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大班美術教案與反思,最好不要太長
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教學反思
1.選材生活化、趣味化、經驗化。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身子女,他們關注自身比較多,不太會去關注周圍的其他的小朋友和他自己到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同時大班主題活動《我自己》當中的一條主題目標就是讓幼兒去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最後結合大班「分類」的核心經驗,分類的多樣性和在同一組物體當中不同的分類方式。陳瑋珺老師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自身作為一種活動的材料來參與到整個活動當中,使這樣的一個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是一個能符合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符合新《綱要》的指示:科學領域的知識應該「情境化、、過程化、生活化、經驗化」。 今天的活動中,陳瑋珺老師始終讓游戲貫穿整個過程,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最後意猶未盡。
2、活動目標指向清晰,層層落實。
這個活動對幼兒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瑋珺老師提出的活動目標一是「發現人有許多不同和相同之處,並且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嘗試說說理由」。這是一個從學習經驗或認知經驗的角度對幼兒提出的活動要求。教師通過三個環節的設計來層層落實目標:首先,請一個小朋友說出某一種差異以及某一種判斷的標准,然後請小朋友按照要求來表現出來,如果是按照頭發是短的和長的,我們可以怎麼分,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知道按照頭發可以這樣分。其次,老師在沒有告訴幼兒標準的情況之下,請一些幼兒做出來,也就是呈現一個結果,然後讓幼兒來猜,這其中有什麼規律或者說是有什麼分類的標准,顯然對幼兒是充滿思維挑戰的,幼兒需要把這個標准給找出來,然後清楚地表述,如:穿園服的和不穿園服的不同。最後,教師讓幼兒小組合作、設定標准,並且按照這個標准做出來,然後讓另一組幼兒猜。這一環節更加凸顯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
2、目標多元整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游戲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數學分類的經驗,也獲得了學習遵守游戲規則、語言表達等經驗。在活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不是數學問題,但需要幼兒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一組幼兒已經按照「高矮」標准進行分類,另一組幼兒馬上調整變成「扎辮子」標准進行分類,以不違犯游戲規則,這體現了本次活動的一大價值,即注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根據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即大班幼兒已經能夠與同伴確認某一個共同目的,然後圍繞這個目的去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提出的目標二是「在參與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和合作」,教師很巧妙地設計了「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與合作。這些都增大了今天數學活動的價值。
㈡ 大班繪畫教案:一樣不一樣
教材簡解:
照鏡子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幼兒平時照的都是平面鏡,鏡中的影像和自己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本次活動,我將為幼兒介紹哈哈鏡,讓幼兒通過照哈哈鏡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並通過美術繪畫的方式,將不一樣的自己畫出來,從中感受到美術活動的樂趣。
三、目標預設:
1.嘗試用誇張的方式表現自己照哈哈鏡時變形的樣子。
2.通過照平面鏡和哈哈鏡,觀察出哈哈鏡中人物的頭部或身體等各個部分變形的特徵。
3.感受照哈哈鏡的樂趣,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把重點歸納為:在感受照哈哈鏡的樂趣的基礎上能夠用誇張的方式畫出鏡子中的自己;難點歸納為:能夠根據哈哈鏡中的影像,用流利的線條進行繪畫。
五、設計理念: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藝術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和豐富的物質材料環境」,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取照哈哈鏡類似游戲的方式開展活動,讓幼兒能夠充分享受活動,並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發現來進行繪畫,尊重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與創造,摒棄傳統的教師范畫、幼兒臨摹的方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繪畫來展示每一個幼兒的獨特性。
六、設計思路:
本次活動,以幼兒照鏡子的方式導入,幼兒先選擇平面鏡發現自己的模樣沒有變化,再選擇哈哈鏡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將前後兩次照鏡子的結果進行對比,激發幼兒對哈哈鏡中不一樣的自己的興趣,為之後的活動做好鋪墊。緊接著,就是幼兒介紹自己在哈哈鏡中的模樣,與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到底哪裡變得不一樣了。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下,鼓勵幼兒用誇張的方式、流利的線條把不一樣的自己給畫出來。
七、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照鏡子
1.出示平面鏡,請幼兒照一照,說一說你在鏡子中看到了什麼?
(1)師:今天,老師給每位小朋友都帶來了兩面鏡子,請你們先拿起第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你發現了什麼呀?
(2)師:你在鏡子中看到的模樣和自己一樣嗎?
