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審美活動教案

審美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5 10:42:03

㈠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第一單元是藝術表現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

第一單元第一單元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藝術表現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藝術表現的深層意內蘊和審美價值容藝術表現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藝術表現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 活動二活動二活動二活動二 分析與評述分析與評述分析與評述分析與評述 ((((說課稿說課稿說課稿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美術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時,在第一學時的基礎上,是本單元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延伸,是教學活動對於美術作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遞深.在七年級和八年級第一學期學生掌握美術理論和技能基礎上,從更深層次研究美術作品的學習活動.基於美術教學的弱點,學生實際掌握的美術理論和技能不足以完全能夠駕馭本單元和本課時學習內容,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活動著重立足於美術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學習,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上,強化學生從更理性的角度去認識和評價美術作品。

㈡ 急需朱立元《美學》(修訂版)教案,電子版,謝謝!

朱立元(修訂版)美學重點部分復習資料.doc


附件已上傳


點擊鏈接免費下載

㈢ 社會能力訓練教案 為什麼要進行社會能力訓練

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形狀、色彩,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美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玲瓏剔透的結構摘要,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實在了不起,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學以致用。發現了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真正提高的美育,應當是人的改造、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因而格外生動、形象、主動精神的體現,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補充、展拓,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讀《三國演義》。」因此、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理之如詩,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理解美,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加上教師的引導,發揮綜合的、理解的能力。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但由於種種原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再現情境,運用線條,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增加強感知強度,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有鑒別才有欣賞、品味美。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想像、鑒賞,發現美和感受美、整體的美感效應,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要能理解美,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激發民族自豪感,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通過視覺和聽覺、聲音等外在形式,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綿密真摯的情致、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質朴凝煉的語言、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鑒賞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
二。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
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知識面愈廣,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古人說得好,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無窮無盡的,使他們動心動情,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2010.11.15巍然寫,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所以、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

幼兒園教案圓圓和方方的評價與分析

設計意圖: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感覺這是一節以故事為載體的課。應該上成什麼樣?在哪方面挖掘它的價值呢?我思考再三,覺得側重點還是應該放在科學方面。中班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力,他們對周圍生活中的東西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綱要》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把握實際,積極引導。」於是, 我設計了此節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幼兒在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比較中學習,積累經驗,引導幼兒運動多種感官去觀察、比較。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圓有圓的優點,方有方的長處。
教學目標:
1、願意關注周圍生活,發現和尋找周圍生活中方的或圓的物品,了解其主要特徵。
2、理解故事的內容,懂得圓形和方形各有優點,各有各的功用。
教學准備:
1、圓形和方行圖片各一張。
2、各種圓形、方形的物品若干。
3、製作故事《圓圓和方方》的PPT。
教學過程:
一、出示各種圓形和方形的物品,導入活動。
1.師:小朋友們看一看桌子上都有些什麼?它們是什麼形狀的?
2.出示圓形寶寶和方行寶寶的圖片,讓幼兒給這些物品分類。
「這些東西有圓的,有方的,現在老師請小朋友們把圓的送到圓圓家,把方的送到方方家。」
「如果把圓的東西變成方的行不行?把方的變成圓的呢?」
二、利用PPT講述故事《圓圓和方方》,懂得其中的寓意:圓有圓的優點,方有方的長處。
師:「圓圓和方方是一對好朋友,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可是,以前他們也吵過架。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幼兒邊觀看PPT,教師邊講述故事。

㈤ 2015人教版七年級什麼是美術教案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審美觀念\形式法則的產生和一般規律,以及美術作品的內基本含義;培養用審美容的眼光去對待美術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的觀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

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難點:如何從生活中去發現美?結合實例明確如何鑒賞美術作品(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3、美術鑒賞的重要意義。

四、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主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美評判的活動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則,從形式美的法則入手,提高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以調整、刪除)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影視 (溫州嫁具) 導入 揭題—第一課 什麼是美術作品

1、 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鯢魚紋瓶》、書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則」,讓學生初步來認識「形式美法則」。

「美」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源於生活實踐;

㈥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案紀實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喜愛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讓讓學生仔細讀一讀,想想准備用什麼方法來學習。通過思考,有的學生說:我准備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想像海底的各種小動物,不理解的地方多讀幾遍,並且可以對照插圖理解。有的說:我准備和同桌比賽朗讀,看誰讀得好。還有的說:我想圍繞「海底真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這句話展開學習,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篇課文也就讀懂了。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尊重學生的選擇,滿足學生的願望,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⒈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太陽》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太陽、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或上網查閱)。而且要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⒉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裡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⒊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默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⒋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後的作文准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將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快樂閱讀。

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幽雅的環境中舒舒服服的進行閱讀。

每個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點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習慣的呈現閱讀體驗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喜歡朗讀,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表述……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如閱讀了《草原》以後,我鼓勵學生說:同學們的感受一定很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他們有的深情地誦讀,有的和著音樂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寫起了小詩,有的和同桌交流……課堂成了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現的舞台。

四、積極評價,讓學生對閱讀有不同的看法。

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如學習《愚公移山》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內容感悟。這樣,學生便會對課文中自己感悟的內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有的同學說,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這是一座山,不是輕易就能移動的,再說,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數人能做到的事,要宣傳,讓所有的人都來幫你。二、人類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學生這種獨特的思考我們不應扼殺,應該允許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創造性地研讀課文。

