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中班科學《摸摸有什麼感覺》反思
一、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冷、熱、軟、硬、光滑、粗糙等特性,學會用正確的詞表達自己的感覺。 2.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不同特性物體的名稱及作用。 3.對感知探索活動感興趣。 二、 活動准備 1. 紙箱兩個,紙箱內分別放有冷、熱兩瓶水,棉花球、玻璃球、蠟光紙和砂紙等物品。 2. 放大的特性標志紙一張。 三、 活動過程 1. 摸一摸、猜一猜 請幼兒分別將手放入紙箱中摸一件物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猜一猜是什麼物品,並與身邊的小朋友交流。 2.說一說 依次請個別幼兒說說他摸到的東西是什麼感覺?(冷、熱、軟、硬、光滑、粗糙)可能是什麼物品?(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放大的特性標志紙上做記錄) 3.再次進行觸摸活動。 (1)對物品再次進行觸摸活動,並按其相反的特性進行歸類。 教師:請幼兒把物品從紙箱中拿出,對物品再次進行感知觸摸,並在此基礎上按相反特性進行歸類。(如把冷水和熱水放在一起、把棉花球和玻璃球放在一起、把砂紙和蠟光紙放在一起) (2)在觸摸感知的基礎上,運用經驗說說該特性物品的用途。 小結:不同的季節、不同溫度的說會給人帶來舒服的感覺;棉花球是用軟軟的、吸水性強的棉花做成的,在醫院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它;玻璃球用硬硬的玻璃成的,光滑而且美觀,是小朋友游戲的好夥伴;砂紙表面很粗糙,可以把不光滑的表面打磨平整、圓潤,比如鉛筆尖、帶刺的木頭等;蠟光紙美觀、易折,是小朋友們用來做手工的好材料······
2. 幼兒園小班大紙箱繪本的閱讀反思應該怎麼寫
小班繪本閱讀:大紙箱 目標: 1.喜歡繪本,體驗繪本閱讀帶來的快樂。 2.在游戲互動中理解繪本的內容,學說「大紙箱,變……」,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在參與「玩紙箱」的過程中,獲得發現的驚喜與探索的快樂。 准備: 《大紙箱》PPT、大紙箱若干(每人一個) 過程: 一、導入課題,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看,這是什麼?(箱子)大紙箱有什麼用呢? 小結:大紙箱的用處可大了,它還藏著很多秘密呢!你們想知道嗎?它就藏在這本書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觀看課件,閱讀繪本 1.介紹封面 師:看,這是書的封面,上面有什麼?(字、紙箱) 小結:這是書的名字「大紙箱」,我們一起說一說「大紙箱」。 2.觀察圖片,引發猜想 (PPT2)看,這幅圖上有什麼?咦,寶寶和小兔子發現了這個大紙箱,他們會把它變成什麼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至PPT5)嘩啦啦,下雨啦!寶寶和小兔子又會把大紙箱變成什麼呢?(傘) 3.組織游戲,學說:「大紙箱,變……」 師講解游戲的玩法:看,這里有一個大紙箱,現在我們就來玩躲雨的游戲。注意了,我說「嘩啦啦,下雨啦」,小朋友要一起說:「大紙箱,變雨傘」,大紙箱才會變成傘!我們來試一試,聽「嘩啦啦,下雨啦」,你們說「大紙箱,變雨傘」(說兩遍,說完第二遍舉起箱子)「來來來,來躲雨」(幼:「哎哎哎,我來了!」)雨停了,太陽出來了,小朋友回座位吧!(重復游戲兩遍) 4.有序閱讀,鞏固句型 (1)(至PPT9)這時寶寶和小兔子把大紙箱變成什麼了?