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小班相思古詩教案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注釋 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2、采擷:採摘。 相思的詩意/相思的意思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於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願你多多採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相思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像;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說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Ⅱ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與反思《逛燈會》
"數學,大班,燈籠"是本文的主要話題,今天生育網編輯特意整理了"有趣有效的數學活動——大班數學活動《分燈籠》活動反思"這篇文章來分享"數學,大班,燈籠"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幼兒園老師,幼兒園園長有所幫助,謝謝。 為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豐富、飽滿,充分展現數學教學的特色,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灌輸到日常教學,我們幼兒園的陳秋雷老師在聆聽了中心教研組老師們的數學活動《分燈籠》後,在我們幼兒園開展了又一次的《分燈籠》授課研討活動。 數學來源生活、存在生活、應用生活,課程標准要求教師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有意義和有情趣的活動,使幼兒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幼兒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應用研究價值,讓數學與生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陳老師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教學內容生活化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幼兒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兒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幼兒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幼兒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例如,活動藉助了中國節日中最常用的紅燈籠和我們平湖的西瓜燈兩個內容,並結合上海的世博會活動,開展游戲。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以游戲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翻燈籠、數燈籠、做燈籠然後給參加世博的外國友人帶去。運用生活素材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Ⅲ 幼兒園大班要求會背的古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1
教學目標:
1、將古詩熟讀成誦。
2、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詩描畫的情境。
3、在朗讀中切身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教學重點:
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詩描畫的情境。
教學准備:
收集有關於「花」、「鳥」、「樹」、「草」和有關於離別的古詩,並准備教學軟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一首你最喜歡的古詩,請說出喜歡的理由。
2、老師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詩中有「花」的古詩嗎?能背一首詩中有「樹」的古詩嗎?能背一首詩中有「草」的古詩嗎?
3、出示白居易寫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歲,為了取得功名,帶了一首詩到當時的京城長安拜見名士顧況。起初,顧況見白居易年紀不大,志氣不小,開玩笑說:「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說京城不好混飯吃。等他讀完古詩,不禁大為贊賞。這是哪首古詩呢?
4、請同學們看老師寫出這首詩的題目。讀一讀。
5、介紹詩題。「賦得」就是詩的一種體裁。從「古原草送別」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麼?
6、出示整首詩
7、指名讀一讀。(要求讀得順。)
8、能不能讀出節奏來?
二、出示前半首古詩,學習前半首古詩
1、出示《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前半首古詩。
2、讀一讀這兩句古詩,詩人寫的什麼?他寫出了小草的什麼?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頑強?指名讀古詩。
3、好好想一想,哪個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頑強?為什麼?
4、去年燒盡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燒盡了,明年又……;明年燒盡了呢?
5、「一夜東風來,春色盡滿園。」在春風的吹拂下小草又長得怎麼樣了?
6、再讀古詩,感受草生命力的頑強。先指名讀,後齊讀。
三、出示古詩的後半首
1、前兩句古詩寫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頑強,後兩句古詩又寫了什麼呢?
2、出示古詩。
3、指名學生讀一讀。
4、詩人首先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場景呢?讀詩: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這句話的意思理解嗎?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請提出來。相機解決詞語
6、「遠芳」用組詞法解決;「侵」直接告訴;「晴翠」出示圖片結合理解。
7、現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能不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的理解。(同桌練習說一說。)
8、你能想像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嗎?
9、用一個詞形容一下。
10、用一個字概括一下。
11、在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著什麼?送別王孫,王孫是誰?出示詩句理解王孫。(可以直接告訴。)這里的王孫是同一個人嗎?但他肯定是詩人的朋友。
12、讀詩句。
13、作者是第幾次送別朋友?從哪裡看出來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嗎?)
詩人第一次來送別友人,心裡會想些什麼?
詩人第二次來送別友人,又會想些什麼?
詩人第三次來送別友人,又會想些什麼?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時溢滿了離別時的哀傷和詩人的感慨,我們再來讀一讀詩句。此情此景不由讓我想起這么一句詩,大家一起來看一看,讀一讀。又讓你想起了哪些詩句?
15、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難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裡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卻為何還把景色描繪得如此美麗?
