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音樂課教案中班 小二郎
教學內容: 《讀書郎》。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富有童趣地,用輕松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讀書郎》,表現讀書郎活潑天真的形象。 2、培養自身勤奮學習的精神,明確學習目的。 教材分析: 《讀書郎》是一首極富童趣的,具有鮮明西南民歌特點的創作歌曲,羽調式,2/4拍,中速,結構為帶再現的一段體。歌曲採用了教密集的節奏,富有 動感的旋律進行,下滑音和倚音的應用,生動地刻畫了讀書郎天真活潑的形象,口語化的歌詞又表現出他知書達理、堅強自尊的內心世界。學生在唱好這首歌的同 時,應該更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更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 教學重點 : 1、掌握本課較密集的節奏。 2、正確唱好下滑音、倚音和襯詞。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黑板,打擊樂器等。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1.學生聽音樂,律動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導入。 1、師:同學們,每天清晨,我們背著書包,迎著朝陽,來到美麗的校園里上學,學知識,同學們,你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生:為了考大學。 生:為了孝敬爸爸媽媽。…… 2、師:今天我們少年兒童幸福地生活在祖國的懷抱里,但是在舊社會,孩子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樣了。 3、師:他們穿的破爛,經常吃不飽,他們用短小的鉛筆寫字,買不起紙,甚至在地上書寫。 生:我覺得我們現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4、師:他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呢? 生欣賞mtv《讀書郎》。 5、師:舊社會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什麼? 生:為了自己能夠翻身,有出息。 生:為了不受地主欺負。 三、學唱歌曲。 1、師:他們真有志氣,今天,我們就來唱唱讀書郎。 2、生學唱"小嘛小兒郎","進學堂"。 3、師范唱第一段歌詞,生隨琴唱第一段歌詞, 4、學生跟琴唱第二段歌詞。 5、師:是的,雖然小兒郎的生活很苦,但是他仍然熱愛讀書,他仍樂觀開朗,仍然對未來,對自己滿懷理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情緒、什麼聲音演唱這首歌? 生:天真,活潑的情緒唱。 6、師:讓我們完整地唱這首歌曲,唱出小兒郎的活潑向上的精神。 生完整地跟琴唱歌曲《讀書郎》。 跟著音樂伴奏唱《讀書郎》。 五、展示與拓展。 1.師:我們學了歌曲《讀書郎》,下面請大家尋找夥伴結成小組,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練自演自唱《讀書郎》。 2.學生按小組展示:a小組邊唱邊動作表演,b小組邊唱邊用打擊樂器伴奏。…… 3.師:現在我們這些讀書郎可真幸福哦,我們讀書郎的歌聲也更歡了,聽! 多媒體出示,學生欣賞高峰演唱的現代版的《讀書郎》,跟唱。 學生欣賞合唱版的《讀書郎》。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饋:
⑵ 幼兒園大班音樂欣賞教案《鐵匠奧爾卡》
【活動設計】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新課改形式下的這句話成了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兒不感興趣的事物,即使我們教師花的心思進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到頭來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於新《綱要》精神。 《孤獨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為素材,通過欣賞木偶劇的形式,融音樂於劇情的發展中,讓幼兒在欣賞木偶劇的同時,主動接受了音樂信息,潛移默化進入音樂氛圍中,為音樂教育開啟了另一種形式的門。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如:拎出音樂中詼諧有趣的「襯詞」部分,進行細致分析,並賦予其角色形象,使音樂教育擺脫以往聽賞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有助於音樂活動的開展。 【活動目標】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現歌曲中高音區和低音區兩種不同音區的襯詞分; 2、根據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襯詞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點用相應的歌聲演唱; 3、在學唱過程中體驗師生合作的協調和快樂; 【活動准備】 歌曲圖譜、視頻材料、鋼琴、老山羊、小山羊圖片; 【活動過程】 一、播放《音樂之聲》插曲《do,re,mi》營造音樂氣氛 播放音樂,教師帶幼兒進入活動室,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做動作,調動氣氛; 二、介紹劇情,觀看視頻材料 1、今天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好聽的音樂,還有一樣好玩的東西呢! 