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生成的關系 宿勝
一、精心「預設」
1、准確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綱」或「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這樣的預設既不違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夠很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2、「生成」留白。傳統的預設中,教師為了追求課的「完美」,甚至會設計好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並且在上課過程中決不容許「節外生枝」。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很少用心、耐心地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學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預設的答案上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備課時構建的是「直線型」教學方案,忽視了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因此,預設要有彈性,要適當「留白」。
二、理智「生成」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面對課堂上的提問,孩子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有著一份屬於自己的發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預設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教師的預設,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預設,隨機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設方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正確地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反而能為之前的預設增添光彩
Ⅱ 小班語言《草帽碰碰船》生成什麼課程教案
教材分析:
早期閱讀活動目標指向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情感態度、認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具體包括:提高幼兒學習書面語言的興趣;幫助幼兒初步認識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對應關系;幫助幼兒掌握早期閱讀技能。
夏天,對幼兒充滿了吸引力,吸引著幼兒走向戶外。《草帽碰碰船》把場景帶到了海邊——夏日裡幼兒最喜歡去的地方。這個故事的畫面內容豐富,引發幼兒的想像,故事情節趣味性強,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本次活動將通過一定的語言憑借物(圖片、實物、情境)開展講述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為幼兒提供語言運用環境,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活動目標:
1、通過畫面激發想像力,理解故事內容。
2、通過故事引導,用較為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2、感受夏日海灘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PPT、自製道具草帽一頂、魚竿若干,自製圖卡小露露、海洋生物(螃蟹、小魚、章魚)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逐一放映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圖片,情節猜想,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1、談話引入。
師:夏天到了,你們最想去什麼地方玩?
幼:游泳池、海邊。
2、教師出示紙偶「小露露」立在桌面上。
師:她叫小露露,跟她打個招呼吧。 幼:小露露好。
師:今天,小露露來到了美麗的沙灘上,她在做什麼?她遇到什麼有趣的事呢? 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設計意圖:出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3、(1)教師出示課件圖1。
師:圖上有什麼?
幼:有小朋友在跑、他在玩沙子。 師:再請看看小露露在做什麼? 幼:睡覺。
師:你們這個說法是可以的,但還有一個意義上的說法是「日光浴」。她正在享受著日光浴。再看看她臉上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
幼: 開心。
師;那在椅子旁邊的是什麼東西? 幼:帽子。
師:這是一頂什麼樣的帽子? 幼:大的,綠色的。
師:你們說的真好。這是一頂大大的、綠綠的草帽。
(2)教師出示草帽,請一位幼兒操作,把草帽按照圖1畫面擺放在小露露的椅子旁邊。 (設計意圖:讓幼兒操作中感受畫面上物品的擺放位置與實物擺放位置的對應關系。) 4、(1)教師出示課件圖2。
師:這兩幅圖你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幼:有腳印、動了、草帽動了。 師:它往哪裡移動呢?
