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學區域活動使幼兒獲得了哪些能力
你好,孩子抄通過到科學區襲域來探索、操作,通過手段多樣、材料豐富、形式活潑的活動,可以使幼兒的科學觀察、探索、操作、發現、表達能力、欣賞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愛科學情感和學科學的興趣也得到了培養。此外,科學區域活動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合作探索,相互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在科探活動中,記錄信息、表達交流是兩個重要環節。幼兒把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探索的結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向同伴匯報自己探索的過程就某些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對總結自己及他人的經驗,對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十分有益。
B. 幼兒園區角活動中,科學區可以布置哪些東西
首先,科學區角材料要具有引導性。材料的引導性是指教師提供的材料應能引導幼兒做出「成品」。引導性是體現科技活動教學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我們只強調活動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視材料的引導性,那麼教師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提供各種材料,而不必管幼兒用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這些材料能對幼兒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所以,強調引導性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考慮幼兒的實際能力,考慮材料之間的關聯,考慮材料所提供的線索對幼兒的啟示,考慮最終要讓幼兒獲得什麼樣的發展等等。一定意義上講,只有具有引導性的材料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材料的引導性不是教師的語言指點,更不是教師代替幼兒操作,而是內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線索。使材料具有引導性的關鍵是找到材料與活動預期結果間的關聯。 其次,科學區角活動材料應注重安全性。在科學區材料的製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應注意包裝和製作的藝術性。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如在投放「蠟燭滅了」「水的三態變化」時,都要用到火,因此,在進行幼兒操作之前,首先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交代操作規則,讓每一位孩子都十分明確:應該有幾個人去玩,應該怎麼玩。同時,老師也應該經常地關注孩子的操作過程,使活動得以正常開展。 再次,科學區角活動的應具備生活性。在科學區角活動中,幼兒與環境對話,與操作材料對話,減少了教師直接指導的機會,但卻真正讓教師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讓幼兒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想玩什麼就玩什麼。例如,在研究磁鐵時,科學區角提供了各種人物、動物卡片,幼兒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試驗,如果覺得不過癮還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試驗,空間更為廣闊,幼兒的探索更自由,可以暢快淋漓地嘗試,而不是做做樣子。幼兒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自發地思考,發揮想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讓科學區角活動真正成為孩子的生活。同時,提供的材料來源與日常的生活緊密相關,涉及的層面很廣。生活即教育,科學區角的材料要打破局限,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真正做到生活化。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用多種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觸摸等)去感知事物,親自動手操作,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我園科學區域活動內容都是結合主題、緊扣幼兒在活動中思考的、想要了解的內容展開的游戲活動,滿足幼兒「玩中學科學」的需求。 最後,科學區角活動還應具備層次性。科學是幼兒在操作中將科學的核心概念轉化為本體經驗的過程。區域活動中,允許個體所表現出來的速度、精確度上的差異,允許先操作完的幼兒嘗試更深層次的探索。科學區角的層次性也突現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當一些孩子們在比較沉浮的時候,教師提供的一些輔助材料又促使發展較快的孩子探索怎樣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又如在讓孩子玩「稱一稱」的玩具時,我投放了天平稱、電子秤、秤桿,以及用於稱量的物體如黃豆、玩具、珠子,剛開始,讓孩子一一學會使用這些稱量工具,當孩子會使用稱量工具以後,讓他們分別用不同的稱量工具稱相同的物體,或者用同一個稱量工具稱不同的物體,並加以比較,讓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此外,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提供有趣的材料能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能使幼兒不由自主地產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在材料的投放上,要及時根據教育目標及幼兒的需要對材料進行更換和調整。科學區角活動中的材料對應相適應的年齡段,同時,操作方法也根據個體因人而異。科學區角活動有其獨特性,因此是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它可以延伸彌補集體活動中的不足,將高結構的活動轉化為低結構的活動,又可以使幼兒更大程度地發揮自主探索的潛能,還能對幼兒進行更為具體的個別化教育。因此,針對游戲者的特點投放材料顯得尤為重要。
C. 區角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是什麼
區角活動,顧名思義,是一種小范圍的活動。其基本特徵是:把活動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在每個區角都准備可供幼兒活動的材料,兒童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自由地從一種活動轉向另一種活動。在區角活動中,幼兒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動腦思考,手腦並用,不斷刺激大腦神經中樞,使腦細胞運動活躍。因為左右大腦同時能夠得到開發,所以促使幼兒的想像、觀察、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同時提高。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區的設置簡單方便,沒有嚴格的標准,可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設定,區域可大可小,內容可簡可繁,但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在為幼兒選擇科學教育活動區的內容時要與科學教育活動的總體計劃保持一致,並注意與其他幼兒教育活動密切配合,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體現出地方性、季節性等特徵。
如教室空間較大,一般可分為兩個區域——自然角和科技角;如條件不允許,也可將自然角和科技角的內容合在一起。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個縮影,主要讓幼兒了解自然世界的奧秘,幫助他們建立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因此,內容以植物和動物為主,活動以觀察、體驗為主。科技角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滿足幼兒旺盛的求知慾,為他們提供一個探索的天地。科技角是幼兒直接接觸當代科技、感知當代科技的環境區域,內容較為廣泛並具有時代性。
希望能夠幫到您!
