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嫦娥奔月的活動教案

嫦娥奔月的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4 21:06:04

① 關於月亮的教案

富多採的月亮文化
---「探索月球的奧秘」綜合性學習活動

一、活動目標和任務
1.初步了解月亮的各種文化意義。
2.學習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資料的方法。
3.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各科知識的綜合能力。
二、活動准備
1.學生自由組合(四人一組),並確定負責人。
2.學生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資料,並通過合作討論,對搜集的材料進行篩選、整理。
3.同學對找來的圖片、影片等進行處理,轉化為多媒體的形式。
4. 准備好表演啞劇要用的道具,配樂曲《春江花月夜》。
三、活動過程

四、教學課時 :三課時
1.猜謎:由主持人出示幾個有關月亮的謎語,讓同學們猜,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
2.傳說:多媒體出示《嫦娥奔月》圖,請同學們來說說「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傳說。
3.片斷:播放《天狗吃月亮》的一段片子,請同學們說說「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和科學的解釋。
4. 說「月名」比賽:請同學們說說月亮的美稱和雅號,看誰說得多,將贈給禮品。
5.探究中秋的起源:請同學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說說「中秋的起源」。
6.探究「中秋的民間習俗」:請同學們根據掌握的資料說說我國「中秋節的民間習俗」。
7.說說一些賞月勝地:
(1)出示多媒體《三潭印月》的美景,請去過的同學說說那裡的景色特點。
(2)出示同學們找來的第二幅圖片《平湖秋月》(多媒體播放)
①請同學說那裡的景色。
②請一同學用古箏彈奏樂曲《平湖秋月》給解說者配音。
③主持人說「平湖秋月」像柱上的對聯。
8展示「賞月佳對」。
9.啞劇表演,請同學猜成語:臨時選二名同學上台表演。
(1)《水中撈月》 (2)《月下老人》
10.主持人作畫題詩,同學們說成語比賽。
(1)男主持人為自己的美術作品(事先畫好)當場題詩,女主持人組織同學進行說「月」成語比賽。
(2)用實物投影展示主持人的書畫作品。
11.全班同學自由對詩(有關賞月的古詩詞)或帶月詩句接龍比賽。
12.學生對本次活動作小結。
13.齊唱歌曲《願祖國花好月圓》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等詞語。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並准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於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閱讀,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及膠片、月球地貌的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訓練學生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分析文章表現手法,如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等。利用課堂實踐活動,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探索月球的奧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多媒體顯示月球地貌、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的資料)
(教師簡要解說圖片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怎麼得來的嗎?對,是宇航員登上月球後拍攝的。那麼,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朱長超的《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二)(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麼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設計(三)(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著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著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豐富的內蘊盡在神話傳說、文章詞賦、民風民俗之中。長舒廣袖的寂寞嫦娥、吳剛砍伐月桂的坎坎之聲,無不誘惑人們去設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終於在1969年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著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
二、快速閱讀,概括要點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並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投影:
(1)觀測:觀察並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2)暢談(chàng):盡情地談。(3)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著頭筆直地立著。(5)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1)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用示意圖標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註明時間、距離、速度等)。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准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2)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事件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細節,其餘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後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後做了下列幾件事:(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並背誦文章最後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採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板書)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8.想像訓練: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准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結合課文第4語段中的議論性語句和投影顯示的內容討論:為什麼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並運回地球,並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遊業。
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
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嘆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著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課堂練習
閱讀文段,完成1~4題。
投影:
阿波羅11號太空船首次登陸月球的剎那,的確令人嘆為觀止。但太空船得先擺脫地球強大的引力,才能飛往月球。因此剛發射的幾分鍾,也就是整個航程一開始的若干公里之內,是最艱難的時刻,所費的力量往往超過往後的幾十萬公里。
習慣也是一樣,它具有極大的「引力」,只是許多人不加註意或不肯承認罷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便難以竟全功。「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1.從全文看,第一自然段關於太空船的敘述,是為了說明什麼?利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習慣」具體是指什麼?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飛」的含義是什麼?
4.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
1.說明「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2.具體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
3.人們改變不良習慣的起始階段。
4.克服不良習慣(擺脫習慣的引力),就能到達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業
1.有人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請查閱有關資料證實自己的觀點。
2.閱讀文段,完成題目。(分發講義資料)
7月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________(喊、救、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________(均速、減速、加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發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________(安穩、平穩、很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線上選詞填空。
(2)解釋加線的詞語。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主要寫了登月前夕哪幾個工作程序?
(4)這段文字分別交待了三個關鍵數字,分別標識三個關鍵的工作程序,請把兩者用連線標出。
7月19日晚9點32分 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點32分 從飛船換乘登月艙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中心發來呼叫准備登月
(5)「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是本文中兩個精確到秒的時間數據,這是為什麼?
(6)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請實話實說。
參考答案:
(1)呼 減速 平穩
(2)①天快亮的時候 ②內心嚮往已久
③時間 地面指揮中心發出登月指令、兩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執行登月計劃、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為這兩個數字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6)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課題叫做「月亮上的足跡」,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鮮亮的?
2.把課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後,好不好,為什麼?
3.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名篇佳作,請寫出你最欣賞的佳句(不少於5句),並以一句為例說說喜歡的理由,推薦給同學、朋友。
4.搜集、整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完成一期介紹月球奧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為題的手抄報。
選題中以及搜求材料、辦報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統籌,給予指導,以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顯著也是最奇妙的環境因素。它會使人產生某些不適反應,也會使簡單的操作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它也會使航天員單調艱苦的生活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給航天員帶來一種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體驗。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員在太空里飄。人進入了太空,就脫離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進入了一個無所謂上和下、幾乎沒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輕松地飄來飄去,但你必須學會如何用手指的輕輕動作來控制好你的身體。比如只須用手指在艙壁上輕輕一點,你就能飄起來。如果有人用手指輕輕點你一下,你就會飛過整個機艙。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須習慣身體姿態的任何變化。你還必須對自己手、腳的位置特別小心,以免出現問題。
服裝
航天器入軌後,航天員便脫掉航天服,換上工作服。他們不用穿鞋,只穿襪子。航天員的工作服一般根據飛行時間長短來准備,有專門定做的,也有在商店買來的。工作服沒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見的是連身工作服,顏色可由航天員自選。航天員的服裝一般都是純棉製品。除工作服外,還有長袖和短袖運動上衣、運動短褲、短襪和半長筒襪。
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般都是要進行長期飛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種類和數量就較多。有長袖連身工作服、無袖連身工作服、防寒連身工作服、馬甲式連身工作服。太空梭的航天員,在飛機入軌後一般會換上襯衫和短褲。在他們的褲褪上有帶鉤的尼龍條帶,以便放置餐盤和活動手袋。
吃飯
飛行中,每天進餐的次數、間隔時間、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據航天員的生活、工作和鍛煉情況來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製成糊狀裝入軟管內,吃時像擠牙膏一樣。如今,在太空梭上就餐,基本上與在地面上一樣。每人一個托盤當作餐桌,把托盤放在腿上,用鉤刺式膠帶粘住,將食品盒嵌在托盤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則用托盤一角的鋼夾夾住。托盤上有一塊磁條,使餐具不致飛走。
吃飯程序和餐具與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員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飯。這有賴於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積小的飛船乘員艙里,飲用水常採用增壓式水箱貯存和供給。太空梭的電力系統備有液氫和液氧供發電用,發電的副產品是水,供航天員飲用和備餐。在飛行中,航天員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採用我們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須用吸管吸。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喝水方式。因為在失重環境下,所有液體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自由飄浮在艙內時都呈球狀。因此,航天員拿起一聽罐狀飲料,可以將飲料往外擠,擠出的飲料迅速變成一個滾圓的小球,航天員可以飄迎過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覺
航天器里沒有床,因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勢睡覺,但要用特製的睡袋。睡袋每人一個,內襯可以更換。航天員將它固定在艙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後鑽進去,拉上拉鏈。這樣既保暖又不會飄走。在太空中睡覺最有趣、最奇怪的一個現象是:人睡著了,兩臂卻會自己擺動。
生理變化
在飛行的頭幾天,航天員出現食慾減退,嗅覺和味覺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脹、排氣和打嗝等胃腸道不適反應。因此,太空梭上備有各種香辣刺激的調味品供航天員選用。當然,這些調味品都是液體狀,裝在像眼葯水瓶一樣可擠壓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員的外觀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因為在失重環境中,人的各個脊椎之間會變得比較鬆弛,因而身高會有所增加,所以飛行時航天員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訓練時穿的要長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環境里待上兩小時,血液就會平均分布到身體各個部位。你會發現,腿變細了,上半身卻膨脹了,每塊肌肉都鼓鼓脹脹的,面部也腫脹了,長臉變成了圓臉,皺紋也不見了。
(選自「載人航天科普」叢書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動)

