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班數學教案《他們需要什麼》反思
設計意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幼兒來說,學數學算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數學不是教師強加給幼兒的概念,也不是記憶不完的知識,而是在生活的事件與材料中隱含著的事物屬性與關系。」這句話給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作了極好的界定。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生活本質的具體形象性、隨意性與數學概念的抽象性、嚴謹性有機地統一在以集體教學形式組織的幼兒園數學活動中,這是一個極具專業性的問題。
活動目標:
1、能對相關聯的物體進行匹配。
2、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物體之間的聯系。
3、願意講述自己對應匹配的結果。
活動准備:
1. 教具:動物卡貓、狗、熊、猴、兔各一個,食物卡魚、骨頭、玉米、香蕉、蘿卜各一個。
2. 學具:喂動物(6套),分大小(6套),接龍(2組各6套),手套配對(6套)。
活動過程:
1. 創設情境,學習新活動
(1) 師:動物園里有許多可愛的動物寶寶,(集體出示小動物)有誰呢?我們一起和它打個招呼吧!
(2) 師:開飯時間到了,我們送動物寶寶到餐廳去好嗎?怎麼坐呢?從最前面開始,一張椅子做一個小動物。(請一位幼兒試著排排。)
(3) 師:飼養員都為動物寶寶准備了哪些好吃的?(出示食物貼圖)……
(4) 師:動物寶寶都餓壞了,你知道每個動物寶寶喜歡吃什麼嗎?誰願意來試試?(小動物喜歡吃的食物要放在它面前的盤子里,放好後還要告訴它「××,請你吃×」 )
2. 介紹各組活動,強調要求及規則
(1) 重點指導新活動:提醒幼兒把動物寶寶喜歡吃的食物放在它面前的餐盤里,然後說一說你喂它吃什麼。
(2) 請幼兒介紹各組游戲名稱,及玩法。
3. 幼兒分組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1) 指導新活動組,引導幼兒看清動物送上相應的食物,並提醒幼兒表述。
(2) 指導「接龍」,提示幼兒將相同的圖片相接在一起。
4. 小結,評價活動情況
(1) 請幼兒把沒有演示完的活動做完,並帶領幼兒一起說一說。
(2) 了解參加新活動的人數,表揚肯大聲表述的幼兒。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還是很濃,課堂氣氛活躍。能力強的幼兒掌握比較快,能力弱的幼兒還不懂期中的含義。課後的整理學具的過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自己整理,只有幾個孩子不會整理,和同組的孩子搞混,需要以後不斷地練習。
❷ 小班教案《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了解多姿多彩的植物,對常見的植物進行分類,認識各種植物的結構是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我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分析,課本在驅動頁之後是參觀植物園。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校有植物園,但植物相對不多我們改為觀看錄像進行考察和實地考察相結合,以錄像考察為主。活動2給植物分類,我們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刪去了一些當地不常見的植物種類,增添了家庭和野外常見的植物種類。下面就本節課的幾個方面做一個反思。
深入自然,開放課堂
學習者要想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所以,科學學習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接觸第一性材料。讓學生觀察實物和活體和看標本、掛圖和視頻材料結合。我們的設想是半開放課堂,課前讓學生走出教室,深入自然,通過親身經歷去獲取科學知識,去體驗科學、感受科學、理解科學,同時讓孩子們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美好情感。課前我們就對當地的一些植物作了調查。對一些不太清楚的植物我們還查了資料,盡可能做到心中有數。我們選擇了一個山坳作為錄像的內容。因為這里植物種類豐富,且各類植物分布相對集中,環境形態也較齊全。
由於課本上是先讓學生參觀學校植物園的各個區域。在植物園里,各種植物是根據各種類的特點分片集中種植的,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容易搞清灌木和喬木、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的特點。但在大自然里,植物是自然分布的,並不存在嚴格的分區。所以,我們在活動1里,先讓學生觀察和比較松樹和黃荊這兩種代表性樹木的特點,認識喬木和灌木;然後又觀察蕨、苔蘚和油菜籽、栗樹這兩類植物的特點和生長環境,認識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的特點。
在建立喬木和灌木、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的概念之後,我們轉入活動2,讓學生觀察整個區域的所有植物,並考慮它們屬於哪一類。這一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當地常見的植物種類,知道植物的名稱,並對兩種植物的分類方法進行驗證。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在這個環節學生活動非常積極,興趣濃厚。各小組找的找、記的記、問的問、爭論的爭論,一個個都沉浸在觀察和探究的氛圍之中。
