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教案我從哪裡來為主題設計五大領域的教案
設計意圖: 我常聽到小朋友悄悄議論「你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嗎?」,為了正面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我設計了大班活動《我從哪裡來》。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我」在媽媽肚子里的成長過程,並大膽想像、表現「我」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 2.體會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萌發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第1—6頁。 2.語言CD。 活動重點: 表現「我」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 活動難點: 萌發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討各自的出生經歷。 1.請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長經歷 教師:祝賀你們已經成為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現在的你和小時候的你一樣嗎?哪裡不一樣?你是怎樣長成現在的樣子的?。以上內容轉自第一幼兒教育網2.教師設疑,引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教師:你知道自己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嗎?(鼓勵幼兒大膽設想自己的出生經歷。) 二、欣賞、理解故事《我從哪裡來》。 1.教師伴隨溫馨、平和的音樂給幼兒講述故事。 2.引導幼兒回顧故事角色的出生經歷,體驗故事中親人們精心呵護、關懷備至的感覺。 教師:爸爸、媽媽用什麼辦法來珍藏禮物的?他們是怎樣想的? 3.感知在媽媽肚子里的快樂生活。 教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一天天長大,他沒有牙齒,是怎麼吃東西的? 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還不會吃東西,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小朋友可以用手摸摸你的小肚子,上邊是不是有個肚臍眼?這就是原來臍帶所在的地方。 教師:寶寶在媽媽肚子里還喜歡做些什麼? 教師:讓我們來當一次媽媽肚子里的寶寶吧,學一學,動一動。爸爸、媽媽是怎樣關心寶寶的呢?寶寶心裡會有什麼感覺呢? 4.再次欣賞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幼兒用肢體動作表演出生的過程。 三、游戲:我來做媽媽。 1.每個幼兒在肚子里藏一個大皮球,然後體驗走路、彎腰等動作。來源:第一幼兒教育兒童資訊站 2.組織幼兒交流討論自己的感受。摘 自 小 精 靈 兒 童 資 訊 站 3.教師小結: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這10個月中,會嘔吐,感到疲勞,負擔會隨著寶寶的長大一天天加重,可媽媽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為,寶寶是媽媽最珍愛的寶貝。 4.鼓勵幼兒回家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感謝。 四、激發幼兒愛父母、感激父母的情感。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關心爸爸媽媽?將來怎樣報答爸爸媽媽? 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 2:我媽媽在商場上班,每天站很長時間,我要給她敲敲腿。 3:媽媽的心臟不好,我長大了要掙錢,給媽媽看病。幼兒4:我長大了要買新房子給爸爸媽媽住…… 評析:從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幼兒對父母的辛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從心底里愛自己的親人。通過相互講述,表達了自己關心報答父母的美好願望。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牽起媽媽的手,看看媽媽,因為有了你們,媽媽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變成一個勇敢勤勞的媽媽;爸爸從一個瀟灑的帥小伙,變成一個辛勤工作、掙錢養家、照顧媽媽和寶寶的男子漢。爸爸媽媽平時很辛苦,但是,因為有你們,他們感覺很幸福很幸福。請媽媽蹲下來,小朋友,親親你的媽媽,在他們耳邊說一聲:我愛你,媽媽。摘 自 小 精 靈 兒 童 資 訊 站 感謝爸爸媽媽們,也感謝所有的爸爸媽媽,祝福你們的小家越來越幸福。 教學反思: 1、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是: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他們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採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了解生命的形成過程。 2、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幼兒提出的性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 3、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處處皆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對他們進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兒對其錯誤的認識,使孩子們對生命的形成過程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 不足: 在交流討論的環節中,座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交流面,在今後的活動中會安排好空間讓幼兒交流。
㈡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信息從哪兒來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內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容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㈢ 中班教案《我從哪裡來》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我從哪裡來
教師:屈老師
活動名稱:我從哪裡來(科學)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准備:
1、課件《我從哪裡來》。
2、教學掛圖。
3、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
4、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張陳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進行比較。
1、師:這是誰?以前的陳老師和現在的陳老師有什麼不一樣?你從哪看出來的?
