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教案怎麼寫
一、考試目標
1.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學科的基礎知識,具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綜合運用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能力。
2.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的基本知識,明確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把握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課程內容目標、提示與建議,領會其蘊涵的課程設計思想與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學基本理論知識;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教學建議,領會其蘊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與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理論知識;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評價建議,把握其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與標准,具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能力。
二、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能力、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和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與能力。
(一)學科知識
1.掌握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程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科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化學、法學、倫理學等課程的主要內容。 2.運用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課程理念解讀、分析、評價思想政治教材,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問題。
3.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方法以及有關學科知識觀察、分析和說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生活的相關熱點問題,具有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理論知識
1.了解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的基本知識,明確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其課程設計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課程內容、課程形態、課程結構以及課程實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各模塊目標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內容、體例結構及其呈現方式,能夠正確地解讀和處理教材。
4.運用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知識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蘊
涵的課程設計思想,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施課程。 (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1.認識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領會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基本環節。
2.運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學導式教學、活動教學、講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體驗,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3.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教材內容,結合生活熱點和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思想教育點。
4.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特點、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規劃教學過程,形成教學方案。
5.依據教學方案,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6.根據思想政治教學情境,正確分析和處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問題。 (四)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學評價的內涵、特點和理念,掌握評價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運用教學評價的激勵、診斷和引導等功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協調發展。
3.運用觀察、測驗、成長記錄等方法,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學業狀況。
4.運用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恰當分析和評價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
⑵ 思想品德課程的分類目標包括哪些
目標教學,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教學評價為手段,以反饋——矯正為關鍵專,並以此將教學過程組屬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促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獲得最佳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就學科教學而言,同其它學科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性就在於不論任何學科,都要按照目標分類的層級,根據教材內容,編制完整、系統、具體的教學目標,然後圍繞目標分別實施教學
⑶ 思想品德課教學案例分析從什麼方面進行
一、教學案例的基本特徵教學案例指包含著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景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從總體上看,教學案例應具備以下特徵:1.典型性講述的是一個故事、事例,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能反映出事件發生的特定背景;敘述要具體、特殊,反映了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同時,這些活動與過程能夠體現教育的內在規律,體現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範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2.研究性指教學案例本身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和理論探討的價值,可以正面獲得經驗或反面獲得教訓,能提煉出某些理論或觀點。3.啟發性指教學案例本身生動有趣,能提出問題,能引發思考,能產生觀念上的不平衡。教學案例可以是一個片斷、一個情節,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案例實際上就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自我敘述,敘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動方式,他對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長經歷,其豐富感人的材料和富於動態的描述必定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以生命和血肉,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供生動的註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麼「嚴謹」,但其形式要簡潔,主題要明確、集中。二、如何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教學案例分析就是通過一個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學習、領會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提高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教學工作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案例分析要重在「分析」,力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虛實並重,小中見大」。1.分析教學案例中的理論要素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中分析出理論觀點,要認真研究哪些教學行為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質量觀、學生觀,哪些教學行為注重了從認知的角度或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去教學。要把教師課堂教學的經驗、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從中學習和體驗從教學實踐經驗「如何上升」為教育理論的過程,促進教師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從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行動。2.分析教學案例對教學的啟示教師要注重從教學案例情景中歸納出問題並進行分析,分析要著重於其對教學的啟示,即有何成功之處,閃光點是什麼;不足又在哪裡,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使得在今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運用這種逐步培養起來的思維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要關注案例中教師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脈絡,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3.提出對案例中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分析只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師要對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師獨到的改進意見,這應該成為教學案例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教師一旦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增進教師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師改進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基礎,並以此達到理解這些教學案例背後更為深遠的教育教學意義的目的。堅持撰寫教學案例分析,堅持長期的學習、積累,不僅能厚實教師的專業基礎,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記載,對今後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也是造就專家型教師的一個重要途徑。