由於活動充分,在接下來的匯報中,學生的發言果然都「成果」迭出,令人興奮。
小組合作,資源共享
在活動2和活動3里,我們都採用了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比如活動2,要求學生考察活動區域的植物,了解其名稱,對其生活環境進行記載,並採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進行分類。三、五人一組,既起到互相補充、相互啟發的作用,又能讓學生人人參與。有的小組找到一種不認識的植物,有的同學就留下來記載這種植物的特點和生長環境,有的同學就去問別的同學或老師。在活動3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給植物分類時,學生之間往往為了一種植物到底屬於哪一類發生爭論。這種爭論是學生思維的碰撞,常常迸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問題。
尊重學生,激發創新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發現,除了對少量的錯誤進行點撥之外,其餘的屬前概念水平的問題,我們並不對其作過多的解釋。如有的學生把植物分成可盆栽和不可以盆栽兩類並不十分科學,但學生能這樣分,是他這個年齡的理解,我們並不對其予以否定。這樣做,對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❸ 幼兒園小班教案舀豆游戲活動反思
新知識是來在舊知識的基礎自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❹ 小班活動《什麼不見了》教案與反思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願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二、活動准備:
1、每個幼兒一個透明一次性杯子,一把勺子。
2、白糖、鹽、果珍、味精、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花生、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三、活動過程:
1、觀察教師實驗:
1)看,杯子裡面白白的是什麼?(糖)把糖放進水裡,它會怎樣?(幼兒猜測後教師做實驗)
2)糖到哪兒去了?(看不見了、溶化了)
3)(出示小石子)這是什麼?石子放進水裡會融化嗎?(幼兒猜測後教師做實驗)石子融化了嗎?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裡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有的東西放進水裡不能溶化。
2、幼兒操作實驗
1)老師准備了許多東西,看看有什麼?(認識活動材料:鹽、果珍、味精、水果片、紅豆、綠豆、花生、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幼兒選擇實驗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什麼東西放進水裡看不見了,溶化了,什麼東西還能看見,不會溶化。
3、拓展經驗:
1)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麼東西放進水裡也能溶化?(奶粉、咖啡、肥皂粉、葯等)
2)小朋友回家後也可以做實驗,找找家裡什麼東西能融化,什麼不能融化?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小朋友聽,好嗎?
❺ 小班我會上廁所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1.了解上廁所時的注意事項,知道憋尿不利於身體健康。
2.培養良好的入廁習慣。
教學准備:
1.幼兒用書。
2.課件。
教學過程:
1、幼兒看書,直接引出活動主題。
(1)教師:請小朋友們打開書,看看這些畫面上都說了些什麼?
(2)幼兒觀看幼兒用書片刻並回答。
(3)教師:他們在哪裡?他們在做什麼?男孩和女孩解手的姿勢一樣嗎?
(4)幼兒回答。
2、出示課件,了解如廁時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
(1)教師:書上的女孩是怎麼上廁所的?如廁後,我們應該做什麼呢?為什麼要這么做呢?
(2)幼兒認真閱讀幼兒用書後回答。教師小結:女孩是坐在座便器上的,她用手紙從前後擦屁股。如廁後,我們一定不要忘記拉好衣褲、沖水和洗手哦!
(3)教師:在幼兒園如廁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4)幼兒討論並回答。教師小結:在幼兒園如廁時,上廁所的小朋友會比較多,這時我們應注意排隊和等待,在等待時不要擁擠,推搡,注意安全。
3、引導幼兒發現及時解手和身體健康的關系。
(1)教師講述事例:君君玩游戲時興致勃勃的,老師提醒小朋友們要去解小便了,他卻說:"我沒便",其實是他不想離開自己正在玩的玩具。過了一會兒,大家開始收拾玩具了,君君這才覺得自己憋不住了,於是趕緊往洗手間跑去,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他控制不住自己,尿在了身上。
(2)教師:君君為什麼會尿在身上呢?他這樣憋尿好嗎?怎樣才不會尿在身上呢?
(3)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教師小結:有了尿意的時候要及時解手,長期憋尿會影響身體健康的。君君在玩玩具期間應該去解一次手,這樣他就不會尿褲子了。
❻ 小班社會《照顧娃娃》教案及反思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內促使教師更為深容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