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班生活與健康《安全捉迷藏》教案
目標:
認識捉迷藏抄游戲中可能發生的危險,避免傷害。
准備:
幼兒用書。
過程:
1、導入。
你們喜歡玩捉迷藏游戲嗎?可捉迷藏游戲中也會有危險,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看看圖畫書。
濤濤和文文在玩捉迷藏,看看誰在躲?濤濤第一次躲在哪裡?你覺得有危險嗎?噢,濤濤躲在窗簾後,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拉線纏繞頸部,很容易導致窒息。
濤濤又躲到哪裡去了?危險嗎?躲在櫃子上很容易掉下來摔傷。
這次濤濤又躲到哪裡了?床下危險嗎?
如果文文躲在冰箱里,會發生什麼危險?
3、故事《會動的箱子》。
老師講述故事,提問:如果文文沒有去掀紙箱,躲藏在裡面的濤濤會有什麼危險?
4、小衛士闖關,回答對與錯。
捉迷藏時,可以躲在冰箱里。
在馬路上捉迷藏。
在工地附近捉迷藏。
捉迷藏時,藏在停放的汽車下面。
㈡ 幼兒園小班生活活動教案 吃完點心我怎麼辦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專)是事先設想的屬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㈢ 幼兒園小班生活老師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一句古話,說的是任何事如果沒了規則,就會亂了套;任何人如果沒了約束,就會偏離了一定的方向。在幼兒園也是這樣,需要一定的規矩,幼兒園的孩子如果常規習慣好,那就會提升保育教育的質量,幼兒常規習慣好,和班級管理是分不開的,幼兒園常規習慣管理是幼兒園的首要工作,班主任起著重要的作用。小班是常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好習慣的養成,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很重要,常規習慣管理好,班主任工作是關鍵。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是幼兒教育中的關鍵因素,他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幼兒園班級的保教質量,因此,班主任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 最基本的是要提前做好學期前的准備工作。開學前根據幼兒園的系列教育法規,幼兒園的整體教育計劃,本地事宜及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好班級的班務計劃、教養計劃、中長期計劃和周計劃。 要和同班的教師協調配合,共同商討,確立統一的管理目標,做好班級的各項工作,使整個班級的管理工作有條不紊進行,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每一件小事,堅持不懈,形成常規,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探索活動。尤其重要的是以下三點: 一、重視家園聯系,實現家園同步,幫助家長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常規教育 和家長協調配合,做好家園聯系工作是班主任開展工作的決定因素。培養幼兒常規要重視家園配合。特別是小班幼兒,初入園時,家長擔心幼兒的生活起居。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利用家長早中晚接送孩子的機會,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孩子的具體生活,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如初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等,讓家長在家中做好配合,也要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擦嘴、洗手等習慣。做好了家園配合,才能培養良好、穩定的常規習慣。 幼兒園教育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主動架起家園溝通的橋梁。離開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在園形成的初步的良好行為會在雙休日後消失殆盡使老師們的辛苦付之東流。因此,我們不放棄與家長溝通的主動意識,積極運用家長會、家長半日活動、親子活動、家訪、留言、電訪等多種平台統一常規的目標和要求,形成家園合力。 讓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理念。要幫助家長感受常規活動的科學性、細致性和必要性,進一步調動孩子的興趣,真正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二、根據常規管理要求,針對本班幼兒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班級常規 (一)?制定班級常規,懂得小班的常規教育管理是關鍵 小班時期的常規管理非常之重要,管理的目的是為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孩子此階段良好的養成有助於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影響著幼兒園整個教育階段,甚至影響未來。幼兒園常規包括進餐常規、休息常規、活動常規、游戲常規。 對一個幼兒園班級來說,是否有良好的常規,直接關繫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幼兒就不易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也會因總要花費精力來維持秩序而覺得十分勞累,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對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規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從家庭步入幼兒園,由於環境的變化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剛開始幼兒會出現哭鬧現象。