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幼兒實驗操作型活動教案

幼兒實驗操作型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25 19:57:54

① 小班環保 《紙盤獅子》教案 有適合小班孩子操作 趣味性強的方法嗎

活動設計背景來
針對幼兒年齡小源,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且都想動手去動一動,所以我設計了這節游戲活動,
目的是讓幼兒在撕撕玩玩的動手游戲中能得到不同層度的能力培養。
活動目標
1、在撕撕玩玩彩紙中,感受彩紙的色彩和數量的不同,以及初步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2、在想像中彩紙還能怎麼玩,從中體會到快樂的情緒。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彩紙的數量不同
活動准備
紅黃藍綠彩色紙條若干;紙盤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鞏固各種顏色,導入活動
1、出示一種顏色的彩紙,讓幼兒說說是什麼顏色,想想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這種顏色的(幼兒想像發言)。------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讓幼兒感知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漂亮的顏色,有這種顏色,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麗。

② 任務型教學設計 (生活技能型 調查型 操作型 情景型 競賽型 合作型 創作型 )

planning task - based lessons(Life skills-based survey-based Operational scenario-based race-based collaborative creative)

③ 幼兒園中班科教實驗操作型教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 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 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 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 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④ 幼兒園的分層投放活動教案

一、根據不同的活動區投放適當的活動材料 材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兒童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可為孩子創設角色區、科學區、美工區、...語言區、木工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般來說,各活動區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材料。例如:積木區:大中型號的積木。需要的話,還可以有一些輔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種小動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區:各種可以根據需要而變化其用途的服裝、道具、傢具等。 科學區:放大鏡、天平、尺子、磁鐵等工具和各種適宜於幼兒探索的材料。 操作區:桌面積木、積塑片等各種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種智力拚圖等各種拼圖及各種數學學具操作等。 語言區:圖書、錄放機、故事磁帶、木偶、頭飾等。 美工區:紙、筆、橡皮泥、膠水、剪子、各種空紙盒等製作材料。 圖書區:各種有趣的圖書。 但活動區材料的這種穩定性並不是不變的,有些屬於活動內容的材料往往需要根據幼兒的能力適當加以改變。 二、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區域材料的製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雖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護的能力,又有參加區域活動的經驗,有較強的規則意識,不需要時時處在教師視線范圍內,但畢竟是孩子,減少和消除環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對區域環境的最基本要求。 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兒從家中搜集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裡面的殘留物,時間一長會發霉,有很多的細菌。因此,教師必須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好衛生工作,把收集來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凈後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積極投入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除了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外,還要注意活動環境的安全性。如,傢具要平穩,掛衣服的鉤子要略高於幼兒頭部等等。 三、投放蘊涵有教育價值的材料 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也就不一樣。這就使得不同的活動區具有各自獨特的教育功能。 例如,通過充分挖掘在操作區(數學區)投放積木的內涵,就可體現出多種教育價值,主要取決於積木本身的結構特徵及其所能引發的各種活動。 積木是由一個個標準的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在一套積木中每個形體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嚴格的比例關系。比如,正方體的邊長要麼與長方體某邊長度相等,要麼是其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角體必有某一邊或者與正方體邊長相等,或者與長方體邊長相等,薄立方體的厚度一定是厚立方體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圓柱體的直徑和長度也必定能找到與其相應的「夥伴」……積木的這種結構特徵使它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發展認知能力的極佳材料。積木區的教育價值還取決於積木的「開放性」特點。首先,積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無限的「可組合性」。單位積木都是一些十分簡單卻又十分基本的形狀,這些形狀可以說是各種實際物體之形狀的高度概括與抽象,因此人們可以藉助於某種想像「還原」它,即賦予它各種實際意義,這就是所謂「可塑性」的涵義,比如可以將一塊豎立的長方體想像成一個人,一座樓;將一塊三角體想像成小山、滑梯,樹冠、屋頂。正因為積木均為最基本的幾何形體,其功能不必固著在某些特定的物體或結構上,才使它具有無限的可組合性一一反復拼搭、不斷重組。當幼兒把一塊積木擺放在不同的位置,賦予不同的意義時,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就是積木在認知方面體現出的「開放性」。 其次,搭建積木(尤其是大型積木)常常需要兒童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這可以說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開放性」。如主動尋求對方在材料上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合作搭建,共同商定主題,協調分工合作等,並在交往中學習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處理人際關系,怎樣解決矛盾等,這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必要內容。 四、投放的活動材料要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於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學習3以內的數」這一活動,根據活動中的情況我投放了「分類盒」和「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兩件材料,其中「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加深了些難度,適合已掌握的幼兒玩;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掌握的幼兒可以通過「分類盒」繼續鞏固,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活動材料還應具有可操作性。通過操作材料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操作區」的「拼汽車」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兒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挫折,然後經過觀察、思考、反復拼貼,直到成功為止。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判斷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汽車完全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輛汽車,那種成功後的喜悅更是不言而喻了。 五、投放的活動材料要避免高檔化、成品化 在活動區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上,要避免互相攀比,追求高檔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著舒服」,結果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例如,不少幼兒園不僅高價為娃娃家購買了梳妝台、洗衣機、灶台等設備及服裝,老師們還加班加點地製作好各種可以以假亂真的包子、饅頭、果盤等食品,使娃娃家看起來非常像模像樣。但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卻發現,原來的利用媽媽的舊圍巾改作圍裙,尋找物品布置房間,分工合作「買菜」、「做飯」的環節沒有了,娃娃家還剩下的,大概就是假裝吃飯、聊天打招呼了。而且,過於形象逼真的材料功能必然是單一的、固定的,這樣一來,原本完全可以隨著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改變的「角色扮演區」,現在被限制在「娃娃家」上了。這不僅限制了區域的功能,還限制了幼兒的活動,更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和自由。這可能是投資者並不希望的結果,但它卻真實地發生了。 事實上,相對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更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學習與發展。 因此,無論資金有多豐厚,人力有多充足,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都要從實際的效

