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獨立認識本課7個生字:"洛、杉、礬、墅、盧、輾、籬"。積累"竹籬茅舍、高堂華屋、輾轉數地"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標點停頓。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富翁和熱拉爾所說的話。能根據提示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3初步懂得有了親情、有了愛才有真正的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板書;家
說說你的家。
2 出示: 家,
有時在竹籬茅舍,
有時在高堂華屋,
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
3 出示課題:家是什麼
二、整體感知
1 課文講了兩個真實的故事。板書:故事
2 出示富翁和熱拉爾說的話,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他們倆為什麼這么說。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
三、學習生字詞語
洛杉礬:這是美國西部最大的城市。
盧安達:位於非洲中東部的內陸國家。十多年前,非洲小國盧安達發生了持續三個多月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先後有100萬人被殺,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課文中寫的故事就發生在盧安達內亂期間。
別墅:獨幢,佔地面積比較大,那裡可能是綠樹成陰,可能有高大的廳堂,裝飾得精美華麗的屋子。我們把它稱為——「高堂華屋」。板書:高堂華屋
竹籬茅舍:用竹子搭的籬笆,用茅草蓋的屋頂。形容房子非常簡陋。
輾轉數地:就是到過很多的地方。
四、深入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個故事。
1 出示課文第一節的內容。
2 富翁住的是別墅,人住在裡面會感到怎麼樣?
3 富翁為什麼那麼說呢?僅僅是因為喝醉了嗎?輕聲讀讀第二節,從中找原因。
4 課文的第一節先寫了一個故事,第二節是作者對這個故事發表的一些看法、感受,這就是議論。同時也讓我們了解了事情的原因。
5 當我們理解了富翁的感受之後,再讀第一一節,讀出感受。
6 出示: 家,
有時在竹籬茅舍,
有時在高堂華屋,
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
(二)學習第二個故事。
1 出示課文第三節。
2 自由讀,思考:在戰爭中,熱拉爾失去了什麼?
3 再讀,思考:熱拉爾"悲"的是,他"喜"的是。
4 熱拉爾終於又找到了女兒,從此以後,他們父女倆又可以在一起怎樣?
5 用上"絕望輾轉數地悲喜交集",講一講熱拉爾的故事。
五、拓展激情
出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唐杜甫《春望》
獨在異鄉為異容,每逢佳節倍恩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恩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家是什麼》是新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的課文,它通過兩個真實的故事,說明了「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第一個故事敘述的是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富翁,他雖然有別墅,但沒有家。第二個故事敘述的是盧安達的熱拉爾一家原有40人,戰亂後他只找到5歲的女兒,但他覺得又有家了。文章通過正反兩個事例的對比,揭示了家的內涵。對於這次參加在泖港學校的教學研討,我有以下體會:
一、著眼整體,立足於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單單是老師講出來的還要有學生去讀,去悟。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機會,教師則是通過學生的朗讀,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感悟和積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對教材作了精心的處理,注重從整體著眼,明確課堂的難點和重點,圍繞「家是什麼」這個問題開展朗讀教學。學生在反復地朗讀——①初讀(感知性讀)②研讀(理解性讀)③品讀(情感性讀)。最終體會到「家」的真正含義。
二、利用媒體,解決難點。
「悲喜交集」一詞的理解是課文第4節的難點,三年級的小朋友是難體會的。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填空題,「當熱拉爾冒著生命危險輾轉數地,找到自己的親生骨肉時,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 ),喜的是( ),他終於又有家了」。填空題只是從字面理解「悲喜交集」。為了讓他們深入體會這一復雜的情感,我在後面環節中插入了影片《盧安達飯店》中的一個感人片段。通過影片的直觀畫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樂的渲染,使學生深刻體驗了「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用教師所給的詞,並根據影片的畫面加上合適的神態和語言描寫,把悲喜交集的感受敘述出來,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樣做,使得學生對「家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的認識水到渠成。
三、重視想像,發展思維。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拓展延伸。第一個故事中富翁把家說成是「我的房子」,這是課文的一個難點,闡述了「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奧道理。在教學中,我設計填空:雖然富翁住的是別墅,但他沒有親人,更沒親情,當他 時,沒有家人 ,所以 。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像把富翁有房無家的原因進行補充,了解到富翁在高興時沒有人分享,在憂愁時沒有人分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並深化了對「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奧道理的認識。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我也深深感受要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深入鑽研教材,更要心中裝著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真正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衷心感謝研訓部給予我這次鍛煉提高的機會。我將會不斷努力,大膽實踐,再創優異成績!
