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與反思《逛燈會》
"數學,大班,燈籠"是本文的主要話題,今天生育網編輯特意整理了"有趣有效的數學活動——大班數學活動《分燈籠》活動反思"這篇文章來分享"數學,大班,燈籠"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幼兒園老師,幼兒園園長有所幫助,謝謝。 為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豐富、飽滿,充分展現數學教學的特色,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灌輸到日常教學,我們幼兒園的陳秋雷老師在聆聽了中心教研組老師們的數學活動《分燈籠》後,在我們幼兒園開展了又一次的《分燈籠》授課研討活動。 數學來源生活、存在生活、應用生活,課程標准要求教師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有意義和有情趣的活動,使幼兒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幼兒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應用研究價值,讓數學與生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陳老師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教學內容生活化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幼兒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兒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幼兒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幼兒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例如,活動藉助了中國節日中最常用的紅燈籠和我們平湖的西瓜燈兩個內容,並結合上海的世博會活動,開展游戲。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翻燈籠、數燈籠、做燈籠然後給參加世博的外國友人帶去。運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活動評析與反思怎麼寫
本節課我從幼兒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幼兒通過自主嘗試探索,學習並掌握了10的9種分法,幼兒能用較為清楚的語言表達分與合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還發現和總結出10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規律。整個活動,形式新穎,簡單有趣,生動形象,幾個環節的安排恰到好處,始終抓住了幼兒的興趣,復習了9以內的數量,發展了幼兒觀察、比較和操作能力,同時培養了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整個活動將幼兒的思路清晰化、系統化,使幼兒感到,原來學數學是那麼的有趣,動靜交替中,潛移默化培養了他們「樂學」的情感。
③ 小班數學數學哪個大 哪個小 反思
設計意圖:本次活動是小班計體美教研組的三研課,由於一研課、二研課上得比較完美,到了三研課就完全打破前面的模式,重新設計。一研課、二研課時教師先集體講解,認識一樣多、多和少,幼兒再動手操作。三研課就改成先讓幼兒動手操作,在幼兒自己操作中體驗到一樣多、多和少,這時教師再引導幼兒認識一樣多、多和少。另外考慮到幼兒正處於數學學習的啟蒙時期,學習的特點離不開具體豐富的生活經驗,我們組織的數學活動在內容的選擇與操作方面離不開生活實際,教學演示材料與操作的材料都結合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和事物,強調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必須回歸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在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材料的運用方面充分考慮了幼兒的這些特點。
活動感受與反思:
一、從感興趣話題引入,注意數學與生活聯系
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認為,當孩子的學習材料是他們所熟悉的並感興趣的事物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地去嘗試,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方法對其進行創造。愛小動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本次活動我結合孩子愛動物的這些特點,設置教育情景小動物來做客,導入語:「今天來了很多的客人老師,小動物們也來做客了。」讓孩子對小動物的做客產生興趣,另外通過游戲讓孩子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促進孩子的參與熱情與探究慾望,獲得親身的體驗。
二、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孩子特點層層深入
從幼兒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孩子主動學習、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層層深入讓孩子輕松學習。活動剛開始教師請幼兒給小兔排隊,再給小兔吃蘿卜,以一一對應的方式請幼兒比較兩者的數量關系。直接地操作圖片,深入淺出的提問很快吸引了大部分孩子的注意,「是不是每隻小兔都有蘿卜吃?」幼兒很快就理解了「小兔和蘿卜一樣多」。接著仍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猴子和桃子的數量,「是不是每隻小猴都有桃子?小猴和桃子誰多?誰少?」孩子的興趣很濃厚,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這對他們沒有難度,孩子們很快發現小猴多,桃子少,教師在一旁鼓勵孩子回答完整就可以了。然後,又請個別幼兒到黑板上演示教具,仍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比較小雞和蟲子的數量,在前面操作的基礎上,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小雞和蟲子多少關系。通過層層深入、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讓幼兒易於理解與接受。
三、關注學習方式,讓孩子在操作中主動學習