⑤ 如何提升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要提升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首先要反復研讀教學內容,依據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經驗,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恰當組織數學探究活動,增加幼兒與操作材料之間的互動,關注幼兒的「非常規」表現,深化幼兒的探究行為。教師還要有效開展數學教學評價,提高教學評價的文化含量和技術含量,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發展。

「數學不是教師強加給幼兒的概念,也不是記憶不完的知識,而是在生活的事件與材料中隱含著的事物屬性與關系。」這句話給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作了極好的界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以來,許多幼兒園教師對如何開展優質約幼兒園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並作了積極的深索,例如試圖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游戲情境增進幼兒對數學探究的自主性,嘗試投放較多的材料供幼兒操作,等等。然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生活本質的具體形象性、隨意性與數學概念的抽象性、嚴謹性有機地統一在以集體教學形式組織的幼兒園數學活動中,這是一個極具專業性的問題。筆者在幼兒園觀摩數學集體教學活動時發現,幼兒身邊雖然不乏豐富的操作材料,但是這些材料並沒有激起幼兒自主探究的熱情;幼兒在「生活化」的游戲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參與游戲,很少積極自主地學習
「以數學的知識、思維和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對此,不少教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兒園數學教學究竟路在何方?」

幼兒園數學教學是指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活動。教師藉助專業性的教學策略和智慧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將數學問題巧妙地
「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以此來組織數學教學活動。這種「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活動一方面為幼兒提供了充滿「數理邏輯」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關系等),讓幼兒以「數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數學內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強調讓幼兒在「解決生活事件的沖突與矛盾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情趣,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幫助幼兒積累探究經驗,避免數學學習的機械化。「生活化」兼顧了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原則與應用原則。筆者希望通過反思幼兒園數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傳承與發展中找到一條幫助一線教師提高幼兒園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
一、正確把握數學活動目標

一直以來,許多幼兒園教師把教學目標看成是可有可無的部分。面對新的教學內容,一些教師習慣於提筆就寫教學過程,不仔細思考本次活動的目標(核心價值)是什麼。有些青年教師唯教學參考書為上,認為寫參考書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設計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視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確把握教學目標的機會。時間一長,許多教師逐漸喪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標的能力。

