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科學中班比較性觀察活動教案

科學中班比較性觀察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23 01:54:29

『壹』 幼兒園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一、直觀法: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1、觀察法:幼兒園直觀教學方法之一,運用觀察進行教育的方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指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方法:指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依據觀察的目的要求,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會提高觀察的效率。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地進行比較。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對象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致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2、示範法: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所做的教學表演,為幼兒提供具體的模仿範例。一般語言、藝術、健康領域用得較多。

(1)完整示範:對新的教學內容,從頭到尾的示範,給幼兒完整的印象,便於理解和掌握,形成整體的概念。如:新授歌曲、詩歌、早操時經常用到。

(2)部分示範: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出現難點、錯誤時,教師進行部分示範以幫助解決局部問題,對已經會的內容不再示範。

(3)分解示範:把學習材料分成幾部分,分部、分段地示範,使幼兒掌握每一處要領和學習的重點。

(4)不同方向示範:從正面、背面或側面進行示範,使幼兒從不同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一般舞蹈、律動時用得較多。

二、提問法:是教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幼兒觀察、學習的主要方法。

1、描述性提問:即提示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一般這樣提問「你看到的啄木鳥是什麼樣的?」

2、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如「正方形和長方形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3、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如「你認為桔子是屬於哪一類呢?(干過還是水果)

4、解釋性提問:即提示幼兒了解事物及變化的原因並清楚的加以說明。如「雨是怎樣形成的?」

5、選擇性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捨的提問。如「你們說,葡萄乾是屬於水果還是乾果呢?」

6、反詰性提問:指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如「小海馬是媽媽生的嗎?」

三、談話法:又稱「問答法」,古老的教學法之一。通過教師提問和幼兒回答進行教學。即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檢查知識、鞏固知識。

『貳』 簡答題:教師如何指導幼兒進行比較性觀察

【答案要點】幼兒教師的觀察力主要指對幼兒直覺的、原樣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觀察能力,表現在隨機的觀察和有計劃的觀察中。 (1)在隨機觀察時,觀察能力的高低表現為教師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兒發出的動作、表情或語言等各方面的信息,並且快速地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這類觀察可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時候、任何環節發生。憑借這種能力,教師達到與幼兒的溝通,從而進行有效的指導。 (2) 有計劃的觀察要求預先有擬定的觀察項目,教師根據觀察內容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場景,列出最能反映問題本質的觀察要點,然後按計劃進行觀察。既可觀察幼兒的發 展水平差異,也可觀察幼兒個體發展的獨特性。觀察幼兒現有水平和不同幼兒在發展水平、速度、能力的差異,能為教師制訂教育計劃、創設教育環境、設計和指導 教育活動等提供依據。幼兒發展的獨特性是幼兒個別差異的重要方面。沒有這樣的觀察和思考,教育的個性化、因人施教都是不可能的。 2.【答案要點】直接「教」的方式是指教師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內容傳遞給幼兒。 直 接「教」的優點:教育內容、方法、步驟等都按照教育目標進行了精心准備。因此,這種方式清楚明確、系統有序、省時經濟,而且教師操作起來有一定的模式可 循,即使是新教師,也能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如果教師在「教」之前對幼兒的情況非常了解,所講的內容適合幼兒的興趣、經驗、理解水平,並能在講的過程中注 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這種直接「教」的方式對幼兒的學習和發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直接「教」的缺點:教師使用這種方式教育幼兒時,言語是主 要的工具,教師講、幼兒聽是最常見的形式,而這一方式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點。主要有:由於幼兒缺乏知識和經驗,對言語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對「教」的內容 不容易真正掌握;教師與幼兒之間難以雙向交流,容易成為教師向幼兒的單向灌輸和說教;幼兒自主

