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大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大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5 13:27:33

『壹』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怎樣落得快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實驗探索「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2、通過實驗發現同樣的紙加重和改變形狀後落下的速度不一樣。
教材分析:
「怎樣讓紙落得快」這一活動的教學內容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緣於幼兒探究的興趣。幼兒幾乎每天每天都要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紙,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習慣玩紙,通常把紙用來折、畫、撕、裹,卻沒有進一步探索其中的奧妙。結合這一點,我選擇了這個來源於幼兒生活,又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科學活動內容,既是幼兒熟悉的,又基於幼兒的生活經驗。
大班幼兒對科學探究慾望很強烈,喜歡追根問底,我們班的孩子就特別喜歡問為什麼?並且他們也希望能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來解決問題,而本次活動正好提供了讓幼兒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後解決問題。讓他們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紙加重、變形,進行實踐、探索、交流,最後通過實驗得出如何讓紙落得快的方法,讓孩子們在探索、觀察、比較中獲得進步。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探索「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
活動難點:如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發現「怎樣讓紙落得快」的方法。
活動准備:手揉紙若干,沙包。
活動過程:
一、導入,幼兒玩「紙片落下來」的游戲。
1、導入:今天,趙老師帶來了兩張一樣大小的紙,呆會兒呀我們就要和這些紙來做游戲了,那在做游戲前,老師有個要求:我們一定要把兩張紙的邊和邊對齊,整齊地疊在一起,用一隻手拿著,然後鬆手,看看紙是怎樣落下來的。
2、幼兒游戲。
3、提問:先把兩張紙放在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下,誰來說說你發現兩張紙是怎樣落下來的?
二、提出問題,猜想討論。
1、提問:哦,鬆手的時候兩張紙是同時落下來的,好現在趙老師有個問題要考考大家,那能不能讓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一點呢?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2、幼兒討論。
3、幼兒預測。
幼兒:有的說:「把兩張紙鬆手後,把其中的一張紙抓住,然後再放手。」有的說:「一張紙放積木,一張紙放打火機,這樣放打火機的那張紙就會落得快一點。」
三、引導幼兒分層探究:怎樣讓其中一張紙落得快?
(一)探究加重的方法讓紙落得快一些。
1、交代要求。
教師:剛才,小朋友想了很多的方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就要請我們小朋友自己去試一試了,這里呀有老師為你們准備的沙包,請沙包幫忙,能讓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嗎?那麼在實驗前,我也有個要求:呆會兒比的時候,為了觀察的更加清楚一點,我們可以站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可是要注意安全。然後像剛剛游戲時一樣用一隻手拿著,鬆手的時候注意觀察兩張紙哪張落得快。
2、幼兒實驗。
3、幼兒交流。
教師: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與旁邊的小朋友講講,你是怎樣做的,發現了什麼?
教師:好現在讓紙和沙包都先休息吧。誰願意來介紹你是怎樣來做實驗的,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是沙包的那張紙落得快?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紙上加了東西,可以幫助這張紙落得快。
(二)探究變形的方法讓紙落得快一些。
1、提出問題:那如果沒有沙包幫忙,只有兩張紙,你能讓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一點嗎?有什麼辦法?
2、幼兒猜測。
3、幼兒實驗。
4、幼兒交流。
教師:你試了幾種方法?結果怎麼樣?
四、總結、延伸。
教師:通過兩次實驗,我們發現紙上加了東西,可以幫助紙落得快,而讓紙改變形狀後,也可以讓紙落得快,那為什麼只要改變紙的形狀,它也會落得快呢?請我們小朋友回去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答案,一起去解決。