這時,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教會幼兒如何在幼兒園生活、學習,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小班的常規培養中,教師的管理工作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幼兒園的各項教育目標,促進幼兒發展。 常規教育的目的並不是束縛幼兒和教師的行動,而是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互動中和諧協調,營造安寧、 有序、溫馨的生活氛圍。常規教育就是幫助幼兒學會遵守集體生活規則,逐漸地從他律向自律發展,也就是從服從別人管理發展到自我管理。 (二)班級常規實施方法是讓幼兒參與到班級管理中 將全班幼兒進行分組,協助教師管理班級,提高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輪流督促常規生活活動的一項,如小朋友認真洗手、排隊接水等等,讓孩子在主動中由他律變為自律,讓孩子們積極參與進去。 及時引導,及時評價。利用評比小紅花活動,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每周進行一次小評比,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評價與獎勵相協調,刺激孩子的大腦,對孩子的正確行為進行強化。 (三)和同班教師共同配合,注意方法,堅持正面引導,為孩子樹立榜樣 教師要積極引導,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每一件小事,堅持不懈。不能認為自己是管理者,不管自身,只管他人,切記己正才能正人的道理,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們應將常規更多指向引發、支持幼兒積極活動。 教師要相互配合,標准統一,愛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主動聽你的話,多表揚,讓孩子樹立信心,身教重於言教。 通過教學活動與生活活動,讓孩子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的練習。例如,發言時必須舉手,回答問題要站起來等等。因此,我們在向幼兒提出要求之前,先思考這種規則是否真正需要,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等。三、在學期結束時做好反思與總結 學期終了做好各項工作的總結與反思,便於下一學年度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針對常規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堅持定期與不定期地組織班上的老師討論與研究,對幼兒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反思。 對教育者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對教育要求的具體性和操作方法進行反思,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的同時,也注意加強自身的常規意識和行為,鞭策自己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健康,讓常規工作更有序。 小班的常規管理很是重要。陳鶴琴先生說: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的好,第二次就容易做的好;第一次做錯了,第二次也容易做錯。在常規建立中,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言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小班的管理工作是關鍵,此時期常規習慣養成,中大班的工作就會更加得心應手。班主任在孩子的管理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的同時,也注意加強自身的常規意識和行為,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健康,讓常規工作更有序。
㈣ 小班防溺水安全教案
活動目標:
1.提高安全意識,學習溺水安全的有關知識,在學習中增強與同學的合作交流意識。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關內容,要求每一個幼兒都要提高安全意識。
3.自己能改變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習慣,提高對生活中違反安全原則的行為的辨別能力。
活動准備:
事先了解有關溺水安全的有關內容 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什麼季節我們可以穿短袖、短褲了?
2、天氣漸漸變得很熱了,你們熱了怎麼辦?可是有些小朋友因為熱就悄悄去河裡、池塘里洗澡,你們想知道他們去洗澡發生了什麼事嗎?告訴你們,有好幾個小孩下河洗澡被淹死了,他們再也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了。老師很傷心,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很傷心。(出示課件)
二、防溺水教育
1、小朋友們,我們怎樣使自己不會發生溺水事故呢?
2、教師先向幼兒講幾點防溺水的知識要點
教師小結:(1)教育幼兒周末、節假日、寒暑假嚴禁到江河、池塘、無蓋的水井邊等處戲水、游泳。不能獨自或結伴到池塘邊釣魚、游泳、玩水。
(2)教育幼兒在來園、離園的途中千萬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們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都不會游泳,如果發現有幼兒不慎掉進江河、水庫、池塘、水井裡等,我們不能擅自下水營救,應大聲呼喚成年人前來相助或撥打「110」。
3、教師談談事例,並由幼兒扮演
幾名幼兒到河邊釣魚玩,有兩名幼兒不慎溺水死亡。這個悲慘的事實告訴我們了什麼?
這幾個小朋友做的對不對?我們應該怎麼幫他改正過來呢?(幼兒討論)
4、說一說
說說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防範溺水事故的發生。
三、小結:
(1)通過這個活動,你懂得了什麼?