2、師:原來現在的陳老師懷孕了,要生小寶寶了,小朋友,那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麼會有小寶寶嗎?
二、播放課件《我從哪裡來一》,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來。
1、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師:原來爸爸媽媽結婚以後,爸爸在媽媽的身體里種下了一些小種子,這些像小蝌蚪的種子叫做精子,他們在媽媽的身體里展開了游泳比賽,游得最快的精子就會和媽媽身體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受精卵,受精卵長大後就是一個小寶寶了。
三、播放課件《我從哪裡來二》,讓幼兒通過觀後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師:小寶寶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什麼地方?
2、師:開始的時候他有多大?後來慢慢的長出了什麼?眼睛會睜開嗎?
3、師:小寶寶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做些什麼呢?寶寶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後來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怎麼樣了?他會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幾個月?
4、師:原來小寶寶一直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一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里,開始的時候他像一粒種子那麼大,慢慢地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時候眼睛還會睜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會游泳、吸吮手指、翻跟頭,有時還會跟著音樂跳舞,後來小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再也裝不下了,他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他整整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了十個月。
四、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逐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師:這時的寶寶是怎樣的?他怎麼吃食物呢?
--師:這時候的寶寶只能看見頭和身體,還有腮和小尾巴呢!不過小尾巴會隨著寶寶的長大消失的。小寶寶是通過臍帶吸收媽媽肚子里的營養,一天天地長大。
2、出示第二幅圖片後提問。
--師:小寶寶慢慢長大了,現在他是什麼樣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現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一樣嗎?
--師:現在的小寶寶剛剛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不一樣。
3、出示第三幅圖片後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的什麼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長了小手、小腳,他躲在媽媽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圖片後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又有什麼變化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全身都覆蓋著一層絨毛。
5、出示第五幅圖片後提問。
--師:你猜猜小寶寶這時候會長成什麼樣?
--師:這時候的小寶寶還在繼續長大,骨骼也漸漸結實了,他有時還會調皮的踢媽媽一腳呢!
6、出示第六幅圖片後提問。
--師:小寶寶怎樣了?
--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了十個月,最後終於來到了人間,來到這個世界。
五、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1、師: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會怎樣?為什麼?
2、出示陳老師懷孕之前帶小朋友做操玩游戲的照片和懷孕之後做事情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這兩個時期老師身體狀態的變化,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出示陳老師帶小朋友做操的照片並提問:懷孕之前陳老師在和小朋友做什麼呢?
--師:有了小寶寶之後,陳老師的身體有什麼變化?還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嗎?
--出示陳老師彎腰撿東西不方便,上樓梯很累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體會媽媽懷寶寶的辛苦。
--出示陳老師看見食物不想吃,惡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並提問:為什麼陳老師吃不下還要吃呢?因為不吃,肚子里的寶寶就缺乏營養,長不大,所以媽媽是很偉大的,我們要更加愛我們的媽媽。
3、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陳老師現在懷了小寶寶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師再累還是要帶小朋友學習本領,所以小朋友要更加體諒老師,愛老師,不惹老師生氣做一個聽話的好寶寶。
4、師:你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你們的媽媽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現在你們上幼兒園了,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樂《感恩的心》,讓幼兒表演。
--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懷著感恩的心來感謝我們的媽媽,感謝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感謝媽媽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
(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㈣ 中班我從哪裡來教案
中班綜合教案:我從哪裡來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講講,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了解家長在養育自己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2、在日常生活中能體諒、關心孕婦及自己的父母。
活動准備:
1、錄像帶(寶寶的成長過程)
2、班上聯系懷孕的老師
3、請家長、幼兒共同完成調查表: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做了什麼?
活動過程:
(一)初步了解孕婦在行動上的不便,激發幼兒關心、幫助孕婦的願望。
1、小寶寶在出生之前,生活在哪裡?