『貳』 求一份幼兒園中班 科學活動公開課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學生小組討論,嘗試。 班內交流。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匯報。 教師設問:猜猜看,放大倍數是2倍和3倍的兩個放大鏡疊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幾倍呢?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歸納出兩種可能「倍數相加等於4倍」、「倍數相乘等於6倍」。 教師告訴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是兩個放大鏡的倍數相乘。 教師說明顯微鏡的原理: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目標】 1.發現並提出有關生命世界的問題,產生對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願望。 2.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進行研究,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3.能對觀察過程和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學准備】 1.教師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 2.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顯微鏡和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教學過程】 1.引入 對話:詹森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了什麼? 為什麼列文虎克會有這么多精彩的發現? 我們的許多同學也用顯微鏡發現了生物世界的許多有趣的問題,大家讀讀我們教材上的事例。 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 講解:「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我們在平時觀察中,對周圍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許多問題,讓我們也來自己尋求答案。 2.提出問題 我們對生命世界有哪些問題呢?可以從自己的家、校園、我們的身體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學課文第 12 頁,然後分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後歸納出幾個可以探究的問題。如: 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微生物? 廚房裡的砧板上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沒有微生物? 我們的頭發在顯微鏡下是什麼樣的? …… 大組交流。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或老師把這些問題都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歸類和篩選。 3.教師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和准備觀察材料 說明顯微鏡下觀察的要求,講解觀察標本的製作和培養。 出示顯微鏡,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進行安全教育和環境教育。 4.確定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 各組從這些問題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本組的研究課題。 根據問題制訂觀察研究的計劃。 大組交流計劃。 5.布置課外觀察任務 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按計劃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研究。 根據自己的觀察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告訴學生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等。 7、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教學目標: 1.培養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增強合作探究的意識。 2.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能對觀察過程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 3.發現並提出關於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關於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 對教室環境做相應布置、製作一張「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的研究大海報、了解各組研究的課題內容。 學生准備: 整理小組研究的方法、步驟、結果、遇到的問題等,完成《匯報交流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 (引導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觀察活動的材料准備、確定的研究計劃以及研究報告的內容、格式進行回憶、交流。) 學生匯報交流。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開個科學展示會,交流大家在上節課中研究的過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交流會前的准備 1、在交流會中,請大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組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向大家徵求對自己組的研究情況的意見。同時,我們也要互相評一評,看看哪組的研究更好? 2、那麼我們怎樣看一個研究好不好呢?應當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呢?請大家想一想。 3、學生共同討論,形成評價標准: A.有明確的選題 B.有完整的計劃 C.研究報告內容齊全(包括選題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研究的結果、研究中的問題等幾個方面) D.表述清楚有條理 E.小組成員團結合作 三、召開「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科學展示會 1、下面開始我們的「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科學展示會。由第一小組先進行匯報,請其他組的同學認真仔細聽,對他們的研究報告有什麼意見、建議或者問題,可以在他們匯報結束後提出來,然後再由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解答。 2、學生匯報。 3、交流:教師組織其他組的同學對第一組的研究報告提出意見、建議,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並由第一組同學解答質疑。根據評價標准,綜合各方面情況,對小組成果進行評價。 4、繼續組織其他組的匯報和評價活動。 四、課堂小結 1、教師引導學生對

