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班教案笛曲姑蘇行
笛子曲《姑蘇行》採用崑腔曲牌結合江南絲竹音樂,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整首樂曲溫文典雅、空靈流暢,表現了姑蘇清秀恬美的江南水鄉風光和蘇州園林的樓台亭閣、小橋流水,表達了人們游覽姑蘇時的愉悅心情。在演奏手法上,採用了南派曲笛的演奏風格:華麗的裝飾技法,多用疊音、打音、顫音、贈音,基本上不用舌尖上的技巧,把每個音符表現的玲瓏剔透、玉潤珠圓。即使在快板段里,我們也能感受到每個音符的柔美滑潤,真的是把南派的笛風演繹的淋漓盡致。聽來如同品味春雨後的西湖龍井,清馨甘美。
曲子分為三段,引子是舒緩的散板,當笛聲響起的時候,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定是一派煙雨江南的水墨畫,多少樓台在煙雨中若隱若現,更有那煙籠霧罩小橋流水、楊柳湖岸……正因為曲子的江南特色,在很多表現江南水鄉的影視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採用了姑蘇行的旋律,以至於我們聽到這首曲子,在腦海中就會顯現出這樣的畫面。
接下來是第一段抒情的行板,猶如旭日東升後盪漾的春風,它是那麼的清新亮麗,迎面撲進了我們的心裡,我們感受到了笛聲表達的歡快、喜悅,也使我們產生了對美景的嚮往。這段行板描寫的是遊人「行」於姑蘇城的美景之中,在盡情的觀賞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因為蘇州的園林小巧精緻,善於以小見大,在空間的組織上多採用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造成「步移景換」的效果,可以說是人在畫中游,每一步都可以看到一個美的畫面。我們在笛聲中「看」到了遊人們的「行」確是「三步一住,五步一停」的徐徐而行,那笛子在吹奏時氣口的巧妙安排所形成的節奏,恰到好處的表現了遊人游覽蘇州園林時的行行停停和那種興致盎然、悠然自得的意態。
中段的小快板,並非是描寫遊人急匆匆的行走。而是描寫了遊人目睹美景後喜形於色、情溢於外的感慨非常。此時刻,如是古人,當是吟之誦之、舞之蹈之,非此不以暢懷;而今人則是紛紛拿出相機、DV,或獨照、或合影,留此存照,非此不以寄情。此一段在演奏風格上更顯崑曲特色,旋律流暢而不失強弱起伏變化,速度快而不急,且圓潤富有彈性,就如同是舞台上崑曲里的且舞且唱,將曲子領入高潮。
末段舒緩而稍加變化的旋律再現了主題,速度較之一段稍慢,更感旋律婉轉動聽,此段描寫了斜陽夕照下,遊人沉浸在美景中,流連忘返,游興未盡不忍離去的感情。而我們聽者從再起的旋律中再次回味著濃濃的江南風情,說不定一曲未了,你就打定了主意,要一游姑蘇了。
《姑蘇行》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曲作家、演奏家江先謂先生,他在民族樂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因竹笛而名揚,他對江南絲竹音樂演奏風格的掌握尤其精道。。上世紀六十年代,他採用江南民歌和崑曲音調為素材,創作並演奏了《姑蘇行》和《腳踏水車唱山歌》笛子曲,並因此而享譽笛壇。《姑蘇行》一經問世,就成了一首深受大家喜愛的經典名曲,也是每一個吹笛者的必學曲目,但是此曲要吹好、吹出味道實屬不易。聽《姑蘇行》我較喜歡俞遜發的演奏,他的演奏玉潤珠圓、空靈飛動,崑腔味道濃郁,還喜歡他演奏的崑曲曲牌的笛子曲,好聽的很。你要是喜歡民樂,喜歡笛子,不妨聽一聽。
② 山東高考基本能力:常考知識點匯總!
