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班數學教案《量的比較》
活動目標:
1、用目測的方法正確判斷7以內的數內量。
2、教幼兒認識7以內自然數列容中,相鄰兩數之間的數差關系。
3、培養幼兒參加多個小組活動的能力。
活動准備:
教具:貼絨點卡5張,貼絨數字3-7各一個。
學具:第一組:填空格圖卡6張,點子印章6個,印泥
第二組:數學材料紙、筆
第三組:實物卡、數字卡
第四組:數字卡、印章、印泥
活動過程:
1、按序排列點卡並匹配數字
請個別幼兒給點卡排隊並批匹配數字,並請幼兒集體驗證
2、比較數的多少
引導幼兒比較數的多少並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使兩組數量一樣多,感知相鄰兩數之間的關系
3、小組活動
填空格
先看看空格前有幾個點子,再看空格後有幾個點子,想想空格里應該印幾個點子。
添去點子
想想怎樣使三組數量變的一樣多。
數物拼板
給數字卡片找朋友,實物的數目要和數字一樣多
給數字印點子
看看是數字是幾就給它印上幾個點子
4、幼兒活動,教師指導
重點指導幼兒第1、2組活動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活動過程和結果
5、講評
展示個別幼兒的作業並請幼兒集體驗證。
2. 幼兒園測量教案怎麼填
大班數學測量活動教案:到底有多長
一、設計思路:
二、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測量物測量長度,感知多種測量方法。
2、引發幼兒對使用生活中常見自然物進行測量的興趣。
重點:在探索中學習感受多種測量方法。
難點:測量工具只有一件時,怎樣學會正確做標記的方法完成測量。
三、活動准備:
PPT課件;樹葉、胡蘿卜若干;黑板等。
四、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引出問題: (價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引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種植地里的甘蔗寶寶,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長得有多高?蚯蚓們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奮勇來幫忙,為它量量到底已經長得多高了。蚯蚓們開始到處找材料為甘蔗寶寶量身體,你們說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2.根據故事情節,嘗試使用不同的自然物進行測量(價值分析:多種測量方法、問題的設疑,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務的快樂中,迎接新的挑戰,積累對測量的直接經驗。)
1)許多相同的樹葉,怎麼量?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2)一根胡蘿卜,怎麼量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關鍵問題:胡蘿卜從哪裡開始放?為什麼要做記號?
分析測量要點:A.從頭至尾B.首尾相連(做好標記)C.一邊量一邊數
3)沒有材料,怎麼量
幼兒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測量要點:當沒有材料時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也能測量,是最簡單、方便的測量工具。
五、經驗拓展(價值分析:進一步引發幼兒對生活中測量的關注,不斷積累新經驗)
生活中還有哪些簡單、方便的測量好方法。如:尺等。
六、活動評析:這個大班數活動來源於幼兒真實的生活。它所選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物都來自於幼兒日常接觸的生活中的物品。因此在活動中,我覺得幼兒對材料操作很熟練,避免了材料本身由於陌生引起的無關探索的干擾。活動的整體設計是層層推進的,從創設「很多——一個——沒有」測量物的問題情境入手,引發幼兒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測量方法,在這其中幼兒能積極開動腦筋,相互討論、大膽猜測,將日常的生活經驗運用其中,事實上最終孩子們找到了全部適宜的測量方法,在活動中獲得了探索成功地滿足。在建構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各種解決問題的經驗,並激發其探索精神與願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對於提問的設計還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導幼兒推進猜測、進一步思考,在本活動的難點部分:測量工具只有一件時,怎樣學會正確做標記的方法完成測量。花了較長時間在這個環節上,致使整個活動時間上略有超出。
3.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數一數,比一比
幼兒數學學習,主要分六大模塊:
1、集合:教孩子學會分類,幫助孩子感知集合的意義,逐步形成關於具體事物的集合概念,這是計數的前提,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為孩子數學能力做准備。
2、數:孩子總是先口頭數數開始,到結合實物數數。從無意義的數字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認識數字,理解數字,運用數字,最終形成數的概念。
3、量:通過對集合和數的學習,孩子從不精確的集合感知到確切的數量,這是數量由具象化到形象化的過渡,為加減概念打下基礎。
4、形:在兒童早期數學啟蒙的階段,除了加減法,還有幾何圖形的學習。幾何在數學中占據很重要的比例,對孩子空間立體思維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5、時:孩子對時鍾的認識,可以幫助其形成時間概念,有助於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溝通
6、空:空間思維是指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通過想像與視覺化形成新的視覺關系的能力。空間思維對於孩子在學習幾何等類型題時能起到有效幫助,對孩子大腦起到開發作用。具備空間思維的孩子能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多個角度"立體思考",對其未來社會性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4. 幼兒園大班數概念(個十百)教案教學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梅花鹿和小猴各自的本領,了解它們共同合作摘到果子的故事情節。豐富詞彙:抓耳撓腮、合作。(重點) 2.能大膽表達自己摘果子的辦法,嘗試用語言、表情和動作表現小猴和梅花鹿的角色對話。(難點)
5. 幼兒園大班教學活動數學測量教案怎麼寫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准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准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准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6. 幼兒園大班 有趣的測量 教案
《有趣的測量》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准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准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准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備。