筆者以為,在設計數學活動時,教師應採取以下幾種策略來把握教學目標。

首先要反復研讀教學內容,分析該教學內容涵蓋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識和關系屬性。例如,關於大班數學中「自然測量」的內容,教師首先要仔細研讀
「自然測量」一詞,想想「自然測量」會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測量時該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變歷史等問題。隨著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教師對該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實際上已經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師要衡量幼兒的年齡與認知經驗,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由於年齡不同,認知經驗不同,不同個體對同一教學內容會產生不同的經驗與感悟。例如,「1和許多」是小班幼兒可以接受的學習內容;「10以內的減法運算」對於大多數小班幼兒來說難度過大,對中大班幼兒卻比較合適;「物體的彈性與哪些屬性有關」這一話題不太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但是大班幼兒或許可以試著探究「如何使球彈得更高」這一操作性更強的感性問題。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合理判斷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適合什麼年齡的幼兒學習,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再次,教師要考慮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提供相應的操作材料,運用相應的教學方式,促進幼兒的數學學習。在「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要思考哪些
「生活事件」既富有「數學意義」又是幼兒熟悉的內容外,還應思考怎樣呈現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進一步激起幼兒的求知慾,用怎樣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導幼兒更好地自主學習等。
以上三方面內容是教師對數學教學活動中認知對象(內容)、認知主體(幼兒)、認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這樣的思考,教師才能確切地表述幼兒學什麼、怎樣學的目標問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才不會偏離「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

查看教師日常的教案,筆者還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即教案中目標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師認為,教學目標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語法邏輯的靜態文字,教學目標表述的好差與教學過程展示的質量高低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活動過程形式豐富、場景熱烈,教學效果就好。這種想法在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一般來說,評價教學目標表述的好壞往往有兩個指標:一是針對性,二是精確性。前者與教師對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徹有關。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透徹,就不可能提煉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如有的數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表述的: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目標普遍適合任何一種數學教學內容,沒有鮮明的個案特徵,不寫也罷。後者與教師的文字修養有關。如某個數學教學活動有這樣兩個教學目標:

(1)(教師)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事序的變化。

(2)(幼兒)學習對事序進行排列。

由於主語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者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學目標撰寫的基本規范。教學目標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執教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文字功底,理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恰當組織數學探究活動

「教學就是要通過情境在學生的頭腦中引起認知的興奮,產生認知的沖突,形成思維的爆炸,進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模擬生活中的游戲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探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一些教師認為:只要創設了游戲化的教學情境,幼兒就會在趣味情境中開展有效學習;只要給予幼兒操作材料的機會,幼兒就能主動探究問題。而在實際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的有些教學情境單純追求游戲的娛樂價值而淡化了數學探究活動的核心價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卻不能「與幼兒有效對話」,幼兒在熱鬧地擺弄操作材料時既沒有思考也沒有發現。如何恰當組織數學探究活動,這是教師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每一種自然材料都蘊含著一定的外觀屬性。對「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而言,教師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態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觀屬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圖形、符號等信息,將「數學問題」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兒在感知當前的認知情境和接觸當前的操作材料時產生「知覺喚醒」,從而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按照勞倫斯的說法,教師要事先思考自己設計的活動情境能否引發幼兒的認知興奮,產生認知沖突,因為只有產生認知沖突,幼兒才能在原有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教師要避免因為事前對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導致幼兒「能感知到的東西卻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將一堆色彩鮮艷的積木放在小班幼兒面前,倘若沒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兒只會隨意地進行積木構建游戲,不會意識到「我應該如何來『玩』這些積木」。此時,倘若教師能夠提供不同顏色的分類槽,並提供簡單的提示或暗示,幼兒一般能主動按積木顏色進行分類活動;如果教師能在分類槽盒底畫上相應的點子或數字,幼兒就可能根據標記開展按數取物的游戲。這些「數學問題」或「教學目標」並不是在直接的語言傳遞過程中灌輸給幼兒的,而是以「信息符號」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兒發起「知覺的挑戰」,從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數學探究意義,引導幼兒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