(2)教師請一位幼兒操作,按照圖2移動草帽。
師:草帽為什麼會動? 幼:下面有東西、蟲子、螃蟹。 師:小露露表現出什麼樣的表情? 幼:一隻眼打開的,一隻眼閉上的。
師:那是疑問的表情,有點好奇,想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設計意圖:讓幼兒在情景模擬中感知空間位置,感知草帽移動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故事情節。)
5、(1)教師出示課件圖3。
師:小露露提起草帽看到的是什麼? 幼:螃蟹。
(2)請一位幼兒操作,把草帽提起一點,看到許多小螃蟹後作出驚訝的表情。其它幼兒也一起做驚訝的表情。 6、(1)教師出示課件圖4。
師:許多隻小螃蟹一起把草帽移到了海邊,然後怎樣了? 幼:小螃蟹們把草帽翻了過來。 (2)請一位幼兒操作,把草帽翻過來。 師:小螃蟹們把草帽翻過來,像什麼呀? 幼:像船。
(設計意圖:讓幼兒在情景模擬中感知小螃蟹把草帽當成碰碰船的過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體驗故事的趣味性。) 7、(1)教師出示課件圖5。 師:這是一隻什麼樣的船呀? 幼:搖呀搖呀的船。
師:小螃蟹乘坐的草帽搖搖晃晃的、碰碰撞撞的,像我們平時在游樂園玩的什麼呢? (2)一張碰碰船的圖片向右插入的切換方式進入。 師幼:碰碰船。
師:這時小露露又是什麼樣的表情? 幼:哈哈哈,開心。
二、幼兒再次觀看圖片,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一遍。 (1)討論。
師:這個故事還沒有題目呢,我們來取取題目吧? 幼:小露露、帽子、小螃蟹。
師:你們給它取得這些題目都可以,寫這個故事的人給它取了個題目叫「草帽碰碰船。」 師:你們玩過碰碰船嗎? 幼:我玩過。
師:大家在玩碰碰船的時候,要有大人的陪同,一定要坐好,扶穩,不能站起來,防止落水,注意安全。
(設計意圖: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再次讓每位幼兒領略圖片,體會有趣的故事情節,並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安全教育。) (2)教師出示課件圖6。
師:除了小螃蟹的碰碰船,海邊還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 幼:那個人在沙子里睡覺、他們在玩球、堆沙、游泳。 師:還有些活動不知道怎麼說的,你們可以大膽地提問。 幼:那個。
師:最遠處的那個人在沖浪,腳上踩的是帆板。近處的這個人在潛水,他戴著潛望鏡潛入水中看看海里的事物。
(設計意圖: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遷移已有的生活經驗。)
三、組織幼兒游戲,感受游戲的快樂。
1、教師出示課件圖7,一張在海邊垂釣的圖片以百葉窗效果進入。
幼:他在釣魚、我爸爸去釣魚了、我想釣魚。
師:在海邊,我們能經常看到有些愛好釣魚的人在釣魚,而釣魚時要有耐心。 2、教師出示課件圖8,文字「游戲:我是小釣手」以菱形效果進入,並播放輕松、愉快的音樂。
(1)教師出示釣魚用具並介紹游戲規則。
(2)幼兒進行游戲:每一位幼兒拿著魚竿圍坐在一起釣魚,在規定時間內看誰釣的魚最多。最後請每位幼兒用「我一共釣了幾條魚」的句式說出釣魚的數量。 (3)游戲結束。評出最佳小釣手。
(設計意圖;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注重幼兒真實情感的體驗,播放輕快的音樂,帶領幼兒展開釣魚游戲,讓幼兒感受游戲的快樂,並且能在快樂中學習,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活動反思和分析:
《綱要》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講述是幼兒最主要的訓練形式。講述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看圖講述、排圖講述等主要以圖片為依託的講述活動外,還有情境講述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師有意識安排的一些談話類活動。
看圖講述是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形式,主要是訓練語言表達中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看圖講述是以圖畫的形式直觀地向幼兒展示教學內容,然後要求幼兒根據這個畫面材料,用獨白的語言來表達。
由於看圖講述是全班幼兒觀察同一(多)幅圖片,講述同一對象,較單調,幼兒往往是堅持性不長。為了激發和保持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精心製作了教學具(故事中相應的主要人物和相關物品,)藉助實物教學具創造語言運用情境,讓幼兒邊做邊說,能鞏固幼兒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體會故事的趣味性,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從而積極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游戲是幼兒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交往的最佳途徑。在最後環節中,教師設計了游戲活動, 教師自行繪制海洋生物圖卡,用竹筷、棉繩、磁鐵製作魚竿,讓幼兒拿釣竿練習釣魚,在輕快的音樂背景下,帶領幼兒展開游戲,教師還向幼兒提出要求,讓幼兒用完整的句子說出自己釣魚的數量,充分體現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幼兒語言運用能力。
評價對幼兒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可促進幼兒間的互相學習。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常用「肯定、鼓勵」等語言支持、吸引幼兒,在講述圖1時,孩子們的回答是小露露在睡覺,教師尊重幼兒的回答,同時向幼兒教授新詞「日光浴」,不要求他們一定要用多麼准確或優美的語言,而是鼓勵每個幼兒大膽地說。在讓幼兒為故事命題時,不要求幼兒回答的題目與文中題目一模一樣,可自擬題目,不局限模式,發散幼兒語言思維。這也是《綱要》所體現的教學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勵,與幼兒共同體驗語言的樂趣,享受語言學習的過程」。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為孩子積極創設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發展幼兒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為他們今後的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Ⅲ 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促進課堂生成
「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徵。然而,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有許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師怎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呢?