7. 幼兒園大班量一量樹有多粗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 探索用合適的工具測量樹乾的粗細,喜歡測量活動。 2、 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准備 小朋友的書 數學繩子、毛線、吸管、鉛筆、各種尺若干;水彩筆、記錄表若干。 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在幼兒園內先確定10棵待測量的樹,並分別在樹幹上編上1—10的號碼。 重點與難點活動過程(預設)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里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干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干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麼知道的?(目測)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後交流: 1、粗細: (1)、用什麼材料測量?有多少粗(在記錄紙上記錄)?什麼方法測量的? (2)、(選擇用繩子測量的)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麼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有的測底部、有的測中部)2、高矮: (1)、小花園里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麼知道?(目測:用尺無法測量高度時可目測)??怎麼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麼測?(直接測量)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麼方法測量? ??用鋼皮捲尺直接測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後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現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並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8. 幼兒園大班教案數學活動 量一量操場有多長
教學目標: 1.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拉一拉、走一走、說一說、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過程,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3.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感知1千米的長度。 教學難點: 准確地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能估計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向學生提問:已經知道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用手勢表示一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們有多長,並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出示媒體 1) 當測量或形容比較短的長度時,一般我們用米、分米、厘米、毫米。我們在測量比較長的長度時一般用什麼單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千米有多長」(板書)。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進行教學: 1. 體驗1千米的長度 學生活動: (1)用測步的方法感知10米、100米各有多長。 組織學生手拉手站成一排,觀察需要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要數清需要幾個人,並記錄下來。 讓學生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大約要走多少步,並做好記錄。(大約16步) 請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想一想)夠不夠100米,若要夠100米,則需要多少人呢?要數清人數,並記錄下來。 讓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數一數100米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時間,做好記錄。(大約160步) (2)估計1000米有多少步 估計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學生結合剛才的親身體驗(10米、100米大約要多少人和走了多少步),來估一估1000米大約有多長,需要走多少步?(大約1600步) (3)體驗感知1千米有多長 讓學生思考1000米大約有多長?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思考。學生在體驗1000米有多長時有一定的難度,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再組織學生匯報。
9. 幼兒中班數學1到5數與量的公開課教案
幼兒園數學教案:數量對應1-5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的】 1、提高數概念。 2、1——5數量對應學習。 【活動重點】了解1——5數量對應關系。 【活動難點】讓幼兒掌握1——5數量的對應。 【活動准備】插板、教師演示板、背景音樂、魔術袋(小玩具五個) 【活動過程】 一、 感官游戲:手指謠:《猴子盪鞦韆》 5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go go go 4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go go go 3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go go go 2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go go go 1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go go go 二、 數學心智: 1、 輕音樂,取插板。 2、 森林裡有一棵大樹。(取出一棵樹插在演示板上,幼兒插在插板上。)問小朋友幾棵樹啊?(1棵)取出數字1 3、 大樹結了兩個蘋果,熟透了,落下了,請小朋友取出兩個蘋果放在樹下。問:落下來幾個蘋果?(2個)取出數字2 4、 大樹下長出三個又大又紅的蘿卜,請小朋友插在插板上。問:長了幾個紅蘿卜?(3個)取出數字3 5、 熟透的蘋果和紅蘿卜可香了,引來了四隻白蝴蝶,問:小朋友引來了幾只白蝴蝶?(4隻)取出數字4 6、 聞著蘋果和紅蘿卜的香味又來了5隻蹦蹦跳跳的小白兔,請小朋友插在插板上。問:來了幾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5隻)取出數字5 7、 老師總結數量對應關系: a、1棵樹用數字1表示。問:1棵樹用幾表示? b、兩個蘋果用數字2表示。問:兩個蘋果用數字幾表示? c、3個蘿卜用3表示。問:3個蘿卜用幾表示? d、4隻蝴蝶用4表示。問:4隻蝴蝶用幾表示? e、5隻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用5表示。問:5隻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用幾表示? 8、 依次收取插板上的小棋子。 三、 手眼協調: 請小朋友取出數字棋子 1、 2、 3、 4、5和老師一起做游戲,老師每次從魔術袋裡變出幾個小玩具,幼兒則相應舉幾,游戲反復進行。 送插板回家,結束課堂。(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