16、配樂再讀古詩。
四、完整讀全詩
1、出示全詩,再指名讀。
2、全詩前半首用一個「又」字寫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頑強,後半首用一個「又」寫出了詩人離別時滿懷的憂傷。
3、請大家再讀讀古詩,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寫離別時的詩,為何還要寫野草的生命力的頑強呢?(出示: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4、配樂再讀古詩,在古時候,詩人寫完一首詩後往往用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今天也來試著唱一唱這首古詩。
5、第一遍請大家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感受,詩中的畫,畫中的詩。
6、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著唱一唱。
7、第三遍大家一起來唱一唱吧!
五、讓學生扮成顧況對白居易的詩作出評價。
你們學完了古詩,有什麼話要說嗎?如果你是當年的名士顧況,讀完了這首古詩,會怎麼評價這首古詩呢?
六、介紹白居易
白居易後來果然成為唐代著名詩人,為中國詩歌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留下了《長恨歌》、《琵琶行》、《新樂府》等千古流傳的名篇,請同學們課後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詩,讀一讀。
Ⅳ 《芙蓉樓送辛漸》的教案
芙蓉樓送辛漸
開放分類: 文學、唐詩、王昌齡、七言絕句、送別
目錄• 【內容】
• 【文學常識】
• 【詩文解釋】
• 【注釋】
• 【韻譯】
• 【前言】
• 【作者簡介】
• 【賞析】
• 【簡評】
• 【話外音】
• 【譯詩】
• 【簡評】
• 【話外音】
• 【譯詩】
【內容】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文學常識】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體裁】:七言絕句
【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寒雨連江夜入吳,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陽親友如相問,
●○○●○○●
一片冰心在玉壺。
●●○○●●△
【詩文解釋】
迷濛的煙雨在夜幕中籠罩著吳地,與浩邈的江水連成一片,天亮時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陽的親友詢問我的情況,請你一定轉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晶瑩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貯藏在玉壺中一般。
【注釋】
1. 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3.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4.平明:清晨。
5.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6.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韻譯】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前言】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屬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一生曾兩次被謫蠻荒之地:一次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一次約在天寶六載秋,以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避亂至江淮一帶,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他和當時著名的詩人幾乎都有交遊,孟浩然、李白、岑參、常建等都存有贈他的詩篇。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
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像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託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盪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簡評】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話外音】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譯詩】
昨夜,秋雨綿綿灑向吳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樓送客面對孤獨的楚山。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詢問我的近況,
請告訴他們我依然冰心一片,裝在潔白的玉壺中。
古龍標芙蓉樓,座落在沅、舞水匯流之處的黔城鎮,為古典園林建築,佔地4250平方米,北廓臨江,依林踞阜。築疊巧思、錯落有致,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也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宴賓送客之地。
唐天寶七年(748年),"詩家天子"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尉。詩人謫貶龍標,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龍標野宴》:"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詩人擔任龍標尉時,由於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被譽為"仙尉",鄉民慕名來訪者終日不絕。至今尚有"苗女聽歌"、"遮道乞詩"、"佳句退兵"、"王昌齡補靴"等動人傳說廣為流傳。
詩人橫遭謫貶,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了"楊花落盡於規嘀,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詩篇表示深切的懷念。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亂起,王昌齡為避戰亂,回歸鄉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縣)時,被刺史閶邱曉所殺,詩人死後,他在龍標的遺跡因年久失修,毀於兵火。後人不忍"朱欄蘚沒,錦字煙。清乾隆四年(1775年),知縣葉楚麟於城東門外建"芙蓉亭",以為紀念。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知縣曾鈺,擇西城外香爐岩闢地作園。正者為樓,高者為亭,拱而翼者為廊,綴其旁者為寶,並繚以長坦,因以石闌。主樓上的楹聯:"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殼如見故人心"。雅韻猶存,樓後正中一池,亦名"芙蓉池",中蹲怪石,柑桔、石榴並植岩上。相傳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詩弄風簫"的美好傳說。池後為"半月亭",左五十步則為"聳翠樓"、"三角亭",右數步高阜間的梧桐綠蔭下,"玉壺亭"掩映其間。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狀元、江西布政使龍啟瑞合篆"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壺形鐫石,仍豎亭間。園南,碑廊橫列,刊有顏真卿、米芾、黃庭堅、岳飛、趙孟兆頁等歷史名人脾刻鐫石八十餘方。河邊梅花石畔建有"送客亭"。
一九五六年六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芙蓉樓"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多次撥款對"芙蓉樓"進行復修、維修,並擴建了芙蓉樓西園修建了根雕陳列室,陳列有一直徑1.98米,高1.54米,總重約800公斤千年樟樹超大型樹根雕,刻有30多個民間傳說與典故,100多個傳說人物和150多個精怪禽獸,實為稀罕物品。
芙蓉樓一色青瓦屋面,屋頂泥塑豐姿多彩,地方風味濃郁,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緻,卻也飛檐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
Ⅳ 幼兒大班古詩送朱大入秦教案
教學目標:
1.讀為主,再度中理解詩意。
2.讀中想像詩的意境,抒發情感。
3.復朗讀,熟記詩歌。
教學准備:古詩錄音,詩歌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駱賓王 《詠鵝》
1.揭題《於易水送人》
2.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詩人都以次內容寫過詩歌。
3.聽錄音。
4.自己讀詩,你讀懂些什麼?
