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幼兒園登觀鵲樓教案

幼兒園登觀鵲樓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6 16:02:45

⑴ 登觀雀樓的詩句

《登來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自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由於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該名為題的詩眾多,以李益、王之渙、暢當三人的同名作品最為著名(李白根本沒寫過《登鸛雀樓》,他只去過黃鶴樓,並且也沒有寫詩,因為看到崔顥詩後自覺不如,只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白日依山盡」是王之渙的,不要搞混了)。

⑵ 登觀雀樓中的名句是什麼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表現了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回高瞻遠答矚的胸襟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⑶ 登觀雀樓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內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容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再(不是『替』、『換』的意思)

⑷ 登觀鵲樓作者是誰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由於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該名為題的詩眾多,以李益、王之渙、暢當三人的同名作品最為著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譯文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詩歌格律
這首詩格律屬於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註:○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詩歌鑒賞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簡介
王之渙
(688─742)盛唐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朴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3]

全詩讀音
〖普通話朗讀〗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盡 ,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黃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窮 千 里 目 ,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層 樓 。

李益詩《登鸛雀樓》

作品信息
【名稱】登鸛雀樓
【年代】唐代
【作者】李益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作品簡析
此詩出自《全唐詩》卷283_25,原題為《同崔邠登鸛雀樓》。詩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鸛雀樓的景色並抒發了懷古之思,後半部分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悵。

作者簡介
李益
(748-827)唐代詩人。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歷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憲宗時官秘書少監,終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現存詩一百六十餘首。有《李益集》。[4]
[編輯本段]暢當詩《登鸛雀樓》

作品信息
【名稱】登鸛雀樓
【年代】唐代
【作者】暢當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作品簡析
此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暢當,河東人。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後登大歷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與弟諸皆有詩名。詩一卷。[5]
[編輯本段]三首《登鸛雀樓》比較評論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的詩則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的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暢當之詩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⑸ 登觀鶴樓古詩的意思

登鸛雀樓
唐抄 王之渙襲
【體裁】五言絕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⑹ 《登觀雀樓》的作者是誰拜託了各位 謝謝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由於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該名為題的詩眾多,以李益、王之渙、暢當三人的同名作品最為著名。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譯文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詩歌格律 這首詩格律屬於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註:○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詩歌鑒賞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簡介 王之渙 (688─742)盛唐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朴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3] 全詩讀音 〖普通話朗讀〗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盡 ,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黃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窮 千 里 目 ,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層 樓 。 [編輯本段]李益詩《登鸛雀樓》 作品信息 【名稱】登鸛雀樓 【年代】 唐代 【作者】李益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作品簡析 此詩出自《全唐詩》卷283_25,原題為《同崔邠登鸛雀樓》。詩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鸛雀樓的景色並抒發了懷古之思,後半部分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悵。 作者簡介 李益 (748-827)唐代詩人。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大歷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憲宗時官秘書少監,終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現存詩一百六十餘首。有《李益集》。 [4] [編輯本段]暢當詩《登鸛雀樓》 作品信息 【名稱】登鸛雀樓 【年代】 唐代 【作者】暢當 【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作品簡析 此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暢當,河東人。初以子弟被召從軍,後登大歷七年進士第。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終果州刺史。與弟諸皆有詩名。詩一卷。 [5] [編輯本段]三首《登鸛雀樓》比較評論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的詩則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的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暢當之詩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⑺ 登觀雀樓,這首詩是誰寫的

《登鸛雀樓》是唐代的王之渙寫的。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內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容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7)幼兒園登觀鵲樓教案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⑻ 登觀雀樓詩句

登鸛雀樓的詩句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⑼ 《登觀雀樓》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⑽ 登鸛雀樓小班教案樓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古詩內容,並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一、准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製古詩掛圖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並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游戲。
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登觀鵲樓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