D. 中班科學區可以投放哪些區域材料
科學區可以投放以下材料:
1、繪畫材料:顏料、油畫棒、雙頭筆、簽字筆、水彩筆、排筆、蠟筆、毛筆等。
為了培養中班兒童的獨立精神和探索精神,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美國幼教工作者將幼兒園布置成不同的活動區域,比如:電腦區、圖書區、泥塑區、植物區、動物區、積木區、玩沙區、玩水區、烹調區等,讓中班兒童自己選擇活動區域,自己取、放玩具和物品,活動結束後自己收拾場所。
為了培養中班兒童對環境的信任感,他們將玩具、物品等分類擺放,顯示清晰,寶寶不會因為找不到東西而覺得陌生、茫然或不安。
為了讓中班兒童學會友好相處,准備的玩具、物品很充沛,有需要的中班兒童都能得到,無須爭搶。同時,不同的區域使得每個寶寶都能自由地與幾個夥伴在一起活動、交流,增加他們與人交往的經驗。如果中班兒童之間發生爭執,老師就引導他們互相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學會溝通。
為了讓寶寶覺得自己受到重視,他們將寶寶做的各種功課:圖畫、剪紙等,貼在寶寶平視就能看到的地方。
E. 區域活動對幼兒的科學學習有什麼意義
一、區角活動的開展為孩子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區域內活動為孩子提供了協商、合容作的機會
三、區域活動為孩子提供了廣泛的范圍
四、區域活動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的培養,為孩子適應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時代的發展需要培養新世紀的人才,良好的個性發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礎,許多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區域活動是培養孩子良好個性的有效途徑,它對孩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做為老師要利用挖掘區域活動的教育途徑,讓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搖籃。
F. 如何科學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
一、合理優化區域游戲環境,搭建科學活動的操作平台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要在幼兒園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學活動,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區域游戲正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游戲環境,並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因此區域游戲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技能的多少及正確與否。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材料,多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強調材料的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以下是一個老師的大班區域活動案——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輕重。並嘗試用感官及藉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分物體的輕重。
(2)通過實驗活動,發展幼兒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思路:
娃娃、賽車……輕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不對,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 ……不知誰說了一句:「稱一稱就知道了」。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哪個輕、哪個重?」的探索與研究。在實驗角里,教師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稱量工具,並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種材料不同的小球、圓片,大小不同的砝碼……,孩子們自己動手進行了一一比較,並對每一次的稱量結果做了記錄。在紙片與塑料片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塑料片重紙片輕;在砝碼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大的重,小的輕;在各類小球的比較中,孩子發現:鐵球最重。當孩子們感知積累了有關輕重的經驗之後,教師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嘗試藉助各種材料,運用多種辦法,進行物體的輕重比較。
2、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
幼兒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往往心裡知道,但表達不清。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幼兒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於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並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例如在小班《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這一案例中,教師問道:「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就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這樣的結論不是老師給的,而是通過老師引導幼兒自己總結出來的,在促進智力的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還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選擇區域游戲內容,彰顯科學活動的內涵特徵
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幼兒發展的水平, 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安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在與預設環境的交互中培養幼兒性情、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1、游戲內容的選擇來要源於生活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更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才是幼兒容易理解接受和感興趣的,幼兒才會對科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幼兒園中經常用一些小實驗來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比如:沉與浮、摩擦起電、彈性、溶解等等。
2、游戲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年齡差異