月亮上的足跡
二、活動課成果展示
詠月詩話
天高氣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賞詠月的名詩,一定別有情趣,其樂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全詩通俗流暢,琅琅上口。詩人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月下思鄉圖」。詩人以「靜夜思」為題,但全詩不著一個「靜」字,而是以白霜為喻,側面寫出清靜幽寂的環境。「低頭」兩字,表現出詩人深沉纏綿的思鄉之情。
李白還寫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通過描寫、歌詠峨眉山月,抒發了詩人即將離開蜀地的依戀心情。山巔秋月高懸,江中月影沉沉。詩人一會兒仰望秋月,一會兒俯視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傾注了詩人濃濃的依戀之情。船進三峽,詩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詩人那種惆悵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這是唐朝李商隱的《霜月》詩。此詩想像豐富,構思新巧。首句寫雁來蟬無,點明時令屬秋。第二句描繪了霜和月爭輝的景色:憑欄遠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輝給人一種「水接天」的感覺。三、四兩句運用神話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們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這種「詩意」給人帶來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邊貢寫了首《嫦娥》詩:「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首詩以神話故事中的嫦娥為題,描寫清涼沉寂的月宮,實際上是秋夜望月的感興之作。三、四兩句,用語平易,但蘊藉深沉,是歷來吟詠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是唐朝劉方平的《夜月》詩。首句是絕妙好句,寫得寧靜如畫,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園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寫星斗,更增添一份靜穆神秘的意蘊。但詩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寫月,而是寫生機勃勃的春意;三、四兩句寫詩人驚喜地感受到春天來臨了,入春以來的第一聲蟲聲破窗而入。以蟲聲的「鬧」反襯月夜的「靜」。後人稱這首詩寫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近來數夜飛霜重,只喂婆娑樹葉凋。」這是唐朝戎昱的《戲題秋月》詩。秋夜賞月,天高氣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詩人喜愛「秋宵月色勝春宵」,但詩人更喜愛那婆娑的綠樹,而秋夜的飛霜會使綠葉凋零。這是詩人心中的矛盾,詩雖四句,卻寫得有波瀾,不平淡。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中秋之夜,天清氣爽,圓月高懸,寒露凝珠。詩人觸景生情,寫出了這首望月懷人之作。但詩人沒有直接寫對朋友的懷念,而是寫月下的景物:樹、鴉、露、桂花,以及灑滿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過對一系列凄清肅穆的景物的描寫,寫出了詩人此時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作結,含蓄地寫出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這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自《語文報》總第1325期,作者:宋子偉,有刪節)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於比較閱讀法
閱讀一篇文章時,與另一篇相關的文章相比較,從中發現問題,進行辨析,從而獲得深入的理解,新鮮的體會。這是常用的一種精讀方法。比較,從方向來說,有類比分析和對比分析;從作用來說,有比較質疑和比較辨析;從內容來說,有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類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對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異之處。比較質疑是通過對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較辨析是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探求規律性的東西。單項比較是就某一方面進行比較,可以從內容、結構、寫法、語言等較大方面比較,也可從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乃至開頭或結尾等具體方面比較。綜合比較是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全面的比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後就不同的方面,追問究竟,提出問題,進行辨析。

