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風吹草動是成語故事嗎
風吹草動[fēngchuī來cǎodòng]
生詞本
基本源釋義
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出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例句
敵人吃了敗仗以後,成了驚弓之鳥,一遇~,就驚惶失措。
典故
春秋時代,楚平王是個很迷戀女人的君王,後來還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對君主這樣的行為非常反對。楚王一不高興,下令把伍奢抓起來,連伍奢的大兒子也一起被殺死。然後,二兒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對,他趕緊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麼風吹或草搖動的聲音,他都會被嚇到。有一天,伍子胥來到江邊,遇到一個漁翁,伍子胥把事實真相都告訴了他。後來,漁翁上岸幫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蘆葦叢里。等到漁翁一回來,發現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擔心,快點出來,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當伍子胥要走之前,還叮嚀漁翁千萬不要跟別人說起見過他的事情。漁翁見伍子胥懷疑自己,為了不讓他擔心,竟然投江而死。伍子胥非常難過,繼續逃亡的生活。後來,他在吳國受到重用,掌握了吳國的軍隊,他立刻攻打楚國,報了殺父的深仇大恨。
❷ 風吹草動成語故事
風吹草動
【讀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釋】: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❸ 風吹草動同類型成語
白草黃雲 撥草瞻風
草長鶯飛 草船借箭 草創未就 草腹菜腸 草間求活
草菅人命回 草芥人命 草廬三顧 草率從事 草率將答事
草率收兵 草滿囹圄 草莽英雄 草靡風行 草木皆兵
草木俱朽 草木蕭疏 草木愚夫 草木知威 草蛇灰線
草剃禽獮 草頭天子 草行露宿 草偃風從 草偃風行
草衣木食 剗草除根 剗草除根 長林豐草 承星履草
春暉寸草 寸草不留 寸草不生 寸草春暉 寸草銜結
打草驚蛇 打草蛇驚 飯糗茹草 豐草長林 風兵草甲
風馳草靡 風吹草動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風行草從 風行草靡
風行草偃 風燭草露 膚皮潦草 浮皮潦草 橫草之功
化若偃草 黃冠草服 黃冠草履 積草屯糧 疾風勁草
如果喜歡這個答案的話請點贊哦~
:)
❹ 成語故事風吹草動
是成語。
風吹草動
[解釋] 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出自]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❺ 風吹草動的成語故事
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輕微的動盪或變故。《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鏡花緣》五七回:「倘有絲毫風吹草動,管他甚麼天文課象,我們只好且同五弟並承志哥哥殺上長安,管教武氏寸草不留,他才知文家利害!」茅盾《子夜》一二:「我不管什麼總同盟罷工!我的廠里有什麼風吹草動,我就乾乾脆脆只要一天內解決!」
❻ 風吹草動的故事 成語故事風吹草動講訴了什麼
風吹草動
[讀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釋]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近義]打草驚蛇
❼ 守株待兔開卷有益博而不精百發百中奮不顧身分崩離析風吹草動分道揚鑣畢恭畢敬百感交集 要這些成語故事
1、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2、開卷有益:「開卷 」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宋大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的任務,直到他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後,才完成。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光靈,史稱宋太宗。宋太宗統一全國後,立志宏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同時,又重視各種古代文化資料的收集。在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年)。下令編纂《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從而為保存和發揚我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太平御覽》中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現在已經無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說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識的總匯。這部書原名《太平編覽》。編成後,宋大宗對它非常重視,規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後全部看完;因而改名為《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計劃閱讀這部書,於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他讀得時間太久,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
3、博而不精: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於世。他的兒子鄭眾,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後來,鄭眾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眾當官後,在公務之餘給一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並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注。後來,終於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後,和另一位經學家賈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注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為經書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著聽課,後面列一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後,也准備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眾的注本後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注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注了。
4、百發百中:每次都能命中目標,形容射箭或射擊非常閃。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落空。今天常用來形容神槍手的射擊技術,還可以用來比喻料事必中和謀事必成。
養由基,是春秋時楚國的名將,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左傳》和《史記》都載有他的一些故事。
有一次,晉厲公攻伐鄭國。楚共王出兵援鄭,和晉軍相遇於鄢陵(即所謂的「鄢陵之戰」。鄢陵,今屬河南省)。戰斗中,晉將魏錡射傷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約養由基兩枝箭,要他代為報仇。結果,養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還給楚共王復命。
在楚共王時,還有一個善射的人,名叫潘黨,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紅心。養由基對他說:「這還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柳葉子,才算差不多了。」潘黨不服,當即選定楊柳樹上的三片葉子,並標明號數,叫養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順序射去。養由基連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號葉心,第二箭中二號葉心,第三箭中四號葉心,非常准確。
《史記》說:「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
5、奮不顧身: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6、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和瓦解。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7、風吹草動: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有微小的變動。
