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利與弊
提高集體教學的有效性應關注活動內容的適宜性,創設幼兒發展的鷹架,關注幼兒的主動性與互動性。
首先,關注活動內容的適宜性,符合本班多數幼兒的發展需要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活動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是保證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前提。相比較於中小學課程,幼兒園教學內容的隨意性比較大,也會造成內容選擇的隨意性。《指南》就明確指出:集體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本班多數幼兒的原有經驗、學習和發展水平。
大班孩子聽了《騎白馬的蒼耳》的故事後,對種子的傳播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班級里常能聽到孩子們討論的聲音,不管是晨間談話、玩游戲,還是排隊、喝水的空當。自然角一躍成了班上最熱鬧的角落,各種各樣的種子紛紛「登場」。在幼兒園里散步時,孩子們也到處尋找植物的種子,並猜測它的傳播方式。當班級孩子的興趣集中並且強烈得要溢出來時,新的教學活動《種子的傳播》自然就產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吻合班級絕大多數孩子發展意願的活動,有利於幼兒分享經驗、引導探究、解決共性問題的活動就是適宜的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需要捕捉課程時機,才能為課程的進程把脈。
其次,把握臨界點,創設幼兒發展的鷹架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教學過程中的臨界點是指教學活動的某個時間段中,幼兒的學習因受當時各種因素的促進或制約而出現停滯之前的瞬間時刻是幼兒的發展獲得質的飛躍的節點,是幼兒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也是幼兒發展的機遇。幼兒能否突破臨界點獲得新的發展,需要得到教師及時敏感的引導和幫助。
鷹架觀念源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即幼兒的發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走在幼兒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為其創設最近發展區,幫助其從現有的發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發展水平,鷹架就是建立在幼兒現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為幼兒提供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支撐。
比如,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和追問創設鷹架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注意提問類型的多樣化,提問要清晰,句式結構簡單、句子簡短、有針對性;關注提問的序列性,引導幼兒的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逐漸實現經驗及其意義的建構。
再其次,關注幼兒的主動參與,引發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幼兒參與是有效學習的關鍵,是集體教學轉化為幼兒發展的中介,也是評價幼兒園集體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參與的指標不僅應關注兒童是否有積極的行動參與,更要關注兒童積極的心理參與,積極的心理參與才能說明教學活動是孩子喜愛的、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
學齡前幼兒是「在行動中學習」的,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了行動對於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二是強調行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這對於集體教學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即讓幼兒在以互動交往為主要方式的集體課堂中學習。
② 如何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習慣
一、優化家園環境,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為,幼兒在情緒良好的時候也更樂於做出友好舉動。因此,不管家庭、幼兒園或社會都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優美、清潔的環境,使幼兒感到舒適、愉悅,從而增強其親社會性。我們不但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鼓勵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還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精神環境。
1.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在外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設立開放、自主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物質環境能充分支持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也可以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相互爭執,這對於喜歡模仿同伴的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2.寬松、接納的精神環境。精神環境比外在的物質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其次,家長與幼兒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最後,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感受鄰里間的和睦、社區的精神文明、家鄉的文化等,激發幼兒愛家鄉、愛自然、愛社會的情感。寬松、接納的精神環境最直接和顯而易見的意義是能賦予幼兒一個良好的社會界定,給他們一個積極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兒積極、自信,有利於其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生活教育,即生活與教育的結合,是生活對教育的影響。同認知教育相比,社會性教育更具有貼近生活的特徵,它不像認知教育那樣脫離生活進行。親社會教育需要教師在大量的生活細節中,將與某種生活內容或生活方式相應的社會性目標結合進去。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細心的教師可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的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素材。貼近幼兒生活的社會教育,能使幼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真正意識到生活中的好與壞、善與惡。同時,教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高度關注,能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響,在班級里形成積極的、良性的循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一種旨在提高兒童善於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有利於幼兒自發做出親社會行為。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提供移情線索和情感信息,使他們能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和親社會行為。
四、利用榜樣,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形成,主要是通過觀察性的學習和模仿達到的,所以,榜樣是很重要的。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熏陶幼兒。我們可以在幼兒面前經常表示對長輩的關愛,對有困難的人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等。成人行為的榜樣對幼兒的激勵作用遠大於言語指導的刺激,在榜樣的作用下,幼兒很容易產生親社會行為。當幼兒執行了利他行為,成人就應及時強化,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從而有效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和鞏固。
五、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手段。幼兒在游戲中需要相互適應,服從共同的行為規則,從而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學會與別人交往的正確方式。游戲為幼兒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和機會,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有助於我們了解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指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總之,當今社會是一個講究和諧的社會,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對其社會性的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為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有責任讓幼兒學會愛、懂得愛、付出愛。讓我們為這個目標共同努力吧!
