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幼兒園認識蜣螂教案

幼兒園認識蜣螂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2 03:32:45

1. 幼兒十萬個為什麼鳥和昆蟲屎殼郎被稱為自然界中的什麼

幼兒十萬個為什麼鳥和昆蟲屎殼郎被稱為自然界中的什麼
屎殼郎是蜣螂的俗專稱,是這類昆蟲的統稱,屬鞘屬翅目蜣螂科。體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長。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

2.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

顧城的照片(7張)
「文革」中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顧城的作品集(4張)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顧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一部隊農場,1974年回北京。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文革」期間開始詩歌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進入純凈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加入紐西蘭國籍並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

顧城
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顧城舊體詩、寓言詩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顧城舊居牆上的畫作
《英兒》(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
《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
《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城》
詩集
《白晝的月亮》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北方的孤獨者之歌》
《鐵鈴》
《黑眼睛》
《北島、顧城詩選》
《顧城詩集》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顧城新詩自選集》
《顧城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2010年11月第2版)

3. 顧城的資料啊

概述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顧城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代表作品: 《黑眼睛》《英子》《白晝的月亮》 目錄[隱藏] 生平簡介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2) 關於顧城 顧城的帽子 詩句經典 顧城:《給我的尊師安徒生》 顧城 童話詩人 顧城的遺書 生平簡介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2) 關於顧城 顧城的帽子 詩句經典 顧城:《給我的尊師安徒生》 顧城 童話詩人 顧城的遺書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1956-1993) 顧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農場,1974年回北京。 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 「文革」期間開始詩歌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 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 。1977年起 重新進入純凈 寫作,在 《蒲公英》小報 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 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 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 謝燁 合著)、《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 《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編輯本段]顧城簡介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 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 ,「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 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 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4. 顧城的一些介紹

一、詩人顧城有以下介紹: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 「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1984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復提的「朦朧詩作」。1987年到199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英兒》。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著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顧城早期的童話詩語言簡潔,具有孩童語言的特徵,空靈純凈,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優美,精細的藝術感覺將一切聲色光味都混合成一個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說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意象,顧城的詩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獨特的所指。這樣的詩歌意象的營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同為藝術門類中的不同樣式,表演藝術中的意象營造有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顧城在詩歌的內容上,寫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童話元素;在技法上多採用擬人態;在寫作視角上是童年視角;而在在藝術風格上單純明麗出自一顆童心。顧城的詩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詩固然離紛紜復雜的社會人生的表象遠了一些,但他貼近的是安靜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狀態。這恰是詩的最為真實的,也是最好的狀態。顧城的詩言簡易讀,沒有意象、語言及形式上的障礙。顧城的詩歌一般句式十分簡短,語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見慣的詞語,文字純凈簡單。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詩人構建了一個清新流麗的童話世界,用詩人獨有的想像力,打破了現實世界給他的束縛,實現了在心靈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獨者》和《愛斯基摩人的雪屋裡》顧城不僅在藝術世界中參悟婚姻和愛情的真諦,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為了心中的真愛不惜與世俗為敵,向道德開戰。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他 是他自己的「王」。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他為什麼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污染了他思想,引用「諶赫」的話: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二、代表作:
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顧城《顧城哲思錄》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下面有海,遠看像池水。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顧城《墓床》

我從沒被誰知道,所以也沒被誰忘記。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顧城《早發的種子》

在醒來時世界都遠了我需要最狂的風和最靜的海——顧城《世界和我·第八個早晨》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沒有雜亂的市場,沒有眾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葉,只有一簇花叢,還偷偷掩藏著兒時的深情。——顧城《我是一座小城》

一個人,生活可以變得好,也可以變得壞;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個藝術家,也可以鋸木頭,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有一點,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變成一個鬼,他不能說鬼話、說謊言,他不能在醒來的時候看見自己覺得不堪入目。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干凈。——顧城《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干凈》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顧城《遠和近》

5. 顧城詩所表達的意思和他生活的背景

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顧城簡介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文革」中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詩歌特點顧城詩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現手法:首先是象徵隱喻法;第二是抽象變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疊合法;第五是物人轉換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躍法。

