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班數學教案《比較物體的多少,一樣多》附反思
數學益智游戲,能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並引導孩子理解抽象的數學,教孩子理解數學的實際意義,並學會運用數學。
數學益智游戲,還能給孩子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化,培養孩子數學思維,讓孩子愛上數學。
2.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與反思《什麼東西不見了》
【設計意圖】
溶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孩子們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對於溶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卻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操作、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並且對科學現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本節課就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活動准備】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塊糖、果珍、一次性紙杯、碟子、熱水、涼水、記錄表、筆若干。
【活動重難點】
在實驗中探索、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等因素有關系。
【活動流程】
(一)猜測和假設:
教師出示各種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種糖、植物種子等等)。幼兒猜測:哪些物品放進水裡能化,哪些物品放進水裡不化?
幼兒自由交流討論後進行分類:能溶化的一組,不能溶化的一組。
提出問題:如果把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裡,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樣做能讓它化得快一些呢?導入課題。
(二)第一項探索活動:
什麼樣的物品化的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幼兒帶著問題,在求知慾的驅動下通過操作、記錄、討論、分析來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系)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各種試驗用具並說出它們的名字。(四種糖:面糖、砂糖、冰糖、塊糖,每人一個貼有不同糖的圖案的實驗杯子、攪拌棒、一杯溫水、一份調查表、一支彩筆)
2、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我們把這四種糖分別放進水裡,哪種糖會先化完呢?為什麼?
3、幼兒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貼的標志取對應的糖,在老師發出指令後同時把糖倒入杯子並開始攪拌,比比誰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請幼兒在確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後在表格中做記錄,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2,依次類推。
5、實驗結束後幼兒先在小組內交流實驗結果,然後在教師指導下把表格上的記錄結果統計到老師的大表上。
6、教師引導全體幼兒一起看錶格分析記錄結果,明確四種糖的融化速度排序。並請幼兒思考:什麼樣的物品化得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
教師小結: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系。
3. 大班科學《物體怎樣移動》教學反思新表
設計背景
兒童在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喜歡把玩具推來推去,拉來拉去。為了激發兒童探索、實驗的興趣,培養兒童喜歡嘗試、樂於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現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的學習意識和從事簡單的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針對大班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平時游戲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娛樂交流中的話題,我設計了一節嘗試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物體怎樣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幼兒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索的興趣。
2、使幼兒初步了解物體是怎樣移動的原理。
重點難點
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幼兒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索的興趣。
活動准備
1、各種形狀、輕重不同的紙盒、積木、球、紙、書包、車等。
2、一個無輪的箱子、一個有輪的箱子、繩子、圓形木棍。
3、水盆、水桶、裝水的圓形礦泉水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集體演唱《你是怎樣笑的》。
2、由《烏鴉喝水》的故事激趣,引導幼兒將乒乓球從沒有水的桶底移動到桶面,從而引入新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物品,引導幼兒認識物品。
2、布置任務。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這些物體移動。(教育幼兒不要擁擠、哄吵,並且最好用多種方法使物體移動,並把方法記住)
3、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注意發現與眾不同的方法。
4、幼兒匯報自己的發現成果。
5、教師小結。
6、教師出示皮球,引導幼兒用力大和用力小地嘗試移動,並發現新結論(用力大,物體運動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運動慢且近)。
7、出示大礦泉水瓶,啟發幼兒用最省力的方法來移動。
8、出示沒有輪的箱子,鼓勵幼兒想辦法來移動。再出示有輪的箱子,進行操作比較,知道給重物體按上輪子會更省力。
9、知識拓展。平時看到建築工地上的叔叔們如何將和好的泥漿或磚從一樓移動到上面的樓層上的?(滑輪)
(隨機展示水井打水原理)
10、小結。鼓勵幼兒在以後的生活中要多觀察、多探索,發現更多的物體移動的方法。
三、結束部分:
組織幼兒出戶外體驗用不同的方法移動物體。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發現幼兒的參與性是蠻高的。幼兒在玩中探索、發現物體運動的關系。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方法,發揮了幼兒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做的不夠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後,應該把要點更清楚地提一下,這樣可能幼兒的知識概念更清晰一點,這樣不僅心裡領會,嘴巴上也能表達出來。還有在操作中可以讓幼兒兩兩比較玩一下,這樣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兒的互動,給予幼兒更直觀的感受。
4. 誰的手兒巧 認識圖形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在玩中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准備:
10袋各種形狀的實物,多媒體課件,各種形狀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 學前准備
今天,老師看見小朋友們帶了很多生活中的物體?請大家說一說帶了哪些東西?
二 探索新知
1、感知分類
(1)你們能給他們分分類嗎?請各小組的同學把你們帶來的東西一起分一分,看能分幾類?