幼兒:生活在媽媽的肚子里。
2、我們幼兒園姜老師肚子里有了小寶寶後,生活上有哪些不方便?
幼兒1:做操不方便,彎腰不方便。
幼兒2:姜老師上樓梯很累,我見過她扶著欄桿很累的。
幼兒3:她重一點的東西會拎不動。
3、小朋友,你怎麼關心姜老師?你能為他做什麼?
幼兒1:看到她的東西掉在地上,我會幫她撿。
幼兒2:我幫她擦桌子、我幫她擦椅子。
幼兒3:如果我和姜老師一起乘汽車,我就把座位讓給她。
4、小結:小朋友都願意關心、幫助姜老師,姜老師心裡一定很高興,小寶寶也會生活得更舒服,長得更健康。
評析:因為幼兒親眼目睹了懷孕老師在工作、生活中的諸多不便,因此在講述過程中幼兒積極性很高,幫助懷孕老師的願望油然而生,我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對不同的幼兒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教育,是這一環節成為關愛教師和幼兒自我教育的過程。
(二)看看、講講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父母的准備工作。
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麼長大的?媽媽要為他准備那些事情?(看錄像)
幼兒1: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慢慢長大的,媽媽要為小寶寶准備小衣服。
幼兒2:媽媽要吃很多有營養的東西,媽媽要做操。
小結: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越長越大,等到媽媽的肚子里放不下時,小寶寶就出生了。
評析:幼兒邊看錄像邊議論:小寶寶吸收的是媽媽的營養,是靠臍帶吸收營養;長大一點小腳會踢來踢去,還會翻身呢。孩子們的注意力完全被直觀形象的錄像吸引住了,他們都發出驚嘆:我們小時侯都是這樣的!幼兒了解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三)交流調查信息:「爸爸媽媽為我做了什麼?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你做了那些事?
幼兒1、我生病住院時,媽媽好幾天沒睡覺,陪著我。
幼兒2、小時侯我在夜裡很會哭,爸爸經常抱著我在房裡走來走去。
幼兒3、爸爸每天要給我泡很多奶粉,說我是吃奶粉長大的。
評析:在調查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本次調查和交流活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養育之恩,體會了父母的艱辛勞動,特別是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完成調查表的過程,更是融洽了親子關系。
(四)激發幼兒愛父母、感激父母的情感。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關心爸爸媽媽?將來怎樣報答爸爸媽媽?
幼兒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
幼兒2:我媽媽在商場上班,每天站很長時間,我要給她敲敲腿。
幼兒3:媽媽的心臟不好,我長大了要掙錢,給媽媽看病。
幼兒4:我長大了要買新房子給爸爸媽媽住……
評析:從這一環節可以看出,幼兒對父母的辛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從心底里愛自己的親人。通過相互講述,表達了自己關心報答父母的美好願望。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為懷孕的老師、阿姨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兒帶一套自小到大的照片,在語言區講述自己成長的趣事或故事。
㈤ 幼兒園大班科學寶寶是從哪裡來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寶寶從哪裡來教育這種一般可以有有相關的較固定的教案,教育部它會有固定的教材。
㈥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電從哪裡來》
找到一篇類似的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靜電哪裡來
教師:屈老師
活動由來:一天午睡時,齊鑫晨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並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麼弄得我這么痛?"旁邊的思雅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於是,我就設計了"靜電哪裡來"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強烈。
一、活動目標
⑴、感知物體摩擦後產生的靜電現象。
⑵、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⑶、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動准備:
物質准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竹筷、鉛筆、塑料梳子、綢布、海棉、泡沫、鐵釘、記錄卡。
經驗准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三、重難點分析重點:感知物體摩擦後產生的靜電現象。
難點:能夠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
四、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後與綢布摩擦,並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範後,幼兒動手操作並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幼兒仔細觀察並說一說教師做了什麼動作。"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麼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衣服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請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後會起靜電。
2、幼兒先自己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四)嘗試操作
1、幼兒動手操作,把竹筷、鉛筆、塑料尺、鐵釘分別和綢布摩擦,然後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線、碎紙屑,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並進行示範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1、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乾燥時,長時間走路,由於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游戲《頭發飛起來》