2.出示哈哈鏡,再次請幼兒照一照,說一說這回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1)師:現在,請你們取出第二面鏡子來照一照,這一回你發現了什麼變化?
(2)幼兒交流討論在哈哈鏡中看到的自己的模樣。
3.教師小結:我們在照平面鏡的時候,發現鏡子中的模樣和自己一樣沒什麼變化,但是當我們照哈哈鏡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變得不一樣了!
(二)美術繪畫——哈哈鏡中的我
1.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引導幼兒畫一畫哈哈鏡中的自己。
師:這么特別的自己,我們平時是不是很少看見呀?那老師想把這個特別的自己畫出來,以後每天都能見到啦,你們願意嗎?
2.重點指導美術繪畫時的方式方法。
(1)師:在哈哈鏡中,我們的臉變得怎麼樣了?身體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2)師:在繪畫的時候,請你們把這些變化用誇張的方式表現出來,比比看,誰最特別。
3.幼兒進行繪畫,教師播放背景音樂,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
師:繪畫的時候,如果你忘記樣子了,可以再照一照哈哈鏡。
(三)作品展覽——不一樣的我
將幼兒完成的美術作品貼到展覽板上,幼兒互相欣賞,並交流討論畫中的幼兒是哪一位幼兒。
(四)活動延伸
將哈哈鏡放置到班級美工區中,供幼兒在平時區域活動時玩耍、繪畫。
㈢ 幼兒園 一樣不一樣 數學教案及反思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㈣ 幼兒園大班美術一樣不一樣活動反思
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教學反思 1.選材生活化、趣味化、經驗化。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身子女,他們關注自身比較多,不太會去關注周圍的其他的小朋友和他自己到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同時大班主題活動《我自己》當中的一條主題目標就是讓幼兒去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最後結合大班「分類」的核心經驗,分類的多樣性和在同一組物體當中不同的分類方式。陳瑋珺老師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自身作為一種活動的材料來參與到整個活動當中,使這樣的一個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是一個能符合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符合新《綱要》的指示:科學領域的知識應該「情境化、、過程化、生活化、經驗化」。 今天的活動中,陳瑋珺老師始終讓游戲貫穿整個過程,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最後意猶未盡。 2、活動目標指向清晰,層層落實。 這個活動對幼兒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瑋珺老師提出的活動目標一是「發現人有許多不同和相同之處,並且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嘗試說說理由」。這是一個從學習經驗或認知經驗的角度對幼兒提出的活動要求。教師通過三個環節的設計來層層落實目標:首先,請一個小朋友說出某一種差異以及某一種判斷的標准,然後請小朋友按照要求來表現出來,如果是按照頭發是短的和長的,我們可以怎麼分,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知道按照頭發可以這樣分。其次,老師在沒有告訴幼兒標準的情況之下,請一些幼兒做出來,也就是呈現一個結果,然後讓幼兒來猜,這其中有什麼規律或者說是有什麼分類的標准,顯然對幼兒是充滿思維挑戰的,幼兒需要把這個標准給找出來,然後清楚地表述,如:穿園服的和不穿園服的不同。最後,教師讓幼兒小組合作、設定標准,並且按照這個標准做出來,然後讓另一組幼兒猜。這一環節更加凸顯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 2、目標多元整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游戲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數學分類的經驗,也獲得了學習遵守游戲規則、語言表達等經驗。在活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不是數學問題,但需要幼兒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一組幼兒已經按照「高矮」標准進行分類,另一組幼兒馬上調整變成「扎辮子」標准進行分類,以不違犯游戲規則,這體現了本次活動的一大價值,即注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根據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即大班幼兒已經能夠與同伴確認某一個共同目的,然後圍繞這個目的去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提出的目標二是「在參與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和合作」,教師很巧妙地設計了「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與合作。這些都增大了今天數學活動的價值。 3、活動操作材料簡便易行,實用有效。 通常在幼兒園分類活動中,老師會耗時製作、准備一大堆的教學具。但是今天教師並沒有這樣做,她只是准備了兩個呼啦圈,兩個用於積分的小象玩具,這些都是幼兒園里常見的、隨手可取的材料,以及教師充分利用了每個幼兒身體上(外在的、所帶的)自然的特點(服飾、高矮、性別等不同)來組織展開活動。這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一種理念,就是教學設計並不在於內容環節有多少難、活動操作材料有多復雜,而是應該首先准確把握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領域核心經驗、主題核心經驗,然後採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幼兒能夠充分地參與,體現活動材料以及教學形式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4.師幼互動積極有效。陳瑋珺老師對幼兒的回答能積極有效地回應,在過程中能及時歸納總結幼兒的操作行為(「 人除了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見不同,還有一些不同時看不見,需要好好想一想、找一找的」),以此不斷推進活動,也能運用兒歌(「紅圈圈、綠圈圈,按什麼不同來站圈,三、二、一」 )組織游戲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在幼兒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㈤ 不一樣的你和我的教案和反思
一.活動目標來
源1.喜歡跟讀兒歌並創編兒歌。
2.學慣用形體動作和聲音模仿動物。
二.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了解小雞,青蛙等常見的小動物的叫聲。
物質准備:小雞,青蛙,小狗,小貓等的圖片。
三.活動過程
師幼互相問好
談話引入: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了幾位好朋友來我們班級做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誰吧?