沒有常考不常考這么分的吧,有一些重點的。比如莫奈的印象派,我記得考過2次吧。基本每次題目都不一樣,跟著老師走就可以了。今年09年分數都很高
③ 西湖龍井茶的做法來寫作文該怎麼寫
提起作文,許多學生感到頭痛,無從著筆,作文水平偏低,作文教學徘徊不前,這是我們的現狀。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筆者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索,以期和廣大同仁商榷。
一、正本清源,解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以為學生作文水平低,源在生活、在思想水平、在語言積累。生活,指學生的生活,即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場景里發生的,出現的人、場景和事件,這是狹義的生活。廣義的生活指社會生活,即發生、出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里的人、場景和事件。當前我們的學生關心最多的是狹義的生活,關心自我是培養作文興趣的良好途徑,但大多數學生卻陷於庸俗,仍需很好的指導。也有一些學生,由於課業負擔過重,對狹義生活麻木了,熟視無睹,要他寫作文自然無從著手了。
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學生對社會生活關注很少,或者說沒有注意到。正因為我們的中學生喪失了活的生活基礎,失去了信息源泉,作文水平自然低了。對於這些問題,筆者以為我們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讓籠中小鳥回歸自然,回歸生活,才能從根本上做到我們經常說的「聯系生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馬信僵。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感悟、演繹生活;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提醒學生觀察,以觸發他們的感情;啟動他們的思維,歸攏對事物的感悟點,提煉文章的主旨,生發深層含義,定點聯想,升華到一定的高度,寫就優美的篇章。
生活五彩繽紛,復雜多變,要清楚地表達它,就必須清楚的認識它,才能深刻的反映生活。這取決於學生的思想水平、認識水平,取決於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德育教育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思想教育滲透到平時教學中去,而且要採用一切能採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徑展開改造學生主觀世界的工程,只有解決好了學做人這個根本問題,作文提高那是自然的了。
作文還要選擇恰當的形式表達思想。詞語的選用,形式的選擇,我們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長期指導歷煉,學以致用,把閱讀指導和寫作結合起來,才能有新的收獲。
總之,生活是作文的材料來源,思想是作文的根本所在,語言是作文的物質外殼,我們必須重視這三個問題。
④ 幼兒園傳統文化包括哪些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了「過節」
根據教學目標,幼兒園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絕大多數與中國傳統節日相結合,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其他教學活動中很少出現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一些傳統的禮儀、道德觀念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就更少了。
於是,不少幼兒園把傳統文化教育變成了「過傳統節日」,幼兒們享受到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卻對節日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圖片源自網路
幼兒園慶端午包粽子的場景
2.過分注重知識的傳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你是否見過幼兒園的孩子奶聲奶氣地誦讀這些經典,你又是否覺得這是正確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呢?
不少幼兒園將傳統文化教育著眼於知識的傳遞,幼兒們對這些內容一知半解,知識學習的效果尚且不提,對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養可就無從談起了。
圖片源自網路
某幼兒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場
可以看到展板上寫有大量的文字
3.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慶祝傳統節日、講述傳說故事、弘揚先進事跡,幾乎成了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標配」,一套活動方案可以用上一年又一年。這樣的教育固然穩妥,但忽略了現代文化對幼兒的影響之後,教育的效果可也要打上折扣了。
對於現在10後的孩子們來說,有些「老掉牙」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可真要想辦法改進了。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那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到底應該教些什麼?
1.讓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美好
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懂得欣賞,喜歡參與相關活動。所以老師應該精選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經典文化故事、古詩詞,讓幼兒感受其中的美感。
2.教道德規范與優良傳統
傳統文化也並非皆為精華,幼兒園老師要做的,應該是提煉傳統文化中值得幼兒學習的道德規范與優良傳統。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謙讓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都是值得幼兒去學習的。
小班集體教學《幼兒園里玩具多》
發布者:小七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玩玩具的時候,要互相謙讓。
2.幼兒園里的玩具很多,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以後要放回原來的位置,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小朋友要懂得謙讓,會整理物品,不亂放東西
活動准備
幼兒喜愛的各種玩具(芭比娃娃、小火車、小熊等)
活動過程
一、話題引入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具嗎?
