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月三煮黑米飯的傳說
三月三煮來黑米自飯的傳說:
我國春秋時期(公園前636年前),晉國晉獻公之子晉惠公與重耳爭位,重耳敗退西行入秦,途中貧病交加,野菜野果充飢,此時,重耳身邊從臣介子推,割股獻肉熬湯,救了重耳一命。
後來,秦穆公把女兒許配給重耳,俗稱為「喜結秦晉」幫助重耳訓練軍隊後在秦國的支持下,重耳打敗了晉惠公,奪 回了政權,史書上稱重耳為晉文公。
回國當政後,晉文公行賞有功之臣,卻忘記了介子推!於是,他心中非常愧疚,忙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的下落,後得知介子推已背母親到一深山隱居。
得此消息後,晉文公親自到山林尋找,不遇。晉文公心愁,介子推是個大孝子,晉文公想如果火燒山林,介子推定會背他母親逃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熄滅後,晉文公隨從發現介子推與他母親合抱一棵大楓樹,燒死了。。。。
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三。
人們為了懷念救國不圖功勞的介子推,便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用楓葉樹葉熬湯煮飯來祭奠他。
這是今天吃黑米飯的由來。
Ⅱ 農歷三月三的節日傳說有哪些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sì)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1、《論版語》有雲:「暮春權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2、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3、《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為大絜」。
4、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5、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Ⅲ 陰歷三月三日有什麼習俗和傳說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 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
三月三歌節 壯族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游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岩、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盛況空前。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Ⅳ 三月三為什麼要吃雞蛋 三月三吃雞蛋的傳說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版節。春食薺權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個古老的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
Ⅳ 陰歷的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傳說或神化中什麼日子
據說是王母娘娘的生日。
Ⅵ 幼兒園《三月三的傳說》活動反思
這個要看你們的活動 做得什麼樣子 有什麼不足之處 然後自己反省一下
Ⅶ 搜索三月三的傳說由來習俗英雄人物故事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以下簡稱「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陽萌動。我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於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鍥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福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託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巳」被確定為節日。魏以後,將上巳正式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節令。到晉朝時,上巳修鍥已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巳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於清明節,流楔游戲已不限於三月三。廣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有的地方則是祭祖掃墓、傳統的掃墓拜山節日,別樣的風采,各有來歷與不同的習俗。
一
關於壯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會、歌節)的由來,有好幾種傳說:一說,古老相傳唱歌可以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後來發展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說,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集起來唱山歌,並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說,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並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因而財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後世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說,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並發展成為歌圩。這幾種傳說,雖不是正史記載,但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傳統的三月三歌節,古今各地都舉行不同形式的歌會。有的在峒場坡地舉行歌圩。有的在村頭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著公路邊、寨邊舉行歌圩。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據初步統計,全區642個歌圩場中,以三月三為歌圩日的有96個,佔14%。分布在東蘭22處、武鳴縣20處、都安19處、忻城7處、馬山和龍州各6處、巴馬5處。桂西較少,只有靖西縣有2處。傳統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鳴縣城、那羊、寧武、小陸,東蘭三卡坳,馬山永州,巴馬的盤陽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發,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傳統歌圩場上有賽歌、賞歌;也有男女青年對歌交情,對歌、碰蛋,談情說愛,互贈信物,以物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男女老少在熱鬧非凡的節日氛圍中度過。