(2)教師小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樂掌握在你的手裡,希望你們通過這個活動,你們要學會珍惜生命,養成自覺遵守溺水安全原則的好習慣。
㈤ 幼兒園小班四月份的教育反思和學習故事
1、教學活動生活化,童話故事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相結合。 小班幼兒語言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的環境刺激,「我們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所以我充分運用直觀性的課件,引領孩子觀察、討論,同時將教學活動生活化,童話故事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靜態的內容變成了動態的情境,孩子們喜歡看,喜歡說,願意說,為理解故事內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為突破活動的重點目標——「樂意觀察圖片,在幼兒觀察圖片的基礎上理解故事情節。」提供了有效的解決策略。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培養了初步的閱讀能力。 2、模仿象聲詞,豐富語言內容。 故事中將睡覺、吃飯、喝水等生活環節用生動的象聲詞加以表現,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所以活動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模仿「呼嚕呼嚕」、「啊嗚啊嗚」、「咕嘟咕嘟」等象聲詞,豐富他們語言的內容,增強幼兒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3、遷移生活經驗,積極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們從家庭走進幼兒園,要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自理、學會與人相處,」這樣的目標要求應該滲透在我們的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在今天的活動中,我通過「魯尼吃完飯還做了兩件非常講衛生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小豬和魯尼為什麼生氣?」「怎樣才能讓他們變得高興起來?」等問題遷移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並引導他們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4、藉助教學資源優勢,體驗故事內涵。 在討論講述之後,完整的欣賞故事,充分利用我們教材中教學資源的優勢,引導幼兒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體驗故事的愉快和幽默,從而為幼兒的完整表達提供模仿表現的機會。
㈥ 如何加強小班幼兒的生活養成教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各種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對幼兒生活習慣的教育,不是靠說教、靠灌輸就能見效的,而是要通過日常生活和游戲等方式,讓幼兒在優良的交往環境中,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懂得道理,明辨是非,受到熏陶、受到教育,使幼兒在今後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適應學習、同伴交往和適應社會。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是小班教育的重中之重,那麼,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呢?我把我的理解和工作總結一下。
一、了解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內容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指幼兒在科學引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所形成的、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的良好的生活常規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睡眠起居習慣、與個人生活有關的行為習慣等。
二、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方法
1.巧設環境,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可見,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任老師。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他們離開自己的家人進入幼兒園,從一個熟悉的環境變成了陌生的環境,熟悉的人變成了陌生的人。孩子們表現出了任性、自私等不好的現象,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了了解孩子,我學會了在日常活動中觀察,在觀察中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水平,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禮貌教育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從幼兒早上到園,見到老師問好,小朋友之間問好,與家長說再見,放學後與老師說再見。
今年我帶的小班幼兒都是新生從沒上過幼兒園,我針對幼兒不同特點和發展水平因材施教,記得幼兒剛入園沒幾天的上午,一名幼兒在媽媽來送他彎腰放下他時,他一巴掌打到他媽媽臉上,我立即制止並給予教育說:「怎麼能打媽媽呢?媽媽愛你,你也要愛媽媽,以後不能打媽媽了,要做個文明的好孩子。」經過了解得知該孩子由奶奶帶大,他任性,對母親不尊重。通過這個事件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打人是不對的。並通過音樂《我的好媽媽》《爸爸媽媽去上班》等活動,教育幼兒尊重家長,知道父母的辛苦。作為幼兒教師要從幼兒點滴的小事中發現問題,並及時對幼兒進行文明行為的教育,文明行為本身就是從一件件具體的小事中養成,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給別人造成的傷害,促使幼兒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形成。