(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 小結:寶寶和兔子一起合作把大紙箱比變成了飛機。 誰會用動作來表示?(個別幼兒示範) 師:我們一起來變大飛機吧!別忘了,大聲說出來,「大紙箱,變飛機」,飛機飛起來了,飛到這,飛到那,轉個圈,飛飛飛,飛機降落啦!飛機又起飛啦,「大紙箱,變飛機」,飛到左,飛到右,飛得高,飛得低,飛機降落啦! (2)大紙箱還會變成什麼呢?看…… (PPT至最後)寶寶和小兔子還把大紙箱變成什麼?(桌子、房子) 5.完整欣賞,理解故事 師:這真是一個趣的故事,現在我們來把這本書完整地看一遍吧!(配樂欣賞) 提醒幼兒安靜傾聽。 三、自主探索,體驗發現的快樂 大紙箱真神奇,可以變成傘、飛機、桌子、房子。看,教室里也有許多紙箱,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找一塊空地,和它一起玩游戲。記住哦,把你想出來的新玩法大聲的告訴好朋友哦!「大紙箱,變……」。 鼓勵幼兒自主探索。 師:看,我變成火車頭了,誰來做我的小車廂,我們一起開著火車出發吧。(師幼互動,開火車離開教室。)
3. 中班快樂向前沖活動反思
幼兒年齡3--4歲
活動目標
1、練習連續雙腳跳及手膝著地鑽爬的能力。
2、鍛煉內雙手胸前投容擲的動作及身體協調能力。
3、培養幼兒團隊意識及比賽時激發出來的競爭力。
材料准備:跳圈25個、塑料大象玩具2個、自製紙箱毛毛蟲2個
活動過程:
幼兒聽到開始口令後,先雙腳連續跳過3個圈,助跑到紙箱毛毛蟲前鑽過去,繼續向前跑至終點,將終點地面的圈雙手胸前投擲套向正前方的大象,然後以最快的速度,跑回至該隊末尾,下一位幼兒開始,先跑完的隊獲勝。
4. 有趣的紙箱的教案論述題運用了哪些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探索紙箱的多種玩法,練習跳、跨、爬、鑽等動作。
2、通過「一物多玩」的形式,體驗自主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游戲的音樂、
大紙箱3個(幼兒已裝飾,去頂面和底面)。立面有洞洞。
小紙箱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入場:手指彈盒(敲小鼓)
1、在音樂的伴奏下,幼兒左手抱盒『右手敲鼓,和著音樂節奏入場。
2、熱身運動:紙箱操 背景音樂
師:「我是開心樂園的老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一起到開心樂園去玩,小朋友們想去嗎?(想)我們在去之前先要進行熱身運動(好)
手持紙箱做肢體動作:上肢運動、下肢運動、體側運動、跳躍運動。(幼兒雙手舉紙箱彎腰、左右側身、)
紙箱放地面做肢體動作
師:帶上小紙箱讓我們一起鍛煉身體吧!
二、自由玩紙箱(幼兒每人一個紙箱,體驗「一物多玩」)
師:今天我們和紙箱玩游戲,你想怎樣玩?都試一試吧。(引導幼兒用身體的不同部位玩紙箱)(看誰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幼兒自由分散探索玩紙箱,老師巡視觀察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個別指導,幫助幼兒掌握有關的動作要領。(如;重點指導跳、平衡、跨)
教師總結幼兒的玩法。「如跨跳、夾箱跳、頭頂箱走平衡、走獨木橋、雙手對稱用力夾紙箱轉、身背紙箱爬、穿樹林、劃小船等」。
三、合作玩紙箱
師:除了剛才的玩法,還可以怎樣玩?(引導幼兒合作游戲。你有好朋友嗎?找到你的好朋友,也讓紙箱找個好朋友吧?看看好朋友在一起怎樣玩?)
探索合作的玩法。「如:排成一條直線、曲線、兩人夾箱走、雙手托箱跑、多人搭積木等)
四、集體玩大紙箱
師:看看老師的大紙箱,怎樣玩?大家一起來試一試怎樣玩?