當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連年舉辦。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武鳴、巴馬、隆安、環江、柳江等縣每年「三月三」都舉行歌節或壯族三月三旅遊節。如武鳴縣自1985年以來,每年都舉行「三月三」壯族歌節,活動內容有千人竹桿陣表演及競賽、廣西第三屆歌王大賽、民族體育競技展演、廣場文藝演出、旅遊美食節等。又如上林縣自200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六屆三月三「石門龍母節」。除了官辦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三月三山歌會。如柳城縣崖山景區,荔浦縣五登村,風山縣袍里鄉坡心村、長洲鄉百樂村八龍屯,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平方村,鹿寨縣平山鎮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會不僅在廣西舉行,也在外地舉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種形式舉行壯族三月三活動。規模最大、辦得較好的首推上海市。該市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行五屆「廣西三月三歌圩唱響大中國」系列活動。真是:祖國處處聞歌聲,浪漫歌圩滿中國。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漢族地區的玉林市,近年來民間也自發舉行三月三歌會,已連續舉行了五屆,三月三山歌會響徹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舉行搶花炮活動,已連續舉行第129屆民族傳統花炮節,是侗鄉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節日期間,有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扮故事、篝火多耶晚會等表演活動。此外,還有千人品茶、斗雞、斗鳥等表演活動和奇石展、民族服飾展示、商品交易會、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與越南一河之隔的邊陲廣西防城區瑤寨高林村瑤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舉辦隆重活動。熱情的瑤胞們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濃的米酒,特色的瑤家菜喜迎八方來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廣西各民族歡慶的歌節。
二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歌節,也是壯族祭祖掃墓節。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各家各戶都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掃墓。所謂掃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墳墓。桂西南壯語稱掃墓為「參墳」,或「碑墳」。掃墓節是壯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嚴的節日,人們認為農歷三月三是最重要的節日,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掃墓,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壯族流傳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飯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這便是壯族三月三掃墓習俗的記錄。壯族掃墓,內容十分豐富。通常是老少帶著祭品來到墓地,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當掃墓節,桂西大地滿山遍野,墓頭掛錢飄揚,鞭炮聲聲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會祭祖,也是開春踏青。
五色糯米飯是壯鄉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於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傳說有四:一是源於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將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後,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將其染成五顏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著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准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將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後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內的各種穀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穀的顏色又單調又難看,於是採摘各種植物於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討好穀物之神,從此以後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別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內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有關三月三祭祖掃墓節的來歷,有學者歸納為兩種:一是壯族蛇圖騰的祭日。有關這方面的考證,丘振聲先生在《壯鄉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論述,他認為「壯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實際是蛇神,來自蛇圖騰的祭祀日」。筆者考察發現,在左江一帶和大明山一帶都有「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有這樣兩個壯族民間故事:古時有一個叫桑卡寨的村子,住著一位叫黎體實的壯族老漢,靠挖山打獵為生。他含辛茹苦養著一條白花蛇。後來,白花蛇長大了,脫了一層皮,變成一條大龍,便離開了老漢。老漢病故時,大青龍飛回來吊喪,直至老漢的靈柩埋葬後,才騰空而去。以後每年三月三,大青龍都飛回來給老漢掃墓。鄉親們也來陪伴它,「三月三,龍拜山」就這樣一代代相傳下來。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一位孤寡老媽媽養了一條斷尾五花蛇(壯語叫特屈,意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颳起一陣狂風把老人遺體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後,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來掃墓。實際上這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三月三來自祭雷神。如龍勝壯族三月初三有殺豬祭祀神農氏習俗;雲南省文山壯族則在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又叫祭雷神節;左右江一帶也有一些鄉村有祭神求雨的傳統習俗。有關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記載。