(2)誰來說一說你們分了幾類?怎麼分的?(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分類情況)
(3)我們來聽聽這個小組是怎麼分的?(找出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來分類的小組)你們組分了幾類?你們組把這一類(正方體)舉給大家看一看。你們為什麼把它分為一類?用手摸一摸,你覺得它怎麼樣?其他小組有沒有和它同類的物體,舉起來,你也用手摸一摸,你覺得它怎麼樣?有沒有補充?我們給這類方方正正的物體起個統一的名字吧?(板書: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
2、形成表象
(1)游戲:找朋友。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找四名演員,其餘學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並舉起物體,以示相應)
師:你演誰?先自我介紹一下。
一生舉起正方體的圖形,問:我叫正方體,我的朋友在哪裡?
(長方體、圓柱、球)
(2)看看我們周圍、生活中有沒有這些形狀的物體。)
3、體驗特徵
(1)游戲:猜猜我摸的是什麼
把桌上的物品都放入一黑色塑料袋,一生在袋中摸一物體,受感覺,讓大家猜是什麼。
先找兩生示範,在分小組進行。
(2)小小設計師:讓學生用各種形狀的物體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
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的最好,搭得最好!
誰來說一說你們組搭了什麼?(如果能搬動,用投影展示)
三 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什麼?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板書課題:認識物體)
「認識物體」的教學反思
1、活動是教學的思想。
整節課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找朋友,小小設計師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頗有收獲,擺脫了一味地講解式的教學,讓數學課堂充滿了活力。
5. 大班科學 什麼東西會發光 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夜晚的世界》選自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大班下《相反國》這一主題。這一主題共設置了相反的基本概念、相反的變化、好玩的相反游戲、相反的探索這四個大的教學版塊。《夜晚的世界》處於相反的變化的結束部分,在這個活動之前,幼兒已經通過故事、歌曲、兒歌等形式對相反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於我們人類而言,白天是我們活動的時間,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像我們一樣在白天活動呢?黑黑的夜晚世界是不是真的很可怕?帶著這些疑問和對夜晚的世界濃濃的神秘感,走進黑暗的世界裡,孩子們要面對恐懼,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希望能慢慢改變孩子們對黑夜的看法,讓幼兒對黑夜充滿好奇和無窮的想像。由此,他們都能發現白天和黑夜的美。
活動目標
1、知識方面:認識夜行動物和植物
2、技能方面:自由探索發現在黑暗中會發光的物體
3、情感方面:體驗光的游戲的有趣與魅力,發現黑暗的神奇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認識夜行動物和植物。
2、讓幼兒感受黑暗的神奇。
活動准備
多媒體課件 「星星」小玩偶 會發光的東西
活動過程
·出示准備好的小精靈「星星」
——教師簡單介紹小精靈「星星」(喜愛夜晚)
——請幼兒一起認識它的好朋友們(螢火蟲、貓頭鷹、蝙蝠、曇花、夜來香)
·由小精靈「星星」的夜行動植物朋友們,引出認識夜行動植物。
——幻燈片依次出示動植物圖片,並和幼兒觀察討論。
——依次了解和認識螢火蟲、貓頭鷹、蝙蝠。
——通過動物朋友自己的介紹(播放語音)、以及和老師,「星星」一起討論了解夜行動物們的特徵。
——依次了解和認識曇花和夜來香。
——通過植物朋友自己的介紹(播放語音)、以及和老師,「星星」一起討論夜行植物的特徵。
——你還知道哪些夜晚活動的動物或開花的植物?(刺蝟、眼鏡猴、月見草、懶猴、老鼠)
·進入老師創設的夜晚環境,通過參觀、游戲,感受夜晚世界的神秘。
——通過關掉燈,創設一個全黑的類似真的夜晚世界,讓孩子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投影燈出示星星和月亮,讓幼兒感受夜晚世界其實也是的美麗和神秘的。
——通過星星和月亮這兩種能在黑暗中發光的物體引出讓孩子們在「夜晚的世界」里尋找會發光的物體並探索它們不同的發光方法。
——提問:還有什麼東西會在黑暗中發出光亮?