『叄』 各年齡階段進行比較性觀察時要求有所不同

關於私詢的這個問題,各年齡段進行比較性的觀察時要求有所不同,這個說專是觀察是一些行屬為呢,還是說他的一些動作呢?還是說他思想上的呢?這個最起碼你給出一就是具體觀察的一個目的,一個觀察的一個專業性。確實在針對如果說是行為和思想上的各個年齡段觀察的時候肯定有所區別的,比如說你少兒暖比如說五歲以下的吧,他的想法比較簡單,比較單一你像五歲到十歲嗎?他這時候他的想法都有個人的一些想法了。

『肆』 長期系統性觀察,比較性觀察法,間或性觀察法,室內和室外觀察法各有什麼優點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一、概念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指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以及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
2、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3、技術 ①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按其層次,從上到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可以分解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並且分別闡述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
1、觀察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啟發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客觀世界的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具體的印象,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種方法。
2、小實驗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教師或學前兒童利用一些材料、儀器或設備,通過簡單演示或操作,對周圍常見的科學現象加以驗證的一種方法。
3、科學小製作就是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紙、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無毒無害的廢舊材料製作各種簡單的玩具或陳列品,使兒童在這種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積累簡單的科學經驗,掌握一些粗淺的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
4、分類亦稱「歸類」,是根據事物的異同,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把一組物體按照特定的標准加以區分,抽取同類事物的共同特徵,進行概括的過程。
1、操作性問題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材料就是指輔助科學教育進行的,用來幫助兒童進行科學學習的各種工具。既包括教師向區角投放的供兒童自選活動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兒童自由探索的材料,還包括在教師專門組織的科學教育活動中為兒童投放的材料。
3、集體教學活動就是教師根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決定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並創設相應的環境,提供合適的材料,面向全體學前兒童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簡單的說,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集體性的科學教育活動。
4、社會資源是指學前兒童所在地區或鄰近地區中,可以利用於科學教育內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環境和社會組織等
1、偶發性科學活動是指學前兒童由外界情景誘發引起,並圍繞著偶然發生的科學現象展開的一種科學探索活動,是科學教育中特有的一種活動。
2、探究性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組織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兒童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以科學教育為對象,根據一定的目標,採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現象及其效果進行測定,分析目標實現程度,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4、「STS」教育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科學教育構想,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以此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
二、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編寫的《幼稚園的自然》一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供教師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它全面地闡述了向學前兒童介紹自然的目的、教材內容、教學原則、方法和設備等內容。
2、以認識春夏秋冬為主線,將兒童科學教育中與之有關的內容集中編排,這是採用 以季節為主線選編科學教育內容的方法。
3、按科學素養的不同領域分,科學教育目標包括科學知識教育目標、科學、能力方法教育目標和科學情感態度教育目標。
4、注意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不能違背科學事實,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科學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國科協提出了一項為期50年的國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即「2049計劃」。
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
7、在古代,雖然兒童科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一般的勞動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學教育。
8、科學教育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使他們在教師的支持下,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啟蒙性要求。