㈡ 美工「小籬笆」教案
活動目標:
1、 通過圖譜提示理解歌詞內容,唱准「嘀嘀嘀嘀嘀嘀——答」樂句。
2、感受三拍子歌曲優美、抒情的旋律。
活動准備:
1、課前熟悉歌曲的旋律節奏。
2、《小籬笆》歌曲 磁帶。
3、圖譜。
活動流程:
1、游戲導入
師:「春天來了,開出你們的小汽車跟老師一起去郊遊好嗎」。(老師帶領幼兒用《小籬笆》中的旋律唱「滴滴滴滴滴滴——答」模仿汽車開動的聲音)
2、引導幼兒傾聽,感受歌曲
(1)、播放一遍歌曲錄音
提問:「歌曲中提到了什麼?」「唱出了春天的哪些變化?」
(2)、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
(3)、再次播放歌曲錄音,讓幼兒驗證自己的想法。
3、圖譜學歌詞
(1)、出示圖譜
提問「誰能用好聽的句子說出這幅畫中有什麼?」
(2)、老師邊指圖譜邊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4、引導幼兒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
(1)、「這首歌聽上去有什麼感覺?」
(2)、老師彈奏樂曲,讓幼兒隨音樂做拍肩、拍腿等動作。感受三拍子強弱弱的節奏特點,體驗樂曲舒緩的感覺。
5、老師帶領幼兒通過游戲學唱歌曲
(1)、老師帶小朋友們手拉手圍成圓圈,通過跳圓舞曲的形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啟發幼兒想像;微風吹進小籬笆給人的感覺很連貫,很優美。幼兒自由創編三拍子的舞蹈動作,老師帶幼兒把動作加到歌曲當中集體或分組演唱歌曲。
小結及反思
1、在看圖譜環節沒有讓幼兒之間以不同的形式互動交流。
2、在幼兒基本會唱歌曲後,讓幼兒表演了幾個單一的動作後就集體展示了,個別小朋友的興奮狀態還未被完全激發,應該再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自由唱唱,表演表演。
㈢ 丑小鴨 教案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版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權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㈣ 誰知道語文課怎麼寫教學反思
一、語文教學反思的過程和階段
1、教學理論學習中的反思
對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有部分老師很迷茫和困惑:教學經驗靠積累,不學理論不是同樣教得好學生嗎?教學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光靠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鑒他人的理論,才能深刻地理解教學,才能高屋建瓴地審視教學,才能增加自己的教育敏感,才能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一些教育理論,如構建主義理論、語文對話論、閱讀理論等,能增進我們對語文教學本質規律的認識,從而幫助我們優生教學過程。以前在教學文言文時生怕沒給學生講到,因此面面俱到,結果大多是自己唱獨角戲,學生的主體作用沒發揮出來,導致學生不喜歡上文言文,成績不理想;學習了《對話論》,明白了師生間、教材與讀者間、作者與讀者間對話的重要性,於是改變教學形式,特別在文言文教學上,立足於教材本身,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大膽質疑,老師重點突破,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效果較為顯著。事實證明,教學理論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性、啟迪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能得以充分體現,使語文教學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得更徹底,更輕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語文教師應抓住各種學習良機,或自己創造機會多觀摩名師名家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感悟他們的教學理念,從而觀照自己的教學,從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如一次在聽一位特級老師執教《項脊軒志》,對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一句子,老師引導學生品味言語後面的情感,從這樹觸摸到了歸有光對愛妻沿著枇杷樹那越長越高的思念,再往深處,看到了歸有光凝視這棵樹時孤獨無助的背影和對愛妻深情的呼喚還有歸有光眼角的顆顆淚珠。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對言語形式的深入感悟,挖掘出語言背後的意義、意味、意蘊、意趣正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
2、 課堂教學反思
(1) 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反思
教學反思伴隨著教學的全過程,課前開始進行教學設計時,這種反思就已經開始了。教學設計中的反思,可以預見自己在設計安排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程度,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思考和准備。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同一篇文章,老師不同,教學的順序、重點、難點也可能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這些作為語文教師來說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例如在學習詩歌《籬笆那邊》一課時,我在教學設計時對這首簡短的小詩准備得比較簡單,以為學生能准確地理解;但在上早自習時,不少學生對這首詩提出了許多疑問,反映出既感興趣又不知所雲的困惑。再看看自己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的問題,我發現,在備課時忽略了備學生這重要的環節,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若這樣進行教學,可想而知,結果不盡人意。於是我適時重新設計了教案,補充了一些學生認為難以理解的內容,重新設計的教學方案效果更好。