1、集體嘗試「推、搬、舉高、鑽、爬、滾等」紙箱游戲。
2、紙箱變成長條:鑽過山洞 背景音樂
紙箱立面,成山洞的形狀,三個紙箱依次排開。
3、紙箱變成長條平鋪地上,爬過草地。背景音樂
(1)在紙箱立面的基礎上,壓平,玩爬過草地的游戲,小烏龜爬呀爬。幼兒依次爬行通過。
(2)爬到小紙箱旁,找一個小紙箱。小蝸牛背房子,爬過紙箱,去散步。
4、紙箱變成大的輪子:輪子轉轉。
五、游戲:開心樂園真好玩
(1)師:你們跟紙箱玩的開心嗎?下面我們就到開心樂園去玩,但是到開心樂園要經跳過小山(牛奶盒子)、過小河(跨過牛奶箱子)、繞過樹林(兩組高的樹木)、鑽過山洞,(背著小盒子)最後才會到開心樂園。」
(2)、交代要求及規則,先請能力強的幼兒示範一遍。
(3)、幼兒進行游戲。
六、放鬆運動:背景音樂
師:今天我們做了這么多的游戲,是不是有點累了?讓我們休息一下吧。可是坐在地上有點涼,怎麼辦?(引導幼兒說出把紙箱變成墊子)小朋友,這個主意真好。
師:我們在去找找還有什麼樣子的箱子跟我們做游戲。
5. 中班一周教育活動實踐與反思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與環境積極 有效互動的研究報告 莆田市荔城區第二實驗幼兒園課題組 內容摘要: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發展重要教育資源,如何充分挖掘利用環境以促進幼兒的發展是幼兒園必須研究的一個課題。我園立足本園實際,以《綱要》為指導,以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和陳鶴琴對環境的相關論述為研究依據,在教育實踐中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旨在通過實踐研究提高教師對環境教育價值的認識,探索如何合理創設和利用幼兒園的各種環境,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真正推動和提高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環境 心理環境 互動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活動與表現提供機會與條件。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認為:兒童發展是在與環境互動中實現的。環境是幼兒活動的憑借,也是幼兒活動的對象,環境的影響伴隨幼兒身心成長的全過程,對促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和心理素質的形成,對發展幼兒智力和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環境不僅僅是幼兒學習的一種背景,一種支持,更是一種活動課程。因此幼兒園教育要十分重視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但在我們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忽視環境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價值,將目光局限於外顯的教育功能上,或無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環境對幼兒的綜合影響,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環境所蘊含的可能教育價值,使幼兒無形中少了一位隱性教育的教師。我們認為創設具有豐富教育價值的環境,引發幼兒不斷與環境積極「對話」,使之成為環境中真正的學習主人對幼兒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要如何有效地挖掘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吸引幼兒與環境積極有效互動,使環境真正能成為影響幼兒成長的隱性課程,從而促進幼兒身心主動和諧發展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課題研究的著眼點。 縱觀目前各地園所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發現雖然大家已取得一些實質性的成果,如發現了環境對幼兒發展影響的具體表現,挖掘了不少的環境資源等,但總的來說還是較零散的,特別是在心理環境創設的研究上還非常表淺;同時在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研究,並從教育實踐研究中提升、總結出教育規律這兩者間的互相轉化還較薄弱。為此我們認為無論從解決我園的實際問題角度出發,還是從實踐與環境教育理論和思想角度來說,這個研究都是十分有意義。 二、關鍵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環境。新《綱要》提出:環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教師的態度、管理方式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由此可見,幼兒園的教育環境不僅指有形的幼兒可直接參與的物質環境,如活動材料,設施等,也包含了無形的但具有可親近性的心理環境,如師幼的對話,活動氛圍等。本研究中的物質環境主要為區域材料和牆面。 (二)幼兒與環境互動。即幼兒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它不僅是指幼兒在教師有意識創設的教育環境中進行學習,還包含在幼兒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過程的自由探索和個體成長。在環境隱性剌激中與之積極互動,幼兒的學習主體意識被激發,個體的主動和諧發展將成為可能。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時間:2004年6月-2006年6月 (二)研究方法: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並根據研究需要,輔之以文獻研究、案例研討、經驗總結等方法。 四、研究目標和內容 以《幼兒園工作規程》精神為指導思想,以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和陳鶴琴對環境的相關論述為依據進行研究。 (一)研究目標: 1、引導教師進一步領會新《綱要》的「環境即教育」的精神,為教師樹立環境課程論理念統一認識,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2、探索在教育實踐中如何深入挖掘各種教育環境資源,發揮「環境即教育」的作用,積累相關經驗。 3、探索如何加強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使幼兒主動、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研究內容: 1、創設良好的區域材料、空間,促進幼兒與環境積極有效的互動 2、創設互動牆面,促進幼兒與前面積極有效的互動 3、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與環境積極有效的互動 五、研究步驟 (一)加強學習,提高理論素養 通過收集皮亞傑建構理論文章和陳鶴琴環境論述及相關教育案例,組織教師學習、分析、研討,幫助教師進一步領會新《綱要》中的「環境即教育」精神,完成從認識到行為的轉化工作,從根本上保證我園在研究中不走偏方向。 (二)制定計劃,保證課題實施方向 課題組成員碰頭,共同研究,制定課題實施的具體計劃,進行指導人員的分工;三個子課題組組長制定相應的子課題研究計劃,為課題的實施提供操作方向。 (三)實施研究,挖掘教育環境資源 在研究計劃指引下,三個子課題分別根據研究內容的特點和主要存在的問題,尋找切入點展開實踐研究,挖掘利用環境資源,收集相關研究材料,積累相關經驗。 (四)開展研討,提高分析研究的能力。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不定期碰頭,或進行理論學習,或案例分析,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困難,群策群力,尋找研究突破口;子課題組成員隔周研討,交流各子課題組開展情況,分享經驗,並把困惑提出來與大家共同研究,聽取別人建議,借鑒可取經驗,取長補短;不定期邀請省級幼教專家吳荔紅教授來園進行現場診斷與指導,讓一線教師在與專家對話中得到理論指導,為下一步研究理清思路;子課題組不定期向全園開展觀摩匯報活動,通過展示各子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給教師的繼續研究注入新動力。 (五)改革措施,保障研究順利有序開展。 為了使研究更加順利有序地展開,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進行了一些相應的制度、規定的改革與調整。1、2005年1月制定子課題研究制度,並於3月開始執行,保障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2、2005年3月改革了區域計劃反思記錄及案例分析記錄等的文字書寫方式,引導教師善於捕捉有價值的教育現象,進行有意義的文字記錄。如案例分析記錄調整為:情況實錄(一) →出現的問題→可能的原因→策略與調整→實錄(二)的記錄方式,使教師的觀察和分析更有針對性和深入。3、2005年4月帶班制度與保育員配班制度的改革,每天兩位教師均下班,保育員一周兩次協助組織區域活動的開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園人人參與課題研究的良好氛圍。 這五個研究步驟根據研究需要靈活調整,以保障整個研究的順利開展。如在研究過程中,當各子課題組遇到新的困難和問題等小組無法解決時,園部課題組就組織全園教師進行集中研討,群策群力,或邀請專家來園進行現場診斷與指導,為教師的研究進行必要的啟迪與點撥。 六、研究結果與分析 在長達兩年的實踐研究中,我們本著「從教育實踐中來,到教育實踐中去」的研究原則,將課題研究放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展,研究與教學融合,教學為研究提供空間,研究改善了教育行為,教研並行,研教並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提高了教師對環境創設的認識 在開展本課題研究前,只有55.8%的教師對教育環境有比較正確的認識。認為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它既包括物的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在創設良好物質環境的同時,更要營造對幼兒有激勵作用的良好人際環境和精神氛圍。而有38%的教師則將教育環境等同於物質環境,認為環境是指孩子可以直接接觸到的,是看到見摸得著的有形物。將環境創設主要理解為物質環境的創設,忽略或分割了精神與物質環境創設的關系。另有5.2%的教師將教育環境局限為班級環境,將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理解為班級環境創設,將班級環境創設理解為牆飾。 經過長達兩年不斷摸索研究,有88.9%教師從狹義的環境觀中擺脫出來,較深刻的理解了《綱要》中強調以終身教育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的廣義環境觀。領悟到了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環境不僅指向有形的物,它還應包含無形的一些與幼兒進行學習活動有關的東西,如幼兒間的合作方式,教師的指導策略,教師對孩子行為的態度,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劃分及材料的准備等。它不僅涉及面廣了,層次也深了,而且從有形擴展到了無形。這些認識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進行環境的創設時不再僅僅是把著眼點放在有形物的投放上,可能還得思考幼兒參與的方式及教師對孩子活動的指導度,包括什麼時候介入什麼時候隱身;環境的創設也不僅是指合理的活動空間的劃分與布置,更要考慮活動中活動氛圍的營造;另外材料的投放不僅要考慮年齡上的差異也要考慮同一年齡段可能出現的幼兒個體的能力差異,因此教師的觀察思考能力被提到了第一位,學會觀察成為了這個研究中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基本功。 