2、教師出示木偶,提問:這是什麼東西?知道它是怎麼玩的嗎?你們有沒看過木偶劇? 3、教師介紹劇情:老師今天帶來的這個木偶人是有個牧羊人,他個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個高高的山頂上,他沒有朋友,覺得自己很孤單。但是他有一樣愛好,就是喜歡唱歌,他的羊群們看到主人唱歌,也跟著唱了起來。他們的歌聲非常好聽,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們,旅店裡的人,酒店裡的人,小姑娘。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歌聲吧。 4、播放視頻,完整欣賞; 三、欣賞木偶劇,感知襯詞旋律 1、完整欣賞後,提問:音樂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2、你們的耳朵真靈,老師送你們兩個大拇指。「來伊噢嘟」在這首音樂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襯詞」。這首音樂里,好多地方都出現「來伊噢嘟」,那它們在每一個地方唱的都是一樣的嗎? 3、幼兒自由討論,並嘗試學一學; 4、播放兩句襯詞,讓幼兒感受襯詞的旋律; 5、幼兒模唱襯詞,教師伴唱; 四、藉助圖譜,學唱襯詞 1、老師還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助我們學習這些襯詞。這五條線放在一起叫做五線譜,像豆芽一樣的叫做音符。我們來跟它們打聲招呼。 2、教師把這些音符請到了五線譜上,就能變出好聽的音樂來。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現在請你們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樂高還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請你們比較這兩張音符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們叫它高音區,它唱起來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往上爬。音符平過去的我們叫它低音區,唱起來像走路一樣,平平穩穩的。 5、幼兒與教師一起做手勢看圖譜演唱一次。 6、這兩句襯詞分別表示贍養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聲音,請你們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為什麼? 7、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老山羊老了,嗓子會發出怎麼樣的聲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來表現襯詞 A、高音區——小山羊 B、低音區——老山羊 9、觀看視頻,並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 10、請孩子們到鋼琴旁邊,分別學習老山羊和小山羊的聲音,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來當小山羊,並請個別幼兒模倡; 五、師幼合作表現襯詞,體驗師生合作的樂趣。 1、小朋友們剛剛唱得特別棒,老山羊的聲音都表現出沙啞、粗重、慢吞吞的樣子,小山羊也表現出歡快、明朗、悅耳的樣子了。下面老師請你們跟老師來合作,你們唱襯詞的地方,老師來唱牧羊人的聲音。 2、播放視頻,師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還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們唱的,不要緊,老師也請來了五線譜和音符寶寶來幫忙,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4、出示音樂圖譜,請幼兒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並貼上相應的圖片; 5、教師當牧羊人,男孩子當老山羊,女孩子當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結束部分。 1、牧羊人現在還孤單嗎?為什麼? 2、教師小結:牧羊人再也不孤單了,因為他不僅有羊群們陪他一起唱歌,還有我們小朋友跟呢。現在老師請你們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樂,教師擺弄木偶,幼兒邊唱,邊隨意做動作,出活動室。
⑶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這是什麼樂器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圖片、故事等多種途徑來充分感受音樂,並通過聲音、動作等來表現音樂。 2、發展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3、培養幼兒隨音樂節奏做動作的良好習慣。 活動准備 1、熱鬧的森林圖片一張;小提琴、笛子、大鼓、鋼琴、沙錘、鈴鼓、碰鈴等多種樂器;小松鼠、小白兔...、小鳥、小狐狸頭飾各一,並布置於教室四周。 2、幼兒熟悉小提琴、鋼琴、長笛、大鼓等多種樂器。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小提琴、鋼琴、長笛、大鼓四種樂器,引導幼兒討論喜歡的樂器。 指導語: (1)今天,森林裡的小動物要請我們開個小小音樂會。