(2)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千變萬化,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有助於我們及時調控教學的進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是對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手段的應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內容的反思。記得在教《內蒙訪古》時,當我即將完成教學目標,最後總結作者的評價:趙武靈王是個英雄,大大的英雄時,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趙武靈王不是英雄,並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停止了講課,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結果同學們興趣大增,班上形成了觀點迥異的兩派,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興致高昂,還談了自己心中的英雄。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後,我對同學們的表現作了個小結,肯定了他們敢於質疑的作法,學生自己對課文的內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加強,從而營造出了一種和諧的教學關系。雖然教學目標沒有及時完成,但通過此事,我深深認識到,只有善於調控課堂,適應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3)語文課堂教學後的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一堂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小結反思,對教學得失做細致的剖析。記得在教散文《我的空中樓閣》時,我將這篇要兩課時完成的課文用一課時結束,時間短,容量大,能有效突出教學重、難點嗎?學生的反應好嗎?教學結束後,反思一下整個教學過程,雖不能算十全十美,但教學目標、重難點是完成了的,而且學生配合也比較好。想一想,這和自己上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學生大體上依然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主體作用未很好的發揮出來,以後在教類似的課文時還要多注意,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與教師的多元對話。
課後的反思不僅限於一節課後,也包含教學生涯中的反思。從教五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學生喜歡語文卻不喜歡語文課?仔細想想,主要還是該在教師身上找原因。想想我們的閱讀教學,許多時候都是在以教師用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作文課整個就是用一種模式寫作。這樣的課怎會得到學生喜歡呢?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口能點火,筆能生花,用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我們語文的理想和熱情去打動學生,這樣的語文課才不愧是語文課。
(一) 語文教學反思的形式
語文教師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呢? 寫教學後記、寫反思日記、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實錄、故事、感悟、案例)及經驗論文等都是很好的反思形式。在一課時或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列出當天語文教學中所遇到的或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學事件,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事件中包含著哪些理論,如何改進等等;也可把語文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部分,然後對每個部分進行細分。如從教學思想運用的先進性、教學目標設計的准確度、教與學行為表現的合理性、教學手段選用的必要性、教材內容處理的可接受性、教學時間安排的節奏感、課堂活動組織的有序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反思。這樣做層次清楚,針對性較強,便於操作。
例如,在教學《項鏈》一文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在一種自讀提示的思維定式下展開的,但個別同學卻認為,瑪蒂爾德丟失這串項鏈,丟得好,這一丟不應該是她的人生悲劇,倒是使她從艷羨上層社會生活的虛無飄渺的夢幻里回到了現實生活之中,開始其自食其力的誠實的勞動,顯出了英雄的氣概,這對她來說實在是一次人生的飛躍,是一次新生。這種個性化的解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我在備課時沒想到的,於是在這節課結束後我把教學過程中的情況、感受寫在了教學後記上。反思日記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經驗,沉澱了智慧。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敏銳地提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之展開調查研究。教師可充分運用觀察、談話、寫評語、測驗、調查問卷、查文獻等多種方法,並通過課內、課外活動、作業批改、座談會等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找准教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永遠在潮頭沖浪。考爾徳希徳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沒有反思,教學將只建立在沖動、直覺或常規之上。 優秀教師=教學過程 + 反思。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成長。因此,我想說:語文教師們,為了語文、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學生,讓我們多一點教學反思吧!
㈤ 說說喜歡籬笆的理由
這里說的喜歡籬笆,不如說是,喜歡農村生活。
從小在農村長大,後來,住在不大不小的縣城裡,聽慣了汽車的響聲,看厭了城市的高樓大廈,整天看到的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偶爾也回來農村老家體驗一下平凡而有趣的農村生活。農村生活多姿多彩:在河裡嬉戲、捉魚;在路旁摘野果;在院子里捉雞逗狗……令我最難忘的就是捉雞了。
我的老家在農村,這里的生活雖然十分簡朴,但是,在這么簡朴的生活中還是有一派獨特的景象,讓我來講給大家聽聽吧!