③ 幼兒園親社會行為教案
設計意圖
人的健康包括身、心兩方面,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加註重心理健康的發展。人的表情中,微笑最美麗,也是最有魅力的。它可以調節人的心情,讓不快即刻消失,也可以和諧人際關系。微笑就像冬日的暖陽,即刻能化解人們心中的堅冰。幼兒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發現,這一時期的幼兒,心理素質極不穩定,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弱,不易容納挫折和不合理的事,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園十二五州級課題《發揮優秀兒童文學功能,對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實踐研究》開展了將近兩年,課題中對"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情緒,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樹立完美的人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我們課題中研究的元素和攻克的難關,結合社會教材《蝸牛的微笑》,我深化了其內涵,生成了這節教育活動。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積極的展開想像,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2.知道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情,讓幼兒懂得微笑的重要性。
3.初步體驗當把快樂帶給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
二、活動准備:
1.PPT課件一套:蝸牛的微笑。
2.幼兒入手一面鏡子。
3.圓形卡紙片(直徑8厘米),數量為幼兒人數的兩倍,背面貼有雙面膠。記號筆人手一支。
三、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在聽聽、看看、想想、說說的基礎上展開積極的想像,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活動難點:懂得微笑的重要性,喜歡微笑,感受微笑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快樂。
四、活動過程:
1.感受微笑,激發幼兒和他人打招呼的愉悅心情。
2.聽"微笑"、談微笑,體驗微笑帶來的快樂。
·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進一步體驗、感受微笑能夠帶給他人快樂。
·教師邊播放課件邊講述故事一遍。
·邊播放PPT,邊提問再次講述故事一遍。
·體驗微笑帶來的快樂。
3.看微笑,了解生活中微笑的作用。
·幼兒自由表述生活中見過的微笑。
④ 幼兒園里有什麼讓你受益終身的好規則
許多3~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老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夥伴之間的沖突。
⑤ 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
《綱要》中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強調「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因而,從小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如: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幫助、撫慰等,對促使兒童今後形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以及優良的個性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激發交往願望。
蒙台梭利認為:「要幫助幼兒發展,我們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使其能自由發展的環境。」而輕松的心理環境、豐富有趣的物質環境,正是激發幼兒自主交流,合作分享的前提條件。
1、輕松的心理環境是激發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基礎。
《綱要》中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有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心理環境的創設中,支持是幫助孩子實現交流的保障,鼓勵則可以調動孩子參與交流活動的積極性。因此,一個輕松無壓力的語言環境是調動幼兒表達、交流的內部動機的必要條件,幼兒在自主、自由的氛圍中,有話願說,有話敢說。幼兒願說了,老師則成為他們的熱心聽眾,在傾聽中了解幼兒,適時地給予積極的回應和指導,並注重與幼兒的互動,使他們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建立起與他人的交流情境,產生社會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促使其學到和掌握更多的交往語言,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2、和諧的物質環境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保障。
兒童正處於身體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影響他們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物質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由於兒童期各方面發展具有明顯的不成熟性,他們對成人有著更為強烈的依戀,需要成人給予更多的撫慰和關愛。因此,一方面,教師可將室內環境布置得溫馨而舒適:柔軟的靠墊、溫馨的窗簾、低矮的桌椅,盡量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師要像母親般地愛護他們,說話輕一點。動作柔一些,使孩子產生安全感,並對教師產生依戀,使孩子更願意主動親近教師,自主自願和周圍的人和事物進行交流,促使幼兒形成分享、同情、合作、幫助、謙讓、親情、友情、關愛等親社會的行為和舉動。
二、 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戲情境,營造合作氛圍。
游戲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它通過虛擬情景以再現成人的社會經驗與人際關系,從而使幼兒達到認識周圍世界的目的。通過創設角色游戲和區角活動情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能力和水平。
