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托班社會活動教案

托班社會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6 18:51:26

㈠ 社會教育活動教案小班

尋找哭聲:將抄玩具娃娃丟襲棄在一角,使其發出哭聲,帶領幼兒尋找哭聲是從哪裡來的。
找到娃娃後抱一抱、親一親,引導幼兒關心娃娃。
請幼兒將娃娃送回家,使其發出笑聲,啟發幼兒想像自己找不到媽媽時會怎麼樣,使幼兒懂得玩完玩具後要送玩具回家。
2.幫玩具找家。
找一找還有什麼玩具沒有在自己家裡,請幼兒幫助它們回家。(即按玩具標記擺放)
3.游戲「誰走錯了家」(先請幼兒閉上眼睛)。
先將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櫃,散放各處或調換位置。
·請幼兒睜開眼睛觀察什麼玩具走錯了「家」,幫助玩具回家。
4.欣賞兒歌:寶貝玩具
寶貝玩具真有趣,
天天和我做游戲,
輕輕拿,輕輕放,
收拾整齊要牢記。
建議:
在游戲時經常提醒、鼓勵,幫助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習慣。
評價:
1.能夠關注娃娃的哭聲同情找不到家的娃娃。
2.能認真仔細地尋找散落在地上的玩具並把它們送回各自的「家」。

㈡ 幼兒園小班社會活動教案《向誰學習》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體會生活處處有學問,只要做學習的有心人,學到很多東西; 2 感受學習的多種途徑和方法,願意學習別人的好經驗。 行為目標: 懂得在學習中談討學習方法,感受學習方法和途徑的多樣性,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二、教學重點: 1 懂得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學習的多種途徑和方法。 2 教學難點: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3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願意學習別人的好經驗。 三、課前准備: 1 教學課件 2 學生「學一學」「做一做」所需的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a)讓學生在3分鍾內用紙做一件手工藝品。 b)提問:你們剛才所做的手工藝品是向「誰」學的? 板書課題:向「誰」學 (二)文明理: 1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課外你都學到了些什麼?都是向誰學的? 同學們都在課外學到了很多知識,除了向他人學以外,還有很多途徑讓我們學到知識。 3 電腦出示課文插圖(p31-p32),學生說說他們從什麼途徑去學習? 4 教師小結。 5 齊聲朗讀課文p31方框的內容。 (三)教學延伸 1 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學做紙鶴。 a)告訴學生歌中的小女孩為了救一隻鶴而犧牲的事我們也要學小女孩那樣有愛心,今天大家齊手學做紙鶴。 b)分小組,每人疊一隻紙鶴,看看誰的紙鶴做得好。 c)請做得好的同學教教其他同學,大家也可以相互學習,再疊一隻紙鶴看看有什麼進步。 d)各組找出組內疊得最好的一隻紙鶴進行比賽。並請做得好的介紹他們是怎樣互相學習,取得進步。 2 我也參加討論 a)電腦出示插圖,讓學生仿照圖片,分小組討論在生活中你向「誰」學會了什麼? b)班內共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我們主要的學習途徑。 c)齊聲朗讀p32方框的內容。 (四)深化導行 1 電腦出示插圖,讓學生結合插圖,想一想、說一說,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五)總結 1 學了這篇課文,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板書:留心觀察 善於思考學到很多東西 2 齊聲朗讀課文中「記一記」的內容。 (六)布置作業 在課後,全班同學應多做學習的有心人,留心觀察,學會更多的東西。 板書設計: 向「誰」學 留心觀察 學到很多東西

㈢ 托班社會活動教案《不急等一等》

目標:
1、在需要的時候暫時不滿足是能耐心等待。
2、運用觀察、記憶的方法,版嘗試需找權自己的餓玩具
准備:
教學大書、幼兒用書、教學CD、幼兒帶來的各種玩具,用布蓋好
一、猜猜,這個下面藏著什麼?哇是這么多的玩具
二、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自己的玩具所在位置和玩具大小及玩具的顏色
三、幼兒自由認識玩具
四、玩具想和你們玩捉迷藏的 游戲它們藏在下面,你們找對了,就可以拿出來玩了。
五、引導幼兒找到自己的玩具,使每個幼兒都有玩具。
六、如果幼兒沒有拿到自己的玩具,別急,等一等我們再來一次。

閱讀全文

與托班社會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