2.你們都有什麼樣的玩具呢?
3.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喜歡玩具呢?
小結:玩具可以陪我們做游戲,還可以和我們過家家。
二、教師教授兒歌
玩具玩具我愛你,天天陪我做游戲;
玩具玩具真聽話,愛和我玩過家家;
做完游戲擺放好,媽媽拇指豎得高。
三、自由活動
請小朋友到玩具櫃里取出自己喜歡的玩具,並說明為什麼喜歡它。(個別幼兒)
四、故事判斷
1.明明和東東正在玩小火車,他們玩的可開心了。這時候強強跑過來,一把搶下小火車,重重的摔在地上。
提問:強強做了什麼?他做的對嗎?為什麼?
2.晗晗最喜歡玩芭比娃娃了,可是她知道妞妞也很喜歡玩,於是她把芭比娃娃讓給了妞妞。
提問:晗晗做了什麼?她做的對嗎?為什麼/
3.奇奇家裡有很多的玩具,可是他玩完玩具從不收拾,說自己還小讓媽媽收拾。
提問:奇奇做的對嗎?為什麼?
小結:玩具是我們的好朋友,有了它我們就不再孤單了。可是幼兒園里玩具很多,如果玩完玩具以後不放回原來的位置,就會很亂。所以小朋友一定要記得玩完以後放回原處,以便下次使用能很快的找到它。
五、活動延伸
1.向小朋友介紹你所喜歡的幾種玩具。(如名稱、顏色、功能等)
2.引導小朋友自己整理物品,不亂放東西。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3.說明你的玩具背景、來歷。(是過生日媽媽送的,或是學校獎勵的)
3.教生活習慣與傳統禮儀
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十分復雜,將其引申到現代,可以變成那些值得幼兒學習的良好生活習慣。如古人「雞鳴而起」則對應了早睡早起;古人定時「灑掃」,則告訴幼兒要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教傳統文化知識
當然,傳統文化知識也是很重要的,並非應該被忽略。蘊藏在各類傳統節日和鄉土習俗中的知識,等待著各位有智慧的幼師去發掘、去改良,變成能被幼兒接受的教學內容。
⑤ 《趣談對聯文化》教案1
《楹聯》教案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對聯的基本知識、對聯的歷史。
2、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之美 ;學會欣賞生活中的對聯。
3、學做一些簡單的對聯。
4、增加學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學重點、難點 :
1、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之美;學會欣賞生活中的對聯。
2、增加學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教法、學法:
演講法、舉例法、問題教學法、背誦法。
四、教具使用: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們這節課的主題是楹聯。(放課件)
從小學到現在,
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律詩了。
大家還記得有哪些嗎?我們最近學的一首是什麼?
(《登高》) ,我們就來齊讀一下杜甫的〈〈登高〉〉。
這首詩里有兩聯非常有名,是因為它運用了工整的對仗,
這兩聯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能還學過哪些?
假如我們把這兩句運用對仗的詩摘抄在紅紙上,貼在我們書房的兩邊,那麼這就成對聯,也叫楹聯。
(二)、對聯的歷史。
對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你們知道對聯的由來嗎? 最早人們在門上貼的並不是對聯,而是在桃木板上畫了兩個門神。桃符本來是掛在大門兩旁,長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後來人們才在上面畫上了兩位門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戶戶換上新符。說明門神在此,妖魔鬼怪膽敢前來,來了就抓起來去喂虎,以保來年平安吉祥。同學們應該知道歌劇<<白毛女>>,劇中喜兒唱道:「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我們現在過年還貼這種門神,可見,這種風俗流傳久遠。後來,因為用桃符的人多,而畫像又不容易,所以就乾脆把門神的名字寫在桃板上,懸掛在大門兩旁,這將桃符上的畫就變成了文字。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進步,認為寫上幾個人的名字還不如寫上一些押韻上口的喜慶吉利的詩句,這樣就出現了第一副對聯,五代時期後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壽」。
關於對聯的傳說很多,我給大家講一個乾隆的故事。
話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微
服私訪下江南,見到一戶農家正在操辦喜事,乾隆一時興起,便派人送去幾個銅板和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禮,嫌少勿收,收則貪財。」他滿以為這半聯會使對方難堪。沒想到這家的大人還沒來得及回答,只見一個十一二歲的頑童上前答道「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則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舉足不前,左右為難。
(三)、對聯的含義及特點。
說了這么多,那到底什麼是對聯?
