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與反思《逛燈會》
"數學,大班,燈籠"是本文的主要話題,今天生育網編輯特意整理了"有趣有效的數學活動——大班數學活動《分燈籠》活動反思"這篇文章來分享"數學,大班,燈籠"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幼兒園老師,幼兒園園長有所幫助,謝謝。 為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豐富、飽滿,充分展現數學教學的特色,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灌輸到日常教學,我們幼兒園的陳秋雷老師在聆聽了中心教研組老師們的數學活動《分燈籠》後,在我們幼兒園開展了又一次的《分燈籠》授課研討活動。 數學來源生活、存在生活、應用生活,課程標准要求教師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有意義和有情趣的活動,使幼兒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幼兒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應用研究價值,讓數學與生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陳老師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教學內容生活化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幼兒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兒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幼兒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幼兒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例如,活動藉助了中國節日中最常用的紅燈籠和我們平湖的西瓜燈兩個內容,並結合上海的世博會活動,開展游戲。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翻燈籠、數燈籠、做燈籠然後給參加世博的外國友人帶去。運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❷ 中班數學各種各樣的燈籠課後發思
「燈籠排排隊」這是一節有關排序的數學活動,其目標是:1.學習按大小、形狀、顏色排列物體順序。2.通過觀察與比較,提高判斷與推理能力。其中重難點定位為目標1。課前根據教學內容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活動開始我就用情景導入,「小朋友們都過過元宵節,今天老師在帶你們去逛一下」,在背景圖中讓幼兒發現有序的排列,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他們很快發現燈籠是按一個圓燈籠一個花燈籠完整排列的一排燈籠。
第二個環節我出示了一排一個大兩個小排列的燈籠(ABB)和一個紅一個黃一個綠排列的燈籠(ABC)這是兩排排列不完整的燈籠,需要填充完整。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也很快掌握了它們的排列順序。
最後一個環節是幼兒操作排序,製作燈籠,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每組投放了不同難度的操作材料。
課後對於這節活動進行一下簡單反思,我覺得整個活動下來還是比較流暢,孩子們掌握的也比較好,目標基本達成。孩子們在做做玩玩中輕松習得掌握知識技能。枯燥的數學活動通過情景化教學使得整個課堂氛圍輕松有趣,孩子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
整個活動分三個環節完成,層次清晰,第一個環節通過讓幼兒自己觀察去發現圖形排隊是有規律的。通過圖形的對比引導幼兒感知圖形排隊的基本特徵。這是對幼兒進行初步判斷推理能力的訓練。第二個環節讓幼兒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採用啟發法、提示法,引導幼兒進一步掌握並概括圖形的排列特徵。讓幼兒感受了不同顏色,不同圖形按規律排序的樂趣,也訓練了幼兒的觀察力,思維的敏捷性。在活動中還設置一些分難易層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中班的孩子在操作擺弄物品時,已逐漸認識了一些事物的屬性,如:大小、長短、顏色、形狀等,能了解不同物體的屬性、發現其明顯的差異性,也能感受到有關規律的經驗。本次活動以游戲的形式,通過創設情景、教學用具、操作材料的多方位對話,引導幼兒學習、觀察、比較,使其體驗更深入、規范、條理化,讓幼兒進一步感受數學的規律美。
課後我將會和組內其她老師一起分享、探討、交流讓自己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