清晨,天剛蒙蒙亮,勤勞的大公雞又如往常一樣「喔喔喔」地叫起來,似乎在呼喚人們:「新的一天開始啦!快起床!」馬上,勤勞的農民收到了通知,做好了准備,紛紛地拿起鋤頭趕往田野。天上的鳥兒當了農民伯伯的「跟屁蟲」,似乎在為農民伯伯送行。大公雞剛完成了它的任務,開始在院子里溜達鍛煉身體;母雞也像鴨媽媽一樣,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竹林里覓食,即使那裡有孩子在玩耍,它們也從不害怕。
中午,太陽公公微笑地望著大地,似乎在看著農民伯伯辛勤勞動後的成果。在太陽公公的「微笑之下」,整個大地變得更加金黃了,彷彿那是金子的海洋,向著天空閃閃發光。一會兒,大地像變成大火爐似的,知了在樹上不停叫著:「熱死啦,熱死啦!」辛苦了一上午的農民伯伯回到了家裡,坐在涼席上邊扇扇子,邊吃午飯。可愛的孩子們也玩累了,回到了院子里在陰涼處吃起了簡朴的午餐。這時候,農村變得十分安靜。
傍晚,銀白的月光照耀著大地,星星在天空眨眼,像對農民伯伯微笑。樹叢里,到處都是蟋蟀的叫聲。農民伯伯們幹完一天的活,帶著放鬆的心情進入了甜蜜的夢鄉。雞呀,鴨呀,狗呀也都回到窩里休息,等待第二天的到來。
農村的生活雖然簡朴,但卻有一派獨特的氣息,我喜歡農村生活!
㈥ 大班數學籬笆牆教案
幼兒園小班畫畫教案設計:雞寶寶家的籬笆牆
活動目標
1、學慣用豎直線、短橫線表現籬笆。
2、在保護小雞寶寶的游戲情景中,通過不斷累加線條,感受線條組合由疏到密的變化。
3、樂意為小雞寶寶做籬笆牆。
活動准備
1、觀察過一些單位的戶外防護欄桿,知道什麼是籬笆、柵欄,用過粉筆。
2、大灰狼頭飾一個,圈若干,粉筆數盒放在「小雞家」周圍。
3、錄音機,歡快、活潑的音樂。
要點提示
1)活動是用粉筆直接在地面上作畫,幼兒很感興趣。但考慮到幼兒平時很少用粉筆畫畫,教師可以在前期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粉筆,並讓幼兒用粉筆隨意畫一畫。
2)在選擇場地的時候,地面不宜過滑和過於粗糙,應利於幼兒使用粉筆。另外,圈的大小要合適,否則會造成幼兒擁擠的現象。
活動過程
1、教師扮演雞媽媽,帶領幼兒入場。
(1)教師:雞寶寶們,媽媽要帶你們出去玩一玩,找一找好吃的東西嘍!
(2)教師:我們吃得好飽啊!回家休息一會兒吧。
2、通過「大灰狼」的情景創設,引導幼兒用粉筆畫密密、長長的「籬笆」。
(1) 「大灰狼」第一次襲擊,引起幼兒插「籬笆」的興趣。
教師:寶寶們,躲在家裡不要動哦! (配班教師扮演大灰狼)
(2)教師引導幼兒插長長的「籬笆」。
①教師:大灰狼就在我們家的附近,實在太危險了!怎麼辦呢? (幼兒可以自由想像各種保護的方法,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②教師:我的寶寶真能幹,想了這么多的辦法!那我們用其中的一種方法(在地上畫出許多長長的「籬笆」), 「大灰狼」就進不來了!
③教師(邊講邊示範):要從上面直直地插到地下,還要長長的哦!
④幼兒插「籬笆」。
(3)「大灰狼」第二次襲擊,教師引導幼兒插密密的「籬笆」。大灰狼」第二次出現,邊走邊惡狠狠地說:「哇!地上插了這么多的籬笆,該怎麼辦呢?」「我爬,我爬……」(邊說邊做動作,爬不上去)「看看有沒有空的地方可以鑽進去?」「這里有一個空地方,今天有些太累了,等會兒我再來!」教師:「大灰狼」等會還會回來,它想從空地方鑽進我們的家。怎麼辦呢?
