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猜猜我有多愛你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回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答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②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老師喜歡我教案
游戲玩法: 1 .全班幼兒坐成半園形,請一個幼兒背對大家坐好,請另一個幼兒走到他椅子後面,輕輕敲椅子背三下,坐著的幼兒問:"是誰敲我的門呀?"敲門的幼兒說:"是我,猜猜我是誰?"2 .如幼兒猜不出,可再問:"你是什麼人?"答:"我是你的好朋友。"3 .猜對了,就調換幼兒,游戲重新開始。 提示:1 .要求幼兒根據聲音辨別同伴,練習說疑問句。 2 .游戲可逐步加深要求,如:敲門的幼兒可故意壓低、變細自己的聲音,也可兩個幼兒同時去敲門,同時回答問題,要猜出兩個同伴的聲音。游戲:解繩結目標:能堅持將繩子上打的結解開,不怕失敗。 材料:幼兒穿珠用的繩子若干。每一根繩子打5個~8個結;定時鍾一隻;小蘋果貼花。玩法:1.任意拿出一根打結的繩子,觀察繩結。 2.按自己的方法逐一解開繩結,直到解完該繩上所有的繩結。 3.繼續取一根打結的繩子,將繩結解開。 4.堅持l0分鍾.每解完3根繩可以給自己貼上小蘋果貼花一個。 規則:1.必須將一根繩上所有結解開才能解第二根繩結。 2.游戲開始,教師撥好定時鍾,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解完3根繩結,才能貼一隻小蘋果貼花。
③ 幼兒園大班語言表達長長和圓圓教案
一、說設計意圖
我今天選擇說課的主題內容為《長長和圓圓》。我的教育對象是小小班小朋友。小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要著重於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並盡量與他們自身有著較強體驗的日常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因此,為小小班安排的活動內容更需易貼近幼兒的生活。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符合幼兒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愛好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因此,此次的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夠服務幼兒的生活。我在「長長和圓圓」這個大主題的背景下,選擇了「長長和圓圓的蔬菜」這個小主題。
大家都知道,蔬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種非常的多,它們不僅有不同的名稱,還有外形的不同,顏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對於小小班的幼兒,他們的熟悉是具體的,只能根據外部的特徵來差別事物,蔬菜中的不同最直觀的是外形,引導幼兒熟悉蔬菜的明顯的外形特徵是很有必要的。
二、說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稱,熟悉蔬菜某一明顯的外形特徵。
2、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某一特徵歸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了解一些蔬菜的名稱,熟悉蔬菜某一明顯的外形特徵。難點是: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某一特徵歸類。
三、說教學預備
1、各種長長的和圓圓的菜,如:胡蘿卜、芹菜、洋蔥、花菜、黃瓜、番茄、土豆、竹筍、大蒜、蒜頭、辣椒等各若干(數量多於幼兒人數)
2、蘿卜娃娃和南瓜娃娃(在蘿卜和南瓜上分別粘貼紐扣做眼睛、紅色玻璃紙做嘴巴)
3、長方形的盒子和圓形的盒子,各貼有長形和圓形的標記。
4、兩位老師同時參與游戲活動。
四、說教法、學法
(一)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根據小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了蔬菜娃娃形象,引起幼兒的注重。引發幼兒融入到說蔬菜名稱、熟悉蔬菜外形、給蔬菜分類的情境中,激發幼兒的探索愛好,積極思考,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2、直觀法: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過演示變換實物,激發幼兒的學習愛好。結合教師的變換操作及幼兒的親身體驗,動靜結合,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輕易引起幼兒的愛好,集中幼兒的注重力,便於幼兒理解,易於記憶,從而是孩子們情緒高漲,愛好盎然。
④ 幼兒園的語言類教案的能力目標
如何寫幼兒園教學目標
首先要了解領域的特點,再從能力,知識,情感態度,三方面去制定,教學目標最好是幼兒的發展目標,就是目標制定的主體是兒童,盡量避免從教師角度去提出的目標!
