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大班教案――清明節的來歷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傳統習俗,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體驗懷念先祖、懷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活動重點:簡單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活動難點:體驗感受清明的氣氛,懂得懷念先祖與革命烈士。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古詩導入:《清明》 師:這首古詩里藏著...一個節日,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 二、基本部分。 1、幼兒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並能夠簡單講述。 師:為什麼會有清明節這個節日呢?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到了,都有哪些習俗呢? 幼兒自由講述。 教師播放清明節由來的視頻,幼兒觀看。 2、交流: 師:清明節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有清明節呢?在清明節這天我們都要做些什麼? (根據幼兒回答教師出示相應圖片。) 3、引導幼兒初步體驗懷念先祖,懷念革命烈士的情感。 (1)出示掃墓圖片。 師:瞧!他們在干什麼?為什麼要去掃墓呢? 小結:每年清明前後,為了表達對已經去世的親人的懷念,我們都會去他的墓前祭拜,表達哀思。 (2)出示革命烈士陵園掃墓圖片。 三、結束部分 教師播放關於"革命烈士"的事跡,請幼兒觀看,引導幼兒了解"烈士":董存瑞、黃繼光、消防英雄等。 金色梯田幼兒園推薦
⑵ 求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如下:
1、在感恩祭祀的活動中,包含有許多知識和文化要點,需要整體掌握,才能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認知。
2、中國的祭祀文化是祀神供祖的儀式,需要備辦相應的貢品,然後再對道、德、天、地、神、佛、先烈、祖先行禮、獻祭,表示崇敬、感恩、緬懷、酬謝,並祈求保佑,具備系統的禮儀形式與行為要求。
心中的禮德,分為禮儀與禮德兩部分,現代人只講外在的禮儀,而很少型之於內,把心裏面的禮德真正培養出來,這是目前教育當中最缺失的部分。雖然名之為所謂「德育」,卻而只知道育於表,打造外在的形式,並不知道怎樣去育於內,不知道如何真正觸動心靈,使心靈產生變化。
3、古代文化所誕生的禮儀,實際上是為了通過外在形式來反饋到心內,使心裏面產生禮德能量的變化。所以,我們對於祭祀文化所表述的內涵,要提到一定的高度來認識,明白祭祀不是單一的形式表現,而重點是要表述崇敬、感恩、緬懷、酬謝之意。
4、現在每到清明節,很多子女都會到父母或祖先的墳上去轉一圈,但由於並沒有把身心融入到祭祀文化的精神框架里去,沒有真正在墳前表述出對先人的崇敬,所以只是一種盲目的信,的確是有點迷信的色彩。
我們是否能夠真正靜靜地站在墳頭前默思幾分鍾,感念一番:「我的身體來源於你們,你們生養了我,但是我這一生忙於生活,忙於生存,對你們甚少關懷,對不起你們。」
能夠回想和緬懷嗎?能夠真正對父母和祖先的恩情、恩德進行慎終追遠的反思和感應嗎?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心裡就會非常自然地升起一種感念,深切地感覺到時間太容易逝去了,自己已經失去了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機會,那麼就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進行感恩回報,繼承先人們的志願、誓願,把這一顆心承傳下去,要做得更好,不再給自己留下遺憾。
⑶ 清明節名稱本身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反思
紀念先祖緬懷烈士。
⑷ 聯系實際說說清明節名稱本身會帶給我們哪些反思
但實際說說清明節名稱本身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反思?清明節就是紀念逝去的者
⑸ 幼兒園清明節活動 教育反思怎麼寫
分享下我朋友紅纓幼兒園的反思文章!希望能幫到你!
為了進一步落實和加強幼兒思想道德教育,對幼兒進行民族傳統節日傳承中華民族美德的教育,根據我園幼兒年齡特點,結合清明節活動這一教育契機,我園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教育活動,本次活動全園師生484人均參與,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開展宣傳活動,創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1、利用周一的升旗活動,結合國旗下的講話,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對幼兒進行緬懷革命英烈、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
2、以「永遠的英雄」為內容進行宣傳,教育幼兒愛英雄、頌英雄,從小事做起,培養幼兒「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的文明意識,愛英雄、敬英雄的情感。
二、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教育活動。
1、通過電視、vcd觀看英雄故事及愛國主義影片,讓幼兒對英雄有直觀的認識,從而從內心主動地愛英雄、學英雄。
2、通過談話、兒歌、歌曲、故事、繪畫等活動,如:學唱歌曲《王二小放牛》、聽《董存瑞炸碉堡》、《抗日小英雄王朴》、《閃閃的紅星》、《我熱愛的英雄——高建成》的故事等,使幼兒進一步了解為新中國的成立付出生命、付出青春的英雄,了解他們的事例,激發了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情感。
3、開展以英雄人物事跡為內容的情景表演活動,通過游戲,通過幼兒自身的表演感受英雄事跡。
三、開展大手牽小手教育活動,加強家園聯系工作。
1、在家教欄對家長、幼兒進行關於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知識宣傳,了解清明節的常識,宣傳「文明祭掃,愛護環境,安全出行」的新風尚,用鮮花、植樹等文明生態的方式表達對先烈、家庭先人的懷念之情,通過家長的行為影響孩子,培養孩子從小形成文明的祭掃、愛護環境的意識。
2、廣泛動員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革命先烈的圖片、連環畫、書籍等資料,布置在幼兒園活動室內的英雄角上,讓幼兒了解英雄形象,對英雄產生崇高的敬意,萌發愛英雄、學英雄的情感。
通過本次活動,紅纓幼兒園的幼兒和家長們均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很多幼兒對「清明節」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懂得不僅要學習先烈們的精神,同時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讓幼兒不僅在思想上以先烈們為榜樣,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更重要的是要付諸於行動,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小做起。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⑹ 清明節的文化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於是就有每逢重大節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習俗,清明節就是中國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節日之一。在現代,清明節還是人們緬懷先烈的重要節日,是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日子。
在這一祭祀活動中,包含著一些人情世事。如果一個人在外,和村子裡父老兄弟爺們兒關系比較好的話,在家裡的人一般會等在外的人回家後一起到墳地里祭拜先祖,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給墳添新土的時候,家裡的其他人會給代添一下。如果關系不好,不但回家沒有人和你一起做事,就是你不在家,自家的墳地也沒有人給添新土,而墳墓任憑風吹雨打,慢慢荒廢,除非墳墓的主人沒有後代留下才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只要一個人在外闖盪,還記著自己的先祖就必須要和家裡的人搞好關系,這當然是一個熟人社會所必需的,否則是很讓人尷尬的。