『叄』 幼兒園大班科學鏡子教案反思怎麼寫

一、充分詮釋了科學活動的價值
《鏡子的秘密》這個活動充分詮釋了幼兒科學活動的價值與使命,那就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指出的:「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首先,為了「激發探究興趣」。「真好玩、特有趣!」是現場參與活動的每個幼兒、每個教師最真切地感受,觀摩的教師常常有忍不住想嘗試的願望。
活動開始,老師出示了一張印有一半螺絲刀的圖片,並問「這個圖片上是什麼東西呢?」有的孩子說「像把刀」,有的說「是一根羽毛」……順著孩子的多樣回答,老師又以「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這一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隨後,老師馬上以「讓我們請鏡子來幫忙」拋出了本次活動的核心探索對象「鏡子」。當孩子運用一面藍色鏡子照著圖片發現「原來那是一把螺絲刀」時的驚訝與喜悅,自然會對「鏡子成像」產生濃厚的興趣。打鐵趁熱,教師又跟進提問:「透過鏡子看,『半個』變成一個,如果透過鏡子看『1個』,又會變成幾個呢?會不會變成3個、4個,或者更多呢?」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有趣」才能激發主動探究的好奇心。活動中,老師步步設疑,層層激趣,有效激發了孩子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而每一次有趣、奇特的現象,都讓幼兒沉浸在濃濃的探究氛圍中。我想,這份被激發的興趣背後,也許會衍生出更多對周圍事物、現象,對各種自然、社會問題的好奇、持續與持久的探索,這就是這個活動的價值所在,也是科學活動需要的、追求的核心價值。
其次,為了「體驗探究過程」。活動中,沙老師一個讓幼兒開展了三次「實驗」:第一次,單面鏡子的操作活動,發現單面鏡的成像規律;第二次操作,探索兩面鏡子不同的成像情況;第三次,進行三面鏡子的成像實驗,自製簡易的萬花筒。孩子親自動手操作、動腦發現,體驗著探究的樂趣。
再者,為了「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動中,幼兒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並描述觀察到的「鏡子成像」情況;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能看懂圖示要求,並能較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察與理解。這些初步的探究能力與學習能力,在活動中得以發展。這種能力的獲得也必然有助於促進幼兒後續的學習,以至終身的持續學習與發展。
二、充分反映了教師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的智慧
首先,選材的獨特。這個活動的內容選自一個兒童科學游戲書。沙老師獨具慧眼,將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鏡子與彩色紙片小圖形這兩個元素巧妙融合,以「鏡子的秘密」為探究視角,讓幼兒在不斷地猜測、實踐中,發現「1面鏡子、2面鏡子、3面鏡子」不同成像效果,感受和體驗玩鏡子的意外、驚喜、好奇和挑戰。內容和教學具的獨特,給教學活動帶來了別樣的精彩。
其次,精心的設計。
具體明晰的目標定位。活動目標引領著整個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本次活動的目標:
⒈觀察鏡子成像的各種現象,知道鏡子成像的多少與鏡子的數量和鏡子間的角度有關。
⒉鏡子成像的操作活動中,能夠積極探索,並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
⒊激發進一步探究鏡子成像規律的慾望。
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幼兒已有經驗和教學生長點的把握」和對大班幼兒學習特點的考慮與能力的培養。
層層遞進的環節設計。本次活動,從「單面鏡子的操作活動,發現單面鏡的成像規律→探索兩面鏡子不同的成像情況玩→找找萬花筒里的秘密,猜測萬花筒里有幾面鏡子→進行三面鏡子的成像實驗」從每一次問題拋出與探究總結,都為下一個環節做了鋪墊和准備。由淺入深的逐步推進,保證了每個環節的有效。
第三,有效的互動。
「目標的有效是核心;設計的有效是根本;互動的有效是關鍵。」一個優質的集體活動除了「選材好、選點妙、角度巧」之外,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對集體教學的駕馭能力是活動真正成功的關鍵。這個活動讓我們領略了沙老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的教學智慧和教育風采,提問具有開放性,能夠聆聽、接納孩子的信息,並能進行及時地梳理、提升。如,在每次實驗前,教師都能將實驗要求清晰表達。如,「在你的桌上有一面藍色的鏡子,請你讓它站在黑線上」、「先拿出有蝴蝶的紙片放在桌上;然後拿出連著的兩面鏡子,讓它站在紙片的蝴蝶前,注意保持一定的角度;再試著讓兩面鏡子打開或合起來,仔細觀察,數數鏡子里和鏡子外一共有幾個蝴蝶。」……精煉、清晰的語言要求,有助於傳遞「實驗」中的科學態度,並幫助幼兒集中對實驗問題的關注。又如,在現場互動中,教師對不同個性幼兒的鼓勵、對幼兒整理物品習慣的評價等,都體現著教師在互動中對每個幼兒的關注,以及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關注。
本次活動,從內容的選擇、環節的設計、教學策略、活動成效來看體現了「好課」的特質,發揮了「好課」的引領價值。學習分享之餘,有兩點建議:
⒈如果在教學活動結束前,教師激發幼兒後續探索的意識更強一些,探究的任務更明確一些,如「如果有更多面鏡子,看出去的彩色紙片會有區別嗎?」「哪些地方利用了鏡子的成像效果?它給我們生活帶來了什麼好處?」……這樣,也許集體學習活動與個別學習活動的連接就更有價值,幼兒繼續探索的目的性會更強,以致引發幼兒到生活的更大空間里去探索、發現更多有趣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這也許是我們更在乎的真正的發展意義。
⒉可以給予幼兒更多觀察、思考與表達的機會。尤其是「觀察圖示,表達對圖示要求的思考與理解」時,可以讓更多的孩子來說一說「哪裡看懂了?哪裡沒看懂?」,第三張圖示的角度需要調整,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

