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教案 愛心接力卡 大班數學教案 7的加減法
我們不難見到,寶寶們2歲開始,便會數數,「1,2,3,4……10」,事實上,這時雖然小寶寶已經會數數,但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數字代表數量或總數的概念。到孩子3,4歲左右,才能在對著玩具數數時,初步理解當自己數數,數到6的時候,6是代表6個玩具的意思。所以,在這個孩子對數學表現出敏感的階段,爸媽可以開始嘗試讓孩子接觸數學。
然而,這階段的孩子由於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所以父母絕不能通過讓孩子背誦抽象的公式學數學,這種做法給孩子帶來的結果,其實跟2歲寶寶數數毫無區別,是沒有意義的,還會給孩子學數學帶來了隱患——因為讓小朋友背誦理解不了的公式,是在不斷強化「數學很難」。這時,最合適的方式,是通過讓孩子數具體的物品數量,來學習簡單的加減法。這其實也是小朋友初步「理解」數學的過程。
當孩子6,7歲後,進入數學邏輯的敏感期,這時,孩子們便可以接觸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數學題了,比如「3+5=?」如果小朋友沒有在數字概念敏感期,通過具體的玩具或其他物品的方式來理解數學,這階段要補上,因為這是小朋友理解數學的基礎,就像建造房子的地基一樣,這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基礎。
所以,學齡前的孩子可以接觸數學,也可以學數學,關鍵是父母要採取正確的方式。
▲如何用合適的方式,激發孩子的算術興致?
有一位老教授在激發孩子算術興致方面頗具心得。
她6歲的小孫子給她「出題」,列了一頁算術題讓奶奶解答。教授也很「入戲」,不僅認真地「答卷」,還把孫子稱為「小李老師」。當老教授答卷結束後,小男孩也很認真地「批改」,一本正經地拿著紅筆坐在書桌前一遍又一遍地算,當然少不了笨拙地數手指。批改到最後一遍,小男孩大喊:「奶奶,你這道題答錯了,一看就知道,你剛才沒有好好數手指啊!」
難以想像一個成年人還需要數手指的情形,更何況他的奶奶是數學教授。
不過,小男孩為了當盡責的老師,足足把那一頁的算術題來回算了3,4遍。跟那些強迫利誘孩子學數學、練算術題的父母相比,老教授的做法可謂「一絕」!
這其實也是假裝游戲的一種方式,不過是以「游戲」的方式,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還激發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當父母們不知如何激發孩子的算術興致、培養數學興趣時,讓孩子充當小老師,給爸媽出題和批改答案,能把學習數學變得有趣一些,還順便實現了重復學習的目的。
⑵ 幼兒園數學七色花6、7的減法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減法》教案(一)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5頁例題及做一做,第27頁練習三第6題。教學目標:★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減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減法來解決。★通過對比練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差和減數之間的關系,同時初步滲透函數思想。★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教學重難點:知道減法的含義。教具准備:課件、實物投影、磁力板、5個圓片、5根小棒等。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復習數的組成,拍手游戲二、探究新知:1.引導觀察,感知減法的含義(1)過電腦反復演示,讓學生感知到:3名同學在一起,桌子上有3隻紙鶴,1名同學把1隻紙鶴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隻紙鶴放在一塊兒。(2)學生之間交流感受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後全班交流。(3)教師說明:3名同學中走掉1名同學,3隻紙鶴拿走1隻紙鶴就是從3裡面去掉1,求還剩幾的意思。(教師邊說邊用手勢表示去掉)2.學習減法算式(1)由人或紙鶴的數量抽象出數字3和1。(2)教師說明:從3裡面去掉一個,用減法計算就要從3裡面減去l個,在數學上我們用符號「-」來表示,教師板書「-」。(3)引導學生數一數去掉1是多少?用數字幾表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並在等號後面寫上2。(4)教師進一步說明:從3裡面減去l個,用減法計算。(板書:減法)(5)讀減法算式。教師范讀,同桌互讀,學生自己讀。3.發散聯想教師引導、啟發,使學生說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來表示的減法事例。4.看圖,體驗減法含義。打開教科書25頁,認真觀察氣球圖,啟發學生說明圖意,並用減法算式表示,請學生表述減法含義。三、鞏固發展,學會學習:1.動手操作,體驗減法含義。(1)做一做的左圖①教師示範,邊操作邊說明含義。②學生操作,表述含義。③說明圖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虛線、劃線)(2)做一做的右圖(2、3)學生獨立看圖操作,表述含義。(3)獨立操作,邊擺邊說①教師說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個圓片擺出不同的減法算式。②學生操作。③匯報交流5-15-25-35-4(5-55-0)你們是怎麼想出得數?看圖擺一擺數出來的、用數的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幾……2.獨立完成26頁做一做,說說你是怎樣想的?3.看算式擺一擺。投影出示練習三的第6題,學生邊擺邊口述。進一步加強對減法含義的理解。4.聯系生活,豐富聯想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並用減法算式表示。四、小結這節課你有何收獲,學會了什麼?有了那些體驗?板書設計: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減法》教案(二)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5頁、26頁例題及做一做,第27頁練習三第5、6、7、8題教學目標: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減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減法來解決。