6. 顧城的人生經歷

在紐西蘭,謝燁又一次懷孕了,顧城還不想要孩子,謝燁認為年齡不能等了,怕難以再有孩子,就生下來了。之後他們買了紐西蘭一個小島上的破舊房子,過上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顧城無法接受自己唯一的兒子,打罵兒子,甚至用自殺威脅謝燁,謝燁被迫將幼小的兒子寄養毛利人家,夫妻感情因此不睦,
他們邀請顧城的粉絲英兒上島,英兒在國內時,曾經在謝燁面前向顧城表白。是否如有人猜測的,謝燁最初只是想把顧城推給英兒?還是謝燁迫於顧城給她的壓力,不得而知。
英兒認為和顧城心靈相通,上島後,顧城覬覦英兒的身體,英兒打算離開,謝燁對她說:「你走了顧城就會死」,英兒留下來成為顧城另一個女人,謝燁為他們洗衣做飯。一年後,顧城夫妻去德國講學,不想繼續養雞賣春卷,又沒有名分的英兒乘機逃走。
幾個月後德國的顧城知道了,認為謝燁英兒合夥騙他,沖突中顧城砸電腦,謝燁尖叫,他沖上去差點掐死謝燁。鄰居報了警,**來了要帶顧城走,謝燁拒絕在送顧城去精神病院的申請書上簽字。
顧城開始瘋狂尋找英兒,英兒傳話回來說,「不管顧城死不死,我不可能回來了」,顧城數度自殺被救,謝燁為了安撫他,和他一起咒罵英兒無情,並哄騙他要給他買刀,讓他殺英兒解氣。
後來謝燁也有了情人,顧城連謝燁上廁所都跟著,友人勸謝燁離開顧城,謝燁掛念島上的小木耳,跟顧城一起回島。他們在領回小木耳的程序上出現困難,毛利人不願還回小木耳。謝燁想偷偷帶走兒子,被顧城追回,謝燁指著顧城大哭道「我怕你~~~」
顧城希望接回兒子,和妻子重修舊好,謝燁冷冷的說「晚了」。謝燁希望顧城接受她的情人,像當初她接受英兒那樣,顧城說:「人和人不一樣,我做不到!」。
最後幾天,顧城急著要離婚,但是謝燁一直在猶豫,顧城姐姐顧薌後來寫到:「我感覺謝燁一直愛著顧城」。
在謝燁情人就要來島拜訪的前一天,顧城准備自殺,他寫了4封遺書給爸媽姐,說他過不了了,沒有給謝燁的遺書。寫遺書之前或之後,顧城用什麼打在謝燁頭上,謝燁完全沒有自衛(除頭部傷口,無任何擦撞傷)。之後顧城自縊。4小時後,謝燁在醫院死亡。

謝燁英兒和顧城一起生活時,每天情緒都很緊綳,常常怕回到家時顧城已自殺。和顧城生活在一起時,兩人都非常痛苦,但是顧城卻感覺是他女兒國夢想的實現。

轉載自顧城謝燁吧,http://tieba..com/f?ie=utf-8&kw=%E9%A1%BE%E5%9F%8E%E8%B0%A2%E7%83%A8

7. 請說說《嘰嘰喳喳的寂靜》里邊的自然世界和心靈世界的共同性,顧城以「嘰嘰喳喳的寂靜」象徵什麼

嘰嘰喳喳的寂靜

雪,用純潔

拒絕人們的到來

遠處,小灌木叢里

一小群鳥雀嘰嘰喳喳

她們在講自己的事

講貯存穀粒的方法

講媽媽

講月芽怎麼變成了

金黃的氣球

我走向許多地方

都不能離開

那片嘰嘰喳喳的寂靜

也許在我心裡

也有一個冬天

一片絕無人跡的雪地

在那裡

許多小灌木縮成一團

維護著喜歡發言的鳥雀

風格、意象、寫法、意義【我概括一點說】

分析:

這首詩是顧城典型的朦朧詩【這是風格】,詩人以純真自然與自我解剖的角度,採用象徵隱喻手法【寫法】,通過一個非直接的比喻來使情思或感覺具體化,通過隱喻創造的意象,將詩人的情感藏得很深,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僅僅是意象的直觀世界,即詩開頭的那一幕唧唧喳喳的寂靜【意象】,而要進一步體會「幕後」的心靈世界,需要一段路程。「也許在我心裡 也有一個冬天 」詩人自己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唧唧喳喳的寂靜,有著一個既無聲——寂靜的、又充滿自己想法——嘰嘰喳喳的世界,又預示著詩人在心理上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意義】語言單純明快,撲朔迷離,充分發掘,余韻未絕。

顧城簡介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8. 適合幼兒園的科學知識搶答的題目30個

幼兒園網路知識問答題

1.哪兩種動物被稱為「海洋變色龍」?

A.海馬和烏賊 B.烏賊和章魚 C.章魚和海蜇

2.企鵝會飛嗎?