2、明確了師幼在環境創設中的地位 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因此幼兒是環境創設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重視幼兒對環境創設的參與,把孩子當成環境的真正主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研究前期問卷中,有29.4%的教師認為自己班上孩子創設環境參與度高,但實際觀察發現只有17.7%的教師班上的幼兒 能真正參與環境的創設。由此可見,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高控制的現象十分嚴重,大部分教師在創設時考慮的是「我想怎樣布置?我認為應如何創設上?」。 陳鶴琴先生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因此,在研究實踐中,我們引導教師將精力主要放在「我怎樣啟發、引導、支持幼兒參與,幼兒怎樣參與,我能最大可能提供什麼樣的條件」上。經過兩年的實踐,有55.6%的教師能讓幼兒真正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這種參與,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遵循幼兒年齡特點組織幼兒設計、參與收集和准備材料、參與布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的過程。這種參與更能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使幼兒有改變環境的成就感和責任感,也助於培養幼兒的自信心,為幼兒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大班牆飾《折紙大世界》,由於教師的「放手」,幼兒就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提出見解——自己協商設計布局(天空、草地、樹,花、海洋)——師僅提供顏料,其他材料幼兒自己收集——幼兒分工合作布置背景圖——區域活動時看書折紙分類粘貼——不斷豐富——提出新問題(創設適當的漢字環境,與漢字交朋友——牆飾內容不斷拓展。)從中不難看出,在孩子全身心參與環境創設的同時,教師則隱身於整個環境創設活動的背後,相信孩子,給孩子表現的機會,並在需要時給予一定的幫助,為幼兒的繼續學習搭起橋梁。 3、積累了一定的環境創設經驗 ⑴、目標物化,應用材料實現幼兒個性和諧發展。 皮亞傑認為:成人對兒童提出的新要求,必須讓孩子通過認識上的不斷運動建構新知識,成人無須強迫兒童學習,而是創設條件,鼓勵兒童通過活動材料和各種事物相互作用,認識由此發生發展。從這個層面來說,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目的。而活動中材料是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和手段,它就像是一位無形的教師,會自動引導、誘發甚至直接決定幼兒進行學習活動的結果。因此材料在一定意義上承載著成人即教師的教育意圖,而幼兒就是在教師這種有意識提供的材料刺激下探索學習的。在開展課題研究前,有高達53%的教師在環境創設和材料投放隨意性極強,只有11.8%的教師能根據目標和幼兒興趣來投放材料。兩年的研究,使教師逐步從隨意——根據目標安排——根據目標與幼兒興趣相結合——將教育目標和內容、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物化在材料之中,使幼兒通過與材料充分互動獲得相關經驗,從而實現材料的最大教育價值。如:大班建構區《房子》系列活動中,教師所擬定的階段目標是:1能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所需搭建材料;2、具有較強的合作游戲意識。老師便提供了建築物的設計圖紙(有畫報上剪下來的,也有幼兒自行設計的),幼兒據此來選擇材料建構,學習方向性就很明確了。同時為了使幼兒的合作更頻繁更自然達到第二目標,教師又提供了許多大紙箱。要將它們搭好最少需要兩種合作:第一種,將兩個以上的紙箱固定在一起時(即圍合)需要至少兩個人合作才能用透明膠將其捆好。第二種,將所有紙箱搭起來是一個人不可能完成的,必須多人合作,而且要商量好才行。正是在這種指向目標的材料刺激下,幼兒主動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正是在材料的推動下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發展,達到了教師所期望的教育目標。 ⑵有效觀察,適時支持幼兒與環境有效互動 《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和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過去活動中,教師更多充當的是一個行動者。這種行動在很多時候干擾了幼兒的正常探究,阻礙了幼兒發展。如何進行有效觀察?何時介入?如何介入?是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最經常考慮的問題。從盲目行動——盲目觀察——有效關注——適宜支持,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教師逐步與幼兒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真正成為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如:中班主題系列活動——《金魚》中「給金魚餵食的方法」:剛開始小朋友帶來的魚食都懸掛在自己的魚缸邊,由金魚的小主人來給金魚餵食,可不久出現了其他幼兒亂喂撐死金魚的現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幼兒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之初,教師扮演了傾聽者和觀察者的身份,沒有發表自己的觀點。當幼兒的觀點進入無法統一,已經影響活動深入時,教師適時地介入了,給幼兒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那今天喂過的打勾,明天小朋友不知道這個勾是哪天的,怎麼辦?」巧妙的支持了提出有建設性意見的幼兒的觀點,又使活動推向深入。果然,在教師的設問式的「幫助」下,幼兒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活動過後,該班教師這樣寫到:我們發現,雖然孩子的思路比較膚淺,但是老師一定不要急於告訴幼兒解決的辦法,而是會懂得引導孩子利用他們已學過的本領,一步一步地學會把問題解決好。