『肆』 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教案有哪些

【活動設計思路】: 《綱要》中提出,關於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接觸體驗、表達感受和交流過程中知道探索的樂趣。水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了,它無處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對水更是喜愛,又恰好遇上這炎炎夏日,於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歡的"水"設計了這...個活動。利用感官教學、直觀教學、實踐體驗、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系統地認識了水。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會想到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麼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裡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雲朵,當雲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雲朵,當雲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雲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於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還有其它形態,是什麼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麼變成水的呢?(准備水的三態,讓孩子觀察與思考)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麼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麼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准備:准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範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麼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麼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伍』 幼兒大班豆漿冷卻的實驗探究科學教案

這一課可不好上,注意在實驗時不要燙到孩子。 備課主要的是實驗,我替你設計一個實驗,每組(教師單獨用一組)實驗材料用兩個杯子(玻璃、金屬)、兩個碗、熱水,實驗過程中,首先做不同容器對散熱的影響,用手感知杯子的冷熱即可;第二是氣流對散熱的影響,可以用嘴吹一個碗里的熱水因空氣流動加快散熱,對比另一不去吹的相對散熱就慢,其它的自己去設計吧。

『陸』 科學領域的目標是什麼

科學領域的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後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

(6)大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擴展閱讀: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並稱「科學三大領域」,它是以定量作為手段,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

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超自然因素不存在考慮之中。

順著傳統用法,自然科學可被理解為生物科學(涉及生物學程序),並以區辨物理科學(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學法則)及化學科學。

『柒』 大班科學探究第一課地球儀的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有關地球的簡單知識,萌發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情感。
2、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愛護地球也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認識地球,簡單了解其外形特徵和運轉知識,激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
4、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2、物質准備:地球儀,錄像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
二、地球長什麼樣。
1、觀察地球儀。
2、觀看錄像。
小結:地球是圓圓的,在不停地轉動,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轉,因為地球很大,所以感覺不到它的轉動。四季的交替,晝夜的出現就是轉動的結果。
三、地球上住著誰。
1、看錄像,提問:企鵝、北極熊、熊貓、鯨魚生長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地球上除了動物還生長著什麼?
2、讓小朋友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和其他所知國家的地理點陣圖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3、地球這么大,我們怎樣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們根據地球的樣子做了個模型。叫地球儀。(出示地球儀)請幼兒在地球儀上找出我們的祖國---中國。
你還知道哪些國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麼呢?(人、動物、植物)三、保護和愛護環境。
1、課件展示:美麗的風光圖片。讓幼兒了解地球地球上美麗的大自然,激發幼兒熱愛地球的情感。
2、"地球媽媽生病了"課件展示:污染環境的種種原因與現象,讓幼兒了解人們亂倒垃圾,大量砍伐樹木,工廠排出的廢氣、廢水、廢渣等破壞和污染了環境。
3、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四、地球媽媽生病了。
結合幼兒美術作品講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頭發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衣服弄臟了,扯破了;地球媽媽的身體發燒了。
讓幼兒理解樹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氣污染和臭氧層的破壞是地球媽媽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爭做地球的小醫生。
自由討論:怎樣保護地球?
人們為了保護地球,規定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讓全世界的人們一起行動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六、活動延伸。
把地球儀放在科學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觀察、互相交流。