而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內容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小班幼兒因為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為其選擇的區域游戲可以是充滿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湯》中,教師通過晃動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將已經塗在瓶蓋內的彩色顏料溶解,將水變成紅、黃、藍、綠、紫……中班幼兒在增強操作性的基礎上,力求與趣味性並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對各種調味品的調試,在添加、減少、調適、品嘗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甜、酸、苦、辣鹹的不同味覺,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為這些味道,所以才能區分各種事物,初步體驗世界萬物的奧妙和特有本質。 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主動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因此《磁鐵的秘密》這一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硬幣、鐵釘、鑰匙等、積木、玩具等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尋找磁鐵的好朋友,從中獲得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經驗。
三、各區域游戲的有機結合,發揮科學活動的隱性作用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涵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要。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雖然各區域的劃分不同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除了科學區域游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區域游戲將科學活動內容彰顯出來。比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引導幼兒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通過閱讀繪本,知道種子從口腔進入食道,又經過胃、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從而了解到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通過美工區,製作《一粒種子的旅行》圖標來展現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再利用生活區進行人體消化系統標志的位置粘貼,教育幼兒吃飯要細嚼慢咽。從上例來看,這一系列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是有機結合,形成一條龍貫穿始終的。我們可以順著主線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學活動的始終。幼兒在每個區域游戲中,獲得的關於人體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累積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又十分自然,脈絡分明,並引發幼兒主動地發現、親身地實踐、積極地思考,並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行為習慣。
四、適時進行區域游戲指導,增進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只有扮演好這些身份和角色,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兔走迷宮」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溶解」中,丁琪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丁琪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介入要得當,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游戲的進程,提高科學活動在游戲中的實效性。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活動中,從細微處見心意,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將科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整合,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合作互動,成為愛科學、愛思考並充滿自信的孩子。
G. 幼兒園大班科學區區域活動可以提供什麼材料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來感知和獲取知識的自主性活動,是一種以幼回兒為主體,以教師答的支持為輔的活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發揮想像,激發創造潛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發展,因此,區域活動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媒介。區域活動實施與開展的核心是活動材料的投放,活動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但是目前,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材料投放流於形式,固定的多,變化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變,不能讓幼兒感到新鮮、有趣;投放的材料只求多,而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夠,缺乏層次性和動態性;對部分材料的教育價值挖掘不夠等等。
H. 幼兒區角科學教育活動得特點有哪些
區角活動,顧名思義,是一種小范圍的活動。其基本特徵是: 把活動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在每個區角都准備可供幼兒活動的材料,兒童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自由地從一種活動轉向另一種活動。在區角活動中,幼兒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動腦思考,手腦並用,不斷刺激大腦神經中樞,使腦細胞運動活躍。因為左右大腦同時能夠得到開發,所以促使幼兒的想像、觀察、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同時提高。
I. 集體科學教育活動和區角中科學活動的異同
集體教學活動涵義
是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版有目的地選擇課題權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特點:一是學習內容統一、固定,由教師選擇;二是學習材料由教師統一提供,並保證每個幼兒的操作機會;三是學習過程中教師的直接指導較多,時間和空間受限制。