2.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我除結合教學內容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培養外,還利用幼兒好玩的心理特點,把入園、洗手、吃點心、喝水、坐姿等內容編成不同形式的游戲,使幼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活動中活動,主動地去想、去動、去做,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較好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例如,我利用幼兒入園時的情景游戲「上幼兒園」讓幼兒的情緒安穩下來做一個乖寶寶。在玩的過程中,讓幼兒知道爸爸媽媽和自己每天都各自有事情做,自己要做個不哭不鬧的乖寶寶,只有這樣人人才喜歡寶寶。通過活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榜樣示範法
常言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群體中同伴之間同樣發揮著榜樣示範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幼兒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大力提倡和宣傳習慣養成的教育,及時表揚鼓勵幼兒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榜樣,為孩子們創造可供學習模仿的環境。由於小班孩子自理能力差,自己不會穿衣服、不會系鞋帶、褲子提不好等。我隨時發現那些自理能力強又有愛心的小朋友,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他們還能主動幫助那些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他們能互相學習,產生友誼,學會交往。班內哭鬧、爭搶現象少了,禮貌用語多了。當同伴哭了,會主動走上前去安慰;地上有了碎紙,會主動撿起。主動幫助老師整理玩具的現象也隨時可見。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快樂,也就會自覺地克服那些不良的習慣了,長此以往地融會貫通,幼兒將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家園合力
家庭教育是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之,也會對幼兒園教育產生抵消作用。我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孩子的機會、家園聯誼窗口、開家長會來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幫助家長克服「重智輕德」的思想障礙,提高家長對幼兒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視程度,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如初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等,讓家長在家中也要培養幼兒飯前飯後洗手、文明禮貌、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自我服務等習慣。做好了家園配合,才能培養良好習慣,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園的密切合作。
5.培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貴在持之以恆,嚴格要求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中逐漸養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又聽之任之,要始終如一,持之以恆,日復一日地進行訓練,做到既嚴格要求,又將愛與嚴結合起來,使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例如,「玩具回家」:當幼兒在幼兒園玩玩具時,由於幼兒多玩具數量少,我只好給他們提供3~5種玩具,在玩前先定規矩: 每人自主選取一種玩具來玩(最多一小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玩,不能爭搶,可以交換玩,玩完後分類放回原處。剛開始時,個別幼兒不遵守規則,我不遷就、退讓,對其進行教育,把愛與嚴結合起來,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最後養成玩玩具的習慣。
總之,生活習慣的養成要靠平時的訓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經常運用,不要指望好習慣會在一時養成,教師、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反復耐心的教育,為了使幼兒成為健康、聰明、勇敢、堅強的棟梁之材,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幼兒受益終生。
㈦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教育隨筆
目前,大部分每個家庭中都只有一個孩子,受著兩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寵,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為他們包辦代替,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從而導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機會。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由於以前家長地包辦代替,養成事事依賴大人的習慣,沒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識。因此我們先從精神和心理上入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氣氛,產生生活自理的願望。結合游戲活動 游戲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徑,我們還將枯燥的自理活動內容寓於游戲之中,來提高幼兒的興趣。
根據我國《幼兒園指導綱要》的要求,對於幼兒,我們不能只是將其看成是一個「被保護的人」,要不斷地指導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產生深遠的意義,但現在大部分的幼兒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健康領域所提出的目標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強調「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見,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兒歌,使幼兒願意自己動手來做事