教師努力為孩子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開始教師就安排幼兒自主操作活動,讓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索,通過自己給小動物排隊,給小動物餵食,來感知動物與食物兩組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操作活動中創設了一些游戲的情境,把擺放材料變為有趣的手腦並用活動,使幼兒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復操作而不感到枯燥與乏味,提高學習的興趣與效果。
④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白天和夜晚活動重點和活動反思怎麼寫
幼兒園中班教師數學教學案例-案例描述和反思 一、數學活動案例反思:認識梯形 案例背景: 這個活動之前孩子們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為本和活動的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准備。新課程標准指出:這一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孩子空間觀念,使孩子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由於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較的抽象,因為陳老師通過各種有效、操作活動,讓幼兒反復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從而實現將教育游戲化、生活化的原則。 老師將這個活動的目標制定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徵,能不受梯形擺放位置的影響,在各種圖形中正確找出梯形。 2、初步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兒自選圖形,激發學習興趣。 (1)寶寶們,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圖形了嗎?等一下選一個圖形然後坐到座位上。 (2)讓幼兒自選一個圖形,說說你選的是什麼圖形。 分析:孩子進入教室之前,陳老師就把很多的圖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隨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讓幼兒不受約束地去拿一個,然後她又請幼兒手裡都是一樣的圖形拿上來貼在了黑板上,一直從三角形、長方形到正方形,這一步起到了鞏固復習的作用。最後發現一個小朋友的手裡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過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認識梯形,了解梯形特徵。 (1)這是什麼圖形?請幼兒說說梯形的特徵。 (2)初步認識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徵。 分析:這里陳老師又分了兩大塊。第一塊是重點引導幼兒掌握梯形的特點,她是這樣引導的「梯形有幾條邊?一起數一數。看看上、下兩條邊事怎樣的?總結出一共有四條邊,上下兩條邊一條長一條短,並且是平行的另外兩條邊是不平行的。這里教師還用手勢做了平行的樣子。 第二塊在第一塊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認識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認識等腰梯形的時候她將梯形對折後引導幼兒發現兩條邊可以完全重疊起來,兩條邊是一樣長的,得出這個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認識直角梯形的時候,我認為陳老師也是很有創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後讓幼兒說說它是什麼圖形,這里她引導幼兒用梯形的概念來套,是兩條邊平行的,有四條邊,得出是梯形。然後再直接拿一個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導幼兒發現一個角是直角,得出這是直角梯形。 (三)集體尋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徵。 師:梯形還會翻跟頭,他們翻呀翻,變呀變,都藏到機器人身上了,我們一起來把機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 (1)幼兒找梯形,集體進行檢查分析。 (2)請幼兒對找到的梯形進行分析,並判斷它屬於哪一種梯形。 分析:這一個環節的設計也是陳老師這個活動的一個亮點,因為游戲本身就是幼兒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綱要也要求我們將幼兒的活動組織得游戲化,這樣才能激起幼兒的興趣。機器人也是幼兒相對比較感興趣的,陳老師將機器人畫成由很多圖形組成的,這樣給我們眼前一亮的感覺。孩子就好像在游戲一樣,活動興趣非常地濃厚。不過陳老師這個活動的第二個步驟就認識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認為在這步環節里當幼兒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時教師應該做一下點明,事幼兒能夠加深對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認識。 (四)獨立尋找梯形,鞏固了解梯形特徵。 梯形又翻呀翻,變呀變,現在藏到這里了,我們按找梯形的方法,將找到的圖形給他們用線圈住。 分析:先前機器人的這一步是集體操作,而這一環節就是個別操作了,給每一個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也是數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孩子們作業的情況來看,孩子們都能掌握對梯形的認識,作業情況較好。
⑤ 新蒙氏小班數學教案 大大小小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情境的創設,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讓幼兒感知、比較兩個同類物體的大小。
3、讓幼兒體驗交往、成功的快樂。
材料准備:
1、 大小不同的兩個娃娃、生日蛋糕盒。
2、 一個溫馨的家,一張大床、一張小床、一個大電視機、一個小電視機等。
3、 大小不同的玩具、禮物、餅干、糖果等物品若干。膠泥、膠泥板人手一份,大盤子、小盤子各一個。
指導要素:
重點指導幼兒區分大小不同的禮物,並且在送禮物時,提醒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活動過程:
1、在游戲中,初步感知大小。
今天,大大和小小過生日,我們一起到商店去買禮物好嗎?我們開車去吧!准備好了嗎?出發咯!(放音樂)
商店到了,停車。老師:買禮物的時候小朋友要注意,買兩件同類的物品,一件大的,一件小的。老師可以進行示範。
禮物買好了,我們到大大小小家去吧!
咦!大大小小的家到了,我們先來敲敲門吧!一邊敲門一邊問:「有人在家嗎?」 大大小小的媽媽把門打開,互相問候。
1)認識大大和小小及她們的一些用品。引導幼兒知道大大用的東西都是大的,小小用的東西都是小的。並引導幼兒比較自己的禮物,比比哪個大?哪個小?