在幼兒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優秀教師對幼兒出其不意的表現經常會感到無比的驚喜並緊接著發起新的互動,進一步深化幼兒的探究行為。筆者曾經聽過一次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的課堂展示活動——「分數的初步知識」,其中有這樣一個情境:教師先請學生將手中的一張紙對折,尋找紙張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兩部分的含義;接著再請學生將紙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來紙張的幾分之一。在教師巡視的過程中,不斷有學生向教師報告新的發現:1/4、1/8、1
/16……然而,這些學生的思維始終沒能超越「對折」的常規。這時教師發現有個學生折出了1/3,馬上請他站起來,問:「你將紙平均折了幾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來紙的幾分之一?」該學生的回答觸動了其他學生的創新意識,1/5、1/9,甚至1/27紛紛出現。教師隨機進一步引導:「請用筆在紙上作記號,說說記號部分是紙的幾分之幾?」學生紛紛給出了新的答案:2/3、3/5、4/16……盡管這並不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正是教師的慧眼捕捉到了學生的新知識「生長點」,課堂因此變得生動起來。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發現有學生在「非常規地折紙」時,意識到並抓住了學生學習的「生長點」。至此,學習「分數的初步知識」的教學目標已經實現,而緊接著「用筆在紙上作出幾分之幾的記號」的活動又為學生打開了廣闊的認知空間。如此看來,教師眼裡裝著幼兒的「非常規」表現,這才是真正的開放式教學的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至於破壞童年的情趣。」在幼兒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中,幼兒在學習時不僅外在的言行與所學的內容高度相關,其主觀的態度也是投入的,積極主動的。「生命的課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熱鬧,卻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悅,有生命蓬勃的成長;也不是教師講幾分鍾學生練幾分鍾的技術操作,而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情境的對話,情境與生活的對話。」當幼兒的主體感受與課堂、與情境同呼吸時,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教師駕馭之下的課堂,而是幼兒思維自由馳騁的天空。

三、有效開展數學教學評價

對幼兒園課堂文化的關注,促使教師對教學評價語言進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兒園數學教學評價中仍然存在兩大缺陷:一是評價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內涵;二是評價的技術含量不高,缺乏專業底蘊。

「嗯,不錯。」「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錶揚他。」在幼兒園課堂中,這類應答式評價語言或者摸摸幼兒腦袋、拍拍幼兒肩膀等輔助性肢體評價方式司空見慣。廣泛而頻繁地使用同一類評價語言,反映出教師文化底蘊相對欠缺,教師的評價語言相對貧乏。在一次大班數學活動「和時間賽跑」中,教師問幼兒:「請你們回憶一下,你用一分鍾時間做過哪些事情?」有的幼兒說:「我吃中飯用了一分鍾。」有的幼兒說:「我起床用一分鍾時間。」也有的幼兒說:「爸爸一分鍾走一步。」幼兒的回答各種各樣,千奇百怪。其間,教師時而平和地微笑,時而習慣地應和,時而默許表示鼓勵和認可。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怎麼做呢?在「生活化」
的數學課堂中,當意識到幼兒不知道一分鍾時間長短的時候,教師最好能馬上反問一句:「每個人一分鍾時間里做的事怎麼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教師也不妨用一分鍾時間讓幼兒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鍾里能做什麼。這比微笑和點頭更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更能讓幼兒急於去探究「一分鍾時間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將師幼雙方逼進無話可說的死胡同。有的教師覺得,數學教學評價應當精練扼要。筆者以為,評價時注意語言的內涵與追求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並不矛盾,更何況幼兒的語言是在不斷模仿他人與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僅僅通過單一的語言活動就能達到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數學活動評價倡導教師用教育智慧判斷幼兒的「即時」言行,分析幼兒的回答代表著怎樣的經驗,幼兒為什麼會有如此想法,怎樣回應才能讓幼兒豁然開朗,以此作為有效推進教學的依據,從而使教學評價更加動態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機械的應答來反饋幼兒。

很多教師在回應幼兒時語言蒼白,缺少內涵,這反映了教師專業技術能力的不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
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教師應該即時關注和評價幼兒在操作活動中伴隨著怎樣的思考,在回答問題時基於何種經驗,在作業記錄單上呈現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兒與多種教學要素的互動中,分析、判斷幼兒的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策略,並且及時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幫助,讓每一個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有效發展,不斷引發幼兒新的學習生長點。

⑥ 實驗操作型活動科教教案

第一節什麼是科學
教學目標:
1. 掌握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教育的含義內
2. 培養良好的學習容興趣和思考問題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科學和科學教育的內涵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教育的內涵及在實踐中的運用體現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交流
教學准備:相關內容的PPT,多媒體設備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師請學生說出自己對科學是什麼有何見解,自己是怎麼看待科學的
2.教師講解科學的內涵:科學知識、科學活動與過程、科學態度和行為
3.教師講解科學教育的含義
4.請學生結合自己參與科學活動的經歷,交流各自的體會,認識科學教育應有的含義。
5.教師總結。

閱讀全文

與幼兒實驗操作型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