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中班社會活動教案反思應該怎樣玩
活動目標 1.探索用身邊的物品製作節水灌溉瓶,學習正確地使用打孔器和輔助材料。 2.培養幼兒愛護植物的美好情成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有播種、澆灌小苗的經驗。 2.物質准備:各種飲料、礦泉水瓶,瓶蓋;麻繩、綢帶、膠帶、膠條、橡皮膏、剪刀、打孔器、各色即時貼、粗細不同的釘子;用直徑5厘米左...右的樹干搭好的懸掛支架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活動。 師:周末回來,你們發現小苗有什麼變化?土地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小苗有些打蔫?我們周末不在幼兒園,小苗渴了怎麼辦?我們可不可以幫助小苗,讓它們可以在口渴的時候喝上水? 請幼兒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物品,看是否能用身邊的物品做一個小苗的灌溉瓶。 2.幼兒觀察並討論用身邊的物品來做灌溉瓶。 師:什麼東西可以用來做灌溉瓶?你想怎麼辦? (一個孩子提出:「用礦泉水瓶灌水,瓶蓋給鑽出眼兒,掛上就可以了。」馬上有孩子提出了疑問:「那瓶子里的水沒了怎麼辦?」「那把瓶子掛在哪呢?」一個個猜想和設計在疑問中產生和深入。孩子們對同伴提出的諸多問題反復爭論探討,有的當時就協商解決了,如用幾個大飲料桶或者飲水桶收集生活廢水,放在高一點的架子上,連接一段水管,這樣接水比較方便;用礦泉水瓶或者可樂瓶來做灌溉瓶,上端剪開,方便加水。但是怎麼懸掛成了大問題。於是老師出示了打孔器,教孩子正確使用打孔器,因為打孔器數量較少,在活動中引導孩子合作、謙讓。)
Ⅱ 中班社會活動《應該怎麼做》教案與反思
中班社會活動《應該怎麼做》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
1. 通過游戲,進一步了解有關生活中的安全行為。
2.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1. 教師自攝一段不安全行為教育的錄像帶。
2. 有關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行為圖片若干幅。
3. 每人一塊泡沫板坐墊、鼓一隻。
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有關幼兒在家或戶外發生不安全行為的真實生活情景的錄像
——「在錄像中,你看到發生了什麼事情?」
2. 「擊鼓傳花游戲」:
方法:讓幼兒圍著圓圈坐在泡沫板上,圖片間隔放置在泡沫板坐墊下。聽到擊鼓聲開始傳花,鼓聲停時花落在誰處,誰的泡沫板坐墊下如有圖片,該幼兒就要說明圖片上的事該不該做,大家可以一起參與討論,以明辨哪種行為正確,哪種行為不正確。
教師就圖片內容設問,引發幼兒討論:
「聽到敲門聲該不該開門?為什麼?應該怎麼做?」
「能不能隨手從窗戶往下扔垃圾或物品?為什麼?應該怎麼做?」
「能不能站在窗檯或陽台上?為什麼?」
「能不能隨便開煤氣?為什麼?」
「能不能隨便碰電插座?會有什麼危險?」
「能不能隨便吃葯品?會造成什麼後果?應該怎麼做?」
「上下樓梯應該怎麼走」
活動反思:
到了中班以後,孩子們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但他們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對好多危險的行為引不起注意。為了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行為,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接近幼兒生活,結合游戲設計了這次教育活動。從活動一開始就以錄像帶形式真實地再現了幼兒的不安全行為,讓幼兒從一開始就樹立安全意識,通過幼兒的討論讓幼兒明白這些不安全行為給我們帶來的可怕後果。通過游戲的形式緩解活動的緊張,幼兒每個人說一說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不正確的?個別培養了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設計的內容都是幼兒自我保護意識方面的,所以對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活動採用現場演示——幼兒討論(結合游戲)的方法,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富有兒童情趣,幼兒在活潑寬松的氣氛中學習,我覺得很好。
Ⅲ 中班幼兒活動反思怎麼寫
孩子學習的最佳期有以下幾個:
(1) 語言的敏感期(2個月~8歲)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是心理發展中最艱難與復雜的工作,然而,處於敏感期的兒童能夠比成人更加巧妙地完成這個艱難的語言學習工作。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語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後2個月開始到8歲。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先是對人的聲音感興趣,在感受聲音的基礎上,對詞和語言的復雜結構產生興趣,然後有意識地吸收。在這一敏感期內,孩子都經歷了牙牙學語、說出單詞、將兩個以上的單片語成句子,然後到模仿更復雜的句子結構的階段,並進而到學習新的語法形式和談話的階段。
