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的成長記錄老師說小孩不怎麼聽話上課喜歡玩手指,講小話走來走去
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們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通常稱「專心」。小孩子在聽廣播、看電視卡通片時,會聚精會神,而對周圍的人和事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這就是注意力。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應該在學齡前就開始。這是因為,學前期的主要任務就在於通過一些學習活動為孩子的正規學習准備條件。良好的注意力,就是必備條件之一,能夠使孩子上學後學習專心。不少家長只關心孩子學齡前學了多少字、畫了多少畫,而忽視了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致使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很難適應正規學習,表現在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嚴重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 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最初應從生活習慣方面,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採取的方式也不是疾風暴雨,而是從小事把握。比如要求孩子准時就寢、起床;按時飲食,吃飯碗里不留飯;玩具用過就還原;做事要認真做好,否則重來……離開了細節就沒有教育。但也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管,而是選擇那些對孩子的成長、品質的形成具有本質意義的「小事」。 孩子從未見過、聽過的事物,都能以獨特的魅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應把孩子帶入大自然觀看奇花異草和造型奇特的建築,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觀察、專心的動力。要幫助孩子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因為兒童喜歡東張西望,目的性不強,抓不住要領,因而得不到收獲。因此,家長應有意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目的,告知方法,引導孩子抓住本質,從淺入深,專心致志。 在幼兒學習中遇到困難和干擾,或碰到不感興趣的內容,僅靠注意力是不夠的,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注意力服從於活動的目的和任務。家長可以通過幼兒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一件事,如繪畫、練琴、練書法等等,來培養孩子的自製力。不要一會兒叫做這事,一會兒又叫做那事。訓練最好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以便形成一種心理活動的定向。 孩子對某事物的興趣越濃,越容易形成穩定和集中的注意力。家長不要整天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習,要鼓勵他們從事各種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並藉以培養自己的注意力。 作息不定時、生活無規律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學習是腦力勞動,要消耗大量的腦內氧氣,若望子成龍心切,整天強迫孩子長時間從事單調的學習活動,必然造成孩子大腦疲勞而精神分散。心理實驗證明:3歲幼兒注意力可維持3~5分鍾,4歲孩子10分鍾,5~6歲兒童也只有15分鍾。因此,合理制定孩子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明確什麼時候可以盡情地玩,什麼時候必須專心完成學習任務,養成勞逸結合的好習慣。 同時,要創造安靜的家庭學習氣氛,要讓孩子專心學習,家長首先要自己安靜,不要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如看電視、大聲議論或哈哈大笑等。家長也可認真看書學習,以模範行為讓孩子效仿。在孩子學習時,不要過度關心地嘮叨,問這問那,更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房間接待客人,干擾孩子,使他無法集中注意力。 據調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使許多父母頭痛的問題,要矯正此毛病,可從孩子的健康情況、個性及家庭環境入手。 研究顯示,孩子分心的程度與年齡成反比:兩歲的兒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度為七分鍾;四歲為十二分鍾,五歲為十四分鍾。孩子年齡越大越會逐漸懂得將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漸增加專注的時間。因此,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應依據其年齡的專心時間長度,而非依據家長的主觀感覺。 孩子不專心,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其一是注意力飄浮不定,專注的目標會經常轉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於白日夢而忘記眼前的事情,後者其實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將注意放錯。