小班幼兒年齡小,各種能力本來就弱,再加上在家裡事事都有別人為他們包辦代替,失去了許多做事的機會,小朋友們也養成了習慣,根本不願意動手做事情。每當上完廁所的時候,許多小朋友們就會喊:「老師、老師,幫我提褲子」。特別是午睡後起床的時候,更是喊聲一片,「老師、老師幫我穿衣服。」「老師、老師幫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來是還可以動手的,聽見別的小朋友再叫,也不願意動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師來幫他。可是小班的幼兒特別喜歡邊讀邊做事,因此我們利用了這一特徵,為了讓幼兒願意自己動手做事,我們就編了一些好聽的兒歌,上完廁所後,就教幼兒念「毛衣捲起來,秋衣塞進褲子里,前面塞一塞,後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褲子提一提,毛衣放下來.」幼兒邊念兒歌邊自己動手提褲子,一周下來,幼兒基本上都會提褲子了。比如穿衣時,我們先讓幼兒認識衣領、衣袖、衣襟,再教他們穿衣:衣服後面向著自己,兩手握住衣領,喊一聲「刮大風啰!」將衣服甩在身後,搭在身上;接著繼續說、做:「風來我不怕,露出小腦袋,將手伸到袖筒里」。讓幼兒手裡拿著衣服喊著、笑著、做著,非常開心。我們讓幼兒在提褲子、洗手、進餐、脫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時都非常開心的念著兒歌,通過一個月的練習,大部分幼兒都非常樂意自己動手做事了,還學會了許多的本領。
二、利用各種游戲,讓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就設計各種游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區角活動中我們設計了「給小動物餵食」,讓幼兒再給動物餵食使不僅鍛煉了小肌肉的發展,還學會了使用勺子的方法,還設計了「芭比時裝秀」,讓幼兒在給芭比娃娃換衣服時,學會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當發現很多孩子不能區分鞋子的左右時,我們進行了「給鞋寶寶找朋友」這一活動,幫助幼兒掌握如何區分鞋子的左右。在親子活動中,我們設計了親子游戲「我為爸爸媽媽系圍巾」,幼兒和父母一起邊玩邊學會了系圍巾的方法。總之,我們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操作中,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
三、利用一日活動,讓幼兒進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練習
為了使幼兒熟練掌握生活技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幼兒反復練習。我們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學習途徑。比如來園自己擺放自帶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紙擦乾凈、中午吃飯是自己動手吃完飯和菜……所有的環節和活動在這種「家」的情景中展開,以不同的游戲形式,讓幼兒參與、動手實踐,從而多維立體的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四、家園共育,達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家園之間要及時溝通信息,交流看法,確定教育策略,協調實施針對性的教育。老師與家長加強日常聯系,達成一致目標,為此,我們召開了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希望家長在家中為幼兒創設自己動手的條件,讓孩子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傳授給家長們一些教學技巧。在家園聯系欄里,我們定期向家長宣傳生活活動指導要點,還向家長介紹一些有關的常識,如「怎麼教幼兒自己穿脫衣」等。我們還把每月的培養目標,寫在家園聯系欄里,交待內容,讓家長了解。家長明確了活動意義,在家裡不僅督促幼兒,還教會幼兒一些掌握技能的竅門,並時常和教師商討教育的方法,談一談自己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使我們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學會生活自理是幼兒的必須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過程中幼兒也會得到許多快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進了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家庭幼兒園,社會都應該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如果我們在家庭與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能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創設一個鍛煉的環境,挖掘一個鍛煉的空間,那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這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認為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㈧ 如何實施趣味化的小班生活教育
新綱要明確指出,生活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著眼於增進幼兒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幼兒園出現了有生活活動卻無相應的生活教育現象,近幾年雖強調了 " 保育與教育相結合 " 的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仍以教師提醒為主,生活教育流於形式,幼兒自理缺乏內在動力。 尤其是小班孩子,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發展比較自如 , 能夠掌握各種大動作和一些精細的動作了,有了最初的生活自理願望。但家庭過多包攬及教師的提醒教育 , 使幼兒喪失了自理的主動性。游戲是幼兒的天性 , 是幼兒的重要生活內容。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強調過:「 游戲是解決兒童日益增長的新的需要和兒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間的矛盾的一種活動。」 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思維依賴於行動,採取趣味化的生活教育,把單調的生活訓練轉化成游戲活動,讓幼兒成為游戲活動的主體,使他們體驗到自理的樂趣,從而提高自理的主動性,並通過運用趣味化的強化、趣味化的評價,以此來保證幼兒自理興趣的持久性,使他們的自理能力不斷提高,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一、 創設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 , 根據不同方法的不同作用 , 靈活運用趣味化的方法。 