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班語言《長大了,我很棒》教學反思
活動一來開始,自我先以談話的方式來導入活動,請孩子們各自來談談自己的理想,說一說自己長大之後想做什麼。通過這樣的談話方式,拓展了幼兒的思維,使他們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長大之後想做什麼,有的寶寶說想做醫生,有的說想做科學家,有的說想做老師,有的說想做建築師。在孩子們各抒己見之後,我出示了圖片讓孩子們來欣賞,圖片中有各行各業的人物形象,我請孩子們觀察圖片中的人物是什麼職業,並引導孩子來說說自己是怎麼知道他的職業的,從哪裡可以看出。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其實也是讓孩子們找到了各行各業人員的一些特點,比如有的是服飾很特別,有的是使用的工具很特別。隨後在幼兒自己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我提醒孩子們要注意將人物的特徵要凸顯出來,這樣別人才會一看就明白畫的是什麼職業,才會知道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職業。
『貳』 中班健康快快長大活動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提高幼兒手腕的靈活性和動手的能力。
2、增強幼兒的用筷子的技能
3、培養幼兒參加游戲的樂趣
重點難點:
如何讓幼兒更好的掌握用筷子的方法,能用筷子自己用餐
活動准備:
1、幼兒每人一雙筷子、有個小碟子
2、若干豆類食品
3、輕快的幼兒音樂
活動過程:
1、導入游戲,放出輕快的幼兒音樂,教師用筷子以舞蹈敲擊動聽的節奏聲音,引入活動課程。
2、活動游戲,教師讓幼兒以模仿形式,學習如何用筷子
3、在幼兒學習了用筷子的基本動作後,自己餵食盤中的豆類食品給爸爸媽媽,讓孩子知道生活中父母喂孩子們吃飯的艱辛,也鍛煉孩子用筷子的技巧。
4、將幼兒自由分配成各小組,以手中的筷子變魔術(如:三角形、小房子、小花型等)
5、教師放出輕快地音樂,在老師的帶引下,幼兒們用手中的筷子敲打出動聽的聲音,爸爸媽媽以有節奏的掌聲配合。
6、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們學會自己吃飯,有自我成長意識
教學反思:
通過游戲活動的安排,幼兒可展示平時生活的自理能力。在活動中,我主要採取了以幼兒游戲為主導,孩子動手能力為難點,以示範法,游戲法,貫穿整個活動,其次以家長互動提高幼兒游戲的積極性,讓孩子在游戲中成長,游戲中學習,感覺寶寶長大了。
但在游戲過程中,個別自理能力較差的孩子,需要老師的輔助,不能跟上活動速度,讓老師根據個別情況調整游戲,在游戲中還可以使用一些幼兒平時接觸的生活用品,讓孩子更了解生活,貼近生活,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靈活性。
『叄』 小班社會《我是怎樣長大的》教案與反思
教學意圖:
小班幼兒漸漸地長大、懂事,對自己長大了的感覺也十分強烈。為此,設計了《我是怎樣長大的》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看看、說說、試試的過程中,既感受到自己身體方面的成長,又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媽媽,體驗自己和媽媽之間的親情,從而激發幼兒對媽媽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
2、通過回憶和體驗自己長大的過程,懂得關心媽媽。
教學准備:
1、幻燈片「我是怎樣長大的"。
2、媽媽的圖片。
3、紅色嘴唇貼片。
教學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
1、你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嗎?
2、我們從什麼時候就會笑了?
二、看幻燈片,初步了解長大的過程
1、媽媽懷孕了,有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一天一天慢慢長大。媽媽看到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紅紅的花,想到肚子里的小寶寶,開心地笑了。
問:你知道你在媽媽的肚子里都做過什麼事情嗎?(踢媽媽的肚子、在媽媽的肚子里玩,會吃手指頭,也會開心地笑)慢慢地,慢慢地……十個月過去了,媽媽的肚子越開越大,行動越來越不方便。
2、寶寶出生了,他睜開眼睛,看到美麗的世界,看看這,看看那,咦!好奇怪呀?他對什麼都很好奇。這時候的寶寶,好小好小,不會說話,只會哇哇地哭,所以,媽媽就要很細心的觀察寶寶,為寶寶吃奶,給寶寶換尿布,媽媽好辛苦呀。
3、三個月過去了,寶寶學會了什麼本領?(看圖片),寶寶會翻身了,你是怎麼翻身的?小朋友們來學一學?