9、我國教育部於2001年7月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了「科學」、「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等五大領域,並提出了相應的領域目標。
10、古代的兒童科學教育,往往和識字教育緊密結合。
1、測量的類型包括觀察測量 、非正式測量和正式測量。
2、教師在指導學前兒童觀察事物的同時,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他們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在學前階段,主要是學習順序觀察法、比較觀察法和典型特徵觀察法。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觀察方法有比較性觀察、個別物體觀察、長期系統性觀察等幾種。
4、把青菜、西瓜、桔子、蘿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讓兒童進行分類:青菜、蘿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這是二元分類。
5、在選擇飼養的內容時,應選擇一些比較溫順,對飼料要求不高,不宜死亡的小動物,其根據是學前兒童年齡小,操作技能差。
6、文學藝術的方法是指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運用低幼文學、藝術作品,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手段,以達到提高學前兒童科學素養目的一種方法。
7、根據科學游戲的作用分,游戲可分為感知游戲、分類游戲和運動性游戲。
8、早期科學閱讀作品,應該圍繞一個科學現象或概念展開其情節,使兒童通過閱讀能對周圍事物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9、選擇種植、飼養的內容時,要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徵以及動植物本身的特點來進行選擇。
10、信息交流是指學前兒童將所獲得的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以語言的或非語言的形式來進行表達和交換。
1、理論性問題是一種需要高度的理論來解答的問題,或者是它的答案相當復雜,孩子無法真正地理解。
2、選擇科學教育材料的原則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豐富性層次性等。
3、在設計科學教育活動目標時,其內容和要求在方向上應與階段目標和終期目標相一致。
4、在「不同衣料的服裝」的活動設計中,有科學教育、美術教育和語言教育,這是根據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整合性要求而設計的。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環境包括物理學習環境,也包括心理學習環境。
6、在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發揮學前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前兒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7、科學教育活動中學前兒童的活動包括討論活動操作活動、發現活動三種。
8、按教師指導程度,以及組織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專門的科學教育活動分為集體教學活動、區角活動和偶發性活動等
9、科學教育活動過程是兒童獲得科學經驗的過程,所以要創造條件,組織兒童通過各種實踐來學習科學。
10、幼兒園內房舍以外的場地,包括環境的綠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壇、小菜地、動物飼養角、水池、沙箱等,這些統稱為幼兒園的園地。
1、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一般可分為下列幾類:觀察閱讀類、科學玩具類、操作實驗類、製作創造類。
2、評價者事先明確觀察行為和事件的類型,等候行為或事件的發生,並作記錄,然後進行分析的
是自然觀察評價方式。
3、問題測試是通過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當面問答,來獲取信息的一種評價方式。
4、區角活動中材料和設備的設計是關鍵,在設計材料和設備時,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還應考慮以下幾點:材料的層次性、材料的新穎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豐富性、材料的探索性。
5、區角活動包括學習性區角活動和游戲性區角活動等二類。
6、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評價方式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試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7、問題測試是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直接進行回答,即由評價者提出問題,被評價者回答的方式進行。
8、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一種矯正系統。
9、在我國的幼兒園,實施生命教育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來進行:課程、專題教育和課外活動。
10、幼兒園生命教育的原則有:體驗性原則、人文性原則以及整合性原則。
三、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竭力倡導發現學習的是(C)。 A、加涅B、皮亞傑 C、布魯納 D、布魯姆
2、科學技術的功能包括(C)。 A、認識功能、精神功能B、認識功能、創造功能C、認識功能、生產力功能 D、精神功能、創造功能
3、世界上首創用實驗法進行科學教學的是(B )。A、孟子B、墨子C、老子 D、孔子
4、我國的兒童科學教育通過專門設置的自然課程進行,是在清代(B)年間A、乾隆 B、同治C、嘉慶D、光緒
5、科學的范疇極為廣泛,我們把科學定義為:科學是關於(C )A、自然、思維和人類的知識體系 B、思維、天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C、思維、自然和社會的知識體系 D、自然、社會和人類的知識體系
1、長期系統性觀察主要在哪個年齡段進行(C)。A、2~3歲B、3~4歲C、4~5歲D、5~6歲
2、不採用通用的量具,而是運用一些自然物,對物體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法是:( A )。A、非正式量具測量 B、正式量具測量 C、觀察測量 D、普通測量
3、「學習使用准確量具進行測量」,是哪一個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D)。A、2~3歲 B、3~4歲C、4~5歲 D、5~6歲
4、下例動物中,適合學前兒童飼養的是(B)。A、烏龜、金魚、嬌鳳、蝌蚪 B、烏龜、金魚、蝌蚪、蠶C、蛇、金魚、泥鰍、蝌蚪 D、烏龜、甲魚、嬌鳳、蠶