② 中班圍繞中秋的語言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中秋節前,超市中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琅滿目,街上月餅加工點,濃郁的香味很遠就能聞到,節日的氣氛漸濃。但在孩子們眼裡,這些傳統節日只是放幾天假,吃一些傳統食品而已。幼兒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了解甚少,尤其是節日中各種民俗民風形成的豐富的節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引導學生探究我國的傳統節日,並藉此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活動目標
1、能仔細傾聽錄音《嫦娥奔月》的故事。
2、說說中秋節的來歷、習俗
3、感受傳統節日的風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鄉情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和2
難點:目標3
活動准備
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嫦娥奔月》的錄音故事
活動過程
一、導入:用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導入活動主題
二、傾聽《嫦娥奔月》的錄音故事
三、引導幼兒說說中秋節的習俗,大人,小孩怎樣過中秋節。
四、說說課本里的小動物怎樣過中秋節?並著重認識「中秋節、團圓」這兩個詞。
五、老師講解中秋節的象徵意義:中秋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節曰。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六、 結束:老師,幼兒一起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兒圓》
教學反思
1、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選擇這一主題活動正符合幼兒對傳統節日認知的需要,幼兒所熟悉、感興趣的,又是具有教育價值的。
2、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是我做了充分的准備,所選的歌曲和錄音故事
作為學習的主體始終貫穿於活動的整個過程,歌曲和故事熟悉、有趣,所以幼兒的比較喜歡,參與性強。
3、幼兒能簡單、流暢講述中秋節的習俗,很好的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能力。

③ 中班音樂八月十五是中秋教案

一、活動背景: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中秋節的習俗也很多, 中華民族的節日有很多,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大班幼兒對其有深厚的興趣及探究慾望。時值中秋節的來臨之際,為了提高孩子們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興趣,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熱愛之情。由此,我開展了此主題。
二、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感受體驗傳統文化;2、通過討論和講述,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3、讓幼兒體驗和夥伴老師一起過節日的快樂並學會分享;4、通過觀察、記錄月亮的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
三、活動准備:
1.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反映中秋節的環境,如張貼有關中秋節的掛圖;2.家長幫助孩子搜集關於中秋節的資料,並為孩子准備一塊月餅;3.關於中秋節前後月亮變化的幻燈片及民間故事《常娥奔月》
四、活動過程:
(1)導入給小朋友展示關於中秋節前後月亮變化的幻燈片,激發幼兒興趣。讓小朋友通過觀察、記錄月亮變化,知道月亮時缺時圓,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
(2)引出課題通過觀察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探尋中秋節的來歷,鼓勵小朋友自己介紹,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
(4)議一議:"我家怎樣過中秋"。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結束,請小組派代表講述。
(5)"團團圓圓過中秋"--擺上月餅,讓小朋友分享、品嘗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6)最後環節:聽故事《常娥奔月》。
相傳,遠古有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後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後羿不忍離開自己的妻子,就把葯交給嫦娥保管。有一個心術不正,名叫逢蒙的人聽說後,就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嫦娥便飛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一直住在月亮廣寒宮。
羿聽說嫦娥奔月之後,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就在後花園中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

閱讀全文

與嫦娥奔月的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