1、以角色游戲為載體,激發幼兒的分享行為。
對於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家」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場所和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幼兒覺得安全的地方,因此創設了溫馨而舒適的「家」的環境和氛圍,有利於幼兒間輕松、自然地交往和表達。一個「到娃娃家做客」的新游戲場景,讓幼兒模仿「家」中的角色在活動中與人交往,教師開始則以客人的身份引導幼兒游戲。如:先輕輕的敲門問:「家裡有人嗎?我是xx」,再向「主人」問好,而「主人」則熱情地招呼「客人」,說:「請進、請坐、請喝水」等,。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幼兒學習了交往語言、友善待人,發展了親社會行為。通過游戲情境,使幼兒身臨其境,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體驗助人和被助、愛人和被愛、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2、以區角活動為媒介,幫助幼兒疏導不良情緒和行為。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由於受到知識水平和經驗的局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小班孩子,他們可能無法正確處理,從而出現一些不適當的行為。我們在注重正面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同時,引導幼兒的不適當行為同樣重要。對於幼兒來說,讓他們學會合理宣洩,也是預防不良行為特別是攻擊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適當合理的途徑將心中壓抑的不良情緒釋放出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創設各種新穎多樣的區角活動來:如通過設立「健康寶寶聊天室」、 「心裡話園地」等區角。幼兒在這些場合可以毫無壓力,和自己的好朋友說說心裡話,可以和自己喜愛的絨毛玩具說說心裡話。
三、組織開放、互動的教育教學活動,提升親社會行為的水平。
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隱含著教育契機,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應合理滲透在一日活動中。如晨間接待時,教師與幼兒主動問「早」,培養幼兒親善的行為,又如:在語言教學游戲「請到我家做客」中,幼兒先通過看錶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並學習了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你好、請進、請坐、謝謝、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嗎?再見,歡迎再來!」等禮貌用語,緊接著讓他們扮演角色進行游戲,此時幼兒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合作、交往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大大地激發出來。對表現正確的幼兒進行肯定、贊賞、鼓勵,使幼兒產生自豪、羨慕、嚮往、愉快的體驗;對做了不符合親社會要求的行為,如同伴間遇到矛盾小事爭吵等現象,教師及時進行指出,使之改正,將負面的道德情緒體驗轉化為積極、健康、肯定性的親社會行為。
四、家園密切配合,共同教授合作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家庭教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針對幼兒交往能力弱的這一情況,和家長取得聯系,共同探討是至關重要的。
1、啟發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首先,作為父母,要關愛孩子,能夠對幼兒表示關懷,及時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必要時給予幼兒幫助。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加強親子溝通,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體貼、寬容、理解並信任幼兒,同時給予幼兒適當的獨立和自由,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其次,家長要堅持正面教育的手段,運用微笑,贊揚和擁抱等方法來獎賞孩子合作、分享、同情等這類行為。多用引導的方式通過說理、表揚,闡明兒童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後果,不僅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且提供解釋,讓孩子明白行為合理的地方及被期望的原因,改進不適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知道好的行為將受周圍人的歡迎,相反不好的行為將帶來的不良後果。
2、鼓勵家長為孩子創設交往的機會和環境。
如今獨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家長要想方設法創設各種時機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可以通過讓孩子帶幼兒園的小夥伴到家中玩耍,或經常帶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或是參與各種集體活動,通過實踐的操作和體驗,使孩子在實際的交往中真正理解和體會到什麼是友好,體驗到友好交往帶來的快樂。在快樂的交往氛圍中激發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同時為下次的合作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3、引導家長為孩子傳授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家長不僅要提供機會讓孩子得到鍛煉,還應教會孩子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方法。例如:怎樣招待客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怎樣參與到別人的游戲中;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應;怎樣對同伴給予關心幫助,等等。經常向孩子傳授這些知識,比單純讓孩子模仿別人效果會更好。此外,對於那些特別內向的孩子,家長可引導孩子進行一些角色扮演游戲進行練習,比如在「客人來了」這一表演情境中,家長可與孩子各選角色進行表演,也可由家長先示範,孩子再參與,並進行互換角色,引導孩子體驗當事人的心情。通過實際操作和反復練習,幫助孩子逐步學會和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方法,從而提升親社會行為的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戲情景,組織開放、互動的教育教學活動,家園密切配合從多角度多層面激發幼兒的交流願望,提升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水平。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幼兒在游戲中交往、在交往中提升親社會行為的能力,使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而共同努力吧!