·光的游戲
——手電筒光變色(給幼兒提供手電筒,讓幼兒觀察思考如何讓手電筒光變色,再提供給幼兒一些彩色玻璃紙,讓幼兒自主操作,探索發現利用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可以使手電筒光變出不同顏色)
——蠟燭許願(提供蠟燭讓幼兒思考,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用到蠟燭。也由蠟燭許願讓孩子增加對夜行動植物的熱愛)
活動延伸:
·給孩子提供動植物圖片,讓幼兒找出夜行植物與動物。
·投放安全的發光物品,讓孩子進一步探索。
教學反思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引題中我出示小精靈「星星」請小朋友一起認識它的好朋友,引出認識夜行動植物。在第二個環節認識夜行動植物提問時幼兒的積極性高,在回答時幼兒的語言豐富、完整,在幼兒回答完後我對幼兒的評價不夠。第三環節是請幼兒進入老師創設的夜晚環境,通過參觀、游戲,感受夜晚世界的神秘。區角活動中也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也讓我對開展好幼兒園科學活動,有了很大的信心。
6. 《7.4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主要圍繞「力和運動」關系開展教學設計,從物理學上的討論到實際生活事例的分析,從活動的設計探究到歸納總結,從規律的得出到知識的應用,都要緊緊抓住「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反思二: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1.「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錯誤結論與學生生活中直接印象基本一致,因此,在課堂上要使學生徹底糾正這一錯誤認識,需要有「先立,後破,再點」這三個步驟。讓學生澄清認識,加深印象。
2.「慣性」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初學時往往覺得難以理解,教學時應從大量的具體現象中分析這一概念,同時,也要注意慣性現象與慣性定律這兩個不同概念的區分。
3.基礎較好的班級適當介紹慣性與質量的關系這一知識。
反思三: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本節課包含兩個知識,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知識。
牛頓第一定律,首先我從生活現象(書中的圖)讓學生體會力和運動的關系,然後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引入到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再觀察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實驗,再到伽利略的觀點,層層深入,讓學生體會物理理論形成探究的過程。最後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知識講解時,強調對慣性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討論自己對慣性的理解,並可以舉例說明,特別是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我覺得將慣性類比於睡懶覺的惰性還可以。慣性現象一定要做實驗再配合講解就很好了。
7. 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教學反思
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教案教學設計
第七單元 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課題: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 第 2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對圖形的觀察或事物操作,初步學會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
題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實際含義,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准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課件出示題目:
(1)8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2)12朵花,每3朵一束,可以分成幾束?
(3)10個蘑菇,平均分給5隻小兔,每隻小兔分幾個?
讓學生口答,說說計算列式的理由。
師: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本節課我們將學慣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1)談話:今天天氣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36個蘑菇。(出示教材第78頁例3情境圖)
提出問題:這籃蘑菇的 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幾個?
(2)合作探究。
談話:你們能幫助小兔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大家先思考一下,這籃蘑菇的 是什麼意思?再想想怎樣解決問題,可以借
助圓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討論,看哪個小組討論得更好。
(3)學生匯報。
方法一:可以用圓片分一分,把6個 ,平均分成3份, 是2個 。
方法二:聯系分數的含義:把6個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
方法三:把這籃蘑菇平均分成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1份,是2個。
提問:把6個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除法)
得出:6÷3=2(個)
(4)比較方法。
提問:比較這幾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便?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2.試一試。
出示問題:這籃蘑菇的 是多少個?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師適時表揚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生。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重點讓學生說說「6÷2=3(個)」表示的意思。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頁「想想做做」第1、2題。
(1)擺一擺,說一說,完成第1題。
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同桌合作擺一擺。先擺8個 ,拿出它的 ;再擺12個 ,拿出它的 。
提問:都是拿出 的 ,為什麼個數不一樣?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不同整體的 所表示的物體個數不同。
(2)分一分,完成第2題。
讀題後,要求學生先畫豎線分一分,再獨立填寫算式。
提問:12個草莓的 和12個草莓的 哪個多?
師小結:同一個整體的 和 的個數也不同。
2.完成教材第79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
學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全班訂正。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8. 「怎樣認識物體」的反思
《怎樣認識物體》教學反思 桓台縣實驗學校 伊文娟
在教學教學中,總體上完成了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學會了認識物體的方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但是在教學環節上,教學目標的實現上,處理不是很深入,不夠貼合學生實際知識接受水平。具體反思執教的本節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一、
導入新課這個教學環節,沒有很好的為教學主題服務,比如在讓學生猜
謎語的過程應該讓學生想辦法藉助感覺器官來認識物體,而不是怎麼才對物體,過於強調了物體的特徵。 二、
本節課是一堂實際的觀察課,沒有讓學生帶來實際的觀察物體是最大的
敗筆,沒有觀察的對象怎麼認識物體?在指導學生觀察時僅僅看書上的圖片師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學生進行實際的觀察,在觀察的時候方法的指導,教師做的引導也是遠遠不夠。 三、
巧思妙想解難題環節忽略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還是需要的。因為這個
環節就是直接的練慣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活動,使學生學以致用。在比較同與不同的活動中,在一個班我採取的是,老師組織活動,全班同學共同進行參與,另一個班採取的是各個小組的同學自行組織進行活動。這兩種活動個各有千秋。在第一種方式中,學生學習參與性很高,但是學生能夠參與的學生很少,表面學生反響比較熱烈,第二中學習方式是學生能夠參與到活動中,體驗用各種感覺器官進行學習觀察,但是各個小組的組織還是不好。我想對於發現的問題,以後的教學中,要加以綜合。
這節課比較失敗的地方就是在生活中的實踐與應用么有講完。雖然這個環節很小,我想如果缺少就會對於這個教學過程的一種缺憾。這個主要的原因是前面教學活動時間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因此需要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