5、要求學前兒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徵或量的差異來進行分類發生在 (D)。A、2~3歲 B、3~4歲C、4~5歲D、5~6歲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教師的語言應具有(D)。A、活動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B、目的性、開放性、啟發性、邏輯性C、形象性、開放性、啟發性、邏輯性D、啟發性、形象性、邏輯性、目的性
2、幼兒愛向成人提出各種有關自然界的問題,他們問「月亮為什麼是圓的?」,這類問題屬於(C)A、簡單性問題B、操作性問題 C、理論性問題 D、直白性問題
3、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不包括 (D )。A、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B、區角活動中的科學教育C、偶發性科學教育活動 D、游戲活動中的科學教育
4、家庭兒童科學教育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A)。A、個別性、隨機性、靈活性、潛移默化性B、個別性、潛移默化性、開放性、靈活性C、親密性、開放性、潛移默化性、靈活性D、潛移默化性、聯系性、隨機性、靈活性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包括(A)。
A、物力資源、自然資源、組織資源、人力資源B、組織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天然資源C、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生活資源、組織資源D、組織資源、人文資源、物力資源、自然資源
1、在觀察前依據所需觀察的目標制定觀察核對表,調查者根據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對照表中的各項目逐條檢核,並在符合的條目上做出記號並進行評定的是(B) 。A、觀察核對B、行為核對C、觀察評價 D、行為評價
2、「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起源於(B)A、法國B、美國C、中國 D、德國
3、事先創設一種情景,以此引發調查者想要觀察到的幼兒的行為,從而來測試幼兒發展水平的一種方式是(A)A、情景觀察B、情景評價C、自然觀察 D、自然評價
4、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被評價者的行為進行現場觀察或測量,並對觀測結果作出評定的方式是(A ) 。A、觀察法 B、測量法C、自然觀察法 D、自然測量法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中的訪談法有兩種具體的類型是 (A) 。A、問題測試、情境問題測試B、問題測試、選擇測試 C、匹配測試、情境問題測試 D、匹配測試、選擇測試
四、問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科學經驗與科學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科學經驗是指學前兒童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通過他們的親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周圍世界,所獲取的具體事實和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因其是有關自然事物與現象的,因此就被命名為科學經驗。
科學概念是對事物本質、抽象的認識,是對具體事物概括的結果。
科學經驗與科學概念是有區別的,但他們又緊密聯系。科學概念的形成依賴於科學經驗的獲得,科學經驗影響著初級科學內涵的獲得。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是什麼?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主要有以下六個基本原則:(1)科學性:指所選的內容必須符合科學的原理。(2)啟蒙性:指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使學前兒童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一定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即能夠理解和接受。(3)系統性: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有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規律編排。(4)時代性:指要求根據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選編科學教育內容,使選編的內容跟上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向現代化。(5)地方性:地方性要求是指應聯系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6)季節性:季節性要求是指應聯系季節變化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3、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依據有哪些?(1)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心理學依據;(2)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社會依據;(3)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學科依據。
4、舉例說明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地方性與季節性原則。
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地方性原則: 地方性要求是指應聯系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遵循地方性的要求,就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特點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
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季節性原則:季節性的原則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既能豐富、加深學前兒童對季節的整體理解,又能幫助學前兒童理解事物變化與季節之間的關系。遵循季節性要求是指應聯系季節變化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1、請簡述教師在小實驗中的指導要點?
為了使學前兒童的操作試驗得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為學前兒童的操作實驗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簡單、方便使用、根據實驗內容准備相應數量的材料和用具..第二,指導學前兒童使用工具和材料並學習操作技能;..第三,給予學前兒童充分的實驗時間;第四,交待實驗規則並保證學前兒童的安全。