總之,在提高閱讀能力時我們要處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範例,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二,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途徑。因為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還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是文學作品。文學反映了社會和精神生活的廣闊性、豐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長。因此,我們應重視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有幾個層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層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較高層次是能領會領會字里行間含著的意思,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高層次的閱讀能力,是能從審美層次上閱讀欣 賞,獲得審美的愉悅。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地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不能停留在僅能初步地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上。
一、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分清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我知道,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家對現實生活進行審美把握、藝術創造的。讀者與作家的審美認識過程恰好成反方向,作家是從生活到作品,讀者是從作品到生活。正所謂「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現文者披文以入情」。
曾有語文試題現代文閱讀中有這樣一句:「人愉快時,面呈笑容,哀痛時放出悲聲,這種內心情感也能在中國書法里表現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其中的「這種內心情感」,到底是闡釋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還是闡釋為「審美情感」?許多學生對此捉摸不定,最後還是錯誤地理解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究其原因是沒有理解「這種內心情感」其實是一種審美情感。也就是說,許多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總是把文學等同於生活,混淆了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文學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對生活的藝術的真實反映。課文中許多充滿詩情畫意的篇什,固然能引起人們的美的愉悅,而那些描寫丑的東西的作品,經過作家的審美評價,也同樣能引起人們的美感。這是文學欣賞與日常生活的觀賞的區別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愛和美感,而進入文學中的丑的事物卻能讓人產生愉悅感。這是因為,作家經過特殊的反映方式來處理生活中丑的事物。《雷雨》中的周朴園,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一個「壞到家了,壞到連自己都不認為是壞人的程度」的人。在私生活領域,他殘忍、自私、冷酷、虛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在社會生活領域,他是一個狠毒、殘忍、人格卑下,沒有任何仁義和道德可言的反動資本家。在這樣一個令人厭惡、令人惡心的人物身上,作者傾注了自己的審美情感,集中筆墨多角度淋漓盡致地展現周朴園那丑惡、骯臟的靈魂。再如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是一個學校里的古代語言教師,他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與世隔絕,不與外界接觸;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未存過的東西,對周圍所發生的一切,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他還要把別人裝在套子里,拖住前進的生活步伐。他思想麻木、僵化;行為鬼祟、虛偽。作者正是通過這個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自覺維護專制制度的典型的奴才性格,充分地揭露了沙皇專制制度在崩潰與瓦解前的垂死掙扎。
總之,文學作品描繪丑的事物,並不會產生如同人們在生活觀察中引起的那種痛惡感,因為在天下的藝術家手中,正如果戈理所說:「一切都可以成為追求美的工具,如果聽命於美服務的崇高理想的話」。丑的事物,經過作家審美理想的反射,在同美的對比中,作為美的對立面被評價時,它也就變成了具有藝術美的事物,也就是說,審美情感並不等同於生活情感。
二、讀懂「言外之意」,理解深層意蘊
文學欣賞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通過讀、看、聽,從文藝作品的形式到內容的具體感受階段是欣賞的感性階段,而文學欣賞的理性階段則是欣賞者依據自己的政治觀點、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素養,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道路對欣賞對象加以對照比較、分析鑒別的階段。青年學生在新聞記者文學作品的時候,往往停留在文學低沉的感性階段。也就是說,他們僅僅能夠理解作品字面意思,即表層意蘊,而對於作品的深層意蘊,即字面底下所含蘊的意味,則把握不住,因而也就不能領悟作品作包含的獨特審美意蘊。欣賞文學作品,首先要進入作品所描寫的藝術境界,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發生情感交流,從而對作品獲得較為全面的感受,而青年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往往很難做到這一點。如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敘寫了菊花、山氣、夕陽、飛鳥等具有詩情畫意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從這些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是這首詩的表層意蘊。若要深刻地理解這首詩的審美特質,尚須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歸田園居》、《桃花源記》等。透過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描繪美好的田園景物和對歸隱生活的熱愛,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恬靜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現他蔑視居惡污穢的現實,不願奔波於齪齷的官場的清高思想。這就是在理解詩表層意蘊的基礎上領悟和把握詩的深層意蘊。
三、調整「期待視野」,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關鍵
在上述三個層次中,第二層次是最重要的閱讀能力,不能夠理解字里行間含著的意思,就很難向審美層次發展。而要理解詞句含著的意思,就必須培養學生嚴謹的閱讀理解習慣,既要允許學生見仁見智,而要盡力培養學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閱讀能力。
教學實踐說明,如果學生的「期待視野」超越了教學內容的水平,即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對閱讀就會失去興趣,如果「期待視野」遠低於教學內容,即教學內容要求過高,學生也會無法接受,閱讀就會遭到冷遇。課堂上出現上述兩種情況,學生就會分心,課堂上就會出現騷動。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要構成一種協調的張力平衡,即「期待視野」與教學內容兩者水平相當,才能相互溝通,發揮「閱讀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閱讀教學,學生對閱讀沒興趣,很大原因上是過多的內容分析(或提問)所致。此類分析,或者失之過淺,就課文內容的順序,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問或講,而學生對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自己讀懂了,「閱讀期待」當然不能得到滿足,當然對老師的教學失去興趣;或者失之過深,對中心思想和篇章結構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學生的「期待視野」,學生期待獲得知識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滿足,因而也失去興趣。
我們知道,作家總是在一定的世界觀、藝術觀及其審美指導下認識生活和表現生活的;讀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經歷的特殊性來感受、體驗、解釋和理解作品的。青年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特點,分清審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在理解作品表層意蘊的基礎上挖掘和把握深層意蘊,保有好的閱讀習慣。我想,隨年齡的增大,閱歷的豐富、知識的增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肯定會提高的。

閱讀全文

與審美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