⑷ 社會實踐活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有什麼作用
實踐證明,一個人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煉,都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如果沒有對現實的觀察分析,沒有對現實問題的親身體驗,必將會導致思想政治課的知行脫節,也會使思想政治課失去它的德育功能而變成空洞說教。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優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手段。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具有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課中的社會實踐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思想政治課中的實踐活動,是相對於傳統講授課而言的一種新的教學和學習形式。它以學科教材內容為活動的基本依據,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為其基本特徵,核心是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它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⑸ 如何設計初中思想品德活動教學教案
首先,要辯證看待三維目標,整體把握和落實三維目標。三維目標不是截內然分離的三個目容標,而是一個整體,是一節課中需要同時貫徹落實的一個整體教學目標。但落實到具體每節課,則應視課標要求、教材內容等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其次,要實現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將三維目標落到實處。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往往滲入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同樣,情感態度價值觀也不是「空穴來風」。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們「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⑹ 如何面對思想品德課中的活動教學
如何面對思想品德課中的活動教學
一、思想品德課的活動,幫助學生在行動中成長
傳統德育課程觀表現在課程的實施上就是被動、靜止、封閉式的,缺乏學生的活動體驗,在實踐中必然會顯得蒼白無力。活動實踐在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活動可以加深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知識的獲得提供基礎;二是在合作和交往中,可以培養、發展學生真正的責任意識和相互的尊重感。離開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和交往,要達到對學生的知識、道德教育或許只是美好幻想了。
在《新課標》中我們不難看到,《新課標》凸顯了「活動」在思想品德課程實施中意義,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活動的主動權讓給學生,教師退出核心位置,成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參謀者、合作者,向說教告別,為學生營造廣闊的實踐空間;同時,在課堂中創設活動環境,倡導行動體驗,讓學生在行動中成長起來,以體驗引導結果。如我在教學中,在講《做情緒的主人》一課時,設計這樣一個活動:要求學生設計一幅能反映情緒變化主題的漫畫,並給漫畫取個恰當的題目,再根據漫畫編一個故事,故事要能說清主人公情緒變化的原因,並為他出出主意,幫助他擺脫不良情緒。此活動的操作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畫漫畫、編故事使學生理解不良情緒的影響,為主人公出主意使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得到了體現。通過這一愉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享受中悟理,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課需要活動。
二、思想品德課中的活動要適而精
思想品德課中設計的活動越多,教學就越具有實效性嗎?顯然這是片面的,教學活動應根據教學需要而定,不是說越多越好。如有的老師在上課中把小品表演、音樂欣賞、案例討論、圖片欣賞、角色扮演、情趣展示等多個活動,全用上了,老師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這還是思想品德課嗎?一節好的思想品德課就是在比誰的活動設計更新穎嗎?況且這樣,每節課內容能完成嗎?我們師生有精力、時間去每節課准備嗎?
思想品德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很多,也各有所長,教師選擇、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形成滿足學生需要的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無論從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規律講,還是從初中學生的實 際出發,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選擇都應堅持啟發教學的原則。在實際教學中,一般以幾種方法有機地組合或交叉運用,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但倘若一味追求活動的多樣性,忽略優化組合,使教學過程變成萬花筒,往往會使教學變成走過場,學生感到眼花繚亂,注意力分散,從而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只有綜合而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取長補短,相互協調,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思想品德課活動的教學設計應科學
1. 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發展、生活境遇、人生體驗的實際,精心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事例,把課本上的理論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創設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性課程,而不能就事論事,以理說理。這種回歸生活的教育,使學生更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
3、活動設計應遵循教育原則
有些游戲本身就是不良誘惑,如賭博;有些游戲本身並非不好,但人們玩過了頭,也成了不良誘惑。生活中後一種人們「熟視無睹」的「不良誘惑」是很多的。我繼續問學生還有哪些類似的不良誘惑?這些看似無礙的現象有何害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生活化,思想性,並體現了「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的原則、「教學的導向性」原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和「啟發教學」的原則。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遵循必要的教育原則,不可違背。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充滿科學性,讓學生體會真理,知識的價值。
4、避免為教學活動而活動
課堂游戲活動的組織首先要注重活動的內在價值。看活動是否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是否對學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避免為活動而活動。其次課堂游戲活動的組織還必須強調規則性,要讓每個學生懂得游戲的規則,否則課堂游戲活動很容易變得鬧哄哄,最後不了了之。最後要注意,課堂游戲活動應在形式上短小精悍,操作上簡便易行。
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過程理論的一個新課題,也是當前教學改革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好的教學設計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認識和探討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現形態,有利於我們從動態上去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本質規律。此外,好的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過程理論體系的具體化,它具體,易於操作,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促進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深化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促進教學活動的方法和途徑很多,本文只是簡單地闡述,以期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新課程關於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的要求。
⑺ 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和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有什麼不同
一、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涵義
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根植於生活,將教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構,使學生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從而實現思想品德課教學向學生的內在需要的轉化,使學生構建起面向生活的潛在性或現實性能力。具體說,就是要求思想品德課老師要開放課堂,課堂教學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現實,與社會和學生的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把握社會,並通過社會生活驗證思想品德課所傳授的理論、倡導的觀念和思想,最終達到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目的,使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要求
建構主義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源自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於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社會性和生活性。
(二)課標的要求
「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新課程標准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生活。
(三)現實的需要
