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園本教研活動科學《快樂沉與浮》教案,觀摩反思,中心發言,小結。
9月日,觀摩了本園李微玉老師的科學活動《沉與浮》,感覺收獲很多,作為一名對科學活動感興趣的老師,在這節活動中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本來以為科學比較簡單,但是看完這節活動的第一感覺就是科學活動很繁瑣,細節地方太多了。比如,請幼兒用毛巾擦手,提醒幼兒如何記錄,在活動中應注意的事情等,這些很小的細節如果有一點做不到,很可能就是整個活動的敗筆。這節活動環節緊緊相扣,如果有一點地方出現差錯都很難彌補,在李老師的教學過程中顯得有條不紊。
第一次知道,開展科學活動時盡量要分組活動,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有操作探索的機會,同時,教師可以對每個幼兒進行個別化的指導,讓猜測、探索、驗證每一個環節。在座位的安排上,四張桌子各坐4名幼兒,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和活動效果。操作水缸與幼兒座位隔離,能很好的降低活動前期操作材料對幼兒的干擾,讓幼兒先與教師一同探索,而後幼兒各自到自己的水缸旁邊探索物體的沉浮,既滿足了幼兒探索的慾望,又能幫助幼兒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活動上面。
這節活動探究性很強,因此在目標的第一條寫出了活動的核心——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然後學會用一定的符號表示沉與浮並記錄,即第二條目標。同時,在輕松的探索環境下,讓幼兒親近科學,願意參與科學小實驗。
這節活動的過程很嚴謹,主要分為猜測、探索、驗證幾個環節,這也是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及形式。從引發幼兒興趣開始,幼兒的注意力一直跟隨老師,但是環節的設計又是以幼兒為主,根據幼兒的興趣一步步往前走。其中,在幼兒操作前,設計了猜測的環節,讓幼兒對不同的沉浮現象有預先的判斷,同時記錄下來,在記錄之前,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了記錄的符號及記錄方式,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科學記錄習慣,因為記錄是科學探索重要輔助手段。猜測環節既激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又為幼兒比較猜測與結果埋下了伏筆。當幼兒通過操作發現了沉浮的結果後,教師又拋出問題:你猜猜看為什麼有的會浮,有的會沉?再一次激發了幼兒猜測的興趣。
活動中,教師能與幼兒保持很親近的距離,教師不是一個指導者,而是與幼兒一起活動的引導者與支持者。教師不斷巡迴觀察,記錄並解答幼兒的問題及發現。這讓我明白了教師與幼兒之間一定要有互動。因為幼兒的個性化,在互動過程中,能幫助不同的幼兒解決問題。實驗完成會,教師沒有立即回收材料,而是繼續放在水缸里,給幼兒重復觀察的機會,鞏固了幼兒的經驗。
在科學活動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也在想,如果這節活動是我在組織,很可能出現的狀況就是混亂不堪,李老師的活動讓我明白設計活動時盡量環節緊扣,讓整個活動高結構化,這樣才能達到低控制。讓活動在輕松的環境下完成。科學活動的瑣碎細節也激勵了我在設計,組織活動時要注意細節,力求活動的完美,讓活動的價值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