1、教師示範游戲,將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2、幼兒互相結對做摩擦游戲,先讓每個男孩和女孩對應。然後女孩和女孩之間互相游戲,並請操作好的幼兒到前邊演示。經過演示,看誰先把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㈦ 幼兒園大班科學電從哪裡來教案
【活動由來】
一天午睡時,齊鑫晨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並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麼弄得我這么痛?"旁邊的思雅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於是,我就設計了"靜電哪裡來"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強烈。
【活動目標】
⑴、感知物體摩擦後產生的靜電現象。
⑵、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⑶、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
物質准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竹筷、鉛筆、塑料梳子、綢布、海棉、泡沫、鐵釘、記錄卡。
經驗准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重難點分析】
重點:感知物體摩擦後產生的靜電現象。
難點:能夠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後與綢布摩擦,並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範後,幼兒動手操作並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幼兒仔細觀察並說一說教師做了什麼動作。"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麼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衣服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請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後會起靜電。
2、幼兒先自己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四)嘗試操作
1、幼兒動手操作,把竹筷、鉛筆、塑料尺、鐵釘分別和綢布摩擦,然後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線、碎紙屑,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並進行示範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1、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乾燥時,長時間走路,由於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游戲《頭發飛起來》
1、教師示範游戲,將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2、幼兒互相結對做摩擦游戲,先讓每個男孩和女孩對應。然後女孩和女孩之間互相游戲,並請操作好的幼兒到前邊演示。經過演示,看誰先把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米面從哪兒來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大米的產生過程,知道它的來之不易。 2、通過了解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教育幼兒要珍惜糧食,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 活動准備: 1、PPT(內容為秋天來臨後大自然的變化,主要突出收獲季節的成熟果實)、大米成熟的全過程課件。 2、水稻播種至收割的全部過程...的圖片。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觀看PPT,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之後幼兒結合已有經驗討論:秋天都有哪些東西豐收了?引出課題。 二、看看、說說米及米製品: 1、師:小朋友們說的可真好!之後出示米飯,提問:這是什麼?它是用什麼做的?米從哪裡來? 2、組織幼兒看課件《大米的產生》。 師提問:米除了做米飯,還可以做些什麼? 3、與同伴交流、分享認知。 師小結:米除了煮飯,還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釀甜酒。當然,大米還有很多的用處。除了直接做這些食品外,還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吃的食品。(米粉、水、糕、粽子、湯圓、米餅、爆米花、逐一出示) 三、再次播放《大米的產生》的課件,讓幼兒知道大米是如何磨成粉並製成這些食物的。 師幼討論並由教師做小結,總結出大米的多種用途。 四、操作活動:小小廚師。 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做些好吃又好看的食品。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個小廚師,好嗎? 2、教師示範做做米粉製品,並帶幼兒品嘗,體驗成功的樂趣。(觀察老師用水和米粉,變米團) 3、鼓勵幼兒造型好吃的米團,讓幼兒當小廚師親自動手製作。 師:你們想把米團變成什麼? 五、談話: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知道我們吃的飯是哪裡來的嗎?(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師:你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農村的田地里去看一看農民伯伯種地的情景。展示圖片: 2、教師講解:從春種到秋收,農民伯伯進行了許多的工作,他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給禾苗施肥、澆水、滅蟲、拔草,每天辛勤的勞動。那麼這樣辛苦的勞動最後換來的是什麼呢?就是:種下一粒種子會收獲很多糧食,農民伯伯把全國的土地和水田都種上種子、插上秧苗,沒有一處地閑著,收獲了很多很多的糧食。 3、復習詩歌:《憫農》,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組織幼兒談話:我們應該怎麼愛惜糧食? 幼兒一:吃飯時不挑食; 幼兒二:不掉飯不剩飯; 提問幼兒:你能做到嗎? 4、嘗試理解《憫農》這首詩的含義,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適時結束課時。 5、配插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