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中班音樂沂蒙山小調教案反思

中班音樂沂蒙山小調教案反思

發布時間:2021-03-10 00:54:03

⑴ 沂蒙山小調的特點與內容

《沂蒙山小調》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
高粱那個紅來哎 豆花香,
萬擔那個穀子哎 堆滿場。
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當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上海歌劇院顧問)和阮若珊(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兩位同志創作。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臨沂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
在沂蒙這片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裡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在將近百年的時間里,沂蒙山人用勤勞勇敢寫下過輝煌的篇章.千百年裡,沂蒙山人用歌聲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傳遞著古老的歷史和文化。從遠古一直延續到今天。
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回盪,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六十年,六十年裡《 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
「正月里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里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里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正月里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裡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
當時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全團一面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間筒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
1964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會演時,韋友芹用她那甜潤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調》,受到陳毅和其他中央首長的稱贊,後被錄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首「山東民歌」已蜚聲國內外。
為紀念沂蒙山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於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藉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消息。
後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動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多年來,《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沂蒙山小調》是帶有山歌風格的小調。
詞曲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後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做了改動,刪去了揭露黃沙會反動本質的內容,保留了歌頌共產黨的內容,增補了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於是,《沂蒙山小調》這首歌終於定型。 1999年,費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後人,永誌不忘。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 沂蒙山小調》作者
阮若珊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里,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著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李林的才氣再加上久鳴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跡。

⑵ 沂蒙山小調的歌曲背景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盪」,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

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下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

1940年6月上旬,根據上級命令,抗大一分校於山東臨沂地區的垛庄南山一帶參加了反頑戰役。校文工團的編審股長李林和團員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費縣白石屋村藉助當地的花鼓調編寫了歌曲《反對黃沙會》(《沂蒙山小調》的前身)。

此歌在反頑戰役的政治攻勢階段,出色地發揮了瓦解敵人、教育群眾、鼓舞我軍鬥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稱贊。



(2)中班音樂沂蒙山小調教案反思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建國後,來自渤海區的革命文藝戰士,為《沂蒙山小調》續詞定譜,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團和渤海軍政文工團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藝戰士,深入群眾,對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戲曲和民間器樂曲在內的渤海民間音樂,進行了廣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在內的眾多民間小調。

1950年5月,渤海區被撤銷以後,原渤海軍政文工團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則被調山東軍區文工團工作。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與民間音樂打交道,並對《沂蒙山小調》的定型傳唱與走紅,做出了重要貢獻。

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東民間歌曲集》中,收錄李廣宗、李銳雲、王印泉三人收集並創作改編的歌曲《沂蒙山小調》。至此,經過來自渤海區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調》被最終定型。


⑶ 沂蒙山小調在旋律最大方面的特點是什麼

沂蒙山小調是民族五聲徵調式,5是調式主音。但整首歌曲里起主要支撐作用的音是主音的上行五度音2(商音)。

《沂蒙山小調》是帶有山歌風格的小調。詞曲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

後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做了改動,刪去了揭露黃沙會反動本質的內容,保留了歌頌共產黨的內容,增補了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於是,《沂蒙山小調》這首歌終於定型。

(3)中班音樂沂蒙山小調教案反思擴展閱讀:

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⑷ 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體裁是「小調」還是「山歌」

這是一首山東民間小調,又名《沂蒙山風光》,主要流傳於山東臨沂地區。20世紀40年代,當地出現了一個叫做「黃沙會」的反動民間武裝組織,為了揭露它的真面目,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利用一首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曲調填上新詞,起名為《打黃沙會》,不久,它就在魯南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後來,有人將詞作了改動,內容以歌頌沂水、蒙山的自然風光和人們的新生活為主,並改了歌名,這就是後來在山東以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為傳播的《沂蒙山小調》。這首民歌具有嚴謹的旋律進行邏輯和方整性的曲體結構形態:四個樂句,每句三小節,各樂句的節奏型基本相同;在每個樂句的尾部,都有一個依勢下行的拖腔,各拖腔分別結束於「Re(2)—Do(1)—La(〓)—Sol(〓)」四個音,它們不僅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而且,確立了各樂句「起—承—轉—合」的功能和地位。在漢族的「四句頭」小調民歌中,此種結構原則運用得最為普遍,但從樂句結束音的序列來看,基本上是兩種:一種是以《孟姜女》為代表的「Re(2)—Sol(5)—La(6)—Sol(5)」序列;另一種是以《小白菜》為代表的「Re(2)—Do(1)—La(〓)—Sol(〓)」序列。雖只是一音之差,但它們的整合性特徵卻略有區別。在《孟姜女》中,由於「Re(2)」與「Sol(5)」的五度呼應關系,「Sol(5)」作為調式主音先後出現在二、四樂句的尾部,這不僅加強了它們的停頓感,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兩句體過渡到四句體的痕跡。相反,《沂蒙山小調》因第二句結於下屬音「Do(〓)」,它的繼續進行的動力或者說對新樂句出現的期待就強烈得多,這種結音序列,由兩樂句變為四樂句的痕跡也就少得多,四句體的民歌也因此分成兩種類型。另外,它雖然標為「小調」(結構也確實是較典型的小調體),但由於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頗有一點山歌風格,這樣,它的體裁屬性也就有了兩重性,人們也因此將它視為山東民歌風格的代表。

⑸ 淺析沂蒙山小調簡答題

淺析沂蒙山小調
山東民歌在我國傳統民間音樂這方土地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寫作靈感都是出自於民間,這是一種通過描述勞動人民在平時的生產活動中被發現且不斷發展起來的,通過廣大勞動人民的不斷口口相傳,在發展過程中人民慢慢吸收不一樣的演唱、配器方法用以把其得到充實和發展。這種民歌它是集中了整個山東人民所有智慧的最終產物,使其在整個中華民族音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山東民歌的樣式很豐富、地域也是極其的廣泛。所有這些民歌中小調是最可以體現咱們這個地區人民淳樸、豪爽的性格。一提到小調我想所有人都能知道的就是《沂蒙山小調》,它是山東民歌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也是最能代表山東民歌的經典作品之一。沂蒙山小調具有自己的音樂風格:突出的地方特點,所有人容易接受,來源生活,簡單明了,具有非常強大的包容性和普及性。本文從民歌的起源與發展,有關它的藝術特點、內涵及品味追求延伸到小調的開始和與傳承,該風格的特別之處。

⑹ 《沂蒙山小調》帶有明顯的什麼風格

《沂蒙山小調》屬於山歌風格。

《沂蒙山小調》

詞曲:未知

演唱:彭麗媛

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高梁(那個)紅來(哎)稻花香,沂蒙(那個)果子(哎)堆滿倉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6)中班音樂沂蒙山小調教案反思擴展閱讀:

《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反對黃沙會》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臨沂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此歌首唱人是彭麗媛的老師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東引起了轟動。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⑺ 高中音樂鑒賞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閱讀全文

與中班音樂沂蒙山小調教案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