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五月五過端陽幼兒園教案

五月五過端陽幼兒園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31 04:39:44

①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端午節那天人們會買艾草插在自家的門上表示驅邪,吃粽子的時候可以版灑點白糖在粽子上面,到了中權午人們便會在水面上進行劃龍舟比賽。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



(1)五月五過端陽幼兒園教案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多個「別名」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名稱繁多。曾有人做過統計,它的名稱、叫法超過二十個,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五」、「夏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

這些名字的由來和端午本身的習俗、文化內涵有關系。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五」。《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乾地支,以此推算,一般農歷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如上所述,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一大習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個小游戲,就是吃完粽子會比較一下各自解下粽葉的長度,粽葉長一些的那個人就算勝了,所以就有「解粽節」之稱。

② 五月端陽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詩選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③ 五月五端午節是,有那些故事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
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④ 五月五是端陽兒歌 是什麼歌

歌詞中有「五月五是端陽」的兒歌是陝西方言童謠《端午節》,完整歌詞如下:

編曲:專佚名

作詞:佚名

演唱:屬佚名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端陽到,賽龍舟真熱鬧。

吃粽子帶香包,蚊蟲不來身邊鬧。

五月五是端陽, 插艾葉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端陽到,賽龍舟真熱鬧。

吃粽子帶香包, 蚊蟲不來身邊鬧。

(4)五月五過端陽幼兒園教案擴展閱讀:

類似的民歌童謠還有:落雨落雪、螢火蟲低低飛

1、落雨落雪 

落雨落雪,凍殺老鱉,

老鱉告狀,告給和尚,

和尚念經,告給觀音,

觀音灑水,灑給小鬼, 

小鬼推車,推到外婆家。

2、螢火蟲低低飛 

螢火蟲低低飛,下來吃烏龜,

烏龜不長毛,下來吃葡萄,

葡萄不開花,下來吃黃瓜,

黃瓜不結仔,下來吃果子,
果子不甜,歸家種田。

⑤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端午節那天人們會買艾草插在自家的門上表示驅邪,吃粽子的時候可以灑點白糖在粽子上面,到了中午人們便會在水面上進行劃龍舟比賽。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



(5)五月五過端陽幼兒園教案擴展閱讀

中國古先民留下許多關於端午的習俗和故事,歷經千年,延續至今。「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追蹤述源,端午節起源於何時,又是紀念何人,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惡日說

在戰國時期,五月五日被視為「惡月」「惡日」。一進入農歷的五月,多陰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爛,稻田亦易遭蟲害。舊時人們認為五月諸事不吉,稱為「惡月」,人們採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迴避的辦法。因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所以,這一天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2、古百越祭祀活動

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稱為古百越族。他們以龍為圖騰,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這一天,都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其中,就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這便是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3、紀念伍子胥說

春秋時的吳國名臣伍子胥被國王夫差逼死,其屍體沉江的日子就是五月初五日,於是就有了端午節是為紀念伍子胥而設立的說法。

⑥ 過端午節兒歌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端午節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盪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音,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端午節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的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穀叫——過時了 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⑦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是什麼意思

這些是端午節的習俗,懸艾草和菖蒲是可以藉助它們的香氣,驅除邪氣,清潔空氣的緣故。吃粽子與為紀念屈原其實是無關的。據說龍舟競技活動才是為紀念屈原的。

其他習俗還有系長命鎖,飲雄黃酒,除塵辟邪等。

⑧ 五月端陽課文內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五月端陽》這篇文章主要對端午節的習俗進行了介紹,分姑娘們做香袋,小夥子們賽龍舟,婦女們包粽子,老人們講屈原的故事幾塊內容,反映了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課文可以說是結構簡單、脈絡清晰,語言通俗。課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寫哪一天是端午節和家家門上掛菖蒲、艾草的節日氣氛。第二段是寫姑娘們、婦女們、小夥子們過端午節的情景。第三段是寫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來歷。課文總共安排了兩課時完成教學。
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課時。內容是初讀課文,重點學習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根據對教材的理解,我從三個維度預設了教學目標:認知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菖蒲、艾草、流蘇、衣襟、削職流放」等詞語的意思,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操作目標:通過朗讀課文詞句,感受端陽濃濃的節日氣氛,體會屈原的愛國熱情。情感目標: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感受屈原那火熱的愛國情感。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課堂的生成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這樣的課堂,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建構的過程,也是根據學生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落實以上教學理念的:

一、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初學課文,讀通、讀順、讀對是關鍵。試想,字、詞都讀不正確,句子也讀不通順,何來理解和體會,更談不上正確運用。所以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讀。在檢查朗讀時,逐個糾正字音。這一個個教學環節無不體現語文工具性的一面。語文是一個大整體,一篇課文更是一個緊湊的小整體。整體把握文章是培養語感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正確理解課文的一個必要條件,更是培養語文美感不可缺少的條件。在初讀課文後,隨即以一句話談談你對端午節的感受。既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聯系實際,加深體驗。

葉聖陶說過:「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即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再現生活,享受生活。比如學生對文中的菖蒲、艾草不熟悉、不了解,就用圖片使學生對之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對他們產生了興趣,就會在課後主動去找尋、通過課外讀物去了解它。

三、認識屈原,豐富情感

《五月端陽》屬於說明文。說明文區別於其他文體較顯著的特點是簡單、明了,沒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在處理文本時我採用了新的手法,賦予《五月端陽》感情的外衣——屈原的愛國情、後人對屈原的悼念情。也正是這樣的處理,學生才能更珍惜五月端陽,從而更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

四、拓展文本,加深理解

教材要為我所用,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要把課文作為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基本依據;但又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不能拘泥於教材。本課中介紹屈原的知識比較局限,從而使學生的認知范圍比較狹窄,學生也很難體會屈原當時那種痛苦無奈的心情。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充分利用語文這個知識的大缸,拓寬文本。因此,在課前,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備,大量查閱了有關端午節與屈原的傳統文化,為課文的教學作知識上的鋪墊。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 細閱:一個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節日
佳節又至
准備好了嗎?