『捌』 求幼兒園大班科學《望遠鏡和顯微鏡》教案

整體設計 對應用性知識的教學,常見採用「一構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驟進行直接敘述的方式教學。這種教師告知、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雖然講解有條理,但學生很難有學習激情,實際收效差。若採用探究性教學,效果會有極大的不同!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程標准》認為:物理教學應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及創新意識。新教材內容的選取加強了科學與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經驗和體驗,注重以實驗為基礎,突出科學探究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走進了中學物理教學的課堂。 對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毫無疑問都要由教師實施。把教育理念化解到課堂教學的行為之中,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在教學內容確定的前提下,教學方法是獲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思想,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學生既可學到基本知識、研究方法,也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師需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以期達到課程標準的目的。採用探究式進行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總結視角概念,引導設計、組裝望遠鏡和顯微鏡,學生既可掌握視角、透鏡應用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可學習歸納總結形成概念的思想方法、設計實驗的思想方法。注重思維方法培養,激發創新思想。 一、由現象歸納總結,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是對物質特性、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本質屬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是從大量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徵和 本質屬性,概念是濃縮的知識點。視角、視角放大率概念的引入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典型。 二、引導思維,設計實驗 怎樣解決看不清楚的問題?思維從問題開始,探究始於問題,問題是創造的起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前提,亞里士多德講過「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在引導探究過程中,教師需精心設計問題,步步深入啟發,激發學生思維。 三、手腦並用合作實驗 實驗理論方案設計思想明確後,如何選擇儀器組裝望遠鏡和顯微鏡?教師提供事前幫助學生采購的中學生實驗所用的不同焦距的透鏡片一套(價格不貴,可每人一套,也可多人一套),課堂上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選擇、動手進行組裝。鼓勵交流合作,教師給予適當的輔導,確保學生對顯微鏡、望遠鏡的功能有感性認識。 四、引導觀察,激發自主探究 新課程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這是本次課改的一個突出的亮點。我們期待學生能把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自己探究發現,並且通過交流使認識更深刻,這是我們的理想。學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個培養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比較弱,在沒有任何引導、提示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教師適度引導,為探究指明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 2.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3.通過了解望遠鏡發展的歷程,感受望遠鏡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4.通過觀看顯微鏡的發展及應用前景,認識到科技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 1.體驗利用兩個透鏡組成望遠鏡的實踐過程。 2.體驗利用兩個透鏡組成顯微鏡的實驗操作過程。 3.初步學習逆向、類比的物理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行觀測的興趣。 2.增強學生的自然審美能力,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3.進一步形成科學的認識觀。 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 2.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教學難點 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教師: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學生: 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玻璃片、水。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1.引入:探索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要探索就需要觀察,要觀察就要藉助眼睛,並期望加以擴展,正是透鏡的發明和使用,才使人類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2.提問:透鏡有哪兩種? 觀察:判斷所給器材中的凹透鏡和凸透鏡 問題:利用透鏡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像,如果我們把透鏡組合起來觀察物體,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呢?進行猜想。 我們用一個放大鏡時,發現放大倍數有限,但當我們用兩個放大鏡組合,發現放大更多倍。 問題:同學們能用這一發現做一個小發明嗎? 引導:我們用它做一個顯微鏡。導入課題。 故事導入 方案一:嫦娥深居廣寒宮,她的美麗與孤獨總令我們羨慕和同情,但這始終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因為科學家已經利用某種儀器把月亮看得清清楚楚,上面盡是些石頭,根本沒有任何生命,更沒有嫦娥與廣寒宮。那同學們知道科學家用的是什麼儀 器嗎? 引導學生回答望遠鏡引入新課。 方案二:約400年前在荷蘭的一個小鎮上,一個磨眼鏡片的手藝人不經意地透過一前一後放置的兩個鏡片去看遠處的景物時,發現這些景物近了許多,大約1609年,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知道了這件事,他在研究之後,用兩個凸透鏡做成了一台望遠鏡。他後來不斷改進,用自己的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天上的銀河並不是一片連續發光的雲,而是由許多的星星組成的;他發現月亮表面並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許多高低不同的環形山;發現了太陽黑子,看到 了土星周圍有一圈光環。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有四顆衛星繞著木星轉,很神奇是嗎?想了解吧! 引入課題:顯微鏡和望遠鏡。 情景導入 方案一:大家一定知道外國有個情人節是2月14日,你們知道為什麼有人把7月7日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嗎? 這兒有個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牛郎星」與「織女星」,今天晚上,誰想借去試著觀察一下? 出示望遠鏡模型,啊,這樣簡單,說不定,學了今天的知識,我們每個人就都能用身邊的器材自己製作一台望遠鏡呢?出示課題導入。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使學生帶著期待步入課堂。 方案二:播放一段「探索宇宙、微生物」方面的音像資料。 ①大家都知道,在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歷史上,找到像痢疾菌、傷寒菌、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樣本是找到抑制或殺死這些細菌或病毒的關鍵。 ②透望天空、漫步宇宙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那麼,科學上進行這些顯微、遠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顯微鏡和望遠鏡是怎樣的成像原理呢? ③你們在七年級已經用過顯微鏡了,誰知 道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屬於凹透鏡還是凸透鏡?想不想自己製作一台顯微鏡呢?出示課題導入。 方案三:提問激趣,引出課題:生物課上是怎樣使用顯微鏡的?是由哪幾部分組成?你們知道為什麼顯微鏡能比普通的放大鏡放大倍數大得多嗎? 神話故事《葫蘆娃》中有一位葫蘆娃有特殊的本領,他有千里眼,能夠看到很遠以外的東西,設問:大家想不想擁有和他一樣的本領呢?我們只需要借用一特殊的工具就可以實現大家的願望,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望遠鏡。

