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班閱讀歡歡和鬧鬧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回展聽課交流,研究別答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② 蒙氏閱讀中班色彩歌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內容,了解文學作品的美。
2.嘗試翻一頁、多內頁畫面進容行理解表達故事。
3.感受三原色反應帶來的美感。
活動准備:
1.繪本《顏色》的PPT、視頻轉換儀、電腦。
2.紅、黃、藍顏料、畫筆、調色盤、洗畫筆用的水。
教學重點:
介紹三原色結合圖片、視頻等加深印象且能運用於具體的圖片中加以分析。
教學難點:
實際運用中加入色彩知識點加以欣賞。
③ 中班早期閱讀《為什麼我不能》教案與反思
活動意圖:
幼兒期孩子們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走到哪兒都愛問為什麼。中班幼兒對早期閱讀方面的常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了此次活動《為什麼我不能》。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提問。讓幼兒充分感受提問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了解畫面內容與文字間的對應關系,認識符號:說話的「泡泡」。
2.各種動物特徵及動作。
3.人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優點。
活動准備:
大版面繪本一本,人手一本繪本。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圖書封面。
這是書的哪裡?有誰?兩條魚一樣大嗎?小魚和媽媽在幹嘛?
1. 認識符號:說話的「泡泡」。
小魚吹的媽媽吹的泡泡一樣嗎?哪不一樣?
2. 教師小結。
泡泡里裝的是小魚問媽媽的問題,泡泡是表示說話的意思,尖尖對著誰就是誰有問題。
二、共同閱讀,提問理解。
現在我們一起來翻閱大圖書。
1.根據畫面內容和已有經驗來猜測泡泡中的內容。
2.理解最後一頁。
一起來看看最後一頁,媽媽們的泡泡里有東西嗎?
3. 每種動物都不同,它們都有各自的優點,就像我們每個小朋友那樣。
三、 幼兒自主閱讀。
四、 學習提問。
你會提問嗎?你會提什麼問題?
活動結束:
我們也要像這些小動物一樣仔細觀察,大膽提問,有問題可以問爸爸、媽媽,可以向有知識的人請教。
活動延伸:
把書放在圖書角,孩子們可以在晨間活動時自主閱讀。
活動反思:
故事《為什麼我不能》文字簡明,重復句型製造出節奏的韻味;圖畫單純可愛,由拙撲線條勾出稚嫩的造型,再用粗獷筆觸上色,幅幅充滿童稚。著重以幼兒為主體,觀察圖片、引發想像、大膽提問與講述各個環節結合起來,使幼兒在一種積極的閱讀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提問,並努力想辦法解決,起到了一個有效的推動和啟迪作用。
④ 中班閱讀識字《寶貴時間要抓緊》教案與反思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專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屬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⑤ 中班早期閱讀《誰是好孩子》課後反思
《誰是好孩子》課後反思
《誰是好孩子》這一故事講述了三隻小猴子乘車讓座時表現出的不同表情和行為。一般來說中班孩子在老師的引領下對於這樣情節簡單的內容應該能夠輕松地讀懂,因此我選擇了這一內容作為在教研組內的行為跟進活動。
整個教學過程我共設計了四個大環節,第一是觀看封面,猜猜誰是好孩子,讓孩子們在猜測的過程中進入故事意境。在這一環節中,我覺得應該是比較順利的,很自然地引入到了活動第二環節。第二是引導幼兒逐頁閱讀故事,感知故事中的好孩子,這既是教學的重點部分也是教學的難點部分,這還是引導幼兒閱讀的關鍵環節。也就在這一環節中,我發現要想帶領孩子們進行主動閱讀還真不是件易事。為了想給孩子們有足夠的想像和思維的空間,我在每一頁上都設了問題,還以為這可以多給孩子們表達的機會,其實不然,在課後大家給我的意見中發現,這不但抓不住故事的重點,還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且由於我提問的方式不對,使得孩子們在猴哥哥在椅子上放桃子占空位子的行為上停留了好一會,因為孩子們沒有佔位子的經驗,所以大家都覺得猴哥哥只是想讓桃子也休息一下。第三環節是師幼完整閱讀故事,進一步感知故事中的好孩子。經過兩遍閱讀,孩子們對故事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進一步體驗到了猴弟弟的好孩子行為,在這里我又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讀了「好孩子」的漢字,讓他們對漢字產生興趣,還從故事情節拓展到現實,用「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老爺爺,你會怎麼做呢?」,在聽過老師們的評析後才發現,這樣的提問范圍太狹窄了,因為得到的答案肯定都是「我也會讓給老爺爺坐的」,所以我應該把問題延展到「你們是不是也想像猴弟弟那樣是個關愛老人的好孩子呢?是怎樣關愛的呢?」這樣就可以把問題轉到孩子們的生活中來。在最後一環節是評價身邊的好孩子,讓孩子們評一評幼兒園里各個環節中出現的對比性的行為,讓他們爭做好孩子,然後我又發給了每人一張寫有好孩子的五角星。老師們的意見是好孩子的五角星不應該每個幼兒發到,激起孩子們爭當好孩子的慾望。
在聽取了教研組老師們的意見和經過自己的反思修改,我在中(1)班進行了行為跟進,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案,取得的效果也就有了明顯的不一樣,但是在最後一環節中,孩子們為了得到五角星,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沒有我預想的相互評價的效果,於是我再次修改教案,又在中(4)班進行了三次跟進,嘗試不用五角星進行相互評價,終於在三次跟進中相對前兩次有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過在提問方面還是不夠精煉。因此,在以後的早期閱讀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鍛煉和學習,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讓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