1.猜猜是什麼動物
① 教師先後扮成小雞或青蛙,讓幼兒猜猜是什麼動物?
師:嘰嘰嘰(呱呱呱)小朋友們聽聽老師扮演的是什麼小動物啊?
請小朋友們來和老師一起模仿小雞和青蛙的叫聲。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習兒歌《你和我,我和你》
①教師念兒歌,鼓勵幼兒大聲念,讓幼兒注意「嘰,呱」的發音。
師:我們在來學習一下這首《你和我,我和你》,請小朋友在念的時候要把小雞嘰嘰嘰的嘰和青蛙呱呱呱的呱念好來。
② 請小朋友學習小雞和青蛙的動作,注意青蛙跳的動作要控制高度,避免受傷。
師:小雞和青蛙是怎樣的呀?青蛙跳的時候不要跳的太高,不然青蛙會摔倒的,知道嗎?
㈥ 大班社會活動《一樣不一樣》的教案導入部分
設計思路:大班幼兒即將畢業,進入小學。而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這兩者的環境與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幼兒園生活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孩子對父母和老師有很強的依賴性。如在幼兒園,孩子無論集體教育活動,戶外活動,還是生理活動,都是在老師的照顧、指導下進行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快樂地玩耍,伴隨著游戲成長。但是進入小學後,孩子們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為主,而且小學的管理模式、生活制度、學習方法、人際交流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對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果這些方面孩子沒有很好准備,將會造成入學後的很多不適應。只對這一背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以幫助幼兒順利進入人生的新歷程。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小學的環境設施與小學生的學習生活。
2。在交流與比較中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
3。激發幼兒當一名小學生的願望。
活動准備:幼兒前期參觀過小學、反應與小學生活的照片。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說說小學是什麼樣子的。
1。 幼兒交流討論,說說小學校舍與幼兒園校舍有哪些不一樣。
「上次我們去小學參觀了,誰來說一說,小學和幼兒園有什麼不一樣?」
2。說一說,小學的教室和幼兒園的教室有什麼不一樣。
「小學的廁所在教室里嗎?」
「我們幼兒園老師有辦公室嗎?」
3。引導幼兒說說,小學教室和幼兒園教室還有那些不一樣。
二、看圖片,再次回憶小學環境和幼兒園環境的不同。
1。討論交流,小學上課和幼兒園上課有哪些不一樣。
「小學的桌椅和我們幼兒園擺放的一樣嗎?」
「小學每個教室都有兩塊黑板,分別是干什麼的呢?」
2。觀看小學一年級的課表,了解小學課程。
「小學的課程和我們一樣嗎?」「都有哪些課程呢?」
根據幼兒的疑問左適當回答。
3。學一學小學上課時師生的禮貌用語。
三、解答幼兒疑問,說說願望。
1。大家的疑問。
「上小學後,我們的座位怎麼辦?」
「為什麼上課要先舉手再發言?」
「什麼是作業?什麼時候做作業?」
「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地方呢?」
2。幼兒的願望。
「就快要上小學了,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選擇有利於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內容,如「要畢業了」、「做個小學生」、「學校什麼樣」、「小學生的生活」等,讓幼兒感受自己長大了,越來越能幹了,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本領了;知道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小學生要會自己管理自己、照顧自己,要遵守紀律,用心學習等等,為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好基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自身發展需要出發,以幼兒參觀小學掀開活動的帷幕,到對小學的好奇、想要上小學,都體現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情感發展。我組織孩子參觀了小學,觀摩了小學的環境、操場、音樂室等場景,消除了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通過對小學生活、學習、交往的了解,逐漸萌發了孩子們「我想上小學」的興奮心理。
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給了我們不少啟示。孩子的興趣與需求是教學活動的生長點。作為教師,我們要滿足孩子的興趣與需求。教學活動是孩子積累經驗,學習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對於孩子表現出的願望想法給予積極回應,並將活動的目標與孩子的需求相結合,採取多種有效措施,豐富孩子的經驗,使活動深入開展。相信孩子,將孩子作為主體,老師要真正成為孩子活動的觀察者、傾聽者、提問者、合作者,並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性。
㈦ 大班美術活動一樣不一樣教學反思
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教學反思作者:陳麗華 時間:2013-03-26 20:33:17