⑥ 幼兒園指南中關於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條目
幼兒園指南中關於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條目。 一、優化家園環境,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為,幼兒在情緒良好的時候也更樂於做出友好舉動。因此,不管家庭、幼兒園或社會都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優美、清潔的環境,使幼兒感到舒適、愉悅,從而增強其親社會性。我們不但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鼓勵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還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精神環境。 1.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在外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設立開放、自主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物質環境能充分支持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也可以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相互爭執,這對於喜歡模仿同伴的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2.寬松、接納的精神環境。精神環境比外在的物質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其次,家長與幼兒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最後,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感受鄰里間的和睦、社區的精神文明、家鄉的文化等,激發幼兒愛家鄉、愛自然、愛社會的情感。寬松、接納的精神環境最直接和顯而易見的意義是能賦予幼兒一個良好的社會界定,給他們一個積極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兒積極、自信,有利於其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生活教育,即生活與教育的結合,是生活對教育的影響。同認知教育相比,社會性教育更具有貼近生活的特徵,它不像認知教育那樣脫離生活進行。親社會教育需要教師在大量的生活細節中,將與某種生活內容或生活方式相應的社會性目標結合進去。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細心的教師可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的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素材。貼近幼兒生活的社會教育,能使幼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真正意識到生活中的好與壞、善與惡。同時,教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高度關注,能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響,在班級里形成積極的、良性的循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一種旨在提高兒童善於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有利於幼兒自發做出親社會行為。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提供移情線索和情感信息,使他們能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和親社會行為。 四、利用榜樣,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形成,主要是通過觀察性的學習和模仿達到的,所以,榜樣是很重要的。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熏陶幼兒。我們可以在幼兒面前經常表示對長輩的關愛,對有困難的人提供盡可能的幫助等。成人行為的榜樣對幼兒的激勵作用遠大於言語指導的刺激,在榜樣的作用下,幼兒很容易產生親社會行為。當幼兒執行了利他行為,成人就應及時強化,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從而有效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和鞏固。 五、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手段。幼兒在游戲中需要相互適應,服從共同的行為規則,從而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學會與別人交往的正確方式。游戲為幼兒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和機會,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有助於我們了解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指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總之,當今社會是一個講究和諧的社會,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對其社會性的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為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有責任讓幼兒學會愛、懂得愛、付出愛。讓我們為這個目標共同努力吧!