..教師演示試驗時的注意事項:第一,要做好預備性試驗;第二,要使每個學前兒童看清試驗過程;第三,演示與講解、提問緊密配合。
2、簡述在觀察方法的運用過程中應注意哪幾點?
在運用觀察方法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學前兒童年齡特點之外,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應盡可能進行現場的觀察; (2) 調動學前兒童的各種感官參與觀察; (3) 引導學前兒童多角度地觀察事物與景象; (4) 指導學前兒童學習觀察方法。
3、以實例說明觀察活動的指導要點?
指導學前兒童學習觀察方法:
教師在指導學前兒童觀察事物的同時,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前兒童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
在學前兒童階段,主要是學習順序觀察法、比較觀察法和典型特徵觀察法。
4、科學玩具與游戲的運用?
根據科學游戲的作用分:游戲可分為感知游戲、分類游戲、運動性游戲三種。
在選擇游戲時,應注意游戲的科學性、趣味性、活動性、規則性;
學前兒童有充分活動的機會,師生共同游戲。
1、簡述材料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意義?
學前兒童科學活動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兒童發現、探索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操作材料是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進學前兒童智力的發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養學前兒童積極的情感及意志力。
2、如何正確對待學前兒童的好奇好問?
對於學前兒童的這些問題,始終應該持鼓勵、支持的態度,具體可採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導思考、鼓勵探索;(3)指導閱讀;(4)啟發聯想;(5)留下期待。
3、家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有哪些特點?
家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有如下特點:
(1)家庭科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性
學前兒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不是專門化的,而是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綜合影響。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和家長一起學科學,自然、輕松、生動、有趣,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家庭科學教育的個別性、隨機性、靈活性。
4、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社會資源在選擇與利用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在選擇與利用時應注意一下幾方面:
(一)選擇合理的社會資源
要充分考察資源的適應性,包括學前兒童年齡的適應性、內容的適應性、空間的適應性、路線的適應性等問題。
(二)能配合學前兒童學習能力、興趣及需要
例如:在參觀植物園以後,可以引導學前兒童種植一些花卉,並引導他們進行相關的試驗和討論。
1、請結合實例說明「做中學」對學前兒童的意義?
(1)以兒童的好奇心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出發,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做中學」是建立在兒童的好奇心的基礎上,利用他們渴望觀察、觸摸、用手製作的願望去建立起一個基礎的但又是連貫的科學知識體系。「做中學」所探討的問題,都是兒童所接觸到的日常生活。兒童通過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周圍,去解決問題。
(2)帶著問題做實驗,探究性的學習的方式,幫助兒童自己建構科學知識。
「做中學」強調不僅使兒童了解科學的成果和理解科學的過程,而且使兒童帶著問題做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這對兒童科學探究的思維品質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做中學」強調讓兒童在科學學習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二不是他人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3)對於兒童語言發展與人際交往的促進
「做中學」強調兒童的猜想、試驗、記錄和交流環節。科學探索使兒童的語言更加准確、豐富,兒童能非常個性化的描述自己的發現。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兒童學會討論,接受分歧,達成共識。「做中學」有利於兒童的注意、興趣等基本情緒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
2、簡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新進展?
(1)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以科學素質為出發點培養學前兒童的完整人格;(2)科學教育內容是基於學前兒童的生活背景來建構;(3)科學教育方法應以學前兒童親自探究的方式進行。
3、散步活動實施與指導的要點是什麼?
(1)制定活動計劃,要粗而靈活;
(2)明確散步的概念;
在散步過程中要給兒童相對的自由,使其有時間、有機會進行觀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
(3)明確散步的目的;
(4)在散步時進行隨機教育。
在組織學前兒童散步時,隨機教育的契機無處不在。
4、簡述區角活動的實施與指導?
(1)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指學前兒童學科學的良好心理氣氛,是進行區角活動的前提。
(2)應讓學前兒童自由選擇活動內容和材料;
在活動過程中,應讓學前兒童真正地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來選擇活動內容與材料。
(3)觀察了解學前兒童的活動,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在學前兒童參與區角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他們的操作情況,耐心觀察、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水平。
(4)指導學前兒童遵守活動規則。
在區角活動過程中,制定相應的活動規則是很有必要的。