只要家長用心糾正,使他們將心事轉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會有驚人的表現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體不適,警力或知覺發展不良,天生好動,以及神經系統或大腦微功能發生問題時,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些情況都必須由醫生檢查和治療。 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過分依賴、缺乏耐心或情緒困擾,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這些情況大多數是教育方式和成長的環境所造成的。 除了解決生理上的問題外,家長應該認識到,專心其實是一種可以訓練、學習和培養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埋怨孩子不專心的同時,亦要反省自己有無不對之處。 例如,孩子玩游戲時全身投入,正是在培養聚精會神的習慣,此時家長切不可任意打擾、干涉和打斷。平時家長可以將游戲時間與日常生活配合恰當,並指定一個固定的玩游戲的角落,將環境安排得有條不紊,以減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長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興趣或超過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們借著不斷變換活動來逃避大人的責備。 此外,家中的氣氛亦必須穩定,避免經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時買太多的玩具及圖書給孩子;使他們左顧右盼,不知所措,而無從培養仔細、有耐心、反復和專注一件物件的習慣。 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表現出專心、堅持和耐心的榜樣。一但發現孩子有專心的表現,更應加以鼓勵和稱贊。 對於年齡小的幼兒,可從說一則故事開始,不斷地增加數量來加以訓練。至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則鼓勵他們做有興趣和可勝任的工作,並且做完一件以後再開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時間逐漸增加。除了要他們自已提醒自已不分心以外,家長亦要表現和善的態度。只要採取這些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即可改善。
❷ 我家的孩子啃手指頭是怎麼回事特別是在上課的時候
小孩子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咬指甲的經歷。因此,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往往不在意。其實,咬指甲是一種不良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危害。 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特別是孩子,出於好奇,總喜歡這兒摸摸,那兒抓抓,甚至在地上爬,在指甲縫中和指尖上會沾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指甲縫是利於細菌滋生的場所,蟲卵在指甲縫中可存活多天。孩子在咬指甲時,無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大量病菌帶入口腔和體內,導致口腔或牙齒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 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造成甲溝炎。 據報道,目前中國很多兒童體內含鉛量過高,除了大氣鉛污染外,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和學慣用品等帶顏色的塑料產品鉛含量較高。孩子在玩這些玩具時,手上就會沾染鉛,咬指甲時就會把鉛吃進體內,因而,糾正愛咬指甲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少兒童鉛的攝入。 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 那麼如何矯正呢?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❸ 教室上課教學生手指操,是什麼學習理論
上課教學生手指操是什麼?學習理論,上課教學生手指操是鍛煉腦力勞動,而且也是鍛煉大腦思維的,所以他的手指操是對人身體和智力起到發揮作用的
❹ 幼兒園小班上課可以用什麼手指游戲導入
手指臉譜怎麼樣
就是在手指上
畫臉譜表情的
❺ 上課前的手指兒歌
幼兒園兒歌《手指歌》歌詞兩個拇指彎彎腰,點點頭。兩個食指變公雞,斗一斗。兩個小指鉤一鉤,做朋友。兩個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參考: http://bbs.ergeshipin.com/thread-3711-1-1.html
❻ 求幼兒上課開場白及平常紀律,,鼓勵的順口溜及手指操
一二拍拍手,三四點點頭,五六伸伸手,七八不說話,九十快坐好。 教師:小眼睛 幼兒:看老師 教師:小小手 幼兒:放背後 小朋友坐坐好,小手放放好。耳朵聽聲音,眼睛看前方。我們一起來聽講,看誰是乖寶寶。 1、 2、3, 3、2、1, 小手背後腳放平, 還要閉住小嘴巴 教師:頭朝左邊傾 幼兒:眼睛輕輕閉 教師:一二三 幼兒:坐好了
❼ 誰知道有哪個手指游戲可以讓幼兒上課有活力點,急需
網上有很多哦,適合小,中,大班的都有,網路一下,你就知道。一根手指頭呀,變呀變呀變呀,變成毛毛蟲啊......
❽ 我孩子上課老咬手指頭該怎麼辦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❾ 孩子上課擺弄東西玩手指
孩子在小時候,沒來有得到注意力源方面的訓練。現在發現問題,需要糾正,有點難度。起初,要求不要過高,孩子只要有一兩分鍾,安靜下來就好,讓孩子懂得注意力集中,有什麼收獲,懂一點就好,循環漸進,提升到五分鍾。家長很累吧?不要灰心,能成功的,我是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