在導案、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教學目標該如何設計
(一)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什麼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學習效果。在我看來,只要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習任務適應學習者,教師為學生服務,是天經地義的。強調這一點,是為了讓我們對學校教育的現狀,對課程教學的現狀,有一個清醒的估計,從而在設計課堂教學計劃時,能夠更多地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實際興趣,能夠更客觀、更冷靜地分析學生的實際反應與教學效果。這樣才會使教學、教學計劃立足於一個比較實事求是的基礎上。
(二)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讓學習者有可能從個人實際需要與可能展開學習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起碼是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學生之間的差異會顯著增大,進度統一、任務相同的課堂必然會讓位給類似復式教學的課堂。不同組別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內容、完成不同的作業、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或許將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而統一的講解、答疑、點拔、指導,只能是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必要補充,是應學生的實際要求而安排的活動。
(三)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教學的任務是組織學生學習,教學設計敦要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教師假想的問題出發。著名的物理學大師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學術報告,報告之後有人提問說,他不明白怎麼可以從公式2推導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請回答他的問題。」狄拉克說:「他並沒有問問題,只說了一句話。」狄拉克的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問題這一概念的本質。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固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實的矛盾。那位提問者並沒有講出自己對「公式2」的理解及其與「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當然就無法為他作出解釋說明。所以,從問題出發設計教學,關鍵之處在於把握學生固有認識與新現象、新事實的矛盾,在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發現這一矛盾,這樣才會引發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思。
(四)學習方式應該多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認識學生和認識學生的學習傾向,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理論框架。不論你是否完全同意他對人的智能的分類,要關心學生的不同特點,要用多種方法來強化學習效果……都已成為實驗學校教師的共識: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學生聽教師講解,學生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如此等等。新課程提倡「做中學」,這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倡導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入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字習.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例如對某些事實或現象的介紹資料)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當然,「做中學」也並不完全是新東西,人類的技能學習一直是做中學的,體育老師教學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在做(練習)中學的,把「做中學」拓展到認識領域,拓展到智能學習領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極其重要的要求。但是,除了「聽中學」、「看中學」與「做中學」以外,人們還可以「想中學」、「讀中學」、「聊中學」(討論中學習,又說又聽又想),等等。特別是在每位學生都有一冊系統傳遞信息並體現著培養要求的教科書,每位學生都可以及時上網或到圖書室或到家庭藏書中去瀏覽查閱的條件下,怎樣在學習活動中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路,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學習.應該是每位正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教師要格外關注的事。從這個角度看,對於一切有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教師、學生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新課」,教師的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閱讀學習的基礎上,應該從解決他們的閱讀學習中的障礙開始教學。
(五)教學設計實際是教學構想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施工藍圖要十分細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雖然在建設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煩惱,但它畢竟要求按計劃施工。教學則不然,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規劃主要發生在不同學生頭腦中的事情,即使教師進行了深入調查,我們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在教學中,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步驟,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設計得越具體,越周詳,有可能需要改變的就越多。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完全放棄了寫詳細的教案(例如特級教師孫維剛就宣稱自己十多年來未寫過教案)。當然,課前,他們在依據自己對學生知識、經驗以及思維習慣、學習方式等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進行了具體的、充分的設計與構想,並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
⑤ 幼兒園語言啟蒙教育《誰會》教案
活動目標: 1、能主動參與游戲活動,初步學會兒歌。 2、 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活動准備: 1、 實物投影儀,電視機。 2、 有活潑輕快音樂的磁帶一盤,錄音機一台。 3 畫有鳥飛、魚游、兔跳、鹿跑的圖片一張。 4、會飛、游、跳、跑的動物頭飾三十隻,大字卡:飛、游、跳、跑。 活動過程: 1、以媽媽帶寶寶游戲的形式,在音樂聲中做鳥飛、魚游、兔跳、鹿跑的動作。邊學邊引導幼兒說「拍拍翅膀飛呀飛」,「搖搖尾巴游游游」,「豎起耳朵蹦蹦跳」,「四條腿兒跑跑跑」。 2、 請寶寶們找個位置坐下。初步學習兒歌的前兩段。 (1)「今天媽媽來考考你們,哪些動物會飛呢?它們用什麼飛的?怎樣飛呢?」「哪些動物會游呢?它們是怎樣游的呢?」 (2)「媽媽把我們剛才說的話連起來,你們聽,」教師念兒歌的前兩段。 (3)跟著媽媽一起學學動作一起念念。 3、出示圖片,學習兒歌後兩段。 (1)「這是誰?小兔怎樣走路的?」重點學說「豎起耳朵蹦蹦跳」。 (2)「這是誰?小鹿怎樣走路的?」重點學說「四條腿兒跑跑跑」。 (3)跟著媽媽一起學學動作一起學習兒歌的後兩段。 4、學習整首兒歌。 (1)跟著媽媽一起學學動作一起念念整首兒歌。 (2)和媽媽一問一答學念兒歌。 (3)看著圖片朗誦兒歌。 5、延伸活動:游戲「找家」。 請幼兒找自己喜歡的頭飾戴上,學學它們的動作,在音樂聲中看字卡分別找到相應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