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正月十五剪燈籠幼兒園活動教案

正月十五剪燈籠幼兒園活動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4 22:54:59

❶ 正月十五為什麼要挑燈籠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版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權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❷ 正月十五鬧花燈,怎樣自己做花燈呢簡單點。

做法一:

1、先准備好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筷子、膠水、紅繩、皺紋紙以及紅色流蘇。工具的話只要准備一個小巧的剪刀就可以了。

2、首先准備8根筷子,將它擺放成一個正方形的樣子,然後用准備好的膠水將四個連接點固定住,再用紅繩將四個角綁起來,這樣不僅可以裝飾花燈,還可以對它進行加固。最後,根據以上步驟再做一個一模一樣的備用。

3、拿四根筷子用紅繩將已經做好的兩個底座固定成一個架子。

4、根據做好的架子大小剪皺紋紙,先剪一張,然後在把剪好的那張疊幾層再剪,這樣會比較方便,或者可以先用尺子量出長寬,然後再紙上畫出來,這樣也很方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

5、把剪好的皺紋紙用膠水粘到做好的架子上,4根支柱都要粘到,這樣做出來的花燈才會比較牢固。

6、在做好的燈籠頂部的四個角各綁一條紅繩,然後合在一起打一個結,將事先准備好的紅色流蘇粘在燈籠的底部,這樣一個好看又環保的燈籠就已經做好啦。

做法二:

1、第一步,製作骨架。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

2、將竹子放在蒸氣室內,然後取出,置陰涼處晾乾,但不得過分乾燥,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

3、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條所需的長度,以燈籠大小而定。

4、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

5、先將稀釋的糨糊,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紗布,即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後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須干凈,裱糊的紙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6、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

❸ 正月十五能給小孩送燈籠嗎晚不晚

不晚,十五晚上才是打燈籠的時候。

❹ 正月十五打燈籠的寓意(詞)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

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

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為人所知。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❺ 扎燈籠是元宵節的習俗嗎

扎燈籠是元宵節的習俗。

一、扎燈籠:

「張燈結綵」是我們中國人過節日的傳統,元宵節就要扎燈籠。扎燈籠的製作流程一般經過破葦篾、泡葦篾、扎燈籠、模具整形、收口、糊紙美化等六道工序。因其玲瓏別致、輕巧剔透,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舊時亦或現在,手扎燈籠不但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氛圍,也給予人們更多祈福的靈感,元宵節被有意無意燃著的燈籠,寄託了人們對健康、平安、長壽的美好期盼。

二、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2、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就出現過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3、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4、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回應的人眾多,而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5、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6、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於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7、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踩高蹺的人往往裝扮戲曲摺子,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觀賞性。

❻ 正月十五打燈籠的寓意(詞)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
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
農歷正月十五這天,孩子們早早起床,先看看燈籠怎麼樣了,再出去滿村子跑著玩。天還不黑,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點亮自己的小燈籠,然後呼朋喚友滿村子走,就像撒歡兒的野馬一般。我不甘落後,黃昏便拿出自製的燈籠,點上蠟燭,興奮地來到村裡和小朋友們聚在一起參加燈籠會。那場面,真是熱鬧,各式各樣的燈籠琳琅滿目,大的、小的、方的、圓的,顏色有紅的、綠的、黃的、紫的,匯聚在一起,孩子們打著燈籠繞著村子一路走一路說笑,使漆黑的夜晚有了亮光,也多了一道風景。
春節掛燈籠,指的是掛紅燈籠,每到過年人們都換上紅色的燈籠,象徵團圓意義、紅紅火火。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燈籠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其實在過去有條件的人家都會掛燈籠,但紅色燈籠通常是在春節、元宵節期間換上。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紅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❼ 提燈籠的元宵節的習俗

提燈籠的元宵節的習俗:
提燈籠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俗。回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答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燈籠植根於漢族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漢族勞動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願望,美化節日環境的作用。
關於提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
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❽ 正月十五麵食燈籠怎麼做

這事關元宵的來歷,唐朝漢武帝時期有個宮女叫元宵,他找到東方朔幫助她與家人版團聚。東方權朔就上街向大家宣布一件事情。正月十五都城會遭到天帝的懲罰,會派一位叫元宵的仙女下凡執行。東方朔就告訴大家有一種挽救的方法,就是找到元宵,並且造成一種都城真的遭到大火的情形。於是人們就掛起紅燈籠,看燈會。年年如此,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風俗。

❾ 元宵節製作燈籠為什麼

農歷正月十五是來「元宵節」,自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17]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閱讀全文

與正月十五剪燈籠幼兒園活動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