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學自然小班《點點的夢》教案
活動前評析:「水」是一種自然現象,孩子們都非常熟悉,也最喜歡。水聲富於變化,常常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小溪流水、雨水滴嗒、大雨滂沱都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活動旨在通過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水聲引起幼兒對周圍世界的關注,了解事物是多樣的,激發幼兒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探究,通過藝術活動創造性的加以表現。
活動目標:
1、感知不同的水聲,樂於運用不同的顏色以及點、線、面來表現自己的感受。
2、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探究的慾望。
活動內容:中班美術:美妙的水聲
活動准備:1.油畫棒、色紙、棉簽、水粉顏料、彩筆。
2.雨滴、溪流、噴泉、海浪、瀑布等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觀看課件,引導幼兒看一看,聽一聽,水聲是從哪兒發出來的?
1.教師:最近我們講了很多關於水的事情,水能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你們能用耳朵聽辯出水的聲音嗎?
2.幼兒觀看課件,教師:你聽到了哪些水聲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大海的轟隆轟隆聲,溪流的嘩啦嘩啦聲,噴泉的沙沙沙沙聲,小雨的滴答滴答聲,瀑布的嘩嘩嘩聲)
二、啟發幼兒說出在日常生活中還聽過哪些水聲?
教師:除了錄像上的水聲,你還聽過哪些水聲、它們是從哪兒發出來的?(灑水車的沙沙沙沙聲,水龍頭流水嘩啦嘩啦聲,喝飲料的咕嘟咕嘟聲,青蛙跳水的撲通撲通聲,洗衣機里的轟隆轟隆聲.....
三、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將水聲變成圖畫,用什麼樣形式表現水聲
滴答滴答可畫成一串串小點點,沙沙沙沙可畫成一根根直線或者斜線,轟隆轟隆聲可用波浪線和螺旋線表現,嘩啦嘩啦可用點和線畫在一起,瀑布像織布可大片大片的塗畫。
四、幼兒自選材料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老師為小朋友准備了顏料、色紙、油畫棒等,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把你喜歡的一種水聲畫下來。
五、展示幼兒的作品,請幼兒講述自己畫得是哪種水聲。
六、拓展思維,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1.教師:今天,小朋友畫得都是美麗的水發出的聲音,那麼有沒有不美麗的水?哪些水不美麗?為什麼?
(洪水不美麗,沖到了房屋.....污水不美麗,小魚都死了.....)
2.教師:這些不美麗的水污染了環境,也危害了我們的健康,讓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來做環保小衛士,使它們變得美麗起來,好嗎?
延伸活動:提供材料讓幼兒在美術角繼續創作美妙的水聲。
Ⅱ 大班室內趣味游戲活動
大型室內趣味游戲活動分別有:移動的杯子、竹簽投標、塑料瓶保齡球、丟沙包、扔骰子過小橋。
1、移動的杯子
材料:廢紙箱、紙杯、線、筆、沙包
做法:將紙箱裁掉一面,開口向外;
在紙杯上寫上不同的得分值,並在紙杯底部開口,用線穿過打結,確保紙杯不會掉下去。
在紙箱上方的平面打孔,將系住紙杯的線另一端穿過小孔固定住。
游戲玩法: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想要擊中的數值投出沙包,小班的孩子坐到離紙箱近的位置玩游戲,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根據年齡投擲位置後移。
老師可以製作兩個這個的投擲玩具,將孩子分為兩隊彼此比賽,看看哪個隊的得分成績更高。
4、丟沙包
材料:瓦楞紙、彩筆、沙包
做法:在正方形瓦楞紙上用彩筆寫上1~10十個數字,按照一二一(見下圖)的形式擺放,數值越高距離越遠。
游戲玩法:孩子站在起點線投擲沙包,沙包所擊中瓦楞紙上的數值代表得分,丟在區域外不得分,三次成績累積相加為最終得分。
5、扔骰子過小橋
材料:皺紋紙、廢舊方形紙盒、彩紙
做法:在方形紙盒六個面粘上彩紙,剪貼畫有不同形狀的圖片分別貼在六面上,做成「圖形骰子」;
用皺紋紙在地面上粘貼出不同的形狀,形成一條長長的「小橋」。
游戲玩法:孩子在起點扔骰子,根據擲中面顯示的圖形選擇下一步要移動到哪個圖形中。如果是相鄰的圖形就走過去,較遠的圖形可以選擇邁過去或跳過去。
Ⅲ 小班《水滴交響樂》教案反思
淅瀝瀝,嘩啦啦,下雨了!可幼兒常常抱怨下於的日子太沒勁兒:不能出去滑滑梯,不能在院子里奔跑,不能出去散步……
本次主題活動的開展讓下雨天不再是限制幼兒戶外活動的倒霉天,雨天的游戲活動同樣豐富多彩,富於樂趣。
內容選擇的依據:
這個主題——下雨的日子,就是引導幼兒在雨天里尋找快樂。他們可以在雨中玩雨傘樹的游戲;可以用手接雨滴,聽聽水滴交響樂;還可以跳水坑,製造人工雨…… 充分體驗、感受雨天帶來的樂趣。與此同時,幼兒也了解了雨,了解了天氣的變化,培養了樂於觀察、樂於發現的科學品質。「下雨的日子」也會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主題達成的目標:
音樂智能:
1、觀察並聆聽雨落在物體表面發出的節奏聲;
2、學唱歌曲,嘗試創編簡單的歌詞。
語言智能: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想像的樂趣。
身體運動智能:
1、樂於用肢體動作表現雨點歡快的下落、跳躍的情形;
2、發展雙腳跳、跨步跳的運動能力。
人際關系智能:
1、能和朋友友好的合作。
自然觀察智能:
1、鼓勵幼兒每天給植物角的花草「下下雨」;
2、仔細觀察雨,能說出自己的發現。
數理邏輯智能:
1、在手口一致點數的過程中感知數量的多少;
2、能根據數量匹配相應的實物。
自我認識智能:
1、學會欣賞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Ⅳ 幼兒園學前班美術:游泳真開心的教案與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各種泳姿的動作特點;了解游泳時頭、身體及四肢的動態的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展示游泳的動作,在觀察與比較的基礎上了解人物的動態變化規律,初步學會畫游泳時的情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創作的樂趣,體驗表現人物泳姿的快樂,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發展學生對造型人物的把握。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游泳時各種姿態的動作特點。