『伍』 比較性觀察一般都在什麼班進行的

班級管理36計:
1、欲擒故縱。先靜靜觀察,在最亂時出手治理。
2、釜底抽薪回。摸底找出最嚴重答的,嚴懲不貸。殺一儆百。
3、擒賊擒王。有影響的「頭子」恩威並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我所用。
4、樹上開花。健全班集體,選班干、定班規、樹班風。

『陸』 教師如何指導幼兒進行比較性觀察

孩子們有著與科學家一樣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生機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幼兒科學教育應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並獲得有關周圍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和知識,所以,作為教師應在科學活動中尋找並抓住教育機會,以引導幼兒通過探索,發現和獲得知識。同時科學中的秘密離不開孩子們的天真的眼睛去觀察,因此觀察是幼兒認識自然和從社會中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幼兒園開展的各項活動都離不開觀察。觀察對於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長期的幼教實踐中,擬就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參考。 一、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營造幼兒喜歡觀察的環境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把幼兒的認識和行為統一起來,增強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主動將精力用於學習活動、自覺的記憶,想像和思考所觀察的事物。我們也常說,環境造人,雖然這句話不能說它完全正確,但是環境對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科學教育中,以觀察為基本手段,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觀察環境是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主要保障。在學習活動中,我注意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比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看到一群幼兒圍在一起,很有興趣地看螞蟻,就和他們一起觀察,並向幼兒介紹了螞蟻的生活習慣。幼兒在很輕松的情況下掌握了知識,我也輕松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二、在日常活動中尋找教育機會,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 1、為幼兒創設科學發現機會 因此在班上我創設科學區域,提供多種材料和工具,激起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們輕松、愉快、主動地參與到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中去。我放置了放大鏡、溫度計、天平、指南針、電池、電線、燈泡、用葯瓶製作了盛水容器,還收集了葉子、紙製品、乒乓球等,讓幼兒自主去操作,我在一旁指導。一次,我讓他們觀察一下自己手上的指紋,發現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他們很好奇。我問他們想不想把指紋印下來,他們都說想。於是,我和幼兒一起動手在一張白紙上用鉛筆畫上鉛筆印,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下,然後再用透明膠把指紋印下來。這時,我又問:可以用什麼辦法把指紋看清楚呢?幼兒們說出了許多辦法。通過幼兒的操作,我在活動中找到了教育的機會,促進了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 2、創設植物角 我在教室的植物角,放置了許多乾果、蔬菜、水果,並種植、水植了許多植物。如:大蒜、蔥、黃豆、土豆、吊蘭等,幼兒還把自己認為有趣的東西帶來放到植物角里。我常常讓幼兒把植物角的東西或植物生長的情況用圖畫下來,養成良好的觀察記錄的習慣,同時引導幼兒在陽光充足及陰涼的不同環境下進行大蒜的種植,通過觀察,幼兒發現,雖然同樣進行澆水, 在陽光充足的地方, 大蒜苗長得非常茂盛,而在曬不到太陽的地方, 大蒜苗卻總也長不好。由此,孩子們知道了植物的生長既離不開水,同樣也離不開陽光。上述營造的這些觀察的環境氛圍,都是幼兒所喜愛的,而且都對幼兒富有啟迪性,能培養幼兒「愛科學」的情感,豐富幼兒「愛科學」的認知,開拓幼兒「知科學」的視野,從而發展他們最基礎的科學素質。 3、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教育機會 如天氣不好,我會讓幼兒觀察一下烏雲、雷、電、螞蟻、蜻蜓等變化,雨後的天空、植物、動物、建築物等也會有變化。還可以讓幼兒想一想下雨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不便,應如何解決,討論一下雨給人帶來的好處。從幼兒的生活中找到教育機會,使幼兒在玩玩樂樂、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想像力,提高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生活經驗。 