春秋時代,楚平王是個十分迷戀女人的君王,後來還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對君主這樣的行為非常反對,楚王一不高興,下令把伍奢抓起來,連伍奢的大兒子也一起被殺死。然後,二兒子伍員(伍子胥)看情形不對,他趕緊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麼風吹或草搖動的聲音,他都會被嚇到。
有一天,伍子胥來到江邊,遇到一個漁翁,伍子胥把事實真相都告訴了他。後來,漁翁上岸幫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蘆葦叢里。等到漁翁一回來,發現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擔心,快點出來,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當伍子胥要走之前,還叮嚀漁翁千萬不要跟別人說起見過他的事情。漁翁見伍子胥懷疑自己,為了不讓他擔心,竟然投江而死。伍子胥非常難過,繼續逃亡的生活。
後來,他在吳國受到重用,掌握了吳國的軍隊,他立刻攻打楚國,報了殺父的深仇大恨。
8、分道揚鑣:「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 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裡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裡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 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麼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9、畢恭畢敬:形容態度十分恭敬,後來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在西周末年,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當時的統治者周幽王荒淫無道,不但不想著如何挽救處於危亡中周朝,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這時,大臣褒珦冒死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國族人為了把褒珦救出來,想了很多的辦法。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想利用這個機會尋訪美女。終於,他們找到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並把她買下,給她起名為褒姒。褒國族人把褒姒獻於幽王,替褒珦贖了罪。
幽王得到褒姒以後,對她非常的寵幸,馬上立她為妃。然而,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仍是終日不笑。
這時佞臣虢石父又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台一試。烽火台是當時用來通信的,只有萬分危急的時候才會點燃烽火。然而,昏庸的周幽王卻在無事時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部下點起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西周的外敵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後,卻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各諸侯氣憤地收兵回營。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
後來,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於是,幽王廢掉當時的申後,立褒姒為王後;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姬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姬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裡。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做《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事隔不久,公元前771年,西戎進攻鎬京。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沖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10、百感交集: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
西晉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持續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北方的匈奴貴族劉裕乘機起兵入侵。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軍隊兩次長驅直入,一直打到西晉都城洛陽,但都被西晉軍隊擊退。
面對動盪不安的時局,衛玠決心把家遷往南方。他的哥哥衛zǎo在朝廷擔任官職,母親不忍心和衛zǎo分離,衛玠勸她要以家庭大計為重,終於說服母親同意南遷。衛玠告別哥哥,離開洛陽,帶著母親和妻子一起南下。
衛玠一向體弱多病,一路上步途跋涉,餐風飲露,經受了千辛萬苦。在將要渡長江的時候,他的神情容貌都顯得憔悴不堪。他對左右的人說:「見到這白茫茫的江水,心裡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又有誰能排遣這萬千的思緒和感慨呢!
❽ 成語風吹草動的道理
【漢字書寫】:風吹草動
【漢語注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
【成語出處】:現代.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吐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與「有」等連用。
【風吹草動的意思】:微風稍稍一吹,草就隨風不停晃動。比喻出現一點點動靜或者輕微的動盪或者出現一點變故。
【風吹草動的近義詞】:狗吠之驚;
【風吹草動的反義詞】:驚天動地、震天撼地;
【風吹草動的故事】
楚平王看上了自已的兒媳婦,竟把她搶了過來,因為怕別人反對他,便把太子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尚給殺了。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跑後誓要替父親和兄長報仇。楚平王到處張貼畫像抓捕伍子胥。伍子胥想往吳國逃跑,當他接近昭關的時侯關口也掛著他的畫像在盤查。這時伍奢的朋友東皋公悄悄的把伍子胥帶回了家裡。他們一時半會也想不出怎麼逃出去,一周之後伍子胥焦急得頭發鬍子都白了。東皋公說:「你現在跟畫像不太一樣了,不如試試能否出關。」伍子胥在過關的時侯很緊張,守軍起了疑心,伍子胥慌忙逃跑,路上有一點兒風吹草動他就躲到樹林或草從里去。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以後,為吳王訓練部隊將士,後來出兵征討楚國,終於為父親和兄長報仇血恨。
❾ 成語風吹草動的道理
風吹草動 [fēng chuī cǎo dòng]
釋義
風稍一吹,草就搖晃。比喻微小的變動。
網路漢語詞典 離線使專用更方便 立即下屬載
出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
例句
敵人吃了敗仗以後,成了驚弓之鳥,一遇~,就驚惶失措。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楚平王是個很迷戀女人的君王,後來還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對君主這樣的行為非常反對。楚王一不高興,下令把伍奢抓起來,連伍奢的大兒子也一起被殺死。然後,二兒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對,他趕緊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麼風吹或草搖動的聲音,他都會被嚇到。有一天,伍子胥來到江邊,遇到一個漁翁,伍子胥把事實真相都告訴了他。後來,漁翁上岸幫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蘆葦叢里。等到漁翁一回來,發現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擔心,快點出來,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當伍子胥要走之前,還叮嚀漁翁千萬不要跟別人說起見過他的事情。漁翁見伍子胥懷疑自己,為了不讓他擔心,竟然投江而死。伍子胥非常難過,繼續逃亡的生活。後來,他在吳國受到重用,掌握了吳國的軍隊,他立刻攻打楚國,報了殺父的深仇大恨。
❿ 成語故事打草驚蛇教案
打草驚蛇 [dǎ cǎo jī復ng shé]
生詞本制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貶義
出 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塗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例 句
這是敵人的先頭部隊,放他們過去,以免~,影響全殲敵人主力的計劃。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風吹草動 因小失大 急功近利 打草蛇驚 操之過急 顧此失彼
反義詞 紋絲不動 引蛇出洞 敲山震虎 欲擒故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