⑦ 對角色扮演游戲中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對策相關的問題有哪些
對角色扮演游戲中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對策相關的問題有哪些
親杜會行為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並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捐贈、謙讓等。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也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
①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童年期最重要的活動。它符合幼兒的天性,對幼兒身體、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角色游戲是學前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戲類型,它是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藉助模仿和想像,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其個人生活印象的一種游戲,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題,如娃娃家、醫院、商店等等,所以又稱為主題角色游戲。
②本文認為可以通過角色游戲的開展來培養游戲的親社會行為,從而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一、確定合適的游戲主題和情節,幫助幼兒建立親社會行為
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為愛與感恩,在感受愛與被愛的情感氛圍中去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學會感恩父母、老師、長輩及身邊的人,主要是為其親社會行為奠定基礎。在確立小班角色游戲主題情節時,可以開展幼兒熟知的「娃娃家」,幼兒既能模仿媽媽喂孩子,愛撫照顧小寶寶,又要模仿媽媽做飯,「媽媽」下班回到家了,「孩子」還要說:「媽媽,您累了吧!快快座下,先喝杯水,休息休息吧!」這樣幼兒便會很自然地習得關心他人,尊敬長輩的好品質。
中、大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主要表現為分享、關心及謙讓、互助行為,學會樂意與同伴分享玩具、食物,並能關心家人、老師、同伴等。同樣在「娃娃家」游戲活動中,可以為幼兒提供若干大小不一的食物、一部電話機、一輛小推車,並向孩子們提問當有「客人」來「娃娃家」做客時,「爸爸」、「媽媽」、「寶寶」應當如何分配這些物品,啟發引導幼兒學習分享,共同享用娃娃家內的玩具、物品,並用各種食物招待客人等等,這樣他們在游戲交往的同時,禮貌待人,學會分享的行為也能隨之產生。
二、提供和及時添加豐富的游戲材料,引發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1.游戲前,准備靈活多變的材料。首先教師所選的材料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學前期的幼兒大都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思維直接依靠行動和表象。尤其是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小班幼兒,他們的思維直接依賴於材料、玩具。所以,環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會直接引發幼兒的游戲行為,並暗示游戲的內容和方向。比如,如果有超市,幼兒就會試圖去購物,有醫院幼兒就會試著去就醫,會給人診病。在「娃娃家」放一支筆,會使「媽媽」教娃娃畫畫,放上牙膏、牙刷,會讓「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護牙齒健康。環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可以逐漸增加、變換,不斷引發新的游戲情節,產生不同的親社會行為。
2.游戲過程中,教師及時添加投放材料。在幼兒游戲情節的發展過程中,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如果情節需要,或者游戲內容過於貧乏時,教師需要及時提供一些新材料幫助豐富游戲情節。如,在「醫院」的游戲中,教師發現「媽媽」抱著一位不小心摔斷腿的「寶寶」來就診,幾個「大夫」正在為「截肢」發愁呢,因為他們沒有可用的材料,這時,教師就迅速去儲物室,為幼兒取出了塑料繩、紗布、線繩等物品,游戲就順利完成了。
三、適時指導,為幼兒親社會行為產生創造條件
