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登鸛雀樓的教案~跪求~~謝謝~~
登鸛雀樓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盪盪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准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後兩行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盪盪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② 登鸛雀樓小班教案樓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古詩內容,並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一、准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製古詩掛圖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並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游戲。
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③ 幼兒小班登鸛雀樓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准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古詩我們早就會背了,但現在我們放在課文中進行學習,大家覺得現在的要求是什麼?(要會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誦;要了解它的意思;要會寫)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由於學生已經能背誦,所以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課文,指名讀。三、理解詩句 1、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麼?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像,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生字詞,能背誦古詩。 2、完成相關的鞏固練習。教學過程: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入 欲 窮 指明讀上面的字。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鍾樓)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入(進入 入門 出入)窮(窮盡 貧窮 窮苦)3、教學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1、指導書寫。 2、學生練習描紅。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 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課後反思: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麼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於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後兩句的基礎,後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後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