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中班科教實驗操作型教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 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 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 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 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㈡ 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教案有哪些
【活動設計思路】: 《綱要》中提出,關於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接觸體驗、表達感受和交流過程中知道探索的樂趣。水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了,它無處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對水更是喜愛,又恰好遇上這炎炎夏日,於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歡的"水"設計了這...個活動。利用感官教學、直觀教學、實踐體驗、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系統地認識了水。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會想到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麼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裡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雲朵,當雲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雲朵,當雲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雲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於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還有其它形態,是什麼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麼變成水的呢?(准備水的三態,讓孩子觀察與思考)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麼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麼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准備:准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範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麼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麼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㈢ 實驗操作型活動科教教案
第一節什麼是科學
教學目標:
1. 掌握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教育的含義內
2. 培養良好的學習容興趣和思考問題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科學和科學教育的內涵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教育的內涵及在實踐中的運用體現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交流
教學准備:相關內容的PPT,多媒體設備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師請學生說出自己對科學是什麼有何見解,自己是怎麼看待科學的
2.教師講解科學的內涵:科學知識、科學活動與過程、科學態度和行為
3.教師講解科學教育的含義
4.請學生結合自己參與科學活動的經歷,交流各自的體會,認識科學教育應有的含義。
5.教師總結。
㈣ 十個幼兒園可實驗操作的科學課題
操作材料: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經常碰到、感知、觸摸的材料。 科學活動: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活動前教師要經過縝密的籌劃,而不能偶發和隨機的。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依據教育的目標、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以及幼兒的興趣、需要,制訂本次活動的具體目標,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幼兒園科學活動: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重要和有趣等 研究目標、內容 目標: 1、探索中班科學小組活動中操作材料運用的有效方式。 2、讓幼兒在操作材料運用的過程中建構基本的科學探索的概念,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3、提升教師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 內容: 1、研究探索提供適宜的活動操作材料及操作材料投放的形式與時間; 3、幼兒在活動中有效的運用及幼兒操作中教師的指導。 實施方案(說明研究的方法、步驟) 方法: 1、具體行動研究法:在具體科學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具體有效的、積極的手段。 2、文獻檢索法:綜合運用各種路徑(參考書、網路資料、報刊雜志、外出參觀學習等)關注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各種行為,最大限度的把科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已達到科學教學的有效。 3、經驗總結法:把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具體行為;自己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具體教學方法、心得體會等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逐步形成理性認識,爭取在幼兒園的范圍內推廣檢測。 步驟: 一、通過教師集體備課,挖掘小組活動中操作材料運用的多種方式(1013、3—2013、6) 1、建立課題組學習資料資源庫,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 2、課題小組的成員確定教學內容(選定本學期數學活動兩個知識點重點開展操作材料運用研究),根據活動內容進行集體備課,設計活動。 3、根據活動設計准備相關的操作材料,研究預設材料實際運用的多種實驗模式。 (1)可以研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操作材料的提供與運用達到的不同教學效果的對比分析。 (2)可以是同一教學內容,相同材料提供,但是材料提供的數量、提供運用的時間和運用次數、指導語等不同的效果的對比分析研究。 二、通過課例教學和反思、園內觀摩學習,提高科學小組活動材料操作的實效性 (2013、9、2013、12) 1、通過課題小組的成員一課多上的形式驗證預設的操作材料運用的實踐模式; 2、通過課後反思,重新修改活動設計和操作材料的運用; 3、通過互相觀摩、課後反思歸納同一活動內容中操作材料運用的經驗和方法。 預期成果 1、教學設計:整理中班科學活動操作材料的設計;(課題組預期4節教學設計) 2、圖片資料; 3、課題結題研究報告; 4、活動展示。
㈤ 中班科學活動《試試小鐵錘》培養操作教案
教案來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源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寫詳案.一般說來,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板書和板畫的設計(10)課後分析及教學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