為什麼同是三月三,廣西一些壯族地區是歌圩節,而部分壯族地區則是掃墓節?丘振聲先生的觀點是:由於人們蛇圖騰意識的淡化,三月三蛇圖騰的祭祀日就逐漸地變成舉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後人根本忘記了它最初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中央民族大學梁庭望教授也認為,「歌圩實際起源於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筆者認為,三月三掃墓節的「根」既源於壯族民間信仰的蛇圖騰祭祀日,也吸收了中華孝文化的精華。我國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清明在傳統節日里地位顯赫,外在表現為祭祖掃墓,內里卻依舊是求偶、試婚、求子的上巳內容。在歷代文化傳承中,桂中、桂北部分壯族卻保留了三月三上巳節「依歌擇偶」等文化元素內容,使三月三成為了歌節;而桂西部分市縣卻保留了原生態的三月三上巳節的「祭掃、踏青」文化元素,從而使三月三成為祭掃日。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台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瑤族:稱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土家族:情人節。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Ⅷ 農歷三月三的傳說
有關三月三的傳說
相傳很古的時候,南盤江一帶的布依族人民世代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有一年突然災難降臨,遇到從來沒有見過的大旱。田地開裂,河溝冒煙。最為嚴重的是,又來了一場從未有過的病災,弄得布依人民真是活不下去了。
有一個山神,居住在這兒的白龍山裡。看到這里的悲慘景象,很同情受苦受難的布依人民,就決定到上界尋求幫助。
他騰雲駕霧來到上界,找到玉皇大帝。玉帝先是支支唔唔,似有隱情。山神經過一番拐彎抹角地打聽,終於弄清了南盤江一帶發生災情的原因。
原來西天王母開蟠桃會,世上眾生都要向她獻上自己民族最好的貢品。布依族人的貢品上遲了,觸怒了王母。王母纏著玉帝,要懲罰這些藐視天威的人。玉帝無奈,同時對這種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無視天廷權威的做法很有意見,就下旨給這里降了這場災難。
山神苦苦哀求,盡數布依族人民的苦難,說布依族人也是玉皇大帝的子民。玉帝聽得動容,考慮到王母難纏,要說動她不容易,同時他的氣也消得差不多了,就告訴山神一個禳解災難的辦法。
回到人間,山神來到布依族民眾間。按照玉帝指導的方法,他讓布依族族民每家都把煮熟的糯米飯,染成紅、黃、綠、藍、紫五種顏色,然後叫大家把糯米飯吃了,說這樣就能解除疾病。
五色糯米飯真能治病?大家先是不信,但考慮到這是他們信任的山神的指引,也就按他說的做了。說來神奇,大家吃了五色糯米飯,身上的病漸漸好了,身體恢復了健康。
西天王母一直掛著南盤江一帶,掛念著這些藐視天威的民眾受到懲罰後是不是有了改變。
農歷三月初三,她來到南盤江一帶。當看到這里人人健康,身上似乎沒有半點她懲罰的影子。她覺得不對勁,急忙追問緣由。陪同的白龍山神說了經過。他本來想利用對玉帝的辦法,利用這里的災情打動王母,讓上天為這里普降甘霖,為這里的群眾徹底解除災難。王母越聽越生氣,不待山神說完,不聽他的辯解,怒喝道:「施罰無果,天威何存?把這個從中作梗的傢伙斬了!」
跟隨左右的兩個黑煞天神架起白龍山神,向外走去。白龍山神大呼冤枉,王母根本不聽。白龍山神在劫難逃,臨刑前,高喊了一聲:「這里是你的領地,布依族民也是你的子民!我死不要緊,你如果還沒老糊塗,就及時解除這里的旱災,救救你的子民!」然後從容就死。
斬了白龍山神,王母氣呼呼地回到天廷,一連幾天氣都沒消下來。後來逐漸平靜下來,終於意識到白龍山神沒有錯,他說的話有道理,就主動去找玉帝,說對這里的懲罰差不多了,應該為他們解除旱災。玉帝正有此意,順水推舟,當即命令司雨天神解除南盤江一帶的災難。王母很是高興,笑著說:「應該永遠給那裡的民眾一個好氣候啊。」
據說,斬殺白龍山神,是王母娘娘干涉天政的最後一件事,為這件事她產生了深深的悔意,從此不再干涉玉帝執政。玉帝盡心盡力,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太平。
也許,真是託了王母娘娘的宏福,此後南盤江一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成了中國氣候最為溫和的一塊寶地。這里的人民真正過上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布依族民眾對白龍山神懷著無比的感激和懷念,就在他忌日這天,殺豬宰羊,對他進行祭祀。人們還煮上很多的五色糯米飯,饋贈親朋好友,為他們除病驅邪,解除災難。
布依族三月三祭山的習俗,一直傳到現在。
Ⅸ 3月3的傳說作文300字
孔融讓梨
今天我看了一則歷史小故事,講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說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可是我看了之後卻有些不同的想法,首先我沒有哥哥,我是獨生子女,家裡沒有人和我爭取東西吃,父母也都是把好東西緊著我先吃.所以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個故事有他的特殊背景,和現代環境不一樣了.古人都提倡禮讓,小的讓大的,可是我的父母們肯定也讀過這個故事,他們的做法是先讓我.我沒有學習這種禮讓的背景和榜樣.第二個想法是,孔融和哥哥差別幾歲故事沒有講清楚,或許他真的吃不了那麼大的梨子,這時換成我也會選擇小梨子把大梨子讓給哥哥的,否則吃不了不是浪費了么.第三個想法是,或許他們哥倆不太和睦,小孔融都知道讓給哥哥吃大的,哥哥為什麼不堅持不吃大的,讓弟弟吃小的呢?故事好像有些矛盾,貌似誇獎弟弟,卻暗含貶低哥哥.
總之,歷史故事有一定的可借鑒的地方,但是要結合現實來理解,盡信書不如無書.
Ⅹ 農歷三月三是傳說中誰的生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回生軒轅」的說法。農歷三月三答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人物介紹: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10)幼兒園教案三月三的傳說擴展閱讀
三月三,即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同地區對於「三月三」的定義是不同的,節日的叫法和習俗自然也大相徑庭。三月三古又稱上巳節。又是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
農歷三月初三,清明過後,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水與洧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