3、「大灰狼」第三次出現,評價幼兒插「籬笆」的情況。
「大灰狼」邊做擠「籬笆」的動作邊說: 「這里的籬笆好密!」 「這里的籬笆好高啊!」……然後灰溜溜地走了。
●美術活動中的評價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也可以以幼兒或家長為主體。該環節教師在情景中利用「大灰狼」的話對幼兒的作品進行了評價。這樣的形式活潑、有趣,比較適合小班的孩子。
4、一起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成功保護自己的快樂。
活動建議
☆活動延伸 收集冰棒棍和不同顏色的吸管,提供給幼兒在沙箱中圍籬笆。
☆區角活動 美術區:撕報紙或將報紙剪成長條形紙,粘貼做成籬笆。 (可以全班在一張大底圖上進行,中間放上各種小動物)
☆環境創設 在班級的區角或展板上,用長條的泡沫板或紙板拼貼成籬笆,布置班級環境。
☆家園共育 ①與幼兒一起收集籬笆的圖片或照片,了解籬笆的作用。②帶幼兒到公園去的時候,注意觀察籬笆的結構。③和幼兒一起玩「老狼老狼幾點鍾」的游戲。
㈦ 小班社會愛護小樹苗的教案的反饋
活動目標:
1、學習觀察圖片,連貫講述圖片內容。
2、嘗試重組圖片進行創造性講述
3、懂得愛護小樹苗。
活動准備
掛圖《愛護小樹苗》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看圖片講述內容,理解故事。
1.出示圖片1
(1)小朋友們看,你看到了什麼?(綠草地、綠樹葉、小樹苗還有好多小朋友)
(2)他們在干什麼呀?(有的小朋友在背樹、有的用鏟子挖土、有的還扶著小樹苗)
(3)仔細看看,他們是怎麼種樹的?她又是怎樣扶的呢?(扛著小樹苗,輕輕地扶著小樹苗,彎下了腰,拿著鐵鍬挖土)
(4)你看出來了嗎?他們種樹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呀?
教師小結:春天到了,草地上小朋友們扛著小樹苗,他們有的蹲下來輕輕扶著小樹苗,有的彎下腰用鐵鍬在鏟土,把小樹苗種進泥土裡,他們幹得可高興了。
2.出示圖片2
(1)他們種好了小樹苗又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小朋友仔細看看?
(2)你看出來了嗎?(把衣服放在小樹上,小樹被衣服壓彎了,大姐姐跑來叫:「不要不要。」 )
(3)那這時候的小樹苗心情怎麼樣呀?大姐姐看見了又會怎麼說啊?(小樹苗的心情很難過、很傷心、很不快樂;大姐姐說:「小朋友你們不要把衣服掛在小樹苗上,這樣小樹苗會壓段的。」 )
(4)教師小結:兩位小男孩玩游戲,熱得滿頭大汗,他們就把衣服、帽子掛在小樹苗上,小樹苗啊都被壓彎了呢,一位系紅領巾的大姐姐招手喊道:「小弟弟,小弟弟,你們可別把衣服掛在小樹苗上,這樣小樹苗會壓壞、壓死的。
聽了大姐姐的話他們又是怎麼做的?
3.出示圖片3
師:有個小朋友拿著灑水壺給小樹苗澆水,還有個正扶著小樹苗
(1)他們給小樹苗圍了什麼?還做了什麼?(做了個籬笆,還做了塊牌子呢)
(2)他們為什麼要圍著小樹苗,豎著一塊牌呢?(告訴大家要愛護這棵小樹苗,不能傷害它)
(3)教師小結:聽了大姐姐的話,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就在小樹苗四周做了個籬笆,還做了塊牌,告訴大家要愛護小樹苗。
4.出示圖片4
(1)他們保護好了小樹苗,他們又去干什麼了呢?(他們去做游戲了)
(2)我們看看,這次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把衣服也疊得整整齊齊的放在草地上)
三、教師仔細觀察圖片完整地講述故事一遍,鼓勵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完整連貫地講述。
師:現在老師要請小朋友來講講這個故事,看看,誰來試一試,講一講?(多請幾位幼兒講述故事)
四、重組圖片講述
1、教師示範將圖片順序打亂,重新創編故事。
2、請幼兒嘗試改變圖片排列順序創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