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牙牙聲學語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幼兒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能夠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2)感官的敏感期(0歲~6歲)
感官的敏感期是孩子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其中在2歲半左右時達到高峰,表現非常明顯。孩子在2歲時,對細微的物體,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蟲、一幅畫的背景上的小東西發生興趣病機以極大的關注,這種對細節的關心不僅使兒童有選擇地注意周圍的環境變化,而且引發了兒童的有關活動,從而使兒童的感官更加敏銳。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在敏感期內可以毫不費力地學習幾何形體,辨別顏色、方向、聲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體,這些均為以後更高層次的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覺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吸收周邊事物;3~6歲則更能透過感官分析,具體地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凳,使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銳,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能。
蒙台梭利強調,家長也可以在家中准備多樣的感官教具,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邊事物,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Ⅳ 幼兒園中班活動觀察與反思
太愛你 記得我第一天上班,4歲的薇薇就在我手臂上吻個不停,邊吻邊說:「老師,我太愛你了!」 也許是她的吻打動了我,也許是她的吻讓我有點困惑,接下來的幾天,我總是特意用目光搜索她的身影,結果我發現她總是與一個小男孩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她告訴我她愛上了晨晨,我才如夢初醒。這回,我的視野里又多了一個可愛的男孩子。他們形影不離的情景讓我想起熱戀中的愛人。 4歲的薇薇到了情感的敏感期。那些天,薇薇體貼得簡直像個「溫順的小女人」,有好吃的,分享給晨晨;有好玩的,先讓晨晨玩;甚至晨晨工作的時候,她也總在一旁安靜地觀看。有一會兒晨晨不在她眼前,她便會問我:「老師,你見到我的王子沒?」 也許是這種「愛情」太感染人了,那天早晨,乾乾忍不住抓著薇薇說:「你是我的公主!」薇薇表示抗議,但沒能掙脫他的雙手,只好哭著喊老師,我趕過去後她告訴我:「我只想當晨晨的公主!」 誰的派多 今天早上,4歲的優優拿了一個蛋黃派來幼兒同。4歲的納寬看見了,問他:「優優,可不可以分享給我?」 「嗯。」優優表示可以。 「可不可以多給我一點?」納寬接著問。 「不行。」優優反對。 「你多給我一點,我先吃,你後吃,這樣你的就比我的多了,是不是呀,優優。」納寬勸說著。 優優看著納寬:「好的。」掰了一大塊給納寬,看著納寬吃。 坐在一旁的星星說:「不是的,優優,你的少,納寬的比你多!」 納寬有些著急:「可是我先吃的呀!這樣最後優優的就比我多呀!」 納寬大大吃了一口,讓優優看:確實小了!納寬大口大口地吃著,過了一會兒對優優說:「優優你現在也吃吧,你已經比我多了。」 優優很高興地說:「我的比你多。」說完,便開始吃他那塊「多」的蛋黃派了。 孫瑞雪: 也許納寬並不是在哄騙優優,他就是那樣想的。而優優也真是那樣理解的。 他們都開始使用思維和推定了。兒童推定時可能只以眼前看到的為准,這是思維開始啟動時的現象,非常有趣;並且,兒童開始通過語言解決問題了。 能按照大人的思路理解這一切嗎?誰的大誰的小,誰吃虧了誰佔便宜了,誰傻誰奸? 暖氣片當鋼琴 兒童音樂的敏感期出現在4歲左右。女兒的音樂敏感期就是在4歲時出現的。 那時候,每天去幼兒園接她時,她總是拉著我的手上二樓(琴房在二樓):「媽媽我要彈鋼琴。」有時一句話不說,拉著我的手就走。那段時間,我們常常是天黑透了才回家。 《麥克唐拉》、《瑪麗有隻小綿羊》等一些簡單的曲子就是那段時間學會的。家裡當時沒買鋼琴,她就把老師的教科書借回家,把家裡的暖氣片當鋼琴,擺上樂譜,煞有介事地邊彈邊唱,一彈就是幾十分鍾。 這種情況持續了近3個月。後來,她雖然不像那段時間那樣天天要彈琴,但這為她以後的音樂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瑛) 孫瑞雪: 大多數兒童到四歲時,都會出現音樂的敏感期,在這個敏感期中,兒童等待或尋找特別的音樂環境,跟音樂親近,發展潛在的音樂天賦。有一個好的音樂環境很不容易,這個環境包括音樂本身、音樂設備,以及共同感受音樂的人。我們知道很多家長在逼著孩子練各種樂器,孩子對此無比痛苦。如果在音樂敏感期到來的時候,順其自然地發掘孩子的音樂天賦,他們可能不用家長逼.自己就會去練;即使他們後來沒有學什麼樂器,但如果具備了良好的樂感和鑒賞力,比起那些把拉琴當成拉大鋸的痛苦的孩子,他們對音樂的感覺也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