一、催化「課堂生成」,點撥課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法給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要樂於給予學生需要和渴望的額外幫助。要學會贊賞學生,把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放在首位,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為學生營造一個可以接納的、支持的、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置身於民主的、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生成的創造者,動態的課堂生成是基於師生互動的創造。但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決定了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適度發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對於學生生成的富有創意但陳述不清的信息資源,教師應採用簡要概括、重點強調等方式讓全班學生清晰地感受這一生成性資源的優勢所在;對於學生生成的單一的信息資源,教師可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讓學生的思考趨向准確、周密;對於學生生成的偏離方向且存在錯誤的信息資源,教師則應通過爭論辨錯、反思糾錯等方式引領學生回歸正確的軌道。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做精妙、簡要的點撥,可以激發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包括知識、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內的可用性資源。但教師如果對學生原始的生成資源不給予及時引導點化,那麼,課堂生成的豐富價值將會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對學生學習產生誤導。
一個不經意的提問、一個不出眾的學生讓我們認識到在課堂中必須「催化生成」,應該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思維亮點,用我們的真誠賞識去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
二、激活課堂智慧,促使課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對生成,教師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領者,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讓課堂生成更有價值。
聽了全國特級教師朱震國為「定海教研之春」所上的《白色方糖》一課,我對非預設性課堂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教師要善於開發學生的最大潛能,激活學生的課堂智慧。
在那堂課中,他把學生分成甲乙兩組,第一步:由學生圍繞每一個故事向對方各提5個問題(學生間可協作交流)。第二步:由甲乙學生向老師提問(又巧妙轉化成學生間相互回答)。第三步:教師向學生提問。三個環節,環環相扣,朱震國循序漸進地激活學生的課堂智慧,由淺層的故事內容到深層的文字結構、主題,在學生相互提問、解答中得到較好地解決。整堂課氣氛相當活躍,令全場聽課教師嘆為觀止。他沒有採用傳統的預設教學,而是關注學生,由學生自主「生成」,教師起到的只是引導作用。
當然,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進行課堂智慧的抉擇。還要注意幫助學生實現課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課堂生成更有活力。這一點在對課文的處理上顯得尤其重要。文本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與教師開展學習活動的載體,文本的內容、價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進程的推進。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新課程觀指引下,教師與學生有必要對現有教材做有效處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動生成的先進理念挑戰文本、超越文本……
一個不太「和諧的聲音」會打破了我們的教學預設,而成為這堂課的亮點,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通過教師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設起師生、生生、生本互動的平台。形成人人參與、自由對話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討論、爭辯,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三、掌控課堂生成,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是新課標下教師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然而,很多教師為了體現新課標精神。為了追求「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常常會被課堂上一些錯誤信息資源和毫無意義的生成性問題分散精力,擾亂視線。有相當多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為生成而活動」,形式上熱鬧,內容上混亂,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由於教師在認識上存在困惑,繼而引發教學行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標。
「放」和「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考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做到因「預設」和「生成」的有機融合而精彩。
Ⅳ 教案編寫的基本步驟和內容是什麼
