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節日活動方案的反思怎麼寫
去年我園的「六一」活動,是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的開展比較成功,幼兒也獲得了對「六一」兒童節較深的印象。總結起來,此次活動有以下的特點和可取之處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活動特點和可取之處: 1、圍繞幼兒語言發展、幼兒動手能力、合作與交往能力的培養來設計,有幼兒故事劇表演、小能人比賽...、巧手兒比賽、巧嘴兒比賽、結對子游園。這些活動基本上體現了我園今年的培養目標。 2、全園幼兒都有較多展示自我、體驗學習、合作與交往的機會,如:幼兒故事劇表演、小能人比賽、巧手兒比賽、結對子游園等活動,全體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 3、能早出方案,提示大家將一些活動、能力的訓練融合到一個學期中去進行,也有助於我園的培養目標的實現。 4、鍛煉了班級老師之間的協作能力。 5、從幼兒參加小能人比賽來看,幼兒對物品的擺放和整理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培養,各班幼兒基本上能按物品原來的擺放位置較迅速的進行整理。 6、幼兒游園以結對子的形式進行是可行的,有助於幼兒之間交往能力的培養和責任意識的培養,我們發現,有的幼兒自始至終都能與自己找到的朋友一起參加游園,部分家長也很支持、配合這項活動的開展。 7、較好地利用了電視新聞的宣傳,本次活動我園進行了兩次電視宣傳。 8、利用領導到幼兒園對小朋友的慰問,向鄭副縣長、教育局曾局長、婦聯主席等領導介紹了我園的活動區活動,領導們對我們的活動區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二、「六一」活動雖說能如期、順利地開展,但也有不足之處: 1、從幼兒園的管理方面來說,不足的表現有: (1)對各班級活動的全程准備工作沒有實施較為及時、有效的指導、檢查和督促的管理。如:對節目的排練進度沒有掌握;對演出的服裝沒有核實其舞台效果;對各班的預賽情況沒有掌握,使一些幼兒失去了參加「巧嘴兒」比賽的機會。 (2)一些後勤工作沒有做細,影響了活動的正常進行。如:音響沒有做細致的檢查,以至活動時話筒不能正常使用;沒能把活動期間的進餐時間調整及時告知食堂;對活動場地的布置沒有周全的考慮,如家長靠近舞台會影響幼兒的演出;布幕的設計不夠生動,需要改進。 2、從班級的管理來看,不足之處表現為: (1)一些班級對幼兒園的活動計劃沒有進行分解,即沒有根據幼兒園的方向性的計劃來制定班級的詳細可行的計劃。 (2)准備工作存在不足。如:在結對子游園所需的交往能力的培養方面,大多數的教師沒有意識在平時著手培養,也沒有將其與我園今年的培養目標結合起來;「巧手兒」比賽所准備的材料欠豐富,限制了幼兒的想像和創造;故事劇表演的錄音錄制太遲,音樂錄音的中間也錄入歌名。 (3)對舞台設計的能力有欠缺,且主要表現在服裝的設計上:不求美、不求是否符合情節、怕麻煩;演出前或演出中,幼兒穿在裡面的褲子露出來,且長短不 一、顏色不一、顏色不協調,顯得不好看。這些都影響了整個節目的演出效果。 (4)在故事劇表演中,演員的表情、體態語言普遍欠佳,應注意在今後的唱歌、表演、故事講述、詩歌朗誦中加以培養。
B. 大班社會《過年習俗》教學活動反思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孩子都能融入集體的環境中,一起體驗中國年所特有的歡樂,了解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以後會多舉行這樣的活動,從而激發幼兒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C. 幼兒園大班音樂課《鬧花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播放一些課前收集的有關元宵、花燈的圖片、錄像等,從欣賞角度直入課題,學生通過看看、想想、說說等活動,引導學生進入製作花燈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們各抒己見陶醉在「元宵」之中。然後我出示一個花燈成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花燈的基本構造特點。.最後是評析作業、交流經驗和拓展環節。將學生的作品懸掛展示,學生積極地談了製作過程中的感受、體會和對作品的評價後,鼓勵學生課後想辦法讓自己的花燈亮起來。 本課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每個環節都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精神。本課學習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物體特徵進行創造有趣的花燈形象,因此,我多讓學生根據某一種形狀來創作花燈,談一談自己看法和認識,並講一講自己會如何處理,怎樣來做。在作業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對形象獨特有趣的作品進行評議肯定,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上完這節課,讓我感覺到:這樣設計的學習過程,學生興趣很濃厚。整節課學生的身心處於一種積極愉快、興致勃勃的狀態之中。 不足的是:感覺時間緊,鞏固練習還不夠。時間設計不夠合理,如有機會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把學生實踐和互評的時間稍微安排長一些。
D.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與反思《逛燈會》
"數學,大班,燈籠"是本文的主要話題,今天生育網編輯特意整理了"有趣有效的數學活動——大班數學活動《分燈籠》活動反思"這篇文章來分享"數學,大班,燈籠"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幼兒園老師,幼兒園園長有所幫助,謝謝。 為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豐富、飽滿,充分展現數學教學的特色,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灌輸到日常教學,我們幼兒園的陳秋雷老師在聆聽了中心教研組老師們的數學活動《分燈籠》後,在我們幼兒園開展了又一次的《分燈籠》授課研討活動。 數學來源生活、存在生活、應用生活,課程標准要求教師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有意義和有情趣的活動,使幼兒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幼兒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應用研究價值,讓數學與生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陳老師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教學內容生活化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幼兒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兒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幼兒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幼兒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例如,活動藉助了中國節日中最常用的紅燈籠和我們平湖的西瓜燈兩個內容,並結合上海的世博會活動,開展游戲。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翻燈籠、數燈籠、做燈籠然後給參加世博的外國友人帶去。運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