創設良好的、有趣的生活教育環境,能激發幼兒主動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環境可以是生活角環境,也可以是游戲環境。隨著自理內容的變化和標準的深化,環境呈現多變性 , 以滿足幼兒自理發展的需要。 當幼兒與環境中的問題產生了沖突時,教師及時介入,施以趣味化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1 、故事的熏陶作用 小班故事情節生動 , 符合孩子生活經驗 , 富有兒童情趣 , 孩子容易理解。一個好的故事,可以使幼兒的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為幼兒提供榜樣。故事《大花臉》 , 通過佳佳越擦越臟的臉 , 引起幼兒討論的興趣 , 再以幼兒討論的結果 , 自編故事《小白臉》,使幼兒知道吃完飯要擦臉,會正確地擦臉。 2 、形象化語言的感染作用 形象化的語言是教師和小班幼兒交流最直接、最感興趣、最易懂的方法。孩子玩 弄手帕,一句「讓手帕回家睡覺」,孩子們就乖乖地把手帕藏在了口袋裡。經常使用形象化語言,用情感去感染幼兒,能促使幼兒較快地形成良好的自理習慣。 3 、情景表演的同化作用 情景表演具有生動形象、生活化的特點 , 對小班幼兒來說尤為適合 , 創設情景 ,使幼兒身臨其境 , 起到同化作用。針對幼兒剩飯粒、掉飯粒的情況 , 教師當場以小蟲的口吻 , 爬到桌子上吃飯粒 , 以小蟲准備爬到碗里為契機 , 促使幼兒不掉飯粒 , 或以啄木鳥醫生看病為由,圍繞同一目標,不斷變化表演形式 , 使幼兒形成正確的自理態度。 4 、游戲的強化作用 游戲是幼兒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對現實進行同化的活動 , 在各種生活游戲中 , 孩子充分表現出了自己對生活自理的理解程度。為了使幼兒知道要保持口腔清潔 , 願意漱口 , 以《清清水兒在唱歌》的游戲 , 讓幼兒仔細傾聽水「唱歌」的聲音 , 看吐出的水是很臟的 , 都是細菌。然後 , 讓每個幼兒嘗試 , 也讓清清水在嘴巴里唱歌。最終 ,使幼兒知道用力鼓動腮幫 , 漱口才漱得干凈。 游戲這一直觀、形象的教育手段 , 使幼兒難以接受的、枯燥乏味的自理能力變得生動、 有趣 , 提高了幼兒自理的主動性 , 幼兒樂意聽、樂意做。在每天的游戲同化中 , 強化著孩子的自理方法 , 使孩子的自理行為得以了鞏固。 5 、兒歌的剌激作用 兒歌簡短、易記 , 朗朗上口 , 符有節奏 , 是小班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形式。小班幼兒控制力差 , 經常地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剌激 , 能使他們逐步形成自理習慣。「我是一隻黃香蕉,小朋友們喜歡我 , 請你快去洗洗手 , 要是手臟別碰我」, 流利、順口的兒歌 , 快速剌激幼兒採取相應的措施 , 幫助幼兒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 6 、隨機的督促作用 小班孩子剛建構的良好自理行為,極不穩定,易反復。加強隨機趣味化督促 , 能使幼兒自理中不正確的方法,得以糾正。如:幼兒在生活角學會了解扣鈕扣 , 但在自身的實際操作中 , 常鈕扣走錯門。此時用兒歌引導幼兒幫助紐扣找到自己家。同樣 , 男孩子剛學會掏洞小便 , 為圖方便,他們仍時不時脫褲子小便。一句「小屁股難為情了」。讓孩子不願露出小屁股。隨機的趣味化督促 , 更能有效地、快速地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自理方法。 不同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 根據幼兒自理現狀 , 實際需要,採取不同方法。孩子的白理行為有反復 , 可用兒歌剌激。孩子對擦鼻涕缺乏情感共鳴 , 可用故事熏陶。但不同方法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 , 教師要善於結合使用,體現教育的靈活性。 二、具體教育方法 創設良好的、有趣的生活教育環境,引發幼兒主動與環境形成互動, 掌握自理方法。針對自理內容,開展生活模式教育,運用趣味化的方法。確定生活教育趣味化的方法,會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方法的不同作用,採取適合幼兒發展的方法。趣味化的方法滲透於模式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教育,並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方法。加強趣味化的強化、趣味化的評價的運用開展生活課、生活角展示活動,開展生活教育游戲設計評比活動,探索生活教育趣味化的方法,提高幼兒自理能力的可行性。 良好的、有趣的、變化的生活教育環境,久久地吸引著幼兒投入地擺弄。「喂水果娃娃吃飯 」、「 美麗的大花園」特別是 「丑娃」上的汽車,被紐到頭發上 ,成「汽車頭發」, 被紐到嘴巴上,成了「汽車嘴巴」。魚、花、樹應有盡有,幼兒饒有興趣地擺弄著,不知不覺學會解扣大小鈕扣了。 而對小班幼兒實施生活模式教育,最關鍵的是強化鞏固。因而,趣味化的強化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督促幼兒洗干凈小手,讓幼兒做比小手的游戲。「誰的小手最干凈,快讓老師親一親」。幼兒認真的洗小手,以博得老師的親一親。趣味化的強化,既讓幼兒情感獲得滿足,又使幼兒明確應有的自理行為要求,還能鼓勵幼兒再現良好的行為。 生活教育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理行為,根據小班幼兒身心特點,趣味化的評價最能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照鏡子》讓幼兒對著鏡子邊念兒歌邊評價自己的儀表。使幼兒對生活自理保持濃厚的興趣,並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不斷提高。 趣味化的生活教育,不流於表面化,而應滲透於日常生活,不管幼兒在來園、盥洗、午餐,還是在室內、室外:不管在感知階段,還是在實踐操作階段,教師都要善於靈活運用趣味化的方法。戶外活動出汗了,邀請你的手帕朋友出來擦汗。盥洗室,讓幼兒的小手親親肥皂。午睡時,穿褲便讓幼兒「火車鑽山洞」,「 左邊一列,右邊一列…… 火車過山洞,褲子穿好了」 。 總之,日常生活中,適時、運地、適宜的運用趣味化的方法,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初步習慣己養成。 整個生活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通過家訪,開放生活課、親子生活活動,家長了解了我們的生活教育。而家園聯系欄、聯系冊 , 使家長樹立了正確的生活教育觀,一份份發自肺腑的家長反饋,肯定了我們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生活既教育」。明白了這些,再來看看二期課改下的新教材,不難看出,新教材所推崇的也正是這種「放手」精神,放開孩子的手腳,讓孩子自主地去思索、探究。孩子從走進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一天的美好生活,美好的生活需要老師、孩子共同去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