一、編寫教案的意義 1.教案是實現向課堂教學過渡的必需環節 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是理解教材,第二步是研究學生對象。按照教學活動這一事物的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的發展,事物必然會運動到編寫教案這一環節。從教師的教授活動看,編寫教案的目的是實施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思想,它要體現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形成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來看,它是通過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措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思維,從而很好地領會知識。 2.教案是教師上好課的根本保證 不管一位教師教學經驗多麼豐富,上課前一定要寫好教案。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案是教師在鑽研課程目標、教材、教學參考書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經過充分准備,精心設計出來的成果。教案設計的質量如何,往往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特別是年輕教師,在上課之前,不可能將設計的教案熟記於心,教案放在講台之上,偶爾翻閱一下,可以提示教師循序教學,防止上課時手忙腳亂。 3.教案是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 二、編寫教案的基本要求 在一些新課程改革實驗縣(區)發現,一些教師依然採用老辦法講解新教材,課堂幾乎與學生的真實成長關系不大,教學改革被簡單地看成是教學方法與教學基本功的轉向,這與傳統教案的影響有關。 傳統教案,注重知識層面,熱衷於知識數量和知識體系,甚至就是大綱的壓縮或翻版。課堂實施只見知識不見學生,只管「講」了多少,不管「學」得好壞,教案成為課堂的「劇本」,老師機械地按照「劇本」化的「程序」轟炸學生,演繹出灌輸知識的課堂「陷阱」。 這種傳統的教案設計是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的知識為本位的,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側重的是教學過程的程序化、細節化。盡管備課中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只是作為處於一個年級階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研究的重點只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怎麼講上,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來思考學生的。 要改變這種情況,設計教案時,必須從人文意識、實踐意識和課程意識出發,從學生成長的層面來思索,著眼於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立足於學生興趣的開發,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進行有生命意識的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案要鄉土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三級課程管理使國家、地方和學校同時成為課程的開發、實施和管理主體。而且,新的課程管理體系為地方、學校甚至教師留出了較大的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空間。但課程的建設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應立足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教案的鄉土化就是要釋放老師的能量,激活學校細胞,用足、用好本地的鄉土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特色教學。這就使得教師要善於捕捉屬於本校、本班學生的「興趣」、「氛圍」、「人際關系」、「生活經歷」、「社會事件」等鄉土信息,並結合鄉土信息創造性地分析教材,設計教案,努力做到「教」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吻合學生的「學」,使鄉土化教案發揮更大作用。 教案的鄉土化使教案具有地方特色,由於篩選的資源大多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倍感親切,容易信服,使用起來,也有利於促使教育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 2.教案要整合化。課程論專家張華博士提出,課程是由老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大因素構成。那麼,整合就是對真實的教學情境的整理與重組,即進行物性與活性的,靜態與動態的,顯性與隱性等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通過整合,讓教材知識動態化,課堂情境人格化,把教案整合成為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一種互動的文本,從而促使課堂活動的結構優化。 3.教案要學案化。教案「學案化」的基本表現就是容納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營造主體的學習地位,根據「學」的具體性實施「教」的方案,促進學生通過探究去實現獨立,通過合作學習彌補個人的有限,通過學法的習訓想學、會學。 教案「學案化」植根於對學生獨立生命的尊重,對學生具有的多重智慧優勢的充分信任。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重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相關的體驗,從內心感受中體會道理,而不是只記憶一些死的知識點;(2)要重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空去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引導學生反復嘗試,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3)重合作,課堂上的合作體現在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補上;(4)重方法和運用,書上的許多理論知識,它們只是學習的載體,教學的目的應落實在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獲上。 4.教案要彈性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當拘泥於預先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設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化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正如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所以,課堂不能再是教案的演繹舞台,而是根據學生變化的學習需要,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 現代教學設計的「預設」教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位,從學生的實際現狀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使其成為具有指導性的「動態方案」——彈性化的教學「預設」方案。只有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才有可能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再做出詳細的、適時的動態調整或調適,從而可以彌補在粗線條的「靜態教案」中,原先設定的學習難點可能不全成為學習難點或還有新的學習難點,原先設定的教學程序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程序等缺陷。所以,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教師必須根據教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隨時進行調整,使「預設」與「生成」相統一,即在「預設」基礎上「生成」,在「生成」過程中提升「預設」的層次、水平。