『玖』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有哪些基本環節

科學探索活動之後,幼兒會有一種想將探索中的體驗、發現以及遇到的問題等傾倒出來的慾望。在這一環節,有效的對話交流對幼兒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環節存在的問題 (一)舉手回答成為一種形式 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一般喜歡說:「我喜歡讓舉手的小朋友來回答。」「你如果知道,舉手告訴老師。」這就使得只要教師一拋出問題,幼兒就產生了舉手的條件反射,舉手的幼兒多了,教師一時不知道請誰先講好,於是就常用「開火車」,或是隨便抓住視線里的幾個幼兒請他們講。有些幼兒在一旁舉手,直到火車快開完了才輪到自己回答,在這個「煎熬」的等待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為什麼還沒輪到我」的問題上,對剛才教師的提問興趣也大打折扣。 (二)單純語言上的互動占絕大多數 在科學活動的交流環節中,一般由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引出討論的話題,而在引出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常常是把一個具體的問題拋給幼兒,讓幼兒對拋出的問題加以回答。對於語言加工較好的幼兒來說,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教師的問題,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組織語言來回答。但是,對於一些在語言加工方面處於「弱勢」的幼兒來說,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這些幼兒看來也許是懂了,也許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們不一定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以為幼兒還不知道,還不理解。於是就在心裡給幼兒貼上一個標簽「這個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嗎?如果換一種問與答的表達方式,或許是可以的。 (三)「一問一答一評」式交流占上風 教育實踐中,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時,仍舊沿襲著l-R-E交流模式,這里的I( Initiation)代表教師發起的問題,R( Response)代表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E( Evaluation)代表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在這種交流模式中,由教師針對幼兒之前的科學活動提出問題,幼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教師再針對幼兒的答復進行評價,只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再添加額外的梳理和歸納工作。這種交流模式中幼兒看似表現得非常積極,但整個過程幼兒都由教師的問題牽著走,順著教師預設的軌道進行揣摩、猜測。很多時候,教師的一個個追問,貌似可以激發幼兒的思考,實則是在強迫幼兒順著自己的思維走。 二、促進有效交流的對策 (一)將「看得見的符號+語言」引入討論 組織幼兒進行交流時,教師不一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式導入,也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看得見的符號,如手繪圖畫、PPT動畫等,讓幼兒能夠根據這些可視畫面更形象地對教師的問題進行語言加工,更加深入地思考。對於語言加工能力處於較低水平的幼兒來說,圖像的刺激能夠起到輔助的作用,在閱讀符號的過程中,幼兒也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教師的問題,而非在一個匆忙、緊湊的時間里表面化作答。 (二)將討論的主體還給幼兒 交流討論是為了促進幼兒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討論的主體是幼兒,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幼兒。有一位教師在組織幼兒討論「物體落下來時的形態是怎麼樣的」這一問題時,教師沒有用「開火車」的方式輪流讓幼兒來回答,而是在征詢幼兒意願的前提下,讓圖畫記錄的主人先來描述自己所畫的內容,再讓其他幼兒根據圖畫主人的描述推斷哪一幅圖畫是該幼兒的。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圖畫的主人非常認真地思考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作為聽眾的幼兒也在集中精力傾聽圖畫主人的描述。交流氣氛非常活躍,「台上」的「主人」熱情洋溢,「台下」的「聽眾」積極響應。正是在這種自由的交流氛圍中,幼兒才釋放了內在思考的能量,將整個身心投入在交流之中。 (三)發問要能引起幼兒的分類思維 交流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因素就在於如何從他人的觀點中進行學習。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一致時,幼兒可以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圖式.進行充實:當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則易引起幼兒的發問:「為什麼他和我的不一樣呢?」「噢,還可以這樣做啊!」從而對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因此,教師在發問時,要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回答與他人的回答不一樣,以激發思維的碰撞。

閱讀全文

與大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