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案社會中班掉隊的小猴子
一、 設計意圖:每年的10月31日是外國的萬聖節,這是他們最喜歡的節日,也是充滿神秘的節日,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感受這一獨特的節日氣氛,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除了讓孩子感受以外,我還和孩子一起討論有爭議的「鬼」這個話題,讓孩子正視它,培養孩子的膽量和分辨能力。 二、 活動方案:活動目標:1、 通過扮演,進一步感受萬聖節的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2、 鍛煉孩子的膽量和辨別能力。活動准備:1、 創設一個「鬼屋」2、 幼兒打扮成各自想像的「鬼」3、 水粉顏料、毛筆等。活動過程:一、教師帶領幼兒進入「鬼屋」,和客人們玩「猜糖果」的游戲。二、互相介紹萬聖節,玩萬聖節的游戲。1、 教師: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日,是什麼節日?2、 教師:萬聖節是一個怎麼樣的節日?(幼兒自由討論,教師請個別幼兒來講述)3、 教師小結:萬聖節是外國的一個慶祝秋天豐收的節日,傳說中每年的10月31日的晚上,死神會把鬼召集來嚇唬人,膽小的人會非常害怕,而膽大的人就會扮演鬼,講鬼故事,點上南瓜燈來做游戲,玩的可開心了。4、 教師:真的有鬼嗎?(幼兒討論)5、 游戲:魔鬼、魔鬼在哪裡?三、製作萬聖節面具。1、 教師:你想像中的鬼會是什麼樣的?2、 萬聖節里人們都來畫鬼臉驅邪,今天我們都給自己話了個鬼臉,我知道大家都很能幹,那麼幫客人們也畫個鬼臉,好嗎?3、 幼兒操作畫鬼臉。 四、游戲:勇敢者的游戲。 三、 活動反思:本次活動強烈地吸引了孩子的興趣,在平時我們從不和孩子談論有關「鬼」這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們不僅談論「鬼」,還扮演「鬼」,玩「鬼」的游戲,更有甚的是將教室也布置成暗暗的「鬼屋」,孩子在自己的作品中享受著「放肆」的快樂。在第一個環節中,當老師猜糖果失敗後,孩子門作弄他們時,孩子是何等地興奮,在平時誰敢在老師頭上動土?但今天老師和他們的地位一樣,看著被麵粉塗白的臉,心中有著強烈地快感。最後做面具的環節是活動的高潮,當孩子選擇不認識的老師時,老師並不知道要在他們的臉上做文章,但今天孩子說了算,只得硬著頭皮上,孩子心裡又是何等地快感。
㈡ 幼兒園語言中班,貪吃的小猴反思
這是要教案,還是寫作文?
這么小就寫作文啦,不太好吧~~
㈢ 中班幼兒活動反思怎麼寫
孩子學習的最佳期有以下幾個:
(1) 語言的敏感期(2個月~8歲)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是心理發展中最艱難與復雜的工作,然而,處於敏感期的兒童能夠比成人更加巧妙地完成這個艱難的語言學習工作。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語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後2個月開始到8歲。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先是對人的聲音感興趣,在感受聲音的基礎上,對詞和語言的復雜結構產生興趣,然後有意識地吸收。在這一敏感期內,孩子都經歷了牙牙學語、說出單詞、將兩個以上的單片語成句子,然後到模仿更復雜的句子結構的階段,並進而到學習新的語法形式和談話的階段。
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牙牙聲學語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幼兒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能夠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2)感官的敏感期(0歲~6歲)
感官的敏感期是孩子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其中在2歲半左右時達到高峰,表現非常明顯。孩子在2歲時,對細微的物體,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蟲、一幅畫的背景上的小東西發生興趣病機以極大的關注,這種對細節的關心不僅使兒童有選擇地注意周圍的環境變化,而且引發了兒童的有關活動,從而使兒童的感官更加敏銳。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在敏感期內可以毫不費力地學習幾何形體,辨別顏色、方向、聲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體,這些均為以後更高層次的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覺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吸收周邊事物;3~6歲則更能透過感官分析,具體地判斷環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凳,使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銳,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能。
蒙台梭利強調,家長也可以在家中准備多樣的感官教具,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邊事物,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㈣ 中班手指游戲教案及反思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內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容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