科學區域活動是對科學集體活動的一種延伸,是幼兒自主探索的另一戰場,也是對幼兒科學教育實施個別化指導的好機會。
科學區域活動具有材料的層次性、材料的新穎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豐富性、材料的探索性。
J. 科學區角活動的內容一般分為學習性區角和科學性區角對嗎
一、區角活動的性質定位
從區角活動的性質這一維度,我們把它分為三類:
一是學習性的區角活動。這類區角活動主要指向幼兒對周圍環境、客觀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積累生活經驗與認知經驗。如,生活、健康等內容與技能的學習(生活區);數概念、科學常識等內容與方法的學習(探索區);語言、美術、音樂等內容與方法的學習(表現區)等。
二是游戲性的區角活動。這類區角活動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經驗、社會經驗的積累。如,結構區、表演區、角色區等。
三是學習與游戲融合性的區角活動。這類區角活動往往兼有學習與游戲雙重功能。如,有的班級既有語言區、數學區,又有結構區。角色區等,滿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學習與娛樂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們「市中心教研組」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性區角活動的探索上。試圖把學習性區角活動這一涵蓋面廣、功能獨特的教育形式進行全面的梳理,以期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發揮其更充分的教育功能。
學習性區角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
它是以學習為主的。可以是單一內容的學習,如數學區、語言區等,也可以是綜合內容的學習,如生活區。棋類區。在學習和探索中,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和客觀事物。
它是以操作擺弄類學習為主的。幼兒在與各類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觀察、去體驗。去探索。去發現,積累各種經驗。
它是以個別化學習為主的。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興趣、意願去選擇活動區,並自己決定操作的時間、速度和次數。
它是以教師預設與幼兒自發生成相結合為主的學習活動。學習性區角活動的環境和材料,是教師根據年齡目標和階段目標,根據幼兒當前的發展需要而創設、提供的。這類區角活動,有時是以獨立形態出現的,有時則是集體教學活動的准備或延伸。然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是自主的、自動的,是獨立的、個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種更多地體現為過程性模式的學習活動。
概言之,學習性區角活動,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目標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時的。學習性區角活動的目標,往往是教師根據學期目標或階段目標制訂的。相對於集體教學活動而言,目標要更寬泛些、長遠些。同時,這類活動的目標,也絕非在一次活動中所要追求實現的,而是應該有一個較長的達成過程。另外,根據幼兒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師需要及時地、不斷地調整活動目標,以使各種活動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上。
第二,空間與時間是半開放的。在空間上,它是讓孩子在一定區域和范圍內進行自由選擇。在時間上,它允許每個孩子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有的孩子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則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應該予以認可。但最終是要達到學期目標或階段目標的。
第三,活動過程是自主的。學習性區角活動這種個別化學習的方式,更有利於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這一現代兒童觀得以真正體現。近年來,在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下,人們對個體差異的理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過去認為的認知能力強弱差異、個性差異轉變為認知結構、發展速度及心理特質的差異。這就使我們意識到,要真正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使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等適合每一個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水平。而學習性區角活動,正是體現了這種新的學習觀、個別差異觀。幼兒在區角活動過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們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活動夥伴,按自己的速度進行自主學習,改變了集體教學時,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以同樣的方式與速度,學習同樣內容的模式,給學習活動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二、學習性區角活動的功能價值
(一)學習性區角活動,體現了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
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每個孩子能在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願和需求進行活動。他們的個性、興趣得到滿足,學習的原動力、潛力得到激發。這樣的學習,就有可能獲得終生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其次,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更關注學習的方法,關注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會學,也許比學會更有意義。學習性區角活動,就是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下,讓幼兒自己進行探索性學習。如,看著「圖示」學習系鞋帶——探索看圖解的方法;看著「說明書』學習沖配果汁——學會看「說明書」的本領。這樣的學習對幼兒的成長是有意義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標價值觀,還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更注重幼兒自信心、獨立性、責任感、堅持性等情感態度的培養。而這一切,在區角活動中都能得到積極的體現。
(二)學習性區角活動,體現了新的教學價值觀