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落腳點,就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學習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家庭、國家、他人相互關系,適應社會,並學會過積極的健康生活。由於受社會競爭和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讓孩子到學校讀書只強調學習成績,書本知識、分數是家長、學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標,「閉門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缺少對生活的學習和實踐,學生滿腹的書本知識,但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對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束手無策的狀況並不少見。生活是千變萬化的,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風霜雨雪都是鍛煉,酸甜苦辣都有營養,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書本中、在課堂教學中所能完全體驗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學生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生活,思想品德課只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三、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貼近實際——展現生活
人的生活是人類社會一切實踐活動的根基。教育以人為對象,意味著以人的生活為根基,從而滿足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思想品德課過於注重未來生活,而「說教」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隔離,也與學生本來的發展相去甚遠。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來建構人的生活,人的現實生活空間為教育提供了範例。因此,思想品德課「生活化」就應當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知行搭起一座橋梁,使它們得以溝通。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囿於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創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由遠離學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內容向貼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內容轉變。如九年級思想品德——《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一框中,當我講授到「節水寶典」時無非都是些老套路:循環使用;及時關上水龍頭等等,而同學們則提出洗澡關上水龍頭,刷牙關上水龍頭,不弄臟水就是節約水等等。例如《通向理想之路》中的「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道路,我就選取了殘奧會運動員平時刻苦訓練的視頻材料,這樣,更注意從學生生活周圍選取事例,學生也易於接受。
(二)聯系時政熱點——關注生活
時政新聞是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新的變化,都有新聞的產生,假如我們把新聞帶入課堂,那我們的課堂就會鮮活的,具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氣息。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這也正是充滿朝氣、充滿求知慾的初中學生所期盼的。而葉聖陶老先生也早就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的話,這也鼓勵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在以教材為藍本的基礎上,可以整合教學內容,及時地添加、刪減、更換社會生活內容,而鏈接時政新聞是踐行「小課堂、大社會」教學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如九年級的課本的「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這一框內容,在講台灣問題時,我及時地添加了「連戰大陸行、宋楚瑜大陸行」的新聞報道,讓學生明白了這次「破冰之旅」,緩和了兩岸關系,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這些新近的鮮活的時政新聞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進目標的有效達成。同時理性的分析也與教材中餘光中先生的充滿感情色彩的《鄉愁》一詩形成互補。選取學生聽得到、看得見的時政新聞,就不會使學生產生一種「虛幻」的感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三)各抒己見——評判生活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們對生活的評判也因人而異。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取生活中的兩難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評判,情感態度的培養與價值觀的導引也便落到了實處。我們可以選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兩難情節,讓學生進行討論、辯論。如早上上學時,要遲到了,可前面的紅燈亮了,「闖」還是「不闖」?發現好朋友在抄作業,告訴老師還是不告訴老師?去市場退不合適的衣服,老闆不承認是他的貨,態度惡劣,在公眾輿論壓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結果發現老闆多給了錢,要不要還給她?等等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兩難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對話,去碰撞,去尋找真知灼見,去建構認識,久而久之,富有辨別能力、判斷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價值觀、道德理性就逐漸培養起來了,就激盪生發出來了,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認識,提高了能力。
(四)組織參與——探究生活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
如在《豐富多樣的情緒》一課中,我設計了「情緒天氣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緒和當時的情景,畫一畫臉譜,寫一寫情緒詞語,說一說對自己的影響,體會情緒對人的影響。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情緒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變成了一張張鮮活的情緒臉譜和一個個熟諳的情緒詞語,學生對情緒的認識大大感性化,情緒對人的影響也便瞭然於心。
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是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影響活動的開放性教學。當然,強調生活的教育意義,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用生活來取代教育,因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體性等特點,生活之中還包括各種消極的成分。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所涉及的內容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或社會熱點問題,又要符合課標的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固然重要,但其目的是為了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探究來獲取應該掌握的知識。同時所創設的生活情境必須體現課程的教育性,必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體現思想品德課的特點。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要讓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成為「死教學」,要「清如許」,必須「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就是生活!課堂小天地,社會大課堂,讓生活回到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激活我們的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服務於生活,教會我們師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適應生活,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教育與生活的雙贏。
⑻ 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方法有多少種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⑼ 如何更好地將思想品德課與生活教學相結合
當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內容後,深深地被其內容所吸引:課文圖文並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教材內容在編排上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一改以往那種生硬、陳舊、傳統的說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新理念。
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將學生課堂學習課本理論知識(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即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為什麼要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近一年來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和體會,認為是為了滿足如下三個需要:
首先,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一個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同時推進的過程,而這些目標的形成離不開人的生活經驗的融入和生活實踐的鍛煉、體驗和陶冶。因此,強調聯系生活實際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促進學生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其次,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加深知識理解的需要。人的發展是理性認識不斷深化和感性認識不斷豐富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理性知識即課本理論知識是學生的間接經驗,這種間接經驗的正確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價值,只有在學生的自我生活實踐中真正轉化為直接感受時,才能使學生去深刻認識,去真正接受,從而促進學生對理性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同時,從人的認識規律和認知特點來看,感性認識又是理性認識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經驗,再通過教學過程加以歸納和升華,形成理性知識,從而不斷促進課程目標生成和發展。