2.通過對比練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差和減數之間的關系,同時初步滲透函數思想。3.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教學重點難點:知道減法的含義。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在波光粼粼、美麗的小湖裡有3隻美麗的鶴在快樂地歌唱,過了一會兒,1隻鶴翅膀飛走了,湖面上還有幾只鶴?教師出示3隻紙鶴,再慢慢移走1隻紙鶴)。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流體會。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一)、3-11、(教師出示3隻紙鶴,再慢慢移走1隻紙鶴)。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流體會。2.學生跟隨教師拿出自己折好的3隻紙鶴,動手操作演示,3隻鶴飛走1隻鶴,就是從3隻裡面去掉1隻,要用減法計算,用「-」號表示去掉,去掉後剩下是幾就用數字幾表示,也就是得數是幾。教師邊說明邊板書等式:3-1=2。(學生體驗減法的含義,也可用擺圖片操作,並表述含義。)3.學生試讀算式。教師啟發學生說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學生舉例說說其他能用減法表示的事例。【設計意圖:在教師語言描述的優美情境中,用紙鶴實物演示,學生感覺更直觀親切,並能親自參與演示,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了學生對減法的認識。】(二)、4-21、教師出示4隻氣球,慢慢放走2隻氣球,還剩下幾只氣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解決問題。2、引導學生說出4-2=2的含義,齊讀算式。(三)、動手操作,體驗減法含義。(1)做一做的左圖①教師示範,邊操作邊說明含義。②學生操作,表述含義。③說明圖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虛線、劃線)(2)做一做的右圖(2、3)學生獨立看圖操作,表述含義。(四)、5-21.創設情境、生成問題:草地上雨後長出5隻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隻。讓學生敘述情景,並試著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提出「草地上還有幾只蘑菇?」的問題。學生提問題時教師應多給與鼓勵。接著問: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5-2=?教師提問:5減2得幾?你是怎樣算的?2.合作探究、解決問題。(1)、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2)、學生分組交流想法,教師巡視指導。然後讓不同想法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算的過程。(3)、匯報、展示、交流。不論是點數法還是用數的組成計算,教師都給與鼓勵。接著提問:如果不看圖,不數指頭,你會算嗎?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來計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設計意圖:採用學生喜歡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這樣學生很高興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師啟發引導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再在小組內交流,形成集體的智慧。最後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優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究故事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多種演算法都給與鼓勵,保護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然後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用數的組成計算減法較簡單。】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1、第26頁做一做讓學生說出減法算式的含義2.出示課件1,動態顯示:荷葉上原來有4隻青蛙,「撲通」跳到水裡1隻。草地上原來有4隻羊,一會兒跑走2隻,草地上還剩下幾只羊?學生說說題意,再列式,交流演算法。3.出示課件2,學生說圖意:1、架上原來有4隻絲瓜,摘下2隻,架上還有幾只?2、消防池裡有5把鐵楸然後學生列式完成,小組交流訂正。4.學生拿出自己准備好的5隻紙鶴,你能用這5隻紙鶴,擺出幾種不同的減法算式嗎?擺擺試試,看誰擺的多。5.聯系生活,豐富聯想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並用減法算式表示。【設計意圖:鞏固練習中的第1題,是基本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第2、3題採用課件演示,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第4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讓學生嘗試用5隻紙鶴擺不同的算式,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第5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非常棒,說一說這節你都學到了什麼?教師結合學生表現對本課作小結。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減法板書設計:減法3-1=2減號3減1等於24-2=25-2=3教後反思:在本次課中,我首先設計了三個讓學生動口、動手的對口令活動,學生很有興趣,積極參與,復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為本次課運用數的組成計算5以內減法做好准備。然後我用語言描述,並用紙鶴演示:「湖裡的3隻鶴飛走了1隻,還有幾只?」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