A.會 B.不會

3.「美人魚」的學名叫什麼?

A.儒艮 B.鯉艮

4.有哪些鳥類能模仿人語? (可選多個答案)

A.八哥 B.烏鴉 C.鷯哥 D.鸚鵡

5.刺蝟以什麼為食? (可選多個答案)

A.鼠類 B.螞蟻 C.煌蟲 D.螻蛄

6.澳大利亞的國寶是什麼動物?

A.袋鼠 B.鷹 C.熊貓 D.樹袋熊

7.大袋鼠吃什麼? (可選多個答案)

A.樹葉 B.稻穀 C.樹藤 D.青草

8. 屎殼郎學名是什麼?

A.蟑螂 B.蜣螂

9.蝸牛是軟體動物嗎?

A.是 B.不是

10.科摩多龍是蜥蜴還是龍?

A.蜥蜴 B.龍

11.「眼鏡王蛇」是「眼鏡蛇之王」嗎?

A.是,都是同一種蛇 B.否,它們是兩種蛇

12. 鳥類中,誰的尾巴最長?

A.信天翁 B.雕 C.日米長尾雉

13.誰的尾巴最美?

A.孔雀 B.極樂鳥 C.火雞

14.世界上最毒的植物是什麼?

A.毒藤 B.箭毒木 C.斷腸草

15. 螞蟥最怕什麼?

A.鹽 B.酸性物 C、糖

16. 雄蚊吃什麼? (可選多個答案)

A.血 B.花密 C.果汁 D.花生油

17. 被譽為「超級跳高健將」的是什麼動物?

A.袋鼠 B.跳虱 C.蟑螂 D.蚱蜢

18. 「皮毛之王」是什麼動物 ? (可選多個答案)

A.河狸 B 北極熊 C 水瀨 D 狼

19. 大熊貓最愛吃什麼? (可選多個答案)

A 樹葉 B 竹筍 C 竹葉 D 草

20.什麼動物會夏眠?

A 青蛙 B 海參 C 海馬 D 蜥蜴

21.三種相似的動物是什麼? (可選多個答案)

A 馬 B 驢 C 長頸鹿 D 騾

22.會笑的狗是什麼狗?

A 松鼠狗 B 家狗 C 斑點狗 D 斑鬣狗

23.鼴鼠是鼠嗎?

A 是 B 否

24.下列動物誰跑得最快?

A 鴕鳥 B 獵豹 C 羚羊

25.海豚游得有多快?

A 100km/h B 85km/h C 65km/h D 50km/h

26.「立定跳遠」冠軍是?

A 袋鼠 B 青蛙 C 跳蚤

27.世界三大黃金水道是哪三條? (可選多個答案)

A直布羅陀海峽 B 巴拿馬運河 C 密西西比河 D 蘇伊士運河

28.非洲統一組織總部設在哪裡?

A 衣索比亞 B 亞的斯亞貝巴 C 布魯塞爾

29.荷蘭的中央政府是否設立在首都?

A 是 B 否

30.布魯塞爾被人們稱為什麼?

A 非洲首都 B 亞洲首都 C 美洲首都 D 歐洲首都

供參考。

9. 顧城的《嘰嘰喳喳的寂靜》 解釋和賞析

嘰嘰喳喳的寂靜

雪,用純潔

拒絕人們的到來

遠處,小灌木叢里

一小群鳥雀嘰嘰喳喳

她們在講自己的事

講貯存穀粒的方法

講媽媽

講月芽怎麼變成了

金黃的氣球

我走向許多地方

都不能離開

那片嘰嘰喳喳的寂靜

也許在我心裡

也有一個冬天

一片絕無人跡的雪地

在那裡

許多小灌木縮成一團

維護著喜歡發言的鳥雀

風格、意象、寫法、意義【我概括一點說】

分析:

這首詩是顧城典型的朦朧詩【這是風格】,詩人以純真自然與自我解剖的角度,採用象徵隱喻手法【寫法】,通過一個非直接的比喻來使情思或感覺具體化,通過隱喻創造的意象,將詩人的情感藏得很深,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僅僅是意象的直觀世界,即詩開頭的那一幕唧唧喳喳的寂靜【意象】,而要進一步體會「幕後」的心靈世界,需要一段路程。「也許在我心裡 也有一個冬天 」詩人自己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片唧唧喳喳的寂靜,有著一個既無聲——寂靜的、又充滿自己想法——嘰嘰喳喳的世界,又預示著詩人在心理上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意義】語言單純明快,撲朔迷離,充分發掘,余韻未絕。

顧城簡介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認識蜣螂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