長期來,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師預先構建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同的認知結構以及不同的經驗基礎都被忽視了。因此,幼兒的學習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劃上了等號。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誠然,集體教學活動,有它存在的價值。它是一種明確便捷、系統有序、經濟有效地作用於幼兒的教學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以相同的速度與方式進行。這樣的學習,教師是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的,也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的學習需求。應運而生的學習性區角活動,就以它個別化學習的鮮明特點彌補了集體教學的先天缺陷,使幼兒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使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體落實。另外,新的教學價值觀還要求我們變接受性學習為發現性學習。學習性區角活動,是一種更適合於幼兒發現性學習的方式。因為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動作、表象來認識世界的,他們往往是在與具體材料的互相作用中,獲取直接經驗。在區角活動中,幼兒藉助於操作擺弄,與客體交往,進行發現性學習。這樣的學習,比單向的接受性學習更有意義。
(三)學習性區角活動,體現了新的教師價值觀
學習性區角活動通常是個別進行的。這種活動形式,在客觀上增加了教師與幼兒直接接觸的機會,使幼兒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增進雙方感情交流,提升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另外,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直是一個我教你學的「教育者」形象,教學的出發點是教材、大綱,而非幼兒。而現在,空間距離的接近,使教師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這時,教學活動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支持、幫助幼兒學會學習。教學的出發點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兒——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幼兒的原有經驗和水平。應該說,這是一種新的教師價值觀的體現。
三、學習性區角活動的指導方法
(一)活動前的准備:創設環境、提供材料
首先,內容選擇應服從於目標。目標是創設學習性區角環境,投放材料的依據,也是觀察、指導、評價幼兒活動的依據。區角活動的目標相對於集體教學活動而言,通常是大目標、階段性目標。有時,一個目標可以通過不同區角來實施。如,小班上學期要提高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可以通過串珠子、用小勺餵食、夾玻璃球等系列活動來達到階段目標。有時,一個區角也可以達到幾個不同的教育目標。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圖形、拼圖形活動,既是數學形狀概念的學習,又是觸摸能力的培養。
其次,材料要有層次。學習性區角活動的材料一定要有層次,以便於不同水平的幼兒按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如,「配對」練習的區角,可以是大小瓶蓋與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對);可以是數板與數形的匹配(形狀配對);可以是圓點卡與數字的匹配(數量配對)。又如,學習剪紙練習區,可以從「隨意剪紙」到「剪粗條紙」到「剪細條紙」到「剪曲線條紙」;從「剪報紙」到「剪吹塑紙」到「剪馬糞紙」;從「剪紙」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難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使學習活動真正體現下能保底、上不封頂的層次性要求。
最後,環境宜安靜。學習性區角活動,主要是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認知經驗與生活經驗,需要個人獨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學習、練習。因此,相對游戲性區角活動而言,要追求互不幹擾、互為方便的環境效果,讓幼兒專注地投入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另外,活動區的布置也不宜過於花俏,以簡潔、溫馨、一目瞭然為好,力求創設一個輕松優美的學習活動環境。
(二)活動過程中:觀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觀察的內容:一是重點觀察幼兒的學習、探索情況。如,幼兒當前的興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兒為什麼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把握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以及情感態度特點和個性差異等。二是看活動環境是否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適宜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學具的數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責,不要輕易評判。
2.以間接指導為主。這種間接指導,第一是靠學具、材料為媒介。如,小班幼兒拼動物六面圖活動,當老師觀察到大多數幼兒已駕輕就熟,且興趣下降時,應及時投放九面圖、十二面圖等,使幼兒從材料中獲得探索學習的新的激情。第二是靠問題為媒介。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學習興趣疲軟時,教師可以假設問題,引導幼兒去繼續探索、去發現。如啟發幼兒:「也許還會有秘密呢,再試試看。」「為什麼天平會傾斜?再放放看。」等等,以激發其繼續學習的慾望。
3.指導要適時、適度。即何時介入指導要靈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問題難以深化時,缺少材料、學具時或發生問題糾紛等困難情況下,老師要予以及時的支持與幫助。適度,指教師指導要留有餘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幼兒,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
(三)活動結尾部分:引發感受,提升經驗
當幼兒在學習性區角活動中進行了探索、學習後,教師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要組織幼兒交流體驗與收獲,分享快樂與成功,並把有些關鍵經驗加以提升。學習性區角活動交流的內容,應圍繞幼兒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前提是大多數幼兒已積累了相關的操作經驗),如「編謎語時為什麼謎底不能講?」「為什麼這天牛老是要傾斜?」「有什麼辦法使這枚回形針又快又准地取出來?」這樣有意義的討論,可以使幼兒彼此思維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華,操作經驗得以提升。同時,也使有些關鍵概念得到學習。在師生討論的同時,教師還應結合幼兒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即在「討論』沖滲透「鼓勵」,在「鼓勵」中體現「激趣」,使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探索的興趣,並激發起下一次在區角里繼續學習、探索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