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又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問題,都興奮極了,幼兒的自信心增強了,對學習的態度也會越來越積極。 ⑶合理布局,發揮有限空間的無限教育價值 由於幼兒人數偏多,班級活動空間相對局限,活動空間的安排與利用是否合理,不但直接關繫到幼兒間的交往與活動,也間接影響到幼兒的學習情緒和深層次探索學習的可能。如此,做好這一空間拓展的研究工作就顯得極其重要。小班教師根據自理區所操作的材料比較多,需要的空間比較大,就把它安排在活動室左邊,把左邊三小組的桌子拼在一起,盡量減少桌子的空間佔位,騰出較大的空位使幼兒操作和出入更方便。同時把操作材料投放在桌子的四周,這樣幼兒可以圍著大桌子,以流水線的形式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各種材料。她們還改變了數學區往常桌面操作的方法,把需要安靜操作的數學區移到活動室最前方靠牆的位置,鋪上軟毯,圍上小矮牆,佔位較大的操作材料比如大嘴巴小動物和天線寶寶紙盒等都粘貼在牆上,省去了擺放桌子的空間位置,充分利用牆面的作用,拓寬了有限的空間。還有一些數量配對或按數取物等活動也可以輕松地坐在地毯上完成,既能安靜操作又便於交流。另外用小矮櫃隔離的這種低隔斷使教師的視線能隨時注意幼兒的活動情況,有利於教師觀察指導,幼兒在區域的流動與合作就更頻繁了,互動更積極,環境的教育價值被充分挖掘出來了。 4、創設互動牆,中的物質挖掘了牆面環境的三大功能 (1)教育功能。環境對幼兒的教育功能是得到幼教同行普遍認同的。在我們研究中,「主題牆面」為孩子在主題活動中的學習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中班主題活動《蛋寶寶》中,幼兒利用圖畫和照片,剪報等形式將主題牆鋪設得豐富多彩,同時還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增添了多個版面,如「我的發現」、「蛋蛋超市」、「蛋蛋創意坊」等,將教室的氛圍充斥在「蛋」這個氣氛中。每個版面都能讓老師、家長感受到幼兒學習、探索的過程和在探索過程中表現出的想法和智慧。可以說幼兒將自己的學習過程、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將自己的收獲通過牆面環境充分的得到展示,使牆面環境成為「會說話」的展示平台。 (2)提醒功能。環境是可以「說話」的,經過良好設計的環境可以誘發孩子積極行為,讓孩子憑借自身的思考、判斷、協商與環境相互作用,不斷獲得經驗,建構自我服務意識,而且牆面環境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在提醒幼兒應該怎麼做。如中班的案例「水龍頭的創意,」教師通過將幼兒討論得出的洗手注意事項以圖示的形式是呈現於盥洗室牆面上,孩子的洗手規則自然而然形成了。 (3)派生功能。牆面環境的作用不僅是引發幼兒的互動活動行為,也不是幼兒單純與牆面環境的直接互動,它也可能是牆面環境所給予的刺激,是從牆面環境互動中所延伸出的一系列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牆面環境就如一個引子,如果沒有了一定的牆面環境給孩子的剌激,可能也就沒有了後面一系列探索學習活動。中班的案例《爭取床頭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牆面上的一些掛勾引發孩子的思考,孩子提出了要如何放置午睡時衣物這個問題,並由此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如競選活動「毛遂自薦」、「畫申請書」等。 5、掌握了一定的抽象范疇的研究方法 「心理環境的創設」是一個較為抽象范疇的研究,對於缺乏相關理論支撐的一線教師來說,這個研究無疑是一個挑戰。在經歷了迷茫,摸索,嘗試、領悟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找到了個案例研究做為研究的抓手,為我們進行「良好心理環境的創設」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思路。由於個案研究的研究對象具體明確,研究視點集中,教師可以邊研究邊學習邊調整,這為以後的案例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個案研究《陳茜小朋友情緒化的原因及改進策略》中,教師通過收集相關理論文章,小組研討等活動學慣用相關理論來分析自己的教育行為,學會了分析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心理原因;在個案研究《占雲飛拒吃點心》中,教師已能嘗試從心理范疇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表現,並藉助心理學研究方法對整個研究進行跟蹤記錄,通過VCD攝像、照片、文字記錄等方式盡可能地保留了研究過程中幼兒與教師所創設的心理環境互動的痕跡,很好地再現了整個研究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把研究目光轉向了幼兒園教育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幼兒午睡困難、幼兒周一拒絕來園等現象,在觀察基礎上嘗試運用心理學中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和表現來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通過解讀孩子的心理,營造出幼兒樂於接受的集體氛圍,改善幼兒的心理狀態,提高了幼兒的生活學習質量。在這個研究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研究記錄方式:原始觀察→分析幼兒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尋找研究切入口→採取策略→再次觀察→推進干預等……為心理范疇的研究積累了經驗。 6、尋找到了良好心理環境的基本判斷指標 在不斷研究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心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心理環境卻不是不可觸摸,無法感知的。