咱們認真品品這副對聯,看看你能說出對聯的特點嗎?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1、什麼是對聯。
對聯(雅一點叫楹聯,俗一點叫對子。)就是兩兩相對的句子。
2、對聯的特點
⑴、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⑵、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
句尾字用平聲。)
⑶、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
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⑷、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有關平仄的知識,我們以後會學到的,不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先查一查有關資料。另外呢,對聯的張掛還有講究。傳統的作法是: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同學們,回家以後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對聯張貼的順序是不是對的呀?)
對聯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從古至今,發生過許許多多與對聯有關的逸聞趣事。不信,聽我再講個故事,同學們就可以領略對聯的妙處了。這個故事的名字是《解縉三氣老尚書》。
(四)、精品賞析。
對聯不光通俗易懂,有的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發,給人以力量。
語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
聯。請同學猜猜第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幅鐫刻在湖南嶽陽樓上的楹聯,歌頌的是誰?
明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作品有《岳陽樓記》。
有誰知道他的《岳陽樓記》?由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
明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剛才讓你們猜的是人物,現在再猜個地方,猜猜這是哪裡?
明確:岳飛墓和岳王廟,位於西湖棲霞嶺南麓。
在秦檜跪像背後是岳飛墓闕上的楹雲:「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明確:「忠骨」指岳飛的屍骨;「佞臣」指奸臣秦檜、張俊等。
上聯 寫此地以能埋岳飛而感到有幸;
下聯寫岳飛墳前以白鐡鑄造的秦檜夫婦像,
不罵二人而寫白鐡之無辜, 因二人而日夜為人所唾罵。
同學們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因為她的貞烈,古人還特別修了一座「貞女祠」來紀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對聯。相傳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這副對聯的讀法很奇妙,有十八種讀法,你會讀嗎?
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最常用的讀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這副對聯不但讀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過海水潮漲潮落,浮雲常漲常消,來揭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可變的,實際它是反襯世界上還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貞不變,正因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萬古流芳。由此可見,撰聯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再來看最後兩副對聯,一幅是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贊美江西的名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明確:
上聯:物有光華,天有珍寶。
下聯:人有俊傑,地有靈秀之氣。
另外一副是方誌敏的「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
明確:
①、作者簡介:方誌敏(1899-1935)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
②、關於這一對聯: 1919年,方誌敏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江西甲種工業學校機械專業,就讀前寫下了這副對聯。年少時寫的這副對聯就反映出了方誌敏的博大胸懷,松柏的正氣凜然、竹子的崇高氣節、梅花的錚錚鐵骨、蘭花的樸素清廉。
(五)、熟讀成誦。
課本上的這六首對聯學完了,我相信同學也該會背了,比一比,看誰背的多,背的好
(六)、思考練習。
對聯是背會了,但背下來的終究是別人的,我們不妨也試著對一對?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我講完後你要對對子: 從前,有個進士老爺,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節,他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了這么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鎮上有個窮秀才,路過進
士的家門,看見了這副對聯。他先是露出鄙視的神態,接著,又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見四下無人,就悄悄地在對聯上加改了一些筆畫。第二天一大早,進士的門前圍滿了大堆看熱鬧的人,他們有說有笑,議論紛紛,大家都稱贊:「改得好!改得好!」
門外的吵嚷聲驚動了進士老爺,他連忙打開大門,一看,立即昏倒在門前的台階上了。
原來,進士門前的對聯,已被秀才改成了這樣。改成了怎樣,請同學們想想課後寫下來,明天交給我,好嗎?(答案: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結束語。
今天,我們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對聯課。我覺得,對聯,就是一首詩,詩情畫意; 就像一首歌,悅耳動聽。千言萬語道不盡,聯聯對語總關情。
《楹聯》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感受對聯的藝術魅力;
2、掌握對聯的有關知識;
3、嘗試對對聯。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對聯的有關知識,學對對聯。 難點:對聯中有關平仄的要求。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合作練習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發源於唐代的律詩。因為律詩的頷聯和頸聯是講究對仗的,那時人們往往就單獨地把這兩聯拿出來創作,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情。這種文字游戲人們覺得很有趣,於是對聯就發展起來了,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我們就繼續探討一下有關對聯的知識。
(二)
欣賞佳聯。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橫批南北)
2、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
3、無錫錫山山無錫 平湖湖水水平
4、雲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聲
5、斗雞山上山雞斗 龍隱洞中洞隱龍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對聯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嗎?
