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怎樣預防防震教育
1.通過演習,訓練教師和幼兒在地震的狀況下根據幼兒園的環境有序地通過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兒遇到地震時能聽從老師的指揮,做出基本的自救行為。
2.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防災減災教育
如今,兒童安全事故迫使社會越來越重視兒童安全教育,防災減災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小學生防災減災教育已經出現常態化。一些學校每隔兩周就會開展一次應急演練,包括火災和地震逃生,甚至模擬遇到逃犯的場景。
在老師和家長們的努力下,孩子們的安全意識逐漸提升。不過,在兒童防災減災教育向好的道路上,仍有很多細節值得人們思考。
首先要考慮防災減災知識的准確性和實用性。
如果告訴幼兒園的孩子,「下雨打雷不能在樹下」,他可能會機靈地說,「那可以打傘」。成人知道樹可以引雷,在空曠處不能在樹下避雨。但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呢?如果不能躲在樹下,能否打傘呢?
在今年「氣象主播遭雷擊」引發社會關注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那是從地面發生的感應電荷。當時身處開闊地,手上拿著帶有金屬桿的雨傘,身邊還有許多電子設備時,感應電荷便容易在人身上聚集。
這種事件雖屬偶發,卻關繫到人身安全。如果成年人不清楚這些災害知識,如何對兒童的一句「可以打傘」進行正確的回應呢?一些老師也有相似的困惑。
現在,很多幼兒園老師會根據季節的變幻,簡單講授防災減災知識,但「沒有相關教材,沒有專門培訓,講授的知識都源於自己小時候接受的常識教育。」老師們無從考證這些傳承下來的避險措施是否實用。一位不具名的科學家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防災減災知識是過時的或者不實用的。比如,「遇到台風時,要在窗戶上貼『米』字型膠帶,用於加固」,但這一流傳幾十年的避險措施,實際上只適用於幾十年前對開的窗戶,對當今的鋁合金窗戶根本不起作用。
究其原因,少有科學家對防災減災科普進行潛心研究和試驗,去驗證那些流傳下來的知識是否行之有效。盡管科普和科技雙翼齊飛,但寫科普的人仍相對匱乏。現階段,防災減災科普還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缺乏實用技術層面的研究。
3. 幼兒園防災減災活動總結怎麼寫
幼兒園在扎實抓好主題教育活動的同時,還結合本園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疏散演練。演版練過程,全權園師生積極配合,服從命令,安全有序,在2分鍾的時間內,師生全部按照預定的疏散路線,快速而有序地撤離到安全地帶,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推動幼兒園安全教育深入開展,提高廣大師生的安全意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避險自救能力,斷增強師生防災減災意識和防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