再次,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讓學生學會生活的需要。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落腳點,就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學習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幫助學生學習做有責任的公民,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家庭、國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適應社會,並學會過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於受社會競爭和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家長讓孩子到學校讀書只強調學習成績,考高分和進重點中學是一些家長、學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標 ,「閉門苦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缺少對生活的學習和實踐,一些學生雖有滿腹的書本知識,但個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對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束手無策的狀況並不少見。生活是千變萬化的,生活是紛繁復雜的,風霜雨雪都是鍛煉,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書本中、在課堂教學中所能完全體驗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學生也應該在生活中學會生活。思想品德課只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明確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那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去實施,才能做到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呢?本人結合自己近一年來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僅供同仁們參考,並請不吝賜教。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新課導入生活化。
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獲得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各種感官處於最活躍狀態,接收知識信息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覺地集中學習,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所以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而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准備。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課導入生活化。以「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一課為例,我在上課前首先讓學生欣賞陳紅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讓他們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體會孝敬父母的感受,聽完歌曲之後,我隨即又啟發、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讓他們各自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讓學生來評評誰最孝敬父母。經我這樣一動員,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來了,紛紛述說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後。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帶著濃濃的學習興趣與我一同進入新課教學活動。
二、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里,在平等、友愛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大膽地進行探索。此時學生的思想開放、思維活躍,容易產生聯想,產生靈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容易獲得創造性的思維成果。要達到上述目的,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師所採取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尤為重要。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同樣以「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一課為例,當師生共同進入新課學習後,師生之間就開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圍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該如何去孝敬父母」這一主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各自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從中體會孝敬父母的真實感受。在學生談的過程中,我也從中穿插講述歷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讓學生從內心真正體會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子女應盡的責任。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我還組織幾名學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親身體會此中的感受,使他們更深地認識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體會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教育子女的艱辛。整堂課師生始終是在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貼近生活,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益——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
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是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因此,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內在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應注意:創設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學「兩代人的對話」 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情境:精選電影《九香》中母親含辛茹苦疼愛孩子的鏡頭,配上滿文君的歌曲《懂你》,讓學生反復看、反復聽,盡管我不說話,但學生的思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們一直在感動,在沉思,將平時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一幕幕在頭腦中閃現。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因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動、幸福、激動、愧疚……各種心情交織在一起。平時自己對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滿甚至叛逆都隨之煙消雲散。緊接著我讓學生探討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與父母進行溝通,學生們說了很多很實用的溝通方法。就這樣,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去與父母溝通,從而盡到孝敬父母的責任。
四、運用生活化的活動,內化學生行為,使課堂走向生活——教學活動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課程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禮儀展風采」一課為例,我依據《思想品德課課程標准》要求,以學生為本,以有利於學生發展為宗旨,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礎上踐行。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三軍儀仗隊在接受檢閱時的錄象,讓他們欣賞儀仗隊的颯爽英姿。然後讓學生根據他們所觀看的,叫幾名學生上來學一下,讓他們體驗一下禮儀的風采。接著聯系學校生活中的實際,作為中學生該以怎樣的禮儀來展示我們的風采。隨後讓學生分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讓他們評價一下誰最能體現我們中學生的風采。然後再進一步推廣,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禮儀都有不同的要求。接著我就讓幾名學生上來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過表演,讓學生明確待客的禮儀要求,並進一步讓他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知有展現的過程,情感有渲染的過程,行為實踐有親自體驗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學生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認識,特別可信。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分析課文得出要點,充其
量能把它記住就不錯了,此兩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讓學生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能夠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得到感受、體驗,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兩者相得益彰,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於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課前或課後,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網路上的人際交往」為例,我在教學這課之前,首先讓學生做了一個社會調查:讓學生去調查社會上經常上網的人,調查他們上網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如何看待上網。然後讓學生根據調查采訪的資料,寫一篇《我們如何對待上網》的調查報告。學生通過實際調查采訪,使他們認識到網路是把「雙刃劍」,更清醒地認識了上網的利與弊,從而也明確自己今後該如何去上網,充分利用網路優勢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