易水:河流名
燕單:燕國太子,名單。為了報仇,請勇士荊軻刺秦王,可惜沒有成功。
沒:死去
冠:帽子
5.解釋詩意:
在易水河邊,荊軻向送行的太子告別。他知道此去刺殺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國,於是就大聲地唱起歌來:「猛烈的風啊颳起來,易水冰冷;勇士離開了這里,也決不再回來。」荊軻唱著,慷慨激昂的連頭發也一根根豎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頂起來。現在,雖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冷。
6.指導朗讀,提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寫得與眾不同,借用激昂壯別的歷史故事,沖淡了眼前與朋友分別的悲傷心情。
7.熟記成誦。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紹孟浩然,《春曉》
2.揭題,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長安(今山西西安一帶)。
3.自讀詩歌,你讀懂了什麼?
遊人:遠出的人。
五陵:長安郊外的五處皇帝陵墓。這里借指長安。
托:解下。
4.解釋詩意:
好朋友就要遠去,到那裡探尋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際,我對他說,寶劍是價值干金的東西,它象徵著一個人的雄心壯志。我把它解下來送給你,這劍寄託譬我的良好祝願,願你能從此大有作為。
5.指導朗讀,提示:
這是一首鼓勵友人努力奮斗的贈別詩,語義誠懇真切,表達了詩人自己不願虛度一生的抱負。
Ⅵ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海鷗飛翔
學習課文,理解感悟 1、默讀課文,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友人和海鷗的深厚情誼?你對「它屬於大海」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在文中標出。 2、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教師巡視,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3、在小組交流學習收獲。 4、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第一部分,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彌漫、氣息、一抹、乖巧、歇腳、觸摸、歡愉」等詞語的意思;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用寥寥幾筆就把小海鷗的長相生動形象地寫下來的;理解有一定含義的句子的意思,如「有這個……彷彿觸摸到了生命的歡愉」這句話重點指導理解。 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從幾個方面寫了友人和小海鷗的情感。出示句子: 友人「常常為它留一勺清清的淡水,一盤青色的鮮蝦,任它自來自去」。 「友人工作累了的時候,常常倚窗眺望,望著那海鷗在透明的天空中悠悠迴旋……」 「友人什麼也沒說,但從他霍然而起,繞室徘徊中,我知道他在擔心。」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最後一句「它屬於大海」這句話。讓學生各抒己見 。師適時點撥。 三、總結,回歸整體 朗讀課文,將你的理解用朗讀表達。 四、鞏固練習 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詞句。 板書設計: 友人和海鷗交上了朋友 飛吧 給海鷗餵食 友人與海鷗的深厚友情 欣賞海鷗飛翔 人與動物要對海鷗的牽掛與惦念和睦相處 放海鷗回歸自然
Ⅶ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在網路網頁上搜索就是了,多得很.
Ⅷ 公共場所禮儀《遇外國友人》教案,
設計目標:
讓幼兒知道看電影時的基本禮儀。
培養又餓良好的公共場所禮儀版。
准備:
禮儀教權學帶。觀看電影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 老師:你們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嗎?在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二)關鍵步驟。
1、出示圖片,請幼兒觀看圖片,討論圖片上的內容。
2、說說圖片上的內容是否正確?為什麼?
3、如果是你,你應該怎麼做?
4、引歌套詞,講禮儀兒歌滲透到活動中。
Ⅸ 大班唐詩《送元二使西安》教案
原文送元二使西安王維渭城朝雨浥②輕塵,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⑤無故人. [編輯本段]注釋①渭城:就是咸陽,現今陝西省西安市. ②浥:濕潤. ③客舍:旅館. ④柳色:柳象徵離別. ⑤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於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之地. [編輯本段]評析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編輯本段]作者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