Ⅳ 中班主題生成課《怎樣讓自己變涼快》教案
1. 主題生成
夏天到了,天氣逐漸炎熱起來,只要在戶外稍微活動一下就會出一身的汗。這天我和小朋友們做完早操以後,進了教室。孩子們紛紛叫熱。
鄭瑞東說:「老師,天怎麼這么熱啊,讓我們變涼快些就好了。」我借機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談話——「怎樣讓自己變涼快」。孩子們一個一個發言踴躍,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方法。於是,由此引出了一個主題「我要變涼快」。
2. 主題網路
怎樣讓自己變涼快
各種各樣的扇子 我喜歡的扇子
我要變涼快
好吃的冷飲 玩水真開心
小豬愛洗澡
3. 相關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線索 活動准備 怎樣讓自己變涼快 請幼兒結合經驗談談如何讓自己變得涼快起來 在家園聯系欄出通知,請家長配合 各種各樣的扇子了解認識各種各樣的扇子,知道扇子的作用 幼兒搜集的各類扇子。 我喜歡的扇子 請幼兒嘗試製作自己喜歡的扇子 各類紙,漿糊,彩筆等 好吃的冷飲讓幼兒知道冷飲能降溫,但不能多吃;並能了解幾種冷飲名稱 幼兒搜集的冷飲包裝紙 小豬愛洗澡 通過學習兒歌,知道夏天到了,出汗多要勤洗澡相關操作材料若干。 玩水真開心 能愉快地參加玩水,感受夏天玩水也能涼快。 戲水玩具和場地准備
4. 教師准備
1) 查閱夏天的相關知識,搜集資料。
2) 搜集各類紙和水彩筆,提供工具。
3) 布置主題牆的基本框架,展示幼兒製作的扇子和搜集的冷飲包裝。
4) 活動中教師及時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隨時調整活動。
Ⅵ 如何把教學設計文檔、課件生成V2版本
1.文字超級鏈接的設置
利用文字的超級鏈接設置,可以建立漂亮的目錄。設置超級鏈接時,建議不要設置字體的動作,而要設置字所在的邊框的動作。這樣既可以避免使字帶有下畫線,又可以使字色不受母板影響。具體操作為選中字框,單擊右鍵,選取"動作設置"項,鏈接到所要跳轉的頁面。
2.文字的出現與課堂講演同步
為使文字與旁白一起出現,可以採用"自定義動作"中按字母形式的向右擦除。但若是一大段文字,字的出現速度還是太快。這時可將這一段文字分成一行一行的文字塊,甚至是幾個字一個字塊,再分別按順序設置每個字塊中字的動畫形式為按字母向右擦除,並在時間項中設置與前一動作間隔一秒到三秒,就可使文字的出現速度和旁白一致了。
Ⅶ 保護綠色家園主體生成課教案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內學案例則是容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Ⅷ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智而樂數學教案
曾聽一位教師執教的《圓的認識》,就是一節典型的動態生成的課。一節課中的三個主要環節,都是先由學生操作,再自行總結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一開始,老師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在練習紙上試畫兩個圓,要求一個比「我的臉」稍小一些,一個比「我的臉」稍大一些。學生擁有充分的活動和體驗時間。有了感性認識後,請幾個學生用語言描述怎樣才能滿足這一條件。學生的語言明顯存在個性差異教師非常善於捕捉學生的想法,及時地合理地作出針對性的引導,雙方產生積極的互動,最後得出結論「圓規兩腳尖之間的長度決定圓的大小」。學生在這個生動活潑的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顯示出聽課者事先無法預料到的動態生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倡導知識是在活動中由學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過語言表達自主「內化」的,教師的作用就是設計了這樣的一條發展通道,把教轉化為學。在學生的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實現在「動態」中落實教學,不僅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學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發展。使課程變得更具人文關懷,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和樂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台,各種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沖擊著教育、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報告集中強調教育活動的「動態生成性」,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活動來自於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使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具體到數學學科,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身為數學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吸收各學科的精華,構建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的新課堂教學結構,將課堂教學從傳統的「事先預設」中走出來,走向「動態生成」,賦予課堂更多的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挑戰性、發展性和生成性,讓數學學習充滿生命的活力。 理論解讀 教學是動態生成的 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盡管教師也很想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但由於受教學活動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與活動總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縛中。動態生成的教學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走,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