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大班古詩竹枝詞教案
一、讀話導入《竹枝詞》 同學們見過「太陽雨」嗎?一邊下雨,另一邊卻陽光燦爛。有一句詩說得好——(試探學生是否預習),嗯,就是我們本課要學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二、指導學習詩句 1.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有關劉禹錫的資料。 2.簡介竹枝詞。 「竹枝詞」是流行於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們在勞作之餘,成群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內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劉禹錫在夔州,經常見到這種場面,極為欣賞,因而填寫了許多「竹枝詞」,今天要學的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3.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齊讀。 (2)藉助注釋,自讀並思考詩句的意思。 (3)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楊柳青青江水平」: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大江水面平靜。 「聞郎江上唱歌聲」:只聽到江面上傳來情郎唱歌的聲音。 「東邊日出西邊雨」:東邊出太陽,西邊卻下著雨。 「道是無晴還是晴」:說不是晴天吧,卻還是有晴的地方。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4.讀中想像。 (1)讀了這首詩的前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一場太陽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邊,看到江邊的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平靜,耳畔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原來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像一下,這首詞的後兩句寫出了少女什麼樣的心理? 三、指導朗讀、背誦 背誦《竹枝詞》。 四、作業 1.默寫這兩首古詩。 2.課外搜集劉禹錫的其他《竹枝詞》讀一讀。
㈡ 幼兒大班春日古詩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詩人尋春的愉快心情。 3、激發學生讀書求知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在反復誦讀與想像感中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朗讀體會詩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意,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賞春 1、導語:天氣晴朗了,天空蔚藍了,草兒青了,山兒潤了,水綠了,風歡了,樹葉舞蹈起來了,春天又活蹦亂跳的來了。 2、課件展示,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 通過視覺感受,激發學習的興趣,孩子們帶著對春天的嚮往,走入課堂。 (二)、詠春 1、如此鮮活的春天就在我們的眼前,同學們的腦海中有沒有也跳躍著一些關於春天的詞語呢?(學生自由說)
㈢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七夕
活動說明: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目。相傳,在銀河的兩邊各有一顆星,稱為牽牛星和織女星,牛郎和織女相親相愛,而影響了工作,這件事觸怒了天神,天神把他們分開了,從而,牛郎和織女拚命工作,等待著每年七月七日的相會。
現如今,在夏日美麗的星空下聽七夕的傳說,這種風俗已經一年比一年少,大都市的天空已漸漸看不到滿天的星星,這實在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為了讓幼兒了解七夕的傳說和慶祝意義,感知七夕這個民族傳統節日,我設計了這節活動:《七夕許願燈》,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的藝術創造能力以及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敏感性。
活動目標:
1、了解七夕的傳說,知道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2、初步學習蠟刻畫,嘗試利用輔助材料製作許願燈。
3、體驗賞燈、畫燈、上燈的快樂。
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已學過歌曲《七夕》
教具准備:七夕視頻、掛圖
材料准備:蠟刻紙,刻畫棒,不織布,麻繩,酒精膠
活動過程:
一、欣賞七夕視頻,了解七夕的傳說
二、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認識許願燈,激發學習興趣
三、引導幼兒重點欣賞許願燈的造型及圖案,感受許願燈的刻畫特點。
1、欣賞各種各樣的許願燈
2、感受許願燈獨特的刻畫特點
四、出示蠟刻紙,刻畫棒,介紹幼兒認識蠟刻畫的材料及蠟刻畫的畫法
五、引導幼兒回憶自己的願望,運用已有經驗嘗試創作蠟刻畫
六、利用輔助材料製作許願燈
七、互相欣賞許願燈,師生共同評價
八、七夕慶祝會
分析與反思: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強調:「生活即教育」的主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強調讓幼兒「運用各種感覺,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活動中,除了讓幼兒了解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經典故事外,還為孩子准備了蠟刻紙、刻畫棒、不織布、麻繩這些材料,通過不一樣的繪畫方式來發展幼兒動手動腦、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活動中不僅引導幼兒對牛郎織女相會活動給予祝福,還引導幼兒將自己的願望和夢想緊密相連,因而對幼兒更具有吸引力,。而本次活動的難點在於蠟刻畫的繪畫,所以在活動中進行了難點前置,引導幼兒畫出自己的願望,其中有的幼兒畫的是想要的圖書、玩具;也有的寫了一串數字,代表他想擁有的錢幣……幼兒將這些願望畫下來製作成許願燈掛起來,期待著伴隨牛郎織女相會的美好時刻的到來,自己的願望也能實現。
在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在活動一開始,帶領幼兒欣賞了多個許願燈作品,讓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許願燈的美和蠟刻畫獨特的特點。同時,用幼兒的作品來布置環境,讓孩子每天生活在這樣濃郁的傳統節日藝術環境中,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從而使孩子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
㈣ 幼兒大班古詩教案該怎麼寫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絕句》
作者:聚優
活動內容:古詩《絕句》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學會整首吟誦。
3.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活動准備: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於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採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容。
老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畫出這兩句的意思,並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_@我是分割線@_@
2.後兩句採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容。
(1)「窗含西嶺千秋雪」。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2)「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老師示範朗誦並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教師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停靠。
5.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的景色? 你是
從哪裡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㈤ 幼兒園大班語言古詩欣賞早發白帝城教案
語言活動:古詩《早發白帝城》 目標:理解古詩內容,體驗其表達的意境。 准備:背景圖一副,小圖片,圖文結合的古詩記錄紙一大張。 過程: 1.傾聽故事,初步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師根據詩意自編故事講給幼兒聽。 2.欣賞古詩《早發白帝城》,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 (2)提問:你聽到了什麼? 3.觀察圖片,回憶詩中詞句,理解古詩內容,體驗詩的意境。 (1)欣賞表現詩意的背景圖。 (2)引導幼兒回憶古詩內容,並出示相應的小圖片,豐富背景圖。 (3)提問:這首詩你最喜歡什麼? 4.再次欣賞古詩朗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5.嘗試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將古詩記錄下來,進一步體驗詩的意境。 (1)討論:古詩中的「朝」是什麼意思? 「辭、還、啼」 呢?該怎麼表現呢? (2) 師幼共同大膽創編。 (3)將記錄好的圖文古詩讀一讀,體面共同創造的快樂。
㈥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大全蟬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版--某種教學措施權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㈦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2]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2]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2]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2] 卻話:回頭說,追述。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