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介紹一種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或活動300字作文
5.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雲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佔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
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綉、竹芒編以及「干欄」建築藝術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愛吃胡羅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6.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非常重禮節。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後才能說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昵。家裡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節日氣氛。
滿族以稻米麵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 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
過節的時候吃「艾吉格悖」(餃子),農歷除夕時,要吃手扒肉等。他們還保留了餑餑、湯子、薩其瑪等有民族特殊風味的食品。
滿族接待客人,不避內眷,家庭女性成員都可參加對客人的敬酒等活動。給客人上菜必須成雙成對,客人一旦接受婦女的敬酒,就必須喝乾,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滿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準殺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帶有狗皮的衣帽。
滿族信仰薩滿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時,以豬和豬頭為祭品。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殺了,俗稱「領牲」。
7.朝鮮族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多聚居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他們在服飾妝扮、生活起居、文體活動等方面都獨具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群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體育活動。
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上處處受到尊敬,兒孫晚輩都以照顧體貼祖輩為榮。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
喜歡食米飯,擅長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各種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麵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
有吃狗肉的習俗。常用一種叫「麻格里」的家釀米酒來招待客人。
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應擺在用餐者的右側,飯擺在桌面的左側,湯碗擺在右側,帶湯的菜餚擺在近處,不帶湯的菜餚擺在其次的位置上,調味品擺在中心等。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其他民族的習俗忌諱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傣族的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佤族的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發,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哈薩克族的禁忌: 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喝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瑤家的禁忌: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瑤族祭神,忌用狗、蛇、貓、蛙肉。
羌族的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布依族的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
高山族的禁忌: 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
❷ 幼兒園 社會教案 糌粑
你好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談西藏美食的話題,對西藏美食感興趣; 2.能積極地傾聽並能圍繞話題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3.了解西藏飲食文化,重點了解糌粑的文化。 活動准備: 1.實物准備:糌粑、奶渣、黑馬茶或酥油茶; 2.圖片: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幼兒表達自己的見解。 指導語:小朋友們好!你們知道我是從哪裡來的嗎? 指導語:是的,(第一張圖片)你們知道這是哪嗎?它和湖南的建築有什麼不一樣。我們來自西藏,湖南人喜歡吃。。。。。,可是我們西藏的人們喜歡吃。。。。。。那你們知不知道我們西藏人都吃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呢? 二、欣賞西藏飲食圖片,並圍繞話題談論。 (一)出示圖片,引發幼兒觀察、猜測、討論,控制集體和分組討論時間後單獨請個別發言。 指導語:那我們看看西藏人經常吃些什麼? (二)教師結合圖片總結並分別指出:我們西藏人喜歡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製品。 指導語:藏族的飲食,牧區與農區稍有不同,但也有共同點,都喜歡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製品。 三、出示糌粑的圖片及實物糌粑,一次講解糌粑的由來。 (一)引導孩子們跟隨教師說一遍:糟粑,同時可加入教師誇張表情和動作形容它的美味。 指導語:這是西藏人喜歡吃的青棵面,藏語叫糌粑。白白的,味道香濃,你們跟隨老師說一遍:糌粑。你們想想它是用什麼做的? (二)教師清晰地提出傾聽要求,幼兒欣賞以及觀察。 指導語:那我們看看糌粑到底是怎麼做成的?看圖片的同時傾聽老師講,待會兒我要請你們來回答問題。 (三)引導幼兒回答發現不一樣的工作的地方。 指導語:請誰願意告訴大家做糌粑的過程中要做哪些工作? 小 結:糌粑是將用青棵炒熟後磨成的細面之外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做糌粑時很辛苦。 四、引導幼兒談論糌粑的用途。 指導語:你們在看圖片時看到那些人是怎麼吃糌粑?我們來模仿畫面上的西藏人吃糌粑吧!可以加入動作,來孩子們動作做起來吧。 指導語:糌粑除了好吃、飽肚子外,糌粑對糖尿病有好處,它可以治病。 五、介紹食用方法和進行示範,幼兒品嘗西藏美食,體驗吃糌粑的感受。 (一) 激發幼兒對品嘗西藏美食的興趣,體驗吃糌粑的感受。 指導語:雲彩老師帶來了好吃的西藏美食,小朋友們想不想嘗嘗? 指導語:請小朋友們注意聽老師的要求,先請男孩子輕輕的搬椅子,再請女孩子輕輕的搬椅子後洗手、拿杯子。我們要品嘗西藏的糌粑、奶渣、茶。 (二) 介紹食用方法和進行示範。 滿意請採納
❸ 求一篇打糍粑200字以上的活動感悟
在鄉下,時令一進臘月,家鄉的農村,時常一兩里都飄著噴香的糯米飯香,這便是有人在打糍粑了。糍粑是糯米蒸熟後用杵棍搗戳而成的。打糍粑,是家鄉農村迎春的傳統風俗。
打糍粑那天,主婦便早早將淘凈的糯米蒸上,糯米熟後,放入麻石臼窩,三四個青年漢子,手拿杵棍,點入臼窩,轉著圈兒搗著。「喔一嗬,喔一嗬」地喊著號子,這聲音伴著杵棍有節奏地熱鬧開來。打上一個時辰,臼里的糯米雪白白的一團軟糊起來。而臼底下的那層並未打好,需要翻面了,打糍粑的漢子,便相互遞個眼色,「一、二、三、四」出口,糯米團兒便隨杵棍一躍騰起,漢子們位兒一換,「叭」的一聲,一個響炮後,糯米團兒覆個面,又規矩地重落於臼里了。再搗,直到臼里的糯米全都雪白細膩起來。其實翻面時盼「炮兒」也有講究的,炮愈響,打糍粑和看打糍粑的人愈是高興,這高興的原由:一則這「炮」愈響,便兆示來年的收成愈好,二則是給打糍粑的人鼓了份勁。
糯米在石臼里打得軟軟乎乎的,便可以做糍粑了。那時候,奶奶和媽媽,還有幫忙的隔壁妯娌們,把打好的糯米挑到有加工模具的農家,打開面板,撒一層麵粉,用菜油粘手,再慢慢將糍粑料捏成餅狀,熟練的兩三分鍾就可以做出圓圓白白的糍粑。那時候,我喜歡圍觀大人們做糍粑,摩拳擦掌跟著做。但那時還小,總是糍粑料在手,怎麼揉捏都做不成圓餅狀,用手壓一壓,就厚薄不均,扁了。那時候奶奶總是嫌我淘氣,讓我一邊玩去。我待在房間里,數大人們做好的糍粑,白花花的,放在大圓簸箕上,想著很快就能吃上糍粑,可以端著碗跟別的小夥伴比誰家的糍粑好吃,心裡就樂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