難點:抓住各種泳姿的動作特點,學會表現動態的方法。
教學准備:
教師:范畫、教學光碟。
學生:紙、彩筆、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水立方是我國這次奧運會特別建造的運動場館,你們知道在水立方裡面有些什麼比賽嗎?(游泳、跳水、花樣游泳)(放投影,讓學生感受比賽情景。)
二、新授:
1、想一想游泳時的各種姿態。
2、教師請學生上台來模仿游泳時的動作,並請學生體會動作的變化。
3、教師播放多媒體,讓學生學習游泳動作的畫法。
4、構圖是完成整張作業的關鍵,讓學生仔細思量。
5、教師示範:學生注意游泳時人物的動作變化。
6、布置作業:
(1)、定位:確定畫面中人物的位置關系。
(2)、畫出遊泳時人物的動態。
(3)、塗色:以表現畫面主題為主。
三、評價:
1、引導學生討論出優秀的作業。形象生動、構圖飽滿;色彩豐富、想像奇特。
2、分組交流作業,評出優秀作品。
3、教師講評:同學們的畫都很美麗,平時我們要多參加體育活動,把我們的身體練得棒棒的。
教學反思:
人物繪畫一直是學生比較難掌握的一個繪畫本領,游泳時人物的動態變化較多,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競技游泳的分類:自游泳、仰泳、蛙泳、蝶泳,讓學生分清各種動作下游泳時手和腳的不同變化,掌握手、腳的基本畫法。學生通過自己模仿,看別人的演示,已經對游泳的動作有所了解,再加上老師的規范演示,學生對人物繪畫掌握得較好,但加上色彩後,由於學生沒有很好地把握住,整個畫面有所凌亂。
多媒體的演示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讓學生比較清晰地就能看清楚人物繪畫的關鍵地方。在作業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前面實物投影儀上作畫,更能帶動全體學生比較好地完成作業。
本節課結合德育教育,讓學生知道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人人都來參加體育運動。
Ⅳ 幼兒園小班口頭作文《跳水》
今天,我和姐姐來比跑步比賽,看誰跑的快. 然後,爸爸說『『看誰現跑到松樹前,誰就是專勝者.』』我們同屬聲說『『好.』』爸爸就講321開始.我們就都向終點跑去,突然我一加速就超過了姐姐了哈哈,看我厲害吧,突然姐姐也在加速了,可是她還是沒超過我,哈哈.後來我還是比她快了一步,姐姐說『『一菲真棒呀.』』我說『『沒什麼你知要多練就可以了.』』後來我們就高高興興的會家了
Ⅵ 幼兒園安全教育教案為什麼要小心馬路上的 下水井蓋
活動目標:
1.懂得預防溺水的相關知識。
2.增強安全意識,預防溺水事件發生。
活動准備:自製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二、了解令人心痛的溺水事件?
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三、看相關圖片,體會失去孩子後父母的悲痛
討論: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四、學習《中國兒童意外溺水調查報告》
五、教育幼兒如何預防溺水
1.不要獨自一人外出遊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較危險且易發生溺水傷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選擇好的游泳場所,對場所的環境(如該水庫、浴場是否衛生,水下是否平坦,有無暗礁、暗流、雜草,水域的深淺等情況)要了解清楚。
2.必須要有組織並在老師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帶領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顧。如果集體組織外出遊泳,下水前後都要清點人數、並指定救生員做安全保護。
3.要清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平時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參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區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備,先活動活動身體,如水溫太低應先在淺水處用水淋洗身體,待適應水溫後再下水游泳;鑲有假牙的同學,應將假牙取下,以防嗆水時假牙落入食管或氣管。
4.對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後不能逞能,不要貿然跳水和潛泳,更不能互相打鬧,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渦處游泳。
Ⅶ 什麼是教學反思札記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上,教師難免出現疏漏、錯誤。如果不及時更正、補內充,就不容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正確的把握。上《可愛的草塘》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跳進沒膝蓋深的水裡。」讀到這句,學生發生了爭論。有人認為該讀mò,有人認為該讀méi。我一時也疑惑了,宣布兩種讀音都可以。課後查閱辭海,發現「膝蓋」指一個關節位置,說「沒méi膝蓋大」可以,說「沒méi膝蓋深」不太合理。而「沒mò膝蓋深」,意指水深淹沒膝蓋,比較合適。第二節課,我對學生作了說明。學生都准確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目的之一。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發展運用知識的技能。筆者上完《分數乘除復合應用題》一課後,批閱學生作業,發現不少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時用乘,何時用除。筆者反思教學過程,發現,課堂上,沒有在引導學生找准單位「1」,並判斷單位「1」是否已知,從而選用計算方法這一環節上下工夫,導致學生對算理模糊不清。課後,筆者利用時間加強了分析與訓練,學生作業大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