相反,它是可視的,物化的,即良好的心理環境是可以通過外部的可感知的現象,如師幼間的平等關系,教師的言行態度,班級愉快的活動氛圍等指標來判斷的,它是有「章」可循的。這一認識從根本上支持了我們子課題的研究思路,也使幼兒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得到了生動活潑的發展。 (1)尊重,理解幼兒,把幼兒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總覽《綱要》,我們深深感到其中貫穿著這樣一種思想——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的發展需要為本。這種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我們「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面的個體差異。」幼兒是一個體的人,來自不同背景和家庭,有著獨特人格和性格特點,教師要用一種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看到他們的現實水平也相信他們的發展可能。只有這樣才能以一種包容,接納的心態去面對每個孩子,才有可能促進每個孩子的成長。在小小(1)班個案研究《姚益欣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原因與策略》中,教師在發現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後,尊重幼兒的選擇意願讓她坐一旁先看別人活動,而不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在認真觀察後老師發現孩子行為背後是有原因的,這個孩子從小就性格內向,較少和同伴玩。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有心的教師利用孩子愛玩游戲的天性吸引她先和老師一起玩,再慢慢過渡到參加集體活動,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在老師的理解與等待中萌發了,很快就成為了集體中的一員。而在案例《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迎接幼兒愉快來園》研究中,教師遵循陳鶴琴所提倡的「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思想,以平和的心理接受了幼兒在來園時的個人感受和表現,在幼兒來園時不再誘導幼兒一定得問好,由此減輕孩子心理負擔,隨後教師嘗試了解幼兒的心情及行為表現的原因,並從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入手:如先問好,和孩子談談心等方法開始,逐步讓幼兒開口,樂意和老師問好,及至聊天,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平等的師幼關系,幼兒的愉快情緒就從來園這一刻被調動起來。 (2)營造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注重幼兒的情緒體驗 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是幼兒學習知識,獲取經驗、習得能力的前提。而一個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不僅指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學習,還應包含良好的師幼、幼幼間的交往交流,教師對幼兒行為表現的反應態度等。只有當孩子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他才可能按他發展需要的方式與環境互動,那麼這個環境對他而言才是積極有效的。因此,在進行案例研究《我們愛看圖書——良好閱讀心理環境的創設》中,教師實踐陳鶴琴「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教育思想,通過布置如圖書館一般的閱讀氛圍,調整圖書角位置,改變閱讀方式,播放輕聲音樂等方式為幼兒創設了一個「人人愛看書」的氛圍,調動了幼兒看書的興趣,同時由於教師認可幼兒不同的閱讀水平和方式,鼓勵幼兒分享交流閱讀感受,並支持他們以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閱讀體會,使幼兒越來越原意看圖書,交流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閱讀真正內化為孩子自身的需要。可以說,正是在教師所創設的自然愉悅的環境中孩子將教師的教育期望一步步內化為自己的行為需求。 (3)家園協調一致,建立和諧統一的人際關系 陳鶴琴先生提出:幼稚教育是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總和。幼兒良好情感、態度的養成教育僅靠幼兒園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的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培養。在本課題的所有案例研究中,家園協調一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幼兒傾聽能力》案例研究中,我們通過發放親子活動單「聽聽誰的聲音最好聽」,請家長在家也為幼兒創設「輕聲細語」的語言環境,隨時督促幼兒不大聲喊叫,並以身作則,營造文明用語的交往環境,使孩子的傾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在案例研究《我們愛看書——良好閱讀心理環境的創設》中,讓家長利用周未時間帶孩子到圖書館參觀閱讀,感受圖書館安靜的閱讀氛圍,形成初步的閱讀規則意識,為幼兒良好閱讀心理環境的創設打下良好基礎;在其他個案如《占雲飛拒吃點心》《方子愷進餐焦慮心理分析》等研究中,我們都主動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和諧統一的心理環境。 七、結論 (一)課題研究促進教師自我成長。兩年的行動研究,使教師掌握了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法。