端午詩詞 更多...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教學目標:
1、會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能把總分形式的兩種句式進行改換
3、感愛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懂得一心想使祖國富強、一心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將受到人民的敬仰。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受節日的歡快氣氛;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感悟為國富強,為人民做好事,必將受到人民的敬仰。
教學過程:
www.cn910.net
一、復習回顧
上節課,大家和羅老師一起學習了第18課,誰來回顧一下,這篇課文都寫了誰,分別幹些什麼?(請同學說一說板書)
姑娘們縫香袋
婦女們包粽子
小夥子們賽龍舟
老人們講故事
二、細讀3—7自然段
導入:好,那課文是怎樣把這些內容寫具體的呢?我們這節課題還要進一步研究,我想這樣好不好,大家先和羅老師一起學習其中的一塊,然後由大家和同桌,前後桌,或者和自己比較好的夥伴一起按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的方法自學,好不好?
(一)學習第五自然段,歸納學法
那大家說,我們先學哪一塊呢?(由學生自己選,最後確定其中一塊內容。)
1、那我們就學習第5段吧,先請一位同學讀這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是怎樣把這塊內容寫具體的,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比較好?
句子1:江河裡排著一條條雕飾得酷似游龍的船,船舷兩邊整齊地坐著准備一顯身手的小夥子。他們穿著綵衣,扎著彩巾,雙手握著木槳。
句子2:號令一響,幾十支槳隨著船首大鼓的敲擊聲「嘩嘩」劃動,龍舟像箭一般飛快駛去。岸上鑼鼓喧天,彩旗飛舞,熱鬧極了。
你覺得這句子好在哪裡?(理由:用比喻的方法把船像游龍寫得很形像生動;場面描寫得緊張熱鬧,氣氛熱烈,扣人心弦)
你講得很好,但你能不能把它讀好呢?
評:好在哪?(a.都沒有聽出來,那麻煩你再給大家讀一遍。b.再說不出,請你自己說一說為什麼要這樣讀。)試著感情朗讀(齊讀)
2、好,這一塊內容的學習先告一段落,大家回想一下,剛才的學習方法。(一找,二說,三讀)板書
(二)學法遷移,自學其它三部分內容
1、那同學們就用這種方法和自己的同桌,前後桌或者和自己較好的夥伴一起學習其它三塊內容。學後試完成作業本4兩題。(自學開始)
2、反饋
(1)姑娘們縫香袋作者是怎樣把它寫具體的,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好,為什麼?
句子1:香袋的式樣很多,有雞心形的、虎頭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下面垂著五顏六色的流蘇。
句子2:孩子們把香袋掛在衣襟上,鮮艷奪目,好像五彩的雲霞。
(香袋的式樣多;顏色鮮艷而美麗;先總後分的寫法)
那我們還能不能用分總的句式說一說?
這樣的香袋喜歡嗎?你能用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嗎?
評:怎麼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姑娘們能編出這樣令人喜歡的香袋,她們確實很——「心靈手巧」
(2)姑娘們的香袋縫得令人喜歡,那婦女們的粽子包得怎麼樣,課文是怎樣說的?
句子1:包好的粽子有斧頭粽、狗頭粽、尖角粽、抱兒粽等,這是按形狀來分的。至於白米粽、棗子粽、赤豆粽、豬肉粽,那是按用料來分的。
(理由:粽子形狀各異、用料不一;用分總的句式寫)
誰能用分總的句式說一句話?你能將自己的說的話改成總分關系的句式嗎?
句子2:粽子放在鍋里煮,一會兒,屋裡就充滿了糯米和竹葉的清香。熟了熟了,媽媽撿起一隻,讓孩子們先分著嘗嘗。這熱氣騰騰的粽子,比任何東西都要好吃。
你喜歡吃怎樣的粽子就吃怎樣的粽子,要鹹的有鹹的,要甜的有甜的,真是應有盡有。大家想不想吃啊?想吃的請舉手,大家都想吃(指名)你很想吃,可老師這里沒有粽子,怎麼辦?那我們就以讀代吃,行嗎?(評:a.老師感覺你吃得不是很香,誰吃得更香一點,指名讀,確實吃的很香)但羅老師總感覺他一個人這樣讀好像缺了點什麼,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說,這端午節讓一個人在那吃,是不是太冷清了?)那我們就一起來以讀代吃。把節日的熱鬧氣氛讀出來。(齊讀)
(3)粽子吃過以後,我們該去聽老人們——講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屈原,誰知道屈原是何許人?(讓學生說,如果學生說不出,出示材料,)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利用楚國民歌的形式,運用楚語方言,創造了「楚辭體」,他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詩中抒發了自己的愛國情懷,開創了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的傳統。他的作品被譯成各種文字。1953年,屈原被列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大家快速瀏覽,再評價一下,屈原是怎樣一個人,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有學問,愛國)
屈原最後是什麼結果。(投江自殺)
屈原這樣有學問,這樣愛國的人,而投江自殺,你們覺得他冤不冤哪?(冤)冤在哪?誰來分折一下。
自己一心想使國家富強,卻遭到流放;
楚王不任用盡忠報國的人而長嘆;
為楚王昏庸腐敗,致使都城被人佔領,百姓遭難而長嘆;
為自己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救國無望而長嘆。
那你有話想對屈原說嗎?以《屈原,我想對您說》為主題,可以說一兩句,也可以多說些,把想說的內容寫在家庭作業本上。
嗯,屈原為了不做亡國奴,為了對昏君楚王的反抗,為了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深的愛,而投江自殺,所以屈原在跳江前要——「長嘆一聲」,我們一起來將這句子讀一讀。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汩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長嘆一聲:「永別了……祖國!」一縱身跳入江中。
小結:
同學們想一想,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死了都2000多年了,怎麼到今天乃至將來,人們還要在端午這一天包粽子和賽龍舟呀,這說明什麼?
(說明有學問,愛國的人,人們永遠紀念他)
(三)再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現在羅老師把時間再一次還給大家自己,你們自己喜歡讀哪一塊就讀哪一塊,喜歡讀哪一句就讀哪一句,讀的時候邊想一想,按單元提示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怎樣歸納?(歸納前請一個學生讀一讀單元提示)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五月端陽,姑娘們做香袋,婦女們包粽子,小夥子們賽龍舟的熱鬧情形和老人們講述屈原的故事等風俗習慣

⑨ 關於小班端午節包粽子、做龍舟的教案

活動名稱:快樂端午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粽子、雞蛋、艾蒿、荷包、五綵線、端午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那我們一起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好嗎?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麼呀?(菖蒲)那為什麼要掛艾蒿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小朋友們,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後,人們怕河裡的魚蝦把他的屍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裡喂魚。
(3)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裡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裡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師: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准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共同品嘗端午食品。

閱讀全文

與五月五過端陽幼兒園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