明確: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採用了「諧音」修辭。
2、第二副對聯相傳是清朝大才子金聖嘆因為文字獄被判斬,在刑場離別子女時所作。
有兩字也採用了「諧音」修辭,是哪兩字呢?
明確:蓮,梨。對聯表面的意思是寫蓮心之苦,梨核之酸,實際上是以「蓮」音「憐」和「連」,寓含「可憐」「連累」之意;以「梨」諧音「離」,寓含「離別」之意。准確、形象的表現了父子刑場離別時的心情,是對偶精工,文辭優美的佳聯。
第一副對聯叫作隱字聯,第二副對聯叫作諧音雙關聯。
3、第三副對聯又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呢?
明確:頂真。所以它就叫頂真聯。
4、你們知道第四副對聯是送給誰的嗎?
明確: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對聯中,這就是嵌字聯。
5、你看出第五副對聯的奧妙了嗎?它寫的是桂林名勝斗雞山和龍隱洞。
明確:倒過來讀也一樣。這就叫迴文聯。
6、
第六副對聯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據說它的上聯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清政府和外國人議和時某外國代表想侮辱中國人民就挑釁地出了上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書記官義正言辭地對出了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氣焰。
明確: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組成的對聯,這就叫同偏旁聯。
(三)
了解對聯的要求。
A
內容相對:(1)上下聯的詞句要使用對偶的修辭手法。
(2)上下聯的內容要相反或相關。
⑥ 天目山的特色民俗活動
4月8日-5月8日 舉辦地在龍井村,主要活動有:踏青、採茶、炒茶、茶藝茶道表演、做一天茶農活動等。
杭州花圃「春之韻」-蘭花展 4-5月西湖杜鵑節4月20-5月20日 舉辦地在滿隴桂雨公園。 民間民俗「花朝節」5月1日-10日 舉辦地在東方文化園。 西湖荷花節7月-8月 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西湖桂花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在西湖滿隴桂雨、滿覺隴村、杭州植物園登等地同時舉行。有賞桂、品茶、品桂花食品、桂花文藝表演、畫展等內容。 明朝萬曆年間,為賑災濟民,佑福鄉里,天目山禪源寺首開盛大善舉,除夕義燒「烽蓬」。這一獨特的儀式延續了三百五十多年,至抗戰時期,日本戰機轟炸了禪源寺,這一儀式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七十年後的二00五年除夕,為再現百年除夕祈福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大統文化,天目山禪源寺重新恢復燒「烽蓬」這一空前壯觀的歷史文化場景。
祈福活動特別邀請了臨安西天目鄉的馬燈隊現場表演。在失傳了30多年後,臨安西天目鄉的馬燈隊於2002年底重新組建,並分獲2003年市元宵燈會銀獎及2004年「吳越風」元宵燈會金獎。 跳馬燈,也叫竹馬舞,由竹篾和紙糊馬頭、馬臀連尾兩段,內可燃燭。舞者夾在馬頭和馬臀間。坐騎馬勢。馬燈隊以12匹為多,也有至30餘匹的。具有非常濃厚的余匹的民間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