通過研究過程中的自我反思,教師學會了以別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發現了自己專業方面的困惑、問題、提高了自己教育行為的自覺性和理智性。從研究成果看,通過課題研究中的專業培訓和相應理論學習,教師的理論素養得到相應的提高,對教育環境認識不到位的百分比為零,對教育環境有深刻理解的教師從原有的55.8%發展到88.9%。55.6%的教師在如何環境創設中能將目標與幼兒興趣愛好相結合?較研究前提高了43.89%,教育認識與教育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得到明顯改善。可見,行動研究法十分適合一線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在審視自己的實踐和教育經驗的同時,通過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促進了自身專業素養和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實現了環境、教師、幼兒間的積極互動。教師的教育認識的提高和教育行為的改善不僅為幼兒創設了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更為幼兒創設了充滿關愛、溫暖、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環境,使幼兒獲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和受接納感,幼兒的情感、態度、行為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幼兒參與環境創設,與環境積極互動的比率大大提高,幼兒參與率從原有的17.7%上升為55.6%,自主性上升62.5%,可見,環境、教師幼兒三者之間的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在創設良好環境的過程中,不僅幼兒在其中得到了積極的影響和發展,教師也同樣汲取了經驗和成長的養分,並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達到自身主體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實現師幼雙方主體的積極建構和發展。
6.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紙箱妙妙妙》的設計意圖怎麼寫
知識:理解故事內容,能夠講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能力:能用完整的句子講述紙箱的不同玩法。
情感:培養幼兒能廢物利用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故事內容,能夠講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教學難點:能用完整的句子講述紙箱的不同玩法。
教學准備:教具准備:故事課件,紙箱一個。
教師主導活動
一、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紙箱,吸引幼兒興趣,討論紙箱的玩法,引入活動。
師:"誰知道紙箱可以怎樣來玩游戲呢?""剛才小朋友有各種猜測,那紙箱可以用來玩什麼游戲呢?我們一起來分享故事《紙箱妙妙妙》。"
二、基本部分:
1、教師請幼兒觀察課件,進行第一遍講述。
師:"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故事中都有哪些人?故事中的'我'是誰?他們用紙箱玩了哪些游戲?"
2、教師第二遍講述故事,進一步引導幼兒觀察,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師:"有一天,家裡買了一台新的電視機,姐姐喜歡的是什麼東西?""姐姐用紙箱玩什麼游戲?弟弟看見了怎麼樣?""他們還用紙箱玩了哪些游戲?""有一天,紙箱變得怎樣了?誰能用一個新的詞語來形容?"(學習詞語:塌塌軟軟)"過了好久家裡又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媽媽說什麼?我和弟弟說什麼?""為什麼我和弟弟會說這樣的話?"
3、教師引導幼兒大膽想像講述:紙箱還可以玩什麼游戲,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姐姐和弟弟有了新的紙箱,他們還會玩什麼游戲?""如果是你們,你們會和紙箱玩什麼游戲呢?"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紙箱是可回收的,紙箱除了包裝東西外,還可以用廢舊的紙箱做很多事情,如:用紙箱搭建、用紙箱當舞台等等。
延伸活動:回家與父母一起玩紙箱,看看紙箱還有哪些作用
7. 中班美工區教案美麗的紙箱
一、來活動目標1、與同自伴共同利用紙箱紙盒等材料製作喜歡的玩具、物品等。
二、活動准備1、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各種大小不同的紙盒、紙箱,切割、刷色的工具(小刀、刷子等),輔助材料(鉛絲、繩子、掛歷紙等),各種顏料,積木,剪刀,一級糨糊,錐子,膠帶等。
教師:仔細觀察圖片,它們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紙盒、紙箱和輔助材料,你認為它們用來做些什麼?
教師:請你們自由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在圖片中選一個喜歡的內容,並一起商量要製作的東西。
教師:請每個小組選個代表說說你們想製作的物品。
2、教師與幼兒討論製作的方法。
教師:這些物品怎麼做呢?要用哪些材料?如果需要兩個紙箱,怎麼連接?怎麼樣讓你們製作的物品更加美觀一點?
3、教師幼兒討論合作的方法。
教師:我們應該怎麼分工?(先討論並確定做哪些物品,每個人負責做什麼。)如果在合作的時候遇到矛盾怎麼辦?
4、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幼兒與同伴友好合作、協商。
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輔助材料和工具。
請幼兒注意作品的整體美觀。
5、幼兒互相欣賞作品,交流感受。
教師:看看其他組小朋友的作品,你們覺得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