4、六個月過去了,這時候的寶寶,不想總是躺在床上,他想干什麼呢?讓幼兒想想,——坐起來,這樣好舒服呀!
5、又過了一段時間,七個月過去了,寶寶又學會了新的本領,想想看,是什麼呢?——寶寶會爬了,摸摸這,摸摸那,真有意思。你們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爬的嗎?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6、後來,寶寶在大人的幫助下,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孩子們可以模仿媽媽和幼兒一起學走路的樣子。體驗媽媽的辛苦。
三、懂得關心媽媽
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了吧!在我們成長的這段時間里,媽媽辛苦嗎?現在我們長大了,懂事了,不能再讓媽媽這么辛苦了,想一想,我們能幫媽媽做些什麼呢?(擦桌子、掃地、收拾玩具、端水、捶背,不淘氣)
四、親親媽媽
你們看,這是誰,(媽媽),我們來親親媽媽吧,老師這有好多的紅嘴唇,你想親媽媽哪裡,就把紅嘴唇貼到媽媽哪裡,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五、教師像媽媽一樣擁抱幼兒,活動結束
活動點評:
本次活動通過觀看成長錄像,引導幼兒在看、聽、說、想等活動中,讓他們將主觀感受和願望表達出來,培養了幼兒動口動腦的能力,強調了重點,理解了難點。活動過程中,教師注意尊重幼兒特點、需要,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最大限度的發揮全體幼兒的主體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力求讓幼兒在探索中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
本次活動,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抓住幼兒的需要,結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了充分准備,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一方面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幼兒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幼兒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回報的心理狀態。
不足之處:
教師與個別幼兒交流做得不夠,教師在關注能力強的幼兒同時,也應多照顧不愛說話的幼兒。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充分體現出以「幼兒為活動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肆』 小班《我是怎麼長大的》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一日,我正與孩子們在游戲時,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玩插片。用插片自己拼出不同的形狀,但自己並不能夠很好的形容出自己所拼出的形狀。我之前的課上已經教孩子們認識過正方形,圓形,但並沒有向孩子們介紹三角形的外觀和特徵,有的孩子依然會把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這三者的名稱和特徵搞混。故而,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本堂課:《我的新朋友》以幫助孩子們復習鞏固正方形和圓形,並認識三角形,進而對圖形寶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活動目標
1. 認識三角形,了解三角的基本特徵。
2.能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的物品。
3.會簡單區分不同的形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對三角形的認知。
教學難點:會簡單區分不同的形狀。
活動准備
1.圖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卡片若干,小三角形人手一個;
2.畫有小三角形輪廓的圖片人手一幅,油畫棒人手一盒;
3.畫有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場地一塊,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數學王國里,來了許多的圖形寶寶,看看都是誰啊?