你們看,我帶來了什麼? (2)你們會演奏這些樂器嗎?上來試試。 (3)還有誰會演奏別的樂器? 2、引導幼兒傾聽音樂,理解歌詞內容。 (1)引導幼兒仔細傾聽音樂。 指導語:在熱鬧的森林裡,住著一群音樂家,我們聽聽他們的演奏。 (2)請幼兒說說歌曲里說了什麼,並談談自己對音樂的感覺。 (3)教師出示熱鬧的森林圖片,帶領幼兒按歌曲節奏念歌詞。 3、引導幼兒再次欣賞音樂,注意聽樂曲中四種樂器音色的變化,並在此間奏處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 4、啟發幼兒分角色表演音樂。 (1)自由分配角色。 指導語:森林音樂會就要開始了,現在我們來邀請一些山上的音樂家。(教師介紹四個音樂家的位置) (2)教師當指揮家,引導幼兒分角色表演音樂。 5、帶領幼兒召開班級小小音樂會,鼓勵幼兒自由選擇樂器表演音樂。 6、教師小結。 指導語:森林音樂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6幼兒園中班音樂活動教案:八隻小狗抬花轎 活動目標: 1、能隨音樂做動作,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2、初步了解我國民間婚禮習俗--坐花轎。 3,學會演唱歌曲。 活動准備: 紅紗巾、紅蓋頭、音樂磁帶活動過程: 一、馬蘭開花"的游戲。 二、導入課題: 出示紗巾蓋頭上提問,我成什麼了?你從哪裡看見新娘子是這樣的?新娘子結婚要坐什麼? 三、學習游戲"抬花轎"。 (一)分段練習動作。 1、抬轎子一步一蹲穩穩地走。 2、往前沖(碎步向前快走3步)、往後退(碎步向後快退3步)。 3、顛轎(走兩步,扭一扭)。 4、看新娘子(快跑4步,做兩個開心的動作)。 5、下轎(做邀請的動作)。 (二)、配音樂進行游戲。 1、完整聽音樂。 2、隨音樂做動作。 3、聽音樂完整游戲。 四、分組游戲。 1、老師扮新娘子,幼兒集體抬花轎。 2、請個別幼兒扮新娘子,集體抬花轎。 五、幼兒自主游戲。 三人一組,幼兒自由組合,一人扮新娘,兩人一前一後抬花轎。 7幼兒園中班音樂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 活動目標: 1、 能合拍的做老鼠走、左右張望的動作,較形象的做出小老鼠拽泡泡糖的動作。 2、 把積累的生活動作變做律動動作時,需要誇張。 3、 做較大動作時,注意自己站的位置,不影響別人。 活動准備: 1、 音樂磁帶 2、 事先玩國泡泡糖,對泡泡糖有感性的認識。 活動過程: 1、 聽故事,按故事情節做動作。 (1)老師講小老鼠的故事: 有一隻小老鼠,在媽媽睡午覺的時候,悄悄的溜出去玩。他跑幾步就左看看、右看看,跑幾步就左看看、右看看,到了草地上,小老鼠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個粘呼呼的東西。它不知道這是泡泡糖,趕忙用手去拽,呀!泡泡糖粘到受上手上了,它用另一隻手去拽,又粘到了另一隻手上,拽來拽去,泡泡糖象根繩子一樣,把小老鼠捆了起來。一隻大貓沖了過來,小老鼠象個雪球似的飛快的滾回家。 (2)按故事情節做玩泡泡糖的動作2、幼兒聽音樂,按故事情節做動作。 (1)教師:"現在我請你們聽音樂,這段音樂就是告訴我們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請你們用動作在位置上按故事情節作動作。 (2)幼兒在座位上做動作,教師用小幅度的動作提示。在b段音樂開始處用語言對幼兒進行提示。 (3)玩游戲第一遍游戲:幼兒與教師一同聽音樂做動作第一遍游戲: 用教師的律動動作與幼兒生活動作相比較來提示幼兒注意誇張。 第二遍游戲:教師提醒幼兒一同聽音樂做動作。提醒幼兒在游戲中注意:泡泡糖彈回來時可粘在身體的各個不同的部位! (4)聽音樂,按故事的情節完整的做小老鼠很泡泡糖的游戲。
⑷ 幼兒園中班音樂欣賞課 維也納圓舞曲
維也納圓舞曲:約翰 施特勞斯繼承和發展了古典音樂中生活風俗性小品和舒伯特圓舞曲的專業傳統,以民間連得勒舞曲、進行曲為基礎,將維也納圓舞曲的樣式固定下來,即:引子,五首有調性聯系和情緒烘托的舞曲,尾聲。圓舞曲以弦樂為主導,加強弦樂與木管音色對比的配器手法;具有華麗流暢的旋律和標題形象鮮明等特點。 圓舞曲對我國來說是一種外來的音樂體裁,英文是所以有時也音譯為「華爾茲」舞曲一般起源於農村。圓舞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城市中特別是在維也納發展起來的。所以,有些圓舞曲也叫維也納圓舞曲。溯源追根,圓舞曲的前身是奧地利民間的「蘭得勒舞曲」,這也是一種農村舞曲。圓舞曲在「蘭得勒舞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三拍子舞蹈,跳舞時一對對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節奏旋轉打圈,動作輕快、優美,情緒熱烈、歡快。這些特點決定了圓舞曲的體裁特徵:速度較快,3/4拍或3/8、6/8拍,節奏常為「│ⅹ—ⅹ│或│ⅹ—ⅹⅹ│或ⅹ│ⅹ—ⅹ│ⅹ」,從第一拍或第三拍開始。這些特點,配合上環繞支點音旋轉的音調,便生動地產生旋轉打圈的動作感。圓舞曲的體裁特徵,更鮮明地體現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圓舞曲伴奏音型是強弱分明的三個均勻的四分音符(在3/8拍則是八分音符),每小節一個和弦,第一拍是強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較高音區奏其它和弦音。 十八世紀後半葉,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莫扎特寫了近五十首短小、精悍、具有民間風格的圓舞曲,稱作《德國舞曲》。之後,舒伯特寫了二百餘首供鋼琴獨奏的圓舞曲。著名的浪漫主義鋼琴作曲家肖邦寫有十四首音樂會圓舞曲。維也納作曲家約翰·斯特勞斯,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