幼兒探索客觀世界,獲得直接的科學經驗,都是通過他們自身的觀察活動來實現的。因此,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時,必須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以激發觀察興趣作為出發點。 1、是引導幼兒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從觀察中尋找什麼。如在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袋子」中,我為幼兒准備了各種袋子,有塑料袋、網袋、布袋、紙袋、蛇皮袋、麻袋等,激起了幼兒的觀察興趣,我用提問的方式指導幼兒如何去觀察,如:「這里有很多不一樣的袋子,用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他們有什麼不同與相同的地方,這些袋子有什麼特點,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後來幼兒了解到袋子材料的不同可以來裝不同的東西。帶著幼兒我們一起著重研究了「塑料袋」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觀察,通過教師的事實提問設疑,引導幼兒轉換觀察的目標,最後幼兒了解到塑料袋我們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但是塑料會給環境帶來危害,因為用完了塑料袋不容易分解,我們以後要少用它。不過現在有一種環保型的塑料袋,這種塑料袋用了對我們的環境危害比較小,這樣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幼兒能愉快地較全面地了解不同袋子的不同特徵和功能。 2、是要鼓勵和啟發幼兒提問。觀察能使幼兒對各種事物產生興趣,濃厚的興趣又會把觀察引向深入。幼兒在觀察活動中出於好奇會時常發問,教師要有耐心,首先給予表揚,然後給予科學的回答,並引導他們繼續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比如吊扇為什麼會轉動,我告訴幼兒吊扇里有旋轉軸,用電帶動軸轉動的,當孩子們明白後,我又趁機向孩子們提出「自行車的輪子為什麼會轉,鬧鍾為什麼會轉」等問題讓幼兒思考,幫助他們養成自覺觀察事物的習慣,培養其自覺觀察事物的興趣。 三、在課程活動中尋找教育機會,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 科學課程的目標是: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幫助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並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形成初步和科學概念。教師要善於發現,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想要探究的問題及喜歡的活動,把它們擴展成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成科學教育的活動。幼兒對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於是,我抓住教育機會,生成有關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的教育內容。 開展幼兒的科學活動,要尊重幼兒的認識特點和科學本質特徵,不一定要求幼兒說出來的概念都准確、科學,而要強調幼兒自主探究和發現的過程,獲得有關的經驗。我專門設計了一次活動《盒子里的秘密》。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嗅覺、聽覺、觸覺、視覺來搜集線索,得出正確的判斷,學會正確使用各種感官,發展感知能力。我鼓勵每一位幼兒按自己的想法操作,並把它記錄下來。對於學習整理數據時有差錯的幼兒,我並不馬上幫他改正,而是讓他再試一次,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實踐去得出正確的結果。我鼓勵幼兒進行充分的討論,讓每一位幼兒說出自己的結論。最後,我才綜合幼兒的觀點,以他們的實驗為背景進行概括,使用比較准確的、孩子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來總結。 教師除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興趣外,還要教他們學會觀察的方法,訓練他們敏銳的觀察能力。 首先,引導幼兒用實驗進行觀察。例如在開展「雞蛋浮起來」的科學活動時,一上課就給每組幼兒准備了盛有五分之三淡水的容器四隻,雞蛋四個及牛奶、黃糖、食用鹽若干,讓幼兒自己擺弄,使雞蛋浮起來。幼兒興趣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來。許多孩子為自己的發現興奮不已,爭著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伴。這時,老師一邊引導觀察,一邊提出問題,「小朋友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孩子們爭著說:「淡水、鹽水、牛奶水、糖水裡的雞蛋都是沉的,但放牛奶的水 變白了,放黃糖的水變赤了。」我再引導幼兒在鹽水中多放些鹽,並用筷子攪拌使鹽迅速溶解,看看有什麼不同的發現。這時,孩子們興奮地舉起小手紛紛告訴我,在攪拌鹽水的時候雞蛋好象在水中漂浮,而在淡水和牛奶中攪拌時雞蛋只沉在下面搖動。這時老師對孩子的發現給予肯定,讓孩子在試一試中充分體驗發現的快樂。 其

