品課件。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教師激發幼兒興趣,組織幼兒探究。
師:小朋友,今天書博士給大家帶來了幾樣東西,你們想不想看一看呀?
幼:想!
2、出示課件,師幼共同觀看。(課件展示人們用管子製作的作品)
3、引導幼兒討論,從而引出管子。
師:誰能告訴我,你剛才看到的是什麼?
(幼兒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教師加以引導)
師:小朋友覺得這些東西好看嗎?知道用什麼做的嗎?
(引導幼兒說出管子)
師:它們都是用什麼樣的管子做的呢?
(鐵管、塑料管、吸管等)
(二)探究新知:
1、擺出各種各樣的管子,請幼兒參觀小小展覽會。
師:今天老師專門為大家舉辦了一個小小的管子展覽會,你們想不想參觀一下?
幼:想。
師:小朋友要注意,看的時候不要擠,要輕拿輕放,我們比比哪位小朋友觀察得最仔細,發現管子的特點最多。
(教師引導幼兒有序地觀察各種管子)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類型的管子。
師:小朋友,你們剛才看到的管子都一樣嗎?
幼:不一樣。
師:哪些地方不一樣?
(幼兒可能不是按以下順序看出來,教師可隨幼兒回答的順序調整教學思路)
幼:有的是鐵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軟的有的是硬的……
幼: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
幼:用途不一樣。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很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都是一些什麼樣的管子?
師:這根管子我在洗手間了見過,這是一根「水管」。
師:這是什麼管子?
幼:吸管!
師:是的,這是小朋友平時用的吸管!
師:小朋友,你們看看還有什麼管子?你們都在哪裡見過這些管子?
3、引導幼兒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往管道中亂扔東西。
師:這些管子都分別用在什麼地方?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方便呢?
師:小朋友想一想哪些物品能很容易的通過管子?哪些物品在管子中不容易通過?(幼兒討論回答)
師:小朋友看,老師這里有很多東西,有玩具、紙、抹布、塑料袋等等,這些東西能很容易的通過管子嗎?(讓幼兒動手嘗試,並聯系實際,教育幼兒不往管道中亂扔東西)
4、啟發幼兒動手對管子進行簡單分類。
師:剛才,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好多的管子,可是老師有幾位管子朋友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能不能幫它們找找自己的家呢?記住一定要仔細找,水管要進水管的家,吸管要進吸管的家……
(請幾組幼兒到前面來分一分)
師:小朋友他們分的對不對?(請幼兒判斷正誤)
師:你們真聰明,一會兒就幫管子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家。其實,除了這樣分外,我們還可以怎樣分呢?
(引導幼兒說出根據管子的形狀、顏色、質地等進行分類,並讓幼兒進行簡單歸類)
(三)總結新知,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管子,學會了對管子進行簡單分類,也看到了很多用管子做成的物品,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設計一件作品呢?
幼:想。(讓幼兒閉上眼睛聯想製作一件什麼樣的作品。)
師:你准備設計一件什麼樣的作品呢?(啟發幼兒大膽地講出自己的想法)
師:我們還可以用管子做些什麼游戲呢?比如:傳聲游戲……
師:現在就請小朋友一起去區角里玩一玩管子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幼兒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管子入手,了解、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管子,知道管子不僅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而且,還可以做成很多好看、好玩的東西,為我們帶來了視覺和游戲的樂趣。活動中,幼兒自主設計作品、自由游戲,,不但使孩子們提高了探究的興趣,還發展了幼兒的想像力。
❽ 中班科學教案與反思 糖怎麼不見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糖怎麼不見了 活動目標: 1.了解溶解的現象,學會觀察比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體。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對溶解現象有好奇心,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活動准備: 飲料、杯子、勺子、溫水、米、沙子、鹽、糖、果汁粉、筆、裝水的盆、抹布記錄單。 活動過程: 游戲引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飲料,請小朋友們和喝一喝,再告訴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飲料是什麼味道的。(幼兒討論) 2.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喝到的飲料是什麼味道的?(甜的)為什麼?(個別幼兒回答) 3.師:小朋友說飲料是甜,因為裡面放了糖。那你們有沒有看到糖呢?糖到哪裡去了呢?(個別幼兒回答) 4.師:哦,小朋友們沒看見糖,糖消失不見了。 (二)示範操作,展示溶解現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師:飲料中的糖到底去哪裡了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裡去了?(幼兒回答) (2)師:哦,糖在水裡,接下來老師用勺子來攪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裡去了呢?(幼兒回答) (3)師:哦,糖它躲到水裡了,這種現象叫「溶解」。 2.探索鹽的溶解。 (1)師:老師這還有鹽,你們誰願意上來試一試,看看鹽會不會躲到水裡?(個別幼兒上來操作,指導幼兒通過攪拌讓鹽溶解。) (2)師:小朋友們發現鹽也不見了,原來呀,糖和鹽通過攪拌溶解到水裡了。 (三)組織幼兒進行探究實驗,比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體。 1.介紹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師:等一下小朋友要進行分組實驗,老師給每一組的小朋友准備了杯子、勺子、溫水、米、珠子、鹽、糖、記錄單、筆、裝水的盆、抹布,記錄單上的圖片是老師准備的物品。等一下請小朋友們分別將珠子、米、鹽、糖放到杯子里,並攪一攪,看看哪些東西會像糖一樣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並在能溶解的物品後面「√」不會溶解的「X」。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濕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2.幼兒實驗,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在實驗中觀察將米、珠子、鹽、糖放到水中的變化。 3.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實驗,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發現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個別幼兒回答) (2)師:哦,小朋友們都發現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鹽、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動結束。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東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後可以和家人一起觀察、發現,然後再來告訴我們的好朋友。(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