教師依次出示圖形寶寶:方方(正方形),圓圓(圓形),它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大家快來看看,它長什麼樣子?請幼兒自由發言,說出自己通過觀察得到的想法。
二.基本部分,請幼兒動手親自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徵。
(1)師幼共同觀察大三角形,引導幼兒通過點數的方式說出: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師幼共同念兒歌:「三角形,三條邊,三條邊上走一走;三角形,三個角,三個角上站一站」。
(2)描一描,畫一畫。教師給每位幼兒一個三角形輪廓,讓幼兒自己選擇顏色為三角形塗色,鞏固其對三角形基本特徵的認識。
三.結束部分,游戲:圖形寶寶找家
教師在地上事先畫一個圓圈,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請幼兒自選圖形卡片,排好隊,隨著音樂逐個將手中拿的圖形卡片放在其相應的「家」中。
四.延伸部分。教師和幼兒一起用一張正方形彩紙,用對折的方法,折出許多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在把三角形剪下來,拼一拼,看能拼出什麼圖形。
『伍』 大班科學活動《我怎樣長大》教案及反思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內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容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陸』 大班科學《植物是怎樣長大的》教案與反思
一、了解整合優勢,明確整合效度 目前,多媒體技術與幼兒園科學課程的整合,正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研究熱點。要想進行有效的整合,第一步首先要充分了解兩者整合對於提高教學活動效率的優勢,明確整合的效度。 1.以興趣導入,吸引注意 孩子對動畫片情有獨鍾,是因為它直觀、動感,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而我們能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科學活動設計製作出具有動畫效果的課件,加上聲音的配合,從視覺與聽覺上刺激幼兒感官,達到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幼兒興趣的作用,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科學活動《蒲公英的旅行》,當蒲公英隨風飄動的動畫一出現,孩子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隨著背景圖片的不斷移動,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想說想表達,很快地進入活動中去。在動畫與圖片分解的動、靜交替的信息傳遞中,孩子們輕松地了解了「蒲公英是通過風傳播」的這一自然常識。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將死板、抽象的概念變為色彩豐富、主題鮮明的畫面,這樣孩子能愉快地、輕松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參與活動的效率。 2.由重點切入,真實再現 科學活動中的一些科學性知識比較生硬,讓孩子難以理解消化。而根據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製作一些有針對性的課件,能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能把微觀世界中不易察覺感知的變化清晰地映入幼兒眼前,能把一個漫長的生活過程,縮短到幾十分鍾或幾分鍾,起到濃縮的功效。如科學活動《小水滴旅行記》,通過富有童趣的課件,形象生動地讓孩子們感知了雨的形成過程,以此解開他們的種種疑問,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雨的形成原理」,這樣就提高了幼兒掌握知識的效率。 3.由技術拓展,展開想像 科學活動需要孩子在學習中發現某種需要和矛盾,從而進行大膽假設,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措施,使問題獲得解決或滿足某種需要。而幼兒本身經驗的匱乏會常常阻礙孩子發揮想像。這時我們便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富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揭示出來,使幼兒置身其中。鼓勵他們多觀察、多思考,並設想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辦法。如科學活動《怎樣喝到水》中,我們利用課件,由「烏鴉喝水」這個故事導入,引出問題:怎樣才能喝到水。孩子們沉浸在設置的情景中,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像,提出自己的意見,並用探索實踐來應證自己的想法。同時,結合了水的流動性和量的守恆等原理,讓幼兒觀看相關的科學視頻,來豐富幼兒的認知,進一步激發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4.由畫面引導,化繁為簡 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將科學探索過程及結果簡潔化、直觀化,同時也節約了教師對於繁雜內容的講解所佔用的時間,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比如大班科學活動《垃圾哪兒去了》,知識點比較繁雜,幼兒思路容易混淆。利用多媒體的畫面處理技術,可以把垃圾被人們通過多種方法處理或者再利用的場景,直觀地展現出來, 使那些原來需要教師費盡口舌的知識變得一目瞭然。關鍵之處可以調整畫面比例和演示速度,從而提高幼兒的內化效率。 二、利用整合優勢,挖掘整合深度 明確整合的優勢後,我們便從活動的各個環節著手,利用這些優勢,從充滿趣味的導入、新穎的教學手段、有效的作品評價等環節著手,讓孩子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探索,充分挖掘了整合的深度。 1.趣味的開始,激發科學探索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使幼兒從活動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對孩子學習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幼兒學習實際,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巧妙運用製作而成的動畫,促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在引導幼兒「認識竹筍」的活動中,由於環境限制,現實生活中無法給予幼兒親自走入竹林、認識竹筍這樣的條件。這時,我們在活動開始環節,便播放有關竹林春筍的錄像。情景的再現,同樣可以將幼兒引入幽幽綠綠的竹林「實景」中。幼兒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筍,便迫切地想了解、想探究竹筍到底是怎樣的。以信息技術手段支撐的導入活動,使孩子學中生趣,急切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