『柒』 教師在蝌蚪長後腿,長前腿,尾巴退化時,組織兒童進行的觀察是比較性觀察嗎

青蛙在水邊產卵後,經過一段時間,卵就會孵化成蝌蚪,並以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做食物。約一個半月後,蝌蚪尾巴的根部開始膨脹,一個星期後長出後腿,隨後前肢開始成形,尾巴同時會縮短,這時候,小小的蝌蚪就變成小青蛙。青蛙的身體短小扁平,沒有頸和尾巴,眼球突出,皮膚濕潤平滑,後肢長而強健,善跳躍。大部分的青蛙會棲息在樹下陰暗潮濕的角落,喜歡吃小昆蟲。

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慾不振,不大游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幹凈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幹凈,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台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後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歷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名詞解釋:1.一般性觀察 2. 比較性觀察 3.長期系統性觀察

1、一般性觀察

指對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現象作特定的觀察,即在一定時間內,觀察認識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徵或生活習性及用途等。

2、比較性觀察

指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長期系統性觀察

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有計劃的觀察某一自然物體和現象的發展變化,從而對其發展過程有較為完整的認識。

(8)科學中班比較性觀察活動教案擴展閱讀

一般性觀察,主要適用於小班幼兒。

引導幼兒看一樣東西或觀察一件事,看完後要使幼兒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認識。如認識水果、蔬菜,觀察動植物等,在觀察過程中,能使幼兒說出其外形特徵、名稱。

例:觀察「小白兔」,教師用簡練、生動、有趣的語言或用謎語等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然後出示觀察對象,要求幼兒仔細、認真觀察,然後老師引導幼兒看小兔耳朵是什麼樣?身上的絨毛是什麼顏色?有幾條腿?尾巴有什麼特點?引導幼兒有順序地觀察。

在活動結束時教師用各種方法,例如總結性談話、兒歌朗誦等復習認識小白兔的外形特徵,以加深幼兒的印象。

比較性觀察,適用於中班幼兒。

是引導孩子看兩件以上的東西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幼兒認識更清楚、更正確。如比較「母雞和公雞」、「綿羊與山羊」、「塑料與玻璃」等。


長期系統性觀察,適用於大班。

帶領幼兒通過比較長的時間,讓他們系統地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一些小實驗使幼兒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等;還可以通過看圖片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通過看圖及實物觀察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1)從局部認識整體。開始先讓他們認識只露出耳朵的小白兔,接著要求幼兒分別講出這些動物的名稱,這樣反復多次能逐步培養從局部認識整體的觀察能力;

(2)找出隱蔽事物,觀察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隱蔽圖像,讓他們從中找出各種動物和用具,以培養他們細致深入的觀察力;

(3)在相似中比較不同。在畫有各種家禽的圖片上讓幼兒從中先找出相同點再找出不同點,從而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

『玖』 大班科學比較觀察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動物怎樣過冬》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能清楚地講述幾種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懂得關心愛護小動物。
2、掌握動物常見的過冬的方式。
【活動准備】
1、教師製作「動物過冬」的課件、各種小動物的圖片。
2、請家長協助幼兒搜集有關小動物過冬的資料。
【活動建議】
1、幼兒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向同伴介紹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採用自由談話的形式,幼兒可以利用搜集的圖片、圖書、磁帶等資料向大家來展示,活動過程中盡量讓孩子多說。
2、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生動地講述《動物過冬》的故事。
(2)聽完故事,請小朋友們說一說故事中的幾種小動物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的。提問:青蛙怎樣過冬?還有誰也採用這種冬眠的方法過冬?小燕子怎樣過冬?兔子呢?松鼠呢?螳螂呢?蚊子蒼蠅呢?還有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和它們一樣?
3、了解多種動物的過冬方式,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教師演示不同動物過冬方式的課件:
(1)冬眠:蛇、青蛙、烏龜等。
(2)遷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4)儲存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5)讓卵過冬:螳螂、蝗蟲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蚊子和蒼蠅等。
4、講述自己喜歡的動物過冬的方式。
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圖片,互相說一說它是怎樣過冬的。教師巡迴聆聽幼兒的講述,並適當給與鼓勵。
5、開闊視野,豐富幼兒有關動物過冬的趣聞。
教師講述,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如:海豹冰上鑽孔、蛇凍成冰棍、兔子撞肚皮等。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1-2種動物過冬的方式畫下來,教師將全班幼兒的作品幫助製作成連環畫,放在區域角中供幼兒欣賞講述,繼續豐富有關知識經驗。(更多教案:屈老師教案網)

閱讀全文

與科學中班比較性觀察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