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教學反思
1.選材生活化、趣味化、經驗化。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身子女,他們關注自身比較多,不太會去關注周圍的其他的小朋友和他自己到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同時大班主題活動《我自己》當中的一條主題目標就是讓幼兒去發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最後結合大班「分類」的核心經驗,分類的多樣性和在同一組物體當中不同的分類方式。陳瑋珺老師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猜猜有什麼不一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自身作為一種活動的材料來參與到整個活動當中,使這樣的一個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也是一個能符合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符合新《綱要》的指示:科學領域的知識應該「情境化、、過程化、生活化、經驗化」。 今天的活動中,陳瑋珺老師始終讓游戲貫穿整個過程,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最後意猶未盡。
2、活動目標指向清晰,層層落實。
這個活動對幼兒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瑋珺老師提出的活動目標一是「發現人有許多不同和相同之處,並且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嘗試說說理由」。這是一個從學習經驗或認知經驗的角度對幼兒提出的活動要求。教師通過三個環節的設計來層層落實目標:首先,請一個小朋友說出某一種差異以及某一種判斷的標准,然後請小朋友按照要求來表現出來,如果是按照頭發是短的和長的,我們可以怎麼分,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知道按照頭發可以這樣分。其次,老師在沒有告訴幼兒標準的情況之下,請一些幼兒做出來,也就是呈現一個結果,然後讓幼兒來猜,這其中有什麼規律或者說是有什麼分類的標准,顯然對幼兒是充滿思維挑戰的,幼兒需要把這個標准給找出來,然後清楚地表述,如:穿園服的和不穿園服的不同。最後,教師讓幼兒小組合作、設定標准,並且按照這個標准做出來,然後讓另一組幼兒猜。這一環節更加凸顯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
2、目標多元整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游戲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數學分類的經驗,也獲得了學習遵守游戲規則、語言表達等經驗。在活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不是數學問題,但需要幼兒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一組幼兒已經按照「高矮」標准進行分類,另一組幼兒馬上調整變成「扎辮子」標准進行分類,以不違犯游戲規則,這體現了本次活動的一大價值,即注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根據大班幼兒思維水平,即大班幼兒已經能夠與同伴確認某一個共同目的,然後圍繞這個目的去共同努力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提出的目標二是「在參與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和合作」,教師很巧妙地設計了「猜猜有什麼不一樣」的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商量與合作。這些都增大了今天數學活動的價值。
3、活動操作材料簡便易行,實用有效。
通常在幼兒園分類活動中,老師會耗時製作、准備一大堆的教學具。但是今天教師並沒有這樣做,她只是准備了兩個呼啦圈,兩個用於積分的小象玩具,這些都是幼兒園里常見的、隨手可取的材料,以及教師充分利用了每個幼兒身體上(外在的、所帶的)自然的特點(服飾、高矮、性別等不同)來組織展開活動。這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一種理念,就是教學設計並不在於內容環節有多少難、活動操作材料有多復雜,而是應該首先准確把握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領域核心經驗、主題核心經驗,然後採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幼兒能夠充分地參與,體現活動材料以及教學形式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4.師幼互動積極有效。陳瑋珺老師對幼兒的回答能積極有效地回應,在過程中能及時歸納總結幼兒的操作行為(「 人除了能用眼睛一看就能看見不同,還有一些不同時看不見,需要好好想一想、找一找的」),以此不斷推進活動,也能運用兒歌(「紅圈圈、綠圈圈,按什麼不同來站圈,三、二、一」 )組織游戲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在幼兒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㈧ 中班美術創作教案《不一樣的秋天》
教案一般書寫分為四個步驟:第一部分;開始部分,也就是導入;第二部分基本部分(也就是授課的過程);第三部分結束部分(教師小結活動);第四部分延伸部分。別忘了最後還有課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