2)老師:「我們給大大小小送禮物吧!記住:大大喜歡大的禮物,小小喜歡小的禮物。」引導幼兒說一句完整的話,如:「我送大大的蘋果給大大」。
3)教師檢驗幼兒擺放的是否正確。
2、創設情境,激發動手操作的慾望,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大小。
⑥ 幼兒園小班大大小小的樹葉教學反思怎麼寫
這次數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按大小標記將樹葉分類擺放。能用身體動作表示大小,初步體驗大小符號特徵的意義。樂意參與操作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操作的結果。事先我就帶孩子參觀了秋天的景色,特意讓幼兒看了秋天的樹葉,我發現幼兒對樹葉產生了興趣,時不時的從地上撿些大大小小的樹葉。小班幼兒對大小等概念比較模糊,而《綱要》中也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活動一開始,為了讓幼兒更快集中注意力,我就和孩子一起唱他們前幾天學過的歌曲《秋天》,大部分的幼兒都會唱這首歌曲都能跟著我用優美的聲音把這首好聽的歌曲唱完。接著我就說:「秋天到了風娃娃來了,看風娃娃把什麼吹進了我們小2班啊!」幼兒都瞪大了眼睛看著我手裡的兩個籃子,他們一下就看出來了是大大小小的樹葉。我問:「大的樹葉和小的樹葉在一個籃子中嗎?」幼兒回答:「不在一個籃子中,大樹葉都在一個籃子,小樹葉都在另外一個籃子中」我說:「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看這籃子上面有標記,我們一起來學學它們的動作吧。」孩子們對於學動作都很感興趣,聽到我說立正就馬上立正了,他們跟著我一起做起了大小標記的動作,通過學習大小標記的動作幼兒很快就掌握了大和小的區別。 活動的第二環節,我利用樹葉和孩子們玩了一個「我說你舉」的游戲,在這里我引導孩子觀察樹葉的大小,並學習聽指令舉相應的樹葉。 最後環節,讓孩子們分組把他們桌上的樹葉按大小分類放到有大小標記的籃子中。在整個分類的過程中,我始終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話表述自己的分類結果,如在按樹葉的大小分類時則引導幼兒說出「大樹葉我送你進有大標記的家裡,小樹葉我送你進有小標記的家裡。」 通過本次數學活動讓我明白只有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操作的材料,才能實現動手,動腦,動口,動眼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和技巧!
⑦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比多少活動重點和活動反思怎麼寫
幼兒園中班教師數學教學案例-案例描述和反思 一、數學活動案例反思:認識梯形 案例背景: 這個活動之前孩子們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為本和活動的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准備。新課程標准指出:這一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孩子空間觀念,使孩子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由於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較的抽象,因為陳老師通過各種有效、操作活動,讓幼兒反復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從而實現將教育游戲化、生活化的原則。 老師將這個活動的目標制定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徵,能不受梯形擺放位置的影響,在各種圖形中正確找出梯形。 2、初步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兒自選圖形,激發學習興趣。 (1)寶寶們,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圖形了嗎?等一下選一個圖形然後坐到座位上。 (2)讓幼兒自選一個圖形,說說你選的是什麼圖形。 分析:孩子進入教室之前,陳老師就把很多的圖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隨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讓幼兒不受約束地去拿一個,然後她又請幼兒手裡都是一樣的圖形拿上來貼在了黑板上,一直從三角形、長方形到正方形,這一步起到了鞏固復習的作用。最後發現一個小朋友的手裡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過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認識梯形,了解梯形特徵。 (1)這是什麼圖形?請幼兒說說梯形的特徵。 (2)初步認識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徵。 分析:這里陳老師又分了兩大塊。第一塊是重點引導幼兒掌握梯形的特點,她是這樣引導的「梯形有幾條邊?一起數一數。看看上、下兩條邊事怎樣的?總結出一共有四條邊,上下兩條邊一條長一條短,並且是平行的另外兩條邊是不平行的。這里教師還用手勢做了平行的樣子。 第二塊在第一塊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認識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認識等腰梯形的時候她將梯形對折後引導幼兒發現兩條邊可以完全重疊起來,兩條邊是一樣長的,得出這個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認識直角梯形的時候,我認為陳老師也是很有創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後讓幼兒說說它是什麼圖形,這里她引導幼兒用梯形的概念來套,是兩條邊平行的,有四條邊,得出是梯形。然後再直接拿一個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導幼兒發現一個角是直角,得出這是直角梯形。 (三)集體尋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徵。 師:梯形還會翻跟頭,他們翻呀翻,變呀變,都藏到機器人身上了,我們一起來把機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 (1)幼兒找梯形,集體進行檢查分析。 (2)請幼兒對找到的梯形進行分析,並判斷它屬於哪一種梯形。 分析:這一個環節的設計也是陳老師這個活動的一個亮點,因為游戲本身就是幼兒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綱要也要求我們將幼兒的活動組織得游戲化,這樣才能激起幼兒的興趣。機器人也是幼兒相對比較感興趣的,陳老師將機器人畫成由很多圖形組成的,這樣給我們眼前一亮的感覺。孩子就好像在游戲一樣,活動興趣非常地濃厚。不過陳老師這個活動的第二個步驟就認識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認為在這步環節里當幼兒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時教師應該做一下點明,事幼兒能夠加深對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認識。 (四)獨立尋找梯形,鞏固了解梯形特徵。 梯形又翻呀翻,變呀變,現在藏到這里了,我們按找梯形的方法,將找到的圖形給他們用線圈住。 分析:先前機器人的這一步是集體操作,而這一環節就是個別操作了,給每一個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也是數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孩子們作業的情況來看,孩子們都能掌握對梯形的認識,作業情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