中國人講求落葉歸根,這根當然是自己的家鄉了,就連毛澤東當年出韶關求學的時候還寫下了「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立志詩句。可見在毛澤東當時來看,人死後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墳里的。這種對根的追求與依戀,就是中華民族愛國愛家的基因之一。試想,近代以來多少在外闖盪的華僑華人為祖國的富強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他們之所以對祖國具有這樣的情懷就是因為這種根的情結所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放在國家前面的,不是家比國家重要,而是說家庭在個人來說是更為基本的概念,而沒有國家就沒有家,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受苦難的歷史經驗。所以,當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中華民族的所有兒女都會為這個大家付出自己應盡的努力。
先祖對我們每一個人是重要的,正是對先祖的崇拜使人們的家的概念更為穩固。祭祀說是一種迷信活動,不如說是一種風俗,是懷念先祖的一種特殊方式。所以清明節是重要的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今天,清明節中的文化意義必須要重新進行挖掘,繼承和發展其中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⑺ 清明節活動研究性學習報告
走進清明節
「洋節」的盛行,讓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危機,「中國節」的模式化,讓年輕一代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誤導。一提清明節,人們往往只想到上墳、祭祖,其實清明文化內涵很豐富。在清明節期間,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網上祭祀」等方式倡導「綠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過踏青春遊、盪鞦韆、放風箏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真正領略的清明節的文化符號。」
您的家鄉有哪些清明節習俗,您將怎樣過清明節?請同學們在假期里結合家鄉實際和相關資料撰寫一份清明節民民俗風情調查報告
一、清明節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二、清明節農事諺語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朦朦朧朧,清明播種。
麥怕清明霜,谷怕老來雨。
清明前後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 清明不上糞,越長越帶勁。
清明種瓜,立夏開花。 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清明後,穀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三、清明節對聯
1、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2、 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3、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4、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
四、24節氣,清明節排五
24節氣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五、詩詞欣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長相思——清明》
清明節,失明節,獻君淚和血,天地黯然淚不絕!
思難卻,恨難卻,三月新墳誰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節的民謠。
三月里來三月三,家家戶戶上南山。上墳祭祖去掃墓,要在墳頭把土添。
哎喲,哎喲,墳頭把土添。
為啥墳頭把土添,先人祖宗創業艱。後輩兒孫好好乾,前輩心裡才安然。
哎喲,哎喲,心裡才安然。
六、清明節習俗
1、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三大鬼節之一,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2、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如今踏春已經成為了清明外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3、放風箏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4、蹴鞠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竟出垂楊里」;王建《宮詩》:「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遙聞擊鼓聲, 蹴鞠軍中樂」;白居易《洛橋寒日作》:「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睛」…… 這些詩句很好的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清明節就有蹴鞠這個習慣,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游 戲。
5、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杜甫詩雲:「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在古代寒食節甚至又被稱為「鞦韆節」。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6、插柳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插柳的習慣。又傳說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7、斗雞
清明節斗雞大約起自隋代。隋代杜台卿著《玉燭寶典》載:「寒食節城市尤多斗雞斗卵之戲。」到唐代,清明節斗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項目之一。宋代之後,宮廳斗雞戲依然為國人樂不可支的節日休閑娛樂項目。
8、牽鉤
牽鉤又稱拔河,而清明節拔河據說是由水上舟戰牽鉤演變而來至唐代開始稱為拔河。據《景龍文館記》:「唐中宗(李顯)景龍四年清明節,帝幸梨園。命侍臣為拔 河之戲,以大麻絚兩頭系十餘小索,每索數人執之。以挽六弱為輸。時,七宰相、二附馬為東朋,三相五將為西朋。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因年老,隨而踣(倒), 久不能起,帝以笑為樂。」
9、吃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我國古代由於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我國江南一帶就用艾草的汁拌進麵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便成了青團。
10、喝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間寒食食品。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唐馮贄《雲仙雜記》:「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無疑,在寒食節的特色節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睞。
11、吃棗餅等
清明節南方吃青團,而北方地區大多吃棗餅、麥糕、環餅、棗錮飛燕等食物為主。
12、炒螺螄
民間在清明時常吃炒螺螄。有「清明螺,賽只鵝」之說。螺螄價廉物美,很受百姓歡迎。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全家聚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
七、當代清明節動向
第一,提倡「綠色祭奠」。每次上墳掃墓時,在墓旁種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統一規劃埋葬地點,不允許私建小墳頭。將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為小雛菊、長壽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的網站,供人們祭奠亡人,這樣既可以節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時代的氣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將焚燒紙、送燈等行為改為祭奠詩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親人生前喜愛的音樂,獻上一束束或潔白或金黃的菊花等。傳遞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