1.引導幼兒在角色分配中學會輪流、謙讓、等待。在角色游戲中,往往很多孩子都會想當同一個角色,教師這時可以引導他們採用猜拳、輪流制的方式,或者兩人聯合起來把同一個角色做到最強大,例如:兩個人的能量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奧特慢,就可以順利打走地震怪,這樣既滿足幼兒的要求,又學會了協商。在指導幼兒角色分配時,教師還應觀察,使幼兒在角色扮演時有針對性和公平性,對於比較內向、安靜的幼兒,應多讓他們去扮演活潑的、活動性強的角色,如警察、醫生等,以促使幼兒主動與他人交往,增進友誼;而對於外向、好動的孩子則應該多扮演一些有耐性的角色,如收銀員、門衛等等。並且不能總是讓那些能力強的幼兒扮演主要角色,而能力弱的幼兒處於被支配的地方。教師還應多鼓勵孩子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多與同伴交流溝通,從而習得一些普遍的社會交往規則。
2.教師角色參與,榜樣示範。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兒童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別人來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榜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榜樣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了兒童的學習,所以在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中,教師的榜樣示範是非常重要的。如,「乘客」都搶著上「汽車」時,教師以「乘客」的身份說:「我也來乘坐,我排在誰的後面呢?」幼兒就都很自然地跟著老師有秩序的排隊上車了。又如:在一次游戲中,教師以一名角色身份(客人)參與了幼兒的活動,招呼―入座―點菜―上菜―品嘗―詢問―致謝,這一系列過程中,教師就把在公共場合吃飯的禮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幼兒。
3.語言啟發引導,增強幼兒親社會行為。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用語言啟發幼兒,以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比如,當教師發現一個小女孩獨自坐在「娃娃家」里,抱著「寶寶」,而她附近的幾個幼兒卻在玩「服裝店」的游戲,這時,教師就走到這位小女孩的身邊,對她說:「寶寶媽媽,天氣好冷,你的小寶寶衣服穿得太少啦,會被凍感冒的,你最好帶他去『服裝店』買件衣服。」教師的話語對幼兒來說是一種語言提示,不僅豐富了游戲的情節和內容,並啟發幼兒更好的做「媽媽」,照顧、關心「寶寶」,並使幼兒主動與小夥伴交往。當教師發現一個膽小的幼兒正獨自一人在「理發店」里玩「電吹風」時,就走上前去,對他說:「你的吹風機真漂亮,顧客一定很喜歡,你為幾個顧客吹過頭發了?」幼兒回答說:「還沒有來顧客。」教師說:「那你可以站在店門口請他們來吹頭發啊。」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站在理發店門口熱情的招呼客人進來吹頭發。 4.教師引導幼兒遵守游戲規則。角色游戲是一種特殊的游戲,它包含內部規則和外部規則兩種游戲規則。內部規則是角色本身的職責以及角色間的相互關系,如醫院的護士應該聽醫生的安排,不能擅自給病人吃葯、打針等;外部規則是在開展游戲所必須遵守的,不同的游戲有不同的規則,此外還包括不幹擾他人的游戲、游戲結束必須按照類別收放玩具和在游戲過程中注意環境衛生保護等等。在內部規則方面,幼兒有時會做一些角色以外的事情,或者不知道角色還有些什麼事情要做,或者不理解角色之間該有的關系,這是由於幼兒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對角色的體會不夠深刻造成的。在指導時,教師要引導幼兒發掘角色的任務,按角色應有關系行動。對於外部規則,教師則應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制定,對此幼兒往往比較樂意接受,所以教師可引導幼兒共同制定和完善游戲規則。
四、總結評價,強化幼兒親社會行為
1.師幼共同討論,講評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隨時發現和捕捉一些典型的情節,尤其是出現一些不良社會行為的時候,比如,在「娃娃家」里爭搶玩具,在商店裡買東西把商品弄得亂七八糟,醫生胡亂給病人打針,「父親」拎著娃娃胳膊到處亂走等,教師可以通過和幼兒進行討論,幫助幼兒明辨是非,建立規則。
2.及時強化,做好表揚與獎勵。斯金納認為,獎勵是對兒童的積極行為的肯定評價,它有助於兒童良好行為的形成和發展,當人們獎賞某種行為時,就增加了該行為將來出現的可能性。但我們提倡精神表揚而不是用物質獎勵去鼓勵兒童。幼兒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幼兒又是特別愛表揚和鼓勵的。表揚與獎勵應要具體、准確、簡單明了。如不要籠統地表揚「娃娃家玩得挺好的」,具體怎麼好、哪些好要具體明確。比如表揚「健身房」的「經理」很愛動腦筋,會招徠生意,說「今天新店開業,免費」,兩位「教練」在教「客人」使用「健身器材」時,很認真、很耐心。教師贊許的眼神、親切的點頭,並